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31 10:23: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7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共7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 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 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 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 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 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 心的美感 。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 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 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六、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 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意思()。(:吉祥,好。)字形比较:瑞()端()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霎()时间笼罩()分()外巍巍()三层()被枕()掷()追逐()(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好一派()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的雪花从天空中()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在()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冽()馒()分fen( )

  端()列()慢()分fen( )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 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 本第5题和第7题.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及四声,读准音,认清行,正确书写。

  2、能较熟练地拼读音节词句,培养自学音节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3个复韵母,较熟练地拼读音节词句。

  三、课前准备

  卡片、课件

  四、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卡片:a o e I u v 齐读,问:它们都是什么? (单韵母)

  出示Ai ei ui 以及四声,认读。说说复韵母怎么发音。

  2、我做你猜:师摆口型,生猜学过的复韵母。

  二、情景图

  过渡:同学们表现很棒,老师奖给你们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出示情景图。

  师: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学生说话。

  相机出示情景儿歌,领读。

  三、学习音形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三个复韵母就藏在这幅图中,板书课题。指说它们的组成。

  1、ao

  它藏在哪里呢?

  学生可能说在棉袄的袄里,把袄读平了就是ao的读音。评价。

  范读(生看口型),领读,开火车,指读。

  2、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两个韵母。

  3、比较iu和ui

  指说区别,引导从形和发音两方面区别。

  4、游戏巩固。

  做找朋友的游戏。

  5、认读卡片上的这三个复韵母,齐、开火车、指。

  四、课间休息操

  五、学习它们的四声

  1、出示它们的四声纸条,(不带调号的)贴在白板上。复习戴帽歌。

  2、师生同给复韵母加调号。

  3、齐读、小老师领读,打乱顺序指读。

  4、说词。你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些韵母?指说。师出示课件,领读词语。

  5、游戏巩固:

  “比耳朵”:师读韵母,生找出它的位置,用手指表示。也可以生读生找。

  六、写一写

  拼音宝宝陪我们学累了,该回家了,它的家在哪儿呢?下面我们一起把它送回家。

  指说送到家时要注意什么?

  师范写一个病例,提醒学生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描红,练写两个,师巡视,提醒写姿。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三个好朋友,我们一起把它们的名字喊出来。——回家把今天的收获告诉爸爸妈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四、巩固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板书设计:琥珀

  时间———形成松脂球(松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通过听读课文,感受谈话式的语文风格。

  2、 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结构,分析论证方法。

  3、 能归纳作者的观点,并说出其独特之处。

  4、 能从文中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采用“牛吃草”的方法,品味内涵。

  课前学习

  1、读熟课文,通过查词典扫除文字障碍。

  2、搜集季羡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勤奋刻苦的事例。

  3、搜集有关机遇、勤奋的事例、名言各1个。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由题目导入新课,探知大师的成功之路

  板书:成功

  1、 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有的人走到了成功的彼岸,而有的人却中途失败,说明:他没有掌握诀窍,从大家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一种期盼——对成功的期盼,下面我们先走近大师季羡林,看看他所取得的成就。

  2、 你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

  1、 交流季羡林的成就资料。

  2、 分析季羡林取得成就的原因。

  二、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1、 导入语:季老的经历,令我们赞叹不已,看得出大家渴望成功的欲望更强烈了,想知道他成功秘诀吗?请听他的教诲:

  2、 组织点评:强调以长者的.口吻、以谈话式的语气平和舒缓地朗读。

  3、 追问:能据此给课文换一个更明确的题目吗?

  创设情境:请一位同学以季老的身份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并作诠释。

  明确:作者的观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三、精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析论证的方法、理解中心论点

  创设问题情境:1、作者是如何阐明他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2、 追问:作者对三个条件有何髙见?他用什么方式让我们心悦诚服?

  3、 追问:韩愈和王国维都是大学者,他们都强调“勤奋”这一决定因素,作者与他们的观点相比,有何不同?(指明:作者积自己成功的经验,从个人角度,在强调勤奋的前提下,也提请我们注意正确地评估个人天资,不做过高预期,注意不失机遇。这就是他观点的独特之处。)

  4、 追问:你还能举出另外的名言、事例来补充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5、 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1、 思考、归纳。

  明确:借助词典,诠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提出成功的公式,接着,具体地分析了公式中的三个条件,然后对三个条件进行比较,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2、研读文本,依据文本分析。

  明确:天资:由天决定,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无能为力。

  勤奋:自己决定,狠下功夫。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明观点。

  3、思考、交流。

  四、学习“牛吃草”的方法,品味隽永智慧的语句

  如:王国维的“境界说”,你能理解吗?

  质疑、解疑

  五、教师寄语

  冰心在一首诗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源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确实,成功的关键是付出,是汗水,是泪泉,让我们携手创造成功。

  六、板书

  天资 + 勤奋 + 机遇 = 成功

  事例 道理 事例

  由“天”决定 自己决定 不期而来

  无能为力 狠下功夫 无能为力

  逐层剖析 层层深入

  旁征博引

  结论

  教 后 感 悟

  一堂课的设计犹如构思一篇作文,力求做到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应该说,这堂课做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始终都紧扣“成功” 展开。由文中的名言、事例拓展到学生的课外积累。针对作者 “天资由天来决定,机遇不期而来,我们都无能为力” 的看法,学生能大胆地挑战权威,用自己的阅历反驳季羡林的看法。不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还需多花一点时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标

  了解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对科学发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二、教养目标

  1、认知“兰、梁”等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兰、各、坐、座、带、急”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

  三、发展目标

  1、充沛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设计未来的桥梁。

  2、培养合作意识、强化小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认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的特点。

  3、根据现有知识设计“未来的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了解桥梁的知识,至少认知一种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细读课文,简单了解潜水桥及塑料桥的样子、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自由阅读扩展阅读中的资料,基本理解内容。

  4、能发挥想象力,设计未来的桥梁,并在电脑中打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俺们继续学习32课《兰兰过桥》。

  二、学文

  1、还记得课文里介绍了哪几种桥吗?(生:潜水桥、塑料桥师贴)

  2、这两座桥分别在哪几自然段?你喜欢其中的哪种桥?为什么?带着问题以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汇报,师板书:潜水桥1~4塑料桥5~9,)

  3、你喜欢其中的哪种桥?为什么?(个别汇报)

  4、四人小组内选择其中一种桥,组长分配任务先读读那几个自然段,再讨论一下这座桥有什么特点。找到书上的词句,用画出来。(师贴:特点板:读,找,)

  生汇报:潜水桥:结实、透明;塑料桥:轻巧、平稳师相映用电脑出示课文插图,并板书。

  5、课文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6、这两座桥是爷爷变魔术变出来的吗?(生:是爷爷设计出来的)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齐读第10自然段,师小结:原来这又结实又透明的潜水桥和这又轻巧又平稳的塑料桥是爷爷这位桥梁专家设计出来的!

  三、拓展

  1、你们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认知了什么桥?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上前汇报,同位交流)

  2、老师这里“桥的世界”也收集了世界上各种奇特、壮观的桥。快看,师出示:江阴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重庆石门桥构思奇特的人行天桥。

  3、老师准备在班里进行“未来桥梁设计大赛”,假如你是桥梁设计师,你会设计一座怎样的桥?(个别汇报,与小伙伴交流)

  4、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有关桥的儿歌、短文,请大家进入“桥的儿歌、故事”自由选择,大声地阅读,还可以想一想你会怎么编儿歌。有时间的还可以进入“网络链接”,里面有网络上有关桥梁的其他资源。(生自由在网络上一边浏览,一边交流)

  5、生自由交流收获、心得。

  四、写作

  1、俺们马上进入讨论组,老师这里有三个题目:

  ⑴ 请你设计一座未来的桥梁。

  ⑵ 自编桥梁的儿歌。

  ⑶ 说说你喜欢的一座桥,为什么。请小朋友自由选择一题来写作。

  (生在网络自由写作,个别汇报作品)

  五、作业

  1、小朋友真有创意,未来的桥梁设计师说不定就在你们之中呢!许多同学设计的桥梁都很不错,没写完的小朋友请回家继续打完并在后面画一幅图。到时在班里展览出来,俺们一起评选出最佳设计师。

  六、板书

  兰兰过桥

  特点 读找

  1~4潜水桥结实透明

  5~9塑料桥轻巧平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前准备:

  了解文章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出示投影片(昆虫)。

  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来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都有什么意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重点写了哪方面?

  5、(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揣摩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传神的语句,并请说出理由。

  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业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全文。600字左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下册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