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9 07:35:5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公”、“云”两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切入课题

  1、 “指指你的手;指指你的脸 ;指指你的肚子;指指你的头;指指你的尾巴……)

  2、对啊,我们是没有尾巴的,可小动物们有尾巴呀,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

  3、小朋友们真厉害,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小动物。我们一“尾巴”这个词语朋友,(课前板书尾巴词语)

  4、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今天啊,他们要进行一场大比赛呢!比什么? “比尾巴”——齐读。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创设比赛情境

  开始比赛了,有哪些小动物会参加比尾巴大赛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我出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唱支歌,千门万户开。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鱼虾,不湿小花褂。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

  花冠头上戴,锦袍披身上,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

  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

  2.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等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去掉拼音认读,指名读。

  3小朋友已经认识6种动物朋友,再来找找他们各自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出示扁、 长、 短、像把伞、、 弯、 扁、 最好看等,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指名读。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交流识记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三、走进课文,练习朗读

  学习课文第一、第二小节

  1.开始比赛了,请看比赛的项目有哪些?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1)每句话后面都有个像耳朵一样的符号“?”我们叫它—问号。

  (2)有问号的句子,就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比如说谁的尾巴长?我们要把“谁”读得响一点,谁来试试。

  (3)练习朗读疑问句。

  2我来答(出示填空题)

  (1)找出一对反义词,长——短。练习说反义词

  (2)“谁的”尾巴长呀?猴子的长尾巴用来干什么的?

  (3)松鼠的尾巴又有什么作用呢?

  除了“一把伞”我们还可以说“一把什么”

  用“好像”说一说话(——好像————————)

  2你来问我来答,以各种形式促读: ⑴ 师问生答 ⑵ 男女生对读 ⑶ 小组对读 ⑷ 伙伴对读

  3 看着板书,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背一背儿歌。

  三、复习巩固生字

  小朋友们,小动物正在比赛呢,你们想玩吗?一起玩吧。会读生字的小朋友请准备!

  出示“小猴过小溪”的游戏

  四、指导书写

  教师引导:“小动物们可以比尾巴,那么小朋友们可以比什么呢?跟着老师一起说一说。谁的眼睛亮?谁的耳朵灵?谁的反应快?

  谁的记性好?谁的小手最灵巧?看看谁的小巧手能把生字宝宝写得端正又正确。”出示生字“公”“云”“车”两字。

  1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共同笔画-撇折

  2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按笔顺书空

  4让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练习,个别辅导

  五、布置作业

  1、这大树林里,除了我们刚才学习的六种动物,还有哪些动物?它们的尾巴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回家去想一想,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

  2、书写生字“公”、“云”并组词。

  六、板书设计

  猴子——长 公鸡——弯

  兔子——短 鸭子——扁

  松鼠——伞 孔雀——好看(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听故事,说一说,猜一猜,并理解故事情节。

  2、欣赏故事,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3、能简单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故事,看图理解故事情节。

  难点: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太冷了天上会怎么样呢?

  (下雪)

  出示课件雪景

  师:下雪天我们可以怎么玩呢?虽然我们这儿不是太冷,所以下雪的机会也比较少,但是我们有些小朋友冬天有去过仙女山、金佛山这些地方,在那里就可以玩雪。

  (堆雪人)

  出示玩雪课件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看谁到我们班来了?"

  (雪孩子,雪人)

  "雪孩子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会是什么事情呢?"

  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吧!

  (二)、欣赏故事,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什么事啦?

  (3)雪孩子去哪里了?

  (三):运用课件,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1.课件出示,提问:兔妈妈要干什么去呢?

  (找吃的)

  兔妈妈为了不使小白兔感到孤独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他们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2.出示课件,提问:小白兔睡着后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一点也不知道。)

  3.雪孩子是怎么做的呢?

  (飞快地跑进去,将雪孩子抱出来。)

  4.欣赏课件,提问:救出小兔子后,雪孩子怎么了?雪孩子去哪里了?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四)复述故事。

  1.看图片讲述故事。

  2.幼儿跟着课件连贯讲述。

  3.个别幼儿上台讲述。

  课后小结

  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雪孩子啊,为了救出小白兔,自己却没命啦。雪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舍己救人。雪孩子是一个舍己救人的小英雄!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这是语文出版社S版第四册第18课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想到河对岸去,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造桥;獐子想到山脚下,也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铺路。小鹿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獐子却在困难面前退却了,所以它永远不会成功。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儿童在困难面前不退却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鹿的减法。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鹿的减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引入新课

  1. “生字搭桥”游戏。

  老师这有一些石头词语卡片,大家能准备地认出来,就可以帮我搭起一座词语桥了。

  退却、浑身、汗淋淋、坚持、成功、方便、流逝

  2.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并学习第一段。

  1.生默读课文。想想,小鹿为什么要造桥呢?

  2.生自由说。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完整。师画简笔画。

  3.小鹿每天走这么远的路,多麻烦呀!所以它就想造桥。课文中还有小鹿的一个朋友,它是谁呢?獐子也遇到一件麻烦事,是什么呢?师画简笔画。

  可是完成这些工作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些工作”指的是? 板书:造桥 铺路

  5.理解“退却”

  他们去做这些工作了吧?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退却)

  原来他们遇到困难就不敢做了,就说他们——(退却了)。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在生活有有没有像小鹿和獐子这样“退却”的时候呢?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最后一句话。

  练习造句:小蜗牛想爬到山顶上去看日出,但一想到要花几年的时间,就()了。

  军军第一次学游泳,就呛了几口水,但他并没有()。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 面对困难,总是退却,能解决问题吗?有一天,小鹿终于不再退却了,它下定决心,开始造桥了。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小鹿造桥?

  2.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有几句话?(两句)是的,仔细在心里读读第一句,你认为哪个词语很重要?(终于)是的,你很会读书。(师画着重号)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师:再看看第二句,我觉得小鹿在造桥时非常地(累)那么从哪些词语你可以体会到小鹿的累呢?

  生:一直。(师画着重号,并造句)

  生:浑身汗淋淋的。(师画着重号)

  师:如果是你来写,你会写小鹿累得怎么样呢?出示:累得______

  师:找出了重点词,大家的朗读更有感情了。我想来和你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哇,这么多勇敢的孩子啊,我都没信心了。(指名读)

  他读得确实不错,我还真不敢接受你的挑战了呢。这样吧,我另外请一个人来帮我比赛,谁愿意帮老师的忙啊?(指名读)

  四、学习第三到七自然段

  1.当小鹿辛辛苦苦地造桥时,獐子看见了会怎么说?小鹿又是怎么回答的?请自由读课文3到7自然段。大家用“___”画出獐子的话,用“﹏﹏”画出小鹿的话。(师板画符号)

  2.师:獐子见了,对小鹿说了些什么呀?(指名读)

  师:哦,这是在劝他呢。因为造桥要花多少时间啊?整整一年是多久?

  365天,每天都要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该多累啊!谁再来劝劝小鹿?(又指名读)

  师:嗯,非常真诚地在劝小鹿。能再加点动作会更好些,谁来试试?

  师:我觉得大家在读人物说话时,抓住了语气词来理解,所以读得越来越好了。老师教给你的',是一种方法,不管谁说话,你都要想想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相信接下来大家会读得更精彩。

  小鹿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师:为什么小鹿说只剩下364天了呢?

  师:小鹿说这句话时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抹抹汗)我们也边做动作边读小鹿的话吧!(生齐读)

  师:獐子听懂小鹿的这句话了吗?从哪里看得出?大家一起读读獐子的问句。嗯,读得挺好,獐子觉得364天和365天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小鹿认为呢?

  3.小黑板出示重点句子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小鹿的话,在读之前,我提醒大家想想该用什么语气来说。(找词语“坚定”)

  师:好,就坚定地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是什么?(感叹号)感叹号的语气是强还是弱?

  师:再想想,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重要?(大、坚持、成功、靠近一步)为什么呢?(生自由答)

  师:这就是小鹿的减法,这就是小鹿的决心啊!

  师:理解了这些,相信你们更能理解小鹿,谁再来坚定地回答。(指名读)

  这只小鹿的决心很坚定,还有谁来坚定地回答?(再指名读)

  师:獐子听了却摇摇头走了。它心里会想什么呢?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呀!)

  师:同学们真聪明,又会抓重点词,又会抓语气词,那现在就用这两个好方法来分角色读课文3到7自然段。请男孩子读獐子的话,女孩子读小鹿的话,老师呢,读作者的话。看谁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生分角色读课文。

  4.感悟升华

  师:第一天过去了,但这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整整一年哪,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小鹿肯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第二天,小鹿的手都已

  经磨出泡了,但他又坚持早早地起床,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因为他相信(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又过去了十天,小鹿的脚也磨破了,但他依然很早就起床了,他从(),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小鹿还是相信()

  半年过去了,桥也造好了一半,小鹿更加有信心了,他每天早早起床,来到河边造桥,他从( ),他永远相信( )

  、学习最后两段

  1.师: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鹿的减法做完了。一年365天都减完了,结果是0,他的造桥工作也就圆满成功了,多么有恒心,有毅力的小鹿啊!(板书:成功)

  师:它的门前有了一座怎样的桥?(结实)那过河就可以很方便了。(板书:方便)

  此时此刻,小鹿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小鹿说些什么?

  2.獐子呢,随着岁月的流逝,为什么下山越来越费力了? 可它为什么还不铺路呢?你想对獐子说些什么?

  3.小结:看来啊,遇到困难,我们要选择的不是退却,而是勇敢地、坚强地去面对它,像小鹿一样用一道简单的减法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其实呢,今天同学们这堂课的学习也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取得这么大的进步。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18 小鹿的减法

  小鹿 獐子

  (小河和山的简笔画)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学习本文,还要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4、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二、重点研讨

  阅读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三、品味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教学总结】

  本文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一篇揭露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文章。作者通过人们悼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遇难者的活动,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表现了塞尔维亚人在面对屠杀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从而告诉人们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了。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课前给孩子们介绍了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然后让孩子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真切认识去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因为有对课文中所介绍的那段历史的认识,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文章的主旨就是世界不要再有战争了。

  在这一课中我通过介绍历史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孩子们对历史、战争、和平有了更深的认识,达成了单元目标要求。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哪只“架子十足”的白鹅,它是那样可笑而可爱。今天,我们又要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

  板书:

  白公鹅

  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多媒体。

  2、观察、说话: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入新课:

  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我会写的生字,多读几遍;哪些词、句、段给你印象最深?可以勾一勾,写一 写。

  2、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

  借助拼音准确。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

  读准,读通顺。

  四、学生交流

  1、谁来说说这只白公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公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3、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白鹅

  4、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

  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5、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6、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⑴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⑵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⑶ 讨论:

  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五、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板书设计

  走路的姿势

  白公鹅──海军上将的派头 可爱

  水中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1、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⑴ 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 每一步动作。

  ② 过路的结果:

  特点:高傲。

  ③ 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⑵ 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

  ⑴ 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

  ① 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 强占地盘。

  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③ 公然吞食鱼肉饵。

  3、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⑴ 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

  ⑵ 写法:

  拟人、夸张。

  ⑶ 具体的句子(见书)。

  ⑷ 语言:

  幽默风趣。

  二、知识点──重点符号

  出示句子:

  “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他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1、破折号的知识:

  有三种作用:

  一是表示注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

  2、文中的两处破折号起到了话题转移的作用:

  ⑴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⑵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三、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课后小节】

  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下子让孩子们对白公鹅产生了兴趣,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写法也有所感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习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习一下怀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习

  运用工具书及预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一位和尚,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习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要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a o e三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读带调的三个单韵母。

  4、会在四线格内抄写a o e三个单韵母。

  教学重点:

  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过程:

  1、 音乐准备,小朋友,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学吗?大家一定要用心地学。我们一起来学首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2、 看图说话引出a: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

  3、 你们瞧!图上的小朋友唱歌时,嘴巴是→张得大大的。教师示范发音,幼儿听音,看口形。幼儿模仿发音,教师边检查边领读。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巴张大,唇形自然,声音响亮。教顺口溜:张大嘴巴,a a a。

  4、 学习四个声调:单韵母a的'头上常有四顶不同的帽子。(出示)它们戴上不同的帽子,读起来的声调也就不同了。这四顶帽子就是“声调符号”,我们根据符号读韵母。ā戴上了第一顶平平的帽子,就是第一声,读音也是平平的。(教师发音,幼儿跟读。)á戴上了第二顶从左下到右上的帽子,就是第二声。读的时候就像有人问你话,没听清时,你会问:“á,你在说什么?”就是这个音。领读,模仿,轻读,读准á。(用手势助读。)ǎ戴上了第三顶帽子,就是第三声。音又不同了,由高到低再到高,形状像个钩。(教师发音,幼儿跟读。)à戴上了第四顶帽子,从左上到右下的帽子,就是第四声。我们读时声音要从高到低,就像惊叹:“à,你来了!”我们一起来做汽车爬山坡的游戏。练习a的四个声调。

  5、 指导看书。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翻开课本,找到汉语拼音第一课。)边看图边读课文。集体反复练读2-3遍,再指名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12-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精选】语文教案12-0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