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2 14:31:31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通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学方法

  导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2.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

  导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1)“我”发现了什么?

  (2)是怎么发现的?

语文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单元《世界无烟日》、《能源短缺体验日》两个主题活动的学习,已经知道设置特殊节日的意义,这时,恰逢植树节来临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知道植树种花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要从我做起,爱护花草树木,做“保护环境小卫士”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花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的。

  活动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2.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活动准备:

  1.请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2.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讨论: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鸟儿?为什么没有留住鸟儿?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鸟儿?为什么留住鸟儿了?鸟儿为什么喜欢树?

  3.教师: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

  二、分享和讨论植树节的资料

  1、教师请小朋友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讨论树的作用、好处。

  3、教师介绍植树节的来历,意义,分享林木资源缺乏或者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是由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那里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满天黄沙,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 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样惊人的绿化规模同值树节是分不开的。

  4、教师请小朋友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三、表演:我爱花,我爱草

  请几名分别当花朵、小树和小草进行情境表演。

  四、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教师请一组学生把讨论的保护树木的办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师请一组学生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实践活动:做一件爱护花草树木的事情

  附:儿歌:留住鸟儿

  鸟儿飞进小狗的院子里,

  小狗想留住鸟儿,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

  鸟儿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鸟儿飞进小猫的院子里,

  小猫想留住鸟儿,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

  鸟儿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

  鸟儿飞进小兔的院子里。

  小兔想留住鸟儿,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

  鸟儿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

  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鸟儿。 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想一想怎么记?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课文,评议。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指导看图,认识盯,理解盯(像这样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语的意思;你看这里一下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这个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找一样东西代替葫芦演一演这个种葫芦的人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4、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看课件咦长得好好的葫芦怎么都落了呢?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心情怎么样?那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五、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下节课我们要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了!

  六、巩固生字

  葫 芦 藤 哇 盯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七、学写生字挂哇每注意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自然段

  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媒体)

  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请打开书,根据老师的问,用书中的话回答。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二、学习四自然段 (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板书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现在就请你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个读,订正。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怎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个读、男生读、齐读。是的,他不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

  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

  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

  我请一个孩子读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他怎么说的?个读。

  齐读,种葫芦的人说了几句话?分读。

  你对哪句话影响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分读。

  这是种葫芦的人在邻居劝他时说的话,邻居对他说什么呢?齐读。引读。

  如果是你听了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你会怎么劝告他呢?

  四、总结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他的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好后,后来长了虫,他不;邻居最后才使葫芦变黄落下来,这多可惜。

  好,再读一遍课文,回忆内容。

  五、练习

  这有一练习题,请同学们自己填空。

  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

  吆喝 狗吠 鲫鱼 拨浪鼓 千丝万缕 青山绿水

  (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

  (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

  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分段

  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

  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章第二段

  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

  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 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

  (2) 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

  出示: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

  (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4、看着小女孩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在想什么?七、学习第三段

  1、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我一直想念着小女孩?

  2、读出我的失望。

  出示小黑板:

  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

  3、我想念小女孩,我还想念什么?

  4、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八、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写一写你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8*月下桨声

  问购、照顾

  我 姐弟

  还钱、送葱

  认识感动

  诚实

语文教案 篇5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两张蟋蟀的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小东西吗?它们叫什么? 生:蟋蟀。

  师:对,这是它的大名,它的小名叫什么,大家知道吗?(蛐蛐)

  师:蟋蟀这小家伙虽然小,但早已是大名鼎鼎,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能唱歌,更是因为他的住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师:“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为什么也叫住宅呢?这是因为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学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按要求做:(课件)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语。

  (3)、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认读本课的生词。

  (1)自由读。 (2)指名领读。 (3)齐读。

  4、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就请他说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随遇而安”。

  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住宅特点)

  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从三方面思考。(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相关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蟋蟀住宅特点。 学生读课文汇报:(师生归纳) 1学习选址部分。 (板书)

  师:蟋蟀在为房子选址上与其他昆虫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指名读相关课文。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 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2)课件出示句子:“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 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2)课件出示句子:“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师:蟋蟀住宅的特点我们就学习到这里,那么这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板书:建造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思考: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后,师生归纳。)

  师:首先想一想:蟋蟀是在什么时间开始建造住宅的呢?谁来说说。 (板书:时间)

  生:“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师:对,这就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大家觉得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辛苦吗?(辛苦)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我们从动作中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板书:动作)

  学生归纳后汇报。

  师: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还要做什么?

  生:整修。

  师:对,整修。(板书:整修) 那么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蟋蟀整修住宅的句子。

  师生归纳:长时间,加深加固(课件出示)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蟋蟀的住宅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换来的,是靠自己的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习了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以后,你能说说蟋蟀有什么精神吗?

  生回答:(勤劳,持之以恒,认真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

  (师板书:勤劳、持之以恒)

  师:下面我们就再次朗读描写蟋蟀建造房子的动作,以及它整修住宅的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选址 外部 内部

  建造过程:时间 建造 整修

语文教案 篇6

  课题:23、满井游记

  执教人:宋德志

  教学目的与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难点词句,课题:23、满井游记。疏通文章大意,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文章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磁带、幻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尽情地遨游了,游记写作堪称文学史上一绝——大师笔下的优美的风景、奇妙的境界。

  ?作者使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采用数州之土壤与西山对比,突出的西山山势的高峻;采用映衬的手法,烘托了西山气象的阔大。我们陶醉山水之中,物我两忘,飘飘然,感觉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啊,舒服、爽!

  今天,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母校。下面,请让我这个师哥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燕地春游去,好不好?

  二、预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词句注解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

  把难理解的'词句画记出来,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课题:23、满井游记》。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袁宏道主张文章打破古文的传统,用浅易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同倡导散文改革运动,对文坛影响很大,后人称他们兄弟仨为“公安三袁”。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同样出色,而以独具特色的游记。

  播放课文朗读磁带。

  三、讨论分析课文。

  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概括归纳:满井早春的风光。

  从哪里可以看出写的是早春的风景。

  表时间的词语:花朝节后。

  满井景物的特征:水光山色、柳条麦苗。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请学生翻释。两个长句,强调一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会么好处?)归纳板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谁来翻译一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鸟鱼也深受感染,请看“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文章既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既描写了景物又抒发了感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出示:

  第一段中作者在“飞沙走砾”的环境中只能“局促一室之内,”而“至满井”时,“ , , ,”的景象却让他“ ”。由此可见,第一段虽未写满井,却是为下文写游满井做的铺垫,采用的是 的写法。

  要求学生自学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的1、2句,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第一段的1、2句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燕地气候特征:天气:寒

  风沙:猛

  第3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极欲外出一游,百无聊赖等

  为什么不外出宴游呢?

  1、2句与3、4句有什么联系?

  作者热切地渴望外出一游,可是燕地花朝后却冻风时作,作者是欲出而不得。什么时候天气才能好转呢?

  请读第二段1、2两句。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作者从“局促一室之内”中解放出来了,作者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我们一起分析了课文内容,现在应该可以回答了吧?指名学生回答。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