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了,下课要和大家一起玩,和同学友好相处。
2、学会本课7个生字,“拍、冬、有、个、叫、家、起”,
新偏旁“提手旁、口字旁、走字旁”,
掌握“下课、大家、一起”等词,
能用“有”说一句完整的话。
重点理解:
课文内容,学会7个生字,3个偏旁,1个句式。
难点理解:
“大家玩得真快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说话,朗读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二两句话的意思。
2、学会拍、冬、有、个、叫、家、起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1、卡片认读生字和偏旁:白、走、口、手、月和宀、扌、口。
2、指名读音节词。皮球 有 一个 叫 一起 真快乐 玩
二、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操场上,小朋友们在一起拍皮球。)
2、指名完整得说说图的意思。
3、你知道这个皮球是谁的吗?这么多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板书:6 拍皮球)
4、指导学习生字“拍”,说说怎么记?拍手因为要用手来拍所以要用提手旁。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准带有拼音的生字。想一想,他们玩的皮球是谁的?他们玩得怎么样?是怎么样玩的?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读字,重点正音?(冬、叫、家、玩、真、快)
3、自己读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几句话?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四、学习课文:
1、这个皮球上谁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
2、指名读课文第一句:冬冬有个大皮球。
3、学习生字:冬、有、个,指名读一读,齐跟读。说说你是怎么记的?边书空边说笔画
4、用“有”说一句话
(1)读句子,说说冬冬有什么?有个就是有一个的意思。
(2)那么你能说说你有什么?你家有什么?
(3)我们教室里有什么?我们祖国有什么?
5、学第二句
(1)看图说话:冬冬有个大皮球,你看,下课时,冬冬在干什么?
(2)读课文中的句子。
(3)学习生字叫、家、起指名读一读,学生跟读,说说你是怎么记的?认识三个新偏旁。
(4)谁能学着冬冬的样子来叫一叫?教师拿出一个皮球,请学生演示。小朋友们真友好,下课了在一起拍皮球,他们是怎么拍的?玩的怎么样?我们下一节课继续读课文。
五、书写指导:
1、自己看请“拍、冬、有、个“的书写位置,指名说说。
2、教师范写,学生跟写一个。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词,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应和同学友爱相处,一起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认读偏旁扌、口、走、宀
3、朗读课文前两句。说说冬冬有个大皮球,她是怎么做的?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想象说话:小朋友们在一起,他们是怎么拍的?
2、他们一边拍一边念儿歌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念的儿歌是怎么样的?读课文第三句话。
3、谁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拍皮球呢?指名表演。同桌先练一练。
4、说话:谁来说说你们玩得怎么样?冬冬和小朋友玩得怎么样呢?“快乐”是什么意思?“真快乐”呢?
5、你一个人玩,有这样快乐吗?为什么?小结:当你和大家一起玩,才觉得特别快乐。
三、朗读全文。
自由读课文,要读出轻松快乐的语气。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说话训练:
1、冬冬有个大皮球,她叫小朋友们一起玩皮球,大家边拍皮球边念儿歌,玩得真快乐呀。
2、看课件说话:丁丁有几本故事书,我们来看丁丁是怎么做的?
3、大家是怎么看的?你能编几句儿歌。大家看得怎么样?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仿照课文说一段话.
五、课堂练习课后练习题1。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总结课文,巩固复习,帮助学生进行行为判断,知道该怎么做。
教学过程:
一、用卡片认读生字。用“一起”进行口头说话。
二、朗读全文。
1、放录音课文,学生轻轻跟着读。
2、指名读,集体读。
3、完成课后第二题我们半哪些同学象冬冬?
4、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做操,这样大家才有快乐。
三、课堂作业指导。
1、看图用“有”说一句话。
2、把两句话合长一句话。
3、说话:
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支钢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2
一、认知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情感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四、学法提示:
1、问题讨论法,筛选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2、分析文章中的一些长句,挖掘一些词语的深层含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
1、字音
搜集札记琐屑狭隘
2、释义
琐屑:
审慎:
札记:
变异:
遗传:
不足为奇:
二、初读课文,知识点积累
1.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2.初步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A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B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自学课文,了解本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讨论以下问题:
A《物种起源》是怎样由来的',完成KKL第5小题。
B《物种起源》为什么会提前发表?
C《物种起源》为什么还比较简短,完成KKL第10小题。
D达尔文研究物种用了主要方法是什么?
E关于物种起源问题,作者有哪两个主要观点,完成KKL16—20小题。
4、本节课内容小结。
5、完成课后作业
a课后练习四
b用圈点法划出文章中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并说明原因
C读本第八课《奇妙的克隆》
第二课时
1、精读课文,筛选关键句。
A首先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学生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句)
b、从结构看,重要的过渡句、总提句及总结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在文中各找出一个过渡句、总提句和总结句)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文中那些句子反复出现)
B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2、研读课文,欣赏品味
A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自行圈点)。
B以其中的一种精神为话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完成作业:
1.完成KKL4、8及阅读迁移
2.预习《神奇的极光》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个长句,选择对本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 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 师读。
⑶ 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 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 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 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 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科里亚的木匣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能用不同的形式介绍家乡的特产,把话说完整,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别人。
2、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恰当评价别人的话。
3、与人交流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语气和蔼,态度诚恳。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式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
把家乡的特产说具体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东莞其中一种特产去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并鼓励他们把特产带到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品尝。对于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和要介绍的特产,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一个游客的打扮进入教室,说:今天见到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同学们,心里真高兴,向大家问声好。
【用问好的方式向大家问好,让学生真的把我当成了客人,十分乐意的向我介绍。这样一个语境的创设,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主人、客人直接交流的氛围,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水到渠成般的自然,突出口语交际课的特点。】
几天前,我来到东莞这个美丽的地方,游览了虎门炮台,黄旗山等地,东莞真不愧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可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就要回家乡了,本想把东莞好吃的东西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一尝,可找来找去,什么也没找到。东莞是不是没有好吃的东西呀?
【激起学生反对,让学生想说乐说】
二、出示课题
师:东莞真的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那就请你们来给我介绍一下(指屏幕齐读课题:家乡的特产)(师板书)
三、介绍特产
1、说特产:每人一句话介绍家乡的特产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样?怎么吃?什么味道?我还是不知道呢?(生端出特产请我品尝)看起来都挺好吃的,那我先尝谁的呢?这样吧,同学们不是在下面分组收集了许多有关这些特产的资料吗?那咱们就以小组的形式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看哪个小组能说得让我垂涎欲滴,那我就先尝哪个小组的。
2、展示资料夸家乡
①分组交流,整理收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这是学生第一次的创造)
②分组相互介绍(一人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补充)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把好吃的东西说具体,如:名称、样子、颜色、味道等,其他小组同学可以给予恰当的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自由汇报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介绍没有顺序,缺乏条理等。我以客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恰当评价,找出问题,并板书出来,以提醒其他小组借鉴。这样做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学生成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两个主体,他们直接对话,坦诚交流,比起教师的评价来,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学生的介绍也通过评价逐渐达到完善,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悄然中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一次突出了口语课的特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③待几个小组介绍后,再播放投影资料,引导学生改用其他形式再次向大家介绍(这是学生第二次创造)
【观看资料,使学生产生极大兴趣,再次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投身于再创造之中。】
2、尝特产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觉得每一样都非常好吃,都想尝一尝了,行吗?(教师尝后,谈出自己的看法)
3、夸特产
师:原来东莞有这么特产呀!如果每个组都能说出几句响亮的广告词,让大家一听就能记住,一听就想去吃,那东莞这些好吃的东西一定会冲出东莞,走向全国,甚至会誉满全球!怎么样,想试试吗?开始吧。
①学生练说广告词(这是学生的第三次创造)
②在小组内交流,补充
【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潜能,还学生一个创造语言、运用语言的空间。在教学中三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想说乐说,欲罢不能。】
4、动笔写作夸家乡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听到、看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达。
【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学生创设了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2)把写好的话读一读,和你的伙伴交流分享。
【学会欣赏,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活动
师: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们给我介绍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也想把我家乡好吃的东西介绍给你们好吗?(看影片,听介绍)
【我以游客的身份介绍我家乡的特产,让学生对我的家乡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为课下作业的布置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结束语
师:我提议,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各种方法去收集家乡的特产,更全面的去了解家乡。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节课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极大的丰富了信息量,并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信息进课堂,又带着信息出课堂。】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核心意象“云雀”,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凌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二、作家简介
1.了解作者—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人物轶事】
在1822年,雪莱的《希腊》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贝齐亚海湾的近勒里奇镇居住。在1822年6月,他开始创作长诗《生命的凯旋》。这首诗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在同年7月8日,两人乘坐雪莱的“唐璜”的船只回雪莱的家。但是斯贝齐亚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暴刮翻了他们的船只。
最后两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几天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已经浮肿的尸体,还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诗才辨认出这具尸体就是雪莱。
就这样,一代大师雪莱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鉴于雪莱文学上对英国的影响和私生活上的糜乱,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
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还能让英国人欢呼。
2.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3.了解云雀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三、朗诵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3.诵读指导
《致云雀》全诗共21节,篇幅较长,但围绕一个核心意象“云雀”,整体中心明确,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情感线索,注意体会围绕一个核心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在朗诵的时候,要把握住欢快的基调,停顿以二三顿、二二顿为主,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
4.教师范读。
四、整体感知
1.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报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2.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61548;第一部分: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小结:塑造了云雀欢乐的形象。
61548;第二部分: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小结:塑造了云雀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61548;第三部分:
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小结:塑造了云雀丰富明澈的形象
61548;第四部分: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小结:塑造了云雀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总括】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五、品味鉴赏
(一)分析形象
1、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明确: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探究: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二)鉴赏手法
1.问题: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2.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探究: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61548;音韵与形式之美
《致云雀》一诗形式工整,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五个诗行构成。而且每节的前四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而后面的一个长诗行则是由抑扬格六音步构成。这种创新性的音韵形式是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61548;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使人眼前一亮。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61548;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雪莱曾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完善的瞬间的记录。”云雀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化身、力量的源泉,而读者也为其所感染,燃起对自由的向往。通观全诗,雪莱运用多种音韵和修辞手法赞美云雀那昂扬向上、不畏艰辛、冲破束缚、自由翱翔的形象,并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美的色彩、美的声音和美的芬芳等一系列美的事物。雪莱将云雀比作“承担着历史使命的诗人”,此时作品的意境得以拓展和深化,云雀成了诗人的化身和代言人,云雀的歌就是自由的歌,成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理想的形象载体。
探究: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六、明晰主旨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七、拓展阅读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八、雪莱名句积累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8、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九、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首诗歌。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课文重点刻画白鹅的性格高傲,从一开始抱回家的印象“左顾右盼,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到“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过渡句统领全文,接着分别从“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从容不迫”的吃相具体细致刻画了鹅的高傲。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让我们感觉到这种高傲不令人讨厌,而是可爱有趣,让人发笑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叫声、步态、吃相”中感受白鹅的高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7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能运用若干好词佳句。
3、揣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比较、拟人、贬意褒用)初步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写作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白鹅的高傲和可爱,并能有滋有味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能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抓傲理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你们心目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课件出示丰子凯笔下的鹅图片)
2、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
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个性化朗读这一句子,齐读这句话。
【学法指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书,倡导个性化朗读,读这一句话时,可强调读出“好一个”,也可强调读出“高傲”这个词,虽是不同的读法但都能体现出鹅的高傲。
4、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这只鹅的高傲?
师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二、挖傲品词语(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课件出示,听听狗的叫声,理解“狂吠”,听听鹅的叫声,对比狗的叫声,理解“不亚于”。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课件这一优势,帮助学生从形和声去感受鹅的高傲,并能突破字词教学上的难点。
2、指名读描写叫声的这段话,找出描写鹅叫声高傲的词语画下来,品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相机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3、师与生合作朗读这一段话,读出鹅高傲的气势。
4、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_________。”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________。”
【学法指导】让学生当“鹅语”小翻译,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5、从作者对鹅叫声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6、全班齐读这段。
7、正因为它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师小结:我们领略了白鹅“叫声”的高傲,表现在见到生人或是篱笆外面有人走路时就会引吭大叫,非常有趣。但白鹅的“步态”和“吃相”这两部分写得更有意思,请同学们自学,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设计
13、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叫声 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步态
吃相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思路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虽是首次见面,但我想大家肯定都是文学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如果一次机遇,使你成为一国之君,那么,你会怎样实现你的雄才大略?……不过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皇帝却不如此。大家一定想了解吧?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皇帝。
板书:《皇帝的新装》
二 学习课文
本文是一篇童话,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学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家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来展示它们的丑行。
※在括号内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
(四)整个故事情节中,以骗开始,以骗结束,在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哪些人不敢说真话? 讨论;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细读他们的语言和心理,思考讨论: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 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 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 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六)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提示: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指导学生思考讨论
※本文分别讽刺鞭挞赞扬了谁的什么特点?(提示:可选用下列词语)
至高无上、 道貌岸然、 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三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讨论。课文中有些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如结尾处,大臣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游行等。这些夸张想象,并非生活中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提示: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有生活的真实)
四 了解它的体裁——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 作 文:
看完《皇帝的新装》这则故事,试想:皇帝对老百姓会怎样?对小孩子会怎样?对骗子会怎样?反过来,老百姓会怎样看待皇帝?大臣们会怎样看待皇帝?假设皇太子已经成年,他会怎么样?假设当时由人民起义军,情形又 会怎么样?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漫谈,为《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续篇。
六作业
展开联想
讨 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 提示:
1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4 要做一个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人。
板书设计
爱 愚蠢 语言
做 虚伪 1皇帝 动作
16皇帝的新装 穿 自欺欺人 心理
安徒生 展
对比
诚实 小孩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五句谚语组成,介绍了一些简单的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谚语,从而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学习重难点】
识字和积累谚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识字、写字。
【学习重难点】
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三、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四、自读课文
五、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