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优质课教案

时间:2024-10-29 07:40:3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优质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六.激趣表演:(师生对答朗读,抱砖引玉。再找两个小组即兴表演,进行评比)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七.主旨探究: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9、眼前是凋敝的家园,耳畔是百姓的哀啼,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表达出怎么样的心声?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八.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九.板书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贫困潦倒之苦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语的含义。

  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旧知

  1.读对联,猜诗人。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

  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料。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

  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三、品读诗歌,重点研读

  1.思考:诗歌题目是《石壕吏》,可是诗中提到“石壕吏”的句子只有两句,主要篇幅却是在写老妇人的诉说,为什么?

  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

  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完成表格,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适当加上环境烘托。)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相关文章:

《石壕吏》教案04-02

石壕吏说课稿07-30

《石壕吏》教学设计04-15

《石壕吏》教学设计05-22

石壕吏教学设计09-19

中国石教案04-01

《搭石》教案06-18

优质课教案01-13

《黄山奇石》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