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枣核》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枣核》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枣核》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
点明主题
《枣核》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
中国化的景物
简洁质朴的语言
六、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
七、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枣核》教案】相关文章:
《核枣》的教学设计06-08
核舟记教案06-10
《核舟记》的教案03-01
《核舟记》教案(15篇)01-15
《核舟记》教案集锦9篇04-04
核舟记教案范文汇总8篇04-20
核舟记说课稿01-13
《核舟记》教学设计03-13
《核舟记》教学设计9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