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用具:cai(ppt)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大家把目光一齐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2、请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3、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生齐答,师板书:中华不振)
2、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练读,等会读给大家听。
3、交流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
(指名读,并说感受。)
4、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
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个同学都划下来了。(出示课文第8节中的文字)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指名读这段文字。谁还想读?(指名几位读)
(2)听着几位同学的朗读,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些什么?(交流)
(3)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的土地啊!这段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4)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自由说,请说得好的学生再读这段话。)
(5)可是,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自由说)
(6)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a.指名读这段话。
读至“……谁知”,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板书:?)
(自由说)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板书:啊!)
b.继续读,读至“……训斥了一通”。
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板书:?)
(指名说)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板书:!)
c.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内容读完。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又做了一些什么?(自由说)
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因为——(齐答:中华不振啊!)(板书:!)
(7)师配乐读这段文字。生配乐读。
5、“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1)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例。(师朗读)
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上海,当时的外滩公园的门口竖有一块大牌子,上面有公园规则(即1917年9月工部局用英文公布的10条规则,其中第1条“公园只准外国人入内”,第4条“狗与自行车不得入内” )。另外还专门做了写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木牌为长方形白底黑字,插在草地上,由于日晒雨淋,木牌损坏,以后又改用三角铁底架,上有网形块状铁牌。
(2)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自由说)
6、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
(自由说)
那么多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得一遍又一遍地来问自己。
7、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那段屈辱的历史,来看一份资料。(出示资料,师配乐读)
自19世纪初,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1838年,林则徐奉召晋京。道光帝多次召见,授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鸦片贸易被严厉取缔后,英国资产阶级立即策划发动侵略战争。1840年 6月,英国船舰四十余艘及士兵四千余人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这次战争持续了两年多时间,战争期间,英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842年 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在南京签订了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亦称《江宁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为:①中国割让香港;②向英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③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对外通商,英国可派驻领事……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分别强迫清政府订立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它们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战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 ,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 ,中法之战开始了。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一段最好的时期。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日本占领朝鲜、中国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清军大东沟海战的失败使日军控制了制海权,把魔掌伸向了“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军队的无能,使旅顺很快落入日军之手,日军第一师师团长山地元治下达了“全部剪除”的命令,日军便开始大肆屠杀解除武装的清军俘虏和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在他的指挥下,大屠杀从旅顺东部开始,逐步向西推移,挨门逐户进行搜杀,城里杀尽又杀向城郊,偌大一个旅顺城,只逃出 600多人,超过20000人遇害。而城内免遭杀戮的36个中国人是被日军逼作抬尸队清理杀人现场才得以活命的。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又统率多国联军(史称八国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直趋北京,形势愈发紧张。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8月4日, 各国联军约两万人,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其中日军约八千,俄军四千八百,英三千,美两千,法四百,意、奥不满一百人,德军没有参加。侵略军兵分两路,日、英、美军为右翼,沿北运河西岸前进;俄、法、意、奥军为左翼,沿北运河东岸推进。8月14日,北京失陷。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烧杀抢劫。除侵略军官兵外,传教士、外交官和侨民中亦有参与掠劫者。北京许多房屋成了瓦砾堆,被杀者的尸体到处可见。八国联军将北京全城分为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统治,镇压居民反抗。英、德、法等军继续派出部队,四处攻城掠地。9月间,俄军占领北塘、唐山、秦皇岛等地,控制北京、天津到山海关铁路。德国元帅瓦德西又率领两万德军到中国,并任联军统帅。10月中,他派出德、英、法、意军队从北京天津两路进攻保定。直到次年4月,瓦德西组织了四十六支“讨伐队” 四处侵扰,西至直晋边境的娘子关、紫荆关,西北到张家口,南到直鲁边境。所到之处烧杀掠劫,无恶不作……
(出示一张当时民不聊生的照片)
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华不振了吗?(指名说)
8、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齐答)
9、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10、最后,在这节课结束前,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这是一百年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写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文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字幕,齐读)
今日之中国,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梁启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 ③救; ④振动。
【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 )。谁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习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
3.总结学法。
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周恩来一样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教师导语一:当时,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导语二:同学们,在租界地里,我们中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有的说──
生:为做官而读书。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3
课前准备:
布置同学们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自然导入。
1.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要求:⑴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⑵标出小节。
2.检查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读懂的?
2.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边读边画。
3.汇报自读情况,共同解决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校长认为周恩来回答的好?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4.开火车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老师小结:周恩来在他年仅13岁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为了这个志向,他努力的学习,发奋的读书,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袓国的`强大,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因而深受人国人民的爱戴。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什么志向?把你的志向写下来吧!
五、学习汉字的书写
1.大屏幕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书写情况,师生共同解决。
3.同位之间做扩词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赞”“顾”,运用微课了解“肃”字的来历,引导学生知识重起源,感受汉字文化,能正确书写“肃”字笔顺。
2.初步认识“倒叙”,在学习课文中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适时补充当代的背景资料、相关的人物资料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5.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从而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周恩来图片),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他受到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与他少年期就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理解课题:课题中“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课题连起来是说——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本文的内容和学生有着较远的年代,有着较大的距离感,在谈话中对周恩来总理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周恩来有初步的印象,为后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学习字词:课前预习过了,生字词会读吗?
1)出示:读一读,同位互相检查,不会的可以请教一下,记得做上标记。严肃 清晰抱负胸怀 赞叹表情 忘怀 果真非凡指望训斥 体会 分量响亮光耀门楣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左顾右盼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标红的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你最想提醒什么?教师出示:“赞”“顾”,强调写时要注意标红的部分是“竖提”,“赞”的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紧凑、“顾”字左右两部分写均衡。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写一写,要求写得端正美观。
2)微课学习“肃”字的来历,感受汉字文化。强调“肃”的笔顺,跟随课件书空关注到最后两笔是撇、点。
2.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运用学习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梳理出文中讲得三件事。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各小组交流、补充。
3.认识“倒叙”。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你们知道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吗?——倒叙你能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吗?(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试着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组关联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位互相说一说。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请一人完成填写,一人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3)计时3分钟。
5.教师小结;同学们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学习字词时抓住学生易错点进行强调,夯实基础、关注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学习中,从汉字演变入手,感受我国汉字文化。本单元中单元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中通过图表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能关注每件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再通过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倒叙”的写作手法在本文中出现,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写作手法的特点,并能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倒叙”的好处。
三、品读语言,体悟情感。
(一)走进修身课上,认识少年周恩来。
1.分角色栏读课文,认识少年周恩来。老师读提示语、一位同学读魏校长的话、一男同学读蓝色周恩来说的话,女同学读红色同学们部分的话。同学们边听感受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2.课件出示:朗读
3.从周恩来的回答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胸怀大志,心系中华。)
4.相机补充资料:你们知道吗?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上“不但。反而。”表达你的不满与愤怒。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不但(),反而()。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想知道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吗?出示一组图篇: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了解到这种“大不相同”你有何感受?
(二)对比感悟周恩来志向远大、心系中华。
中国的土地被外国人占据,他们耀武扬威,面对这些,伯父叹气、不幸的女人哭泣着忍气吞声、人们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此时的周恩来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就有了自己学习的志向。
1.出示最后一段,指名朗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伯苓曾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友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在哪里潜心学习。两年后由于革命需要、国家的需要、毅然回国投身革命。此后他还远渡法国,再度学习。他还曾写过一首诗: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诗中感受到什么?抒发了周恩来的救国抱负。
2.如今我们中国在一代代前辈们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走出苦难,走向强盛,一起来看视频:(播放视频)
3.此时此刻,如果有人问你什么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在时间与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为此通过资料的补充,适时加上一些解说词。让学生深深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说说而已。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抱负,是他一生追求的信念,更是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回顾总结。
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往昔的岁月里,周恩来曾响亮的回答——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如今,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到——为崛起的中华而读书!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1.完成立志卡填写2.阅读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的睡衣》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
选做题:了解中国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跟家人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分层,提高表达能力。引导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进一步了解周恩来。在作业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2-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6-2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6-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06-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05-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12-04
(经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7-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6-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