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8 10:21: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语文教案 篇2

  

  

  1.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自由写一篇习作,培养习作兴趣。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2.学生交流。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习作

  一、谈话激趣

  二、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三、开启思路

  四、再读习作提示中的要求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五、试写初稿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六、评议初稿,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二、想一想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三、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四、说一说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趣味语文

  一、故事引入

  二、趣说“言”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b.指名读。

  3.想一想。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语文教案 篇3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语文教案 篇4

  【预习提示】

  阅读课文,填空:

  新型的玻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汉字。

  dào qiè xián yí lián ǒu zào yīn

  ( ) ( ) ( ) ( )

  yānchén wèn shì yán zhì fèi pǐn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划破(huá huà) 噪音(cào zào) 嫌疑人(qián xián)

  处理(chǔ chù) 调节(diào tiáo) 粘在一起(zhān nián)

  三、组词。

  央( )操( )站( )璃( )

  夹( )噪( )粘( )离( )

  恙( )嫌( )盗( )偶( )

  羔( )谦( )姿( )藕( )

  四、选词填空。

  保持 维持

  1、小明的爸爸靠为人开车( )全家的生计。

  2、我们要和群众( )密切的'联系。

  五、写近义词。

  展现( ) 繁重( ) 简便( )轻巧( )

  六、写反义词。

  安全( )坚硬( )新( )热( )

  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服:A衣服;B穿;C吃;D担任;E适应;F服从;G使信服;H信服、顺从。

  1、班长历来以理服人。 ( )

  2、老师的话令人心服口服。 ( )

  3、服药以后,病逐渐好起来,我高兴极了。 ( )

  4、到了西藏,小英发现自己水土不服。 ( )

  八、在表中填写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名称 特 点 作 用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消音玻璃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没有一点儿损坏,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1、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写出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夹丝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

  请你试着做一回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读准“率”、“遣”、“惯”、“渡”、“策”、“盔”等字,认清它们的字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调兵遣将”、“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板书:3万 80万 ,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师述: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3万”不仅不小于80万,甚至还大于“80”万,你们信吗?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的课文,要求:

  ①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请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②边读边体会,自在读课文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出示几幅有关“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立体感受。(听觉、视觉、心理的角度等)

  ②出示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认读:

  率领、夺取、调兵遣将、相持、计策、定惊、兵营、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③出示几个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④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受?

  (三)研读课文,体悟“火攻”之妙。

  1、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打败了曹军80万,原因何在呢?不要说我们,就连东吴的许多士兵在战争胜利以后还迷惑不解?为此,周瑜打算让黄盖在庆功会上来点破迷津,假如你就是黄盖,你会怎样在庆功会上摆事实、讲理由,让大家心服口服呢?仔细研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依据。

  (学生展开研读,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对话。)

  2、学生展开交流,教师点拨。

  (可以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

  例:

  黄盖看准了敌人的强与弱,也分析了自己的强与弱,从而攻敌之弱,扬己之长。

  引导学生读悟相关语段,重点是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达到读悟浑然一体——

  1、“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就下令渡江。”

  2、“曹军80万,我军才3万,……像逃也逃不了。”

  3、“东汉末年,……周瑜的兵在南岸。”

  △从“隔江相对”的形势联系后文周瑜趁东南风向北火攻曹营体会火攻的可能性;

  △从“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体会火攻的必要性;

  △从“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想逃也逃不了。”体会“火攻”的合理性。

  (四)存疑结课,保持研读热情。

  东吴这方面在开庆功会,总结胜利的经验,曹军其实也在总结,你认为他们会总结什么?(失败的教训)他们又会怎样联系实际总结这次惨痛的教训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随课堂动态生成)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的两首散文诗。作者用平和的笔触,娓娓道来,像在诉说又似自语,描绘了小朋友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对岸》中诗人通过“我”想象中的“对岸”,描绘了一片恬美神奇的乐土。《职业》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用儿童的眼光写出了“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几种职业的向往。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同学自读自悟,用心去感受,使同学自身发生共鸣,受到启发教育。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内心独白手法所发生的效果。

  3、引导同学默读考虑,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同学默读考虑,小组交流等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发挥想象力来谈学完此文的感受。

  教学思路:

  一、学习《对岸》。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同学采用多种方式读书,考虑:

  (1)散文可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

  (2)小朋友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对岸情形如何呢?对岸在小朋友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画?

  (3)诗人如何描绘“我”想象中的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

  (4)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朗读,说说你认为怎样才干读好这篇散文?

  二、学习《职业》。

  (一)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内容画下来。

  2、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二)再读课文,把文章读明白。

  1、同学自由读书,考虑:

  (1)“我”当时只是一名同学,为何有从事这几种职业的念头,并且“我”为什么只想从事这三种职业?

  (2)读了散文,你有什么感受?

  (3)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2、同学讨论、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1、熟读散文。

  和板书设计:对岸

  眷恋故土、热爱母亲

  职业

  你长大了想从事什么职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7-2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