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范进中举》教案2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提问的同时亮出彩p票)
是的,彩p票!小小彩p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p票呢?
(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播放多媒体:艺术字“中举”)
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
提问: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播放多媒体: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
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有例为证:(插入多媒体: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大家齐读一遍。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插入多媒体:范进中举)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板书: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二、组织问题
插入多媒体:你有不理解的内容吗?我们一起来解决吧!你有自认为不错的感受吗?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交流吧!你发现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了吗?告诉我们,大家一起吸收吧!
阅读是以疑为契机的。所谓的创造性其实就是于无疑处有疑。好,各位同学现在请根据题板上的提示,快速流览全文,,将你要讨论的内容整理好,也可与前后左右的同伴讨论,我们来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也好。时间两分钟。
三、自主讨论
用这种方式,来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找到最好的.切入点进入老师的引导学习内容。当然,这一环节风险极大,学生的课堂反应有不可预测性,但这又正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反馈,因此老师必须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时间十到十五分钟。
(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插入多媒体图片和朗读)
四、人物小结讨论
交流应是平等的,因此,我当然也可以向大家提问,是不是?我的问题是:范进本人到底讨不讨人喜欢?范进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回应)
有没有立论的依据?
(借此综合小结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评价,同时要结合分角色朗读和多媒体:中举前后的比较图表)
瞧,中举前,矮人三分,中举后,高人一等,难怪范进会疯,难怪范进会将自己二十到五十四岁的青春都投在了科举这支所谓的集优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残,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疯”中展现出来。难怪有人因科举而感叹道:“贵为乡邻畏,贱受乡人怜”,为了这一种变化,为了追名逐利,连自我和人格都丧失了。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有他的遭遇和他的个性因素作用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的作用。最能够展现当时社会特点的人物有没有?
对,我们就来看看胡屠户的表演
(出示多媒体,老师提示,学生诵读)
能不能评价一下这个人物?
于是,我们感叹?封建科举就是这样摆布着一个个社会,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它造就了一大批死读书,读死书的废物,它影响着各式各样的人。来听听两个与科举有关的故事吧。(多媒体:项羽拿破轮论、和“良人的的有奇才”,学生读)
这位考生敢于做这篇文章倒也真有点“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的气概。而接洽这一制度也的确成为一个破轮,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向前滚动了。面对这们的科举,古人感慨良多,一齐来读一读。(多媒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五、结束
以教学相长为结束语的重点,体现思想交流的优势,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组织。
《范进中举》教案3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接下来一起去看看《范进中举》教案如何构思的吧!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
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1、导入语: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 票)
是的,彩 票!小小彩 票。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 票呢?(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 昏厥 → 疯跑 → 跌倒 → 疯走集上
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
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主题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六、作业: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 咪地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的范进,而是邻庄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范进中举》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醺、腆着、嗑、商酌、叙功、唯唯连声”等词。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行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深刻体会科举制度的危害及当时社会世态的炎凉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分析体会科举制度的危害及当时社会世态的炎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 欣赏视频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关科举制度的短片,相信大家对科举制度已有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和科举制度有关的小说《范进中举》,通过小说进一步去认识科举制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去认识。(出示幻灯片,生齐读内容) 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本老人,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这些对他写作《儒林外史》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三)字词积累
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文中有些字词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我们一起来读横着读每个词读两遍。(出示幻灯片)
作揖(yī)
带挈(qiè)
醉醺醺(xūn)
腆着(tiǎn)
啐(cuì)
嗑西北风(hē)
嗑瓜子(kē)
拴(shuān)
掼(guàn)
讳(huì)
星宿(xiù)
绾(wǎn)
桑梓(zǐ)
攥(zuàn)
揣在腰里(chuāi)
揣摩(chuǎi)
商酌(zhuó)
轩敞 (chǎng)
不省人事 (xǐng)
唯唯连声(wéi)
(四)感知课文
通过同学的预习对于文本已经很熟悉了,关于这篇小说的情节我们再来看一个小短片。对照短片与文本文本上还有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训话;张乡绅赠房、赠银。这两个情节。
(五)人物赏析
1、在刚才的短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范进,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及短片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个怎样的人?在书本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范进:①唯唯诺诺,甘受屈辱
②热衷功名
范进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年年进考场,直到45岁才中秀才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了秀才之后什么反应?(疯了)老师觉得范进发疯这段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读。
(1)齐读第5段
(2)小说是如何描写范进的病态的?
动作:把两手拍了一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 往门外飞地
夸张 讽刺 表情:笑
大笑
语言:噫!
好了! 我中了 !
我们再来看看他中举前的动作与语言
通过对比我们还可以看出范进自己也是爱慕虚荣的,讽刺意味极强。
2、至于范进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地去参加科考呢?发疯这个问题肯定是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那这个问题我们放在最后再来解决。在他发疯的时候有个人治好了他的疯病,这个人是谁(胡屠户)我们来看看胡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把描写胡屠户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①嗜财如命
②嫌贫爱富、势利
夸张、对比。 ③前倨后恭
3、除了上面这些人,文中还写到了乡邻和张乡绅,大家说说这些人是怎样的人呢?
乡邻:趋炎附势 张乡绅:趋炎附势
可见,你中了举人就如一个香饽饽所有的人都会来恭维你,名利双收,所以说范进考了三十几年的科考是科举取士的价值引导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所决定的。可见封建科举制度不仅对知识分子毒害之深,对整个社会的戕害也是可怕的,他扭曲了社会这些人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本文中在笑的同时我们也要引起我们的沉思。这就是讽刺小说。
(六)、拓展延伸:
在众人都对范进刮目相看的时候,报录人又来到了范进家里,原来是弄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发挥你的想象,这时候胡屠户、相邻人,及范进又会怎样呢?写不少于200字的小片段。
(七)、作业布置
写一篇《范进中举》读后感。
(可以对其中的某一人物,也可对文章的主旨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范进中举》教案5
【教学设想】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儒林外史》的介绍。
2、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其他】
1、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
2、学生预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但麻烦,而且森严,过了这一关,还不知道是否能过下一关,其考试内容多为八股文和试贴诗等。那时取得考试资格的童试令人神往,正考的乡试、会试、殿试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试贴诗等令人胆寒。但是,读书又是步入官场、获得特权的最好途经,许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极大的魔力,令许多人趋之若鹜。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种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板书课题)介绍相关背景,扫除阅读障碍。
二、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⑴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⑵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检查预习情况。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四、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⑴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⑵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课外拓展。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进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
后虚伪世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⑴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⑵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⑶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2、小结: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3、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了解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我们可以将范进与孔乙己进行,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扩展: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四、布置作业
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参考答案:《变色龙》的讽刺写法主要是对比与直接写实。它的直接写实就是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还借助于道具──军大衣,来增强讽刺的效果。而它的对比并非简单的前后对比,而是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脸,每一次都与前一次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讽刺艺术的运用。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范进中举前:现世宝、尖嘴猴腮、啐
对比胡屠户
范进中举后:贤婿老爷、品貌好、千恩万谢
(趋炎附势、贪财庸俗的市侩)
夸张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写实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范进中举》教案6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下面梳理了《范进中举》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3、 德育目标:
①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范进中举》,此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昨天早读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并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
首先请大家把自读提示默读一遍,把重要的句子画起来。(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自由发言(7分钟)
谈读了这篇小说后的`感想,师板书。
三、师生共同讨论(3分钟)
把板书的各种感想同类组合,避免重复,使之更简明。
四、各小组选择议题(2分钟)
五、分组讨论(8分钟)
要求:①做好笔记并列出发言提纲,使之条理化。②选出组长。
六、由组长上讲台发言,其它小组可以质疑、补充。(17分钟)
七、教师补充并总结(4分钟)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八、作业布置:(1分钟)
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范进中举》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稳重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法及教具: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调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者与《儒林外史》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时间)
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中前:
①胡认为范中相举是他提携结果,所以摆出长辈架子教训范。
②范乡试向胡借
盘缠,被骂个狗血喷头
中后:
①众人请胡打女婿,治疯病。
②范进疯病好了,见丈人担心挨骂,胡态度与前截然不同。
③胡无耻恭维范;
④胡一路给范扯上衣襟
⑤家里把屠户送来的钱打发报录人,拜谢丈人
⑥范把张乡绅送的银子取出六两送给屠户。
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有哪儿点变化
四、理清结构中举前:
第一部分(1—2段),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中举后:第二部分(3—12段),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可分三层
五、布置作业:
学生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展示预习成果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自由朗读课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概括
①生活境况:中前家贫无人周济;中后乡邻送米、送菜、送房
②社会地位:中前卑微、委人的表现;中后乡邻巴结他。
③处事态度:中前甘受委屈,逆来顺受;中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可分三层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屠户治疯。
第三层(1 1—12段)乡绅拜会,屠户受赠。
《范进中举》教案8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从单元教学内容看,第六单元选择了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经典章节,意在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并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范进是小说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让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通过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的阅读,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已经比较熟悉,又因为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所以在阅读《范进中举》时,不会在理解基本内容上感觉到难度。但是,学生面对本文这样偏长的阅读篇幅,容易读得比较粗略,并且缺乏对整部作品的背景认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就会比较表面化,甚至误读范进的形象。
三、教学目标
(一)了解小说中的夸张、对比手法形成的讽刺效果
(二)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中举前后的变化,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三)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教学重点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的典型意义。
五、教学难点
从受科举制度毒害这一背景出发,正确认识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环节一—梳理情节
教师引导:
1.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说说下面几幅图分别表现的是文中的`哪个情节?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从多个角度完成情节的梳理,从整体上抓住本篇小说的核心——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并从不同层次上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贺喜;范进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治疯;范进清醒后,张乡绅拜会,胡屠户受赠。
(二)环节二——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将课后研讨第一题的讨论内容稍作调整——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悲剧,你觉得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明确小说的两个学习重点,即从范进中举后境遇的改善来看,故事是一个喜剧,但是从范进对考取功名付出的代价来看,故事是一个悲剧。
2.教师引导:我们这节课先来体会一下小说的喜剧性,文章着力刻画那一人物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仔细阅读相关段落,说一说他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小说对于胡屠户的刻画,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在中举前后的鲜明对比,分析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变化,在夸张可笑的喜剧效果中理解胡屠户的主要形象特点——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
3.教师引导:除去胡屠户,范进中举后,还有哪些人对待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结合相关内容,具体说说他们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小说对众乡邻和张乡绅的刻画,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体会范进中举后众乡邻对他的巴结和张乡绅对他的拉拢。
(三)环节三——小结
教师引导: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代表范进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从他们在范进中举前后对待他的态度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借这样一个看似喜剧性的变化,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学生活动:对主题有进一步认识。
第二课时
(一)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我们在第一节课研讨了《范进中举》的喜剧性,从社会风气中认识了本文主题的一个层面——讽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节课,我们就来从悲剧角度看一看范进一生的命运。
(二)环节二——分析范进的形象
1.教师引导:范进得知中举的表现是“喜极而疯”,这个反应令人意外却不让人觉得突兀。你认为这个反应设计的合理性有哪些?结合文章对范进的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抓住范进面对胡屠户羞辱的反应,面对困顿生活的无助等内容体会范进在几十年的科举考试中因想要改变命运的心理压力和屡次受挫的打击之重的悲剧性。
2.教师引导:面对这种境遇的范进,作者是否给予了怜悯同情?你从哪些描写最能体会到作者的态度?
学生活动:重点品读范进发疯的一段细节描写,抓住反复出现的“拍手”“大叫”,狼狈的样貌,体会其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3.教师引导:补充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资料,讨论范进不被同情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整部小说的主题进一步阅读范进中举后对待周围人的态度,理解作者对其醉心功名、虚伪世故的揭露。
(三)环节三——总结
教师引导:提供清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中的相关评论,进一步总结《儒林外史》的主题。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学生活动:阅读评论,深入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七、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科举制度
社会:世态炎凉
个人:醉心功名
《范进中举》教案9
一.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预习提示”中的字词
2. 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作者、作品的介绍(教师备用资料见课件)
3. 根据插图复述故事梗概
范进进学(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后回家,来贺喜的丈人胡屠户又挖苦、教训了他一顿,范进连连称是。
为了能参加乡试,范进去向丈人借盘缠,不但未借到,还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
范进不甘心,便瞒着丈人去参试。回到家,家里人已经饿了两三天,范进又挨了胡屠户一顿骂。
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就吩咐范进将一只生蛋鸡抱到集市上卖了买米。
报录人上门报范进已中举。邻居找范进回家。
范进一看报贴,喜极发疯。
众人议论给范进治疯的办法,有一报录人提出找他平时最怕的人打他嘴巴。
众人找来范进平时最怕的胡屠户,胡屠户在众人劝说下,壮着胆子边骂边打了范进一个嘴巴,治好了他的疯病。
范进刚到家,张乡绅就来拜会他,与他攀认世弟兄,还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范进送了六两多银子给丈人,胡屠户好话连篇,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
二. 知识拓展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了,相比于前一篇小说的主人公——科举失败的孔乙己来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范进可就“幸运”多了,先是中了秀才,后是中了举人。不过,范进中了秀才与中了举人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同是“中了”,却有如此差别?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科举制度的一些情况。(见课件)
三. 研析课文
1. 本文虽题为“范进中举”,但文章不仅写了范进中举后(§3-12)的情况,也交代了范进中举前(§1-2)的境况。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可用下面这副对联来概括:“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判若两人。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中的转折点。请你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参考
中举前:家境贫寒/穷困潦倒
———→
中举后:家境富有
住在茅草棚、每日小菜饭、
胡屠户送来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钱,
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费、
邻居拿鸡蛋送白酒、背斗米捉俩鸡、搬桌拿椅
家人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张乡绅送银赠房
地位卑微/卑微低下
地位显赫
被丈人骂作“现世宝、癞虾蟆、
丈人夸他“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邻居主动关心给范进报喜、找胡屠户治疯,
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连谊
2. 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周围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其中的“变脸”高手非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莫属。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反映胡屠户前后语言、行为变化的语句,并用概括的词语形容其态度的变化。
《范进中举》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范进中举》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当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
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
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4.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范进中举》教案12
【目的要求】
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讳(huì) 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
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语段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范进中举》教案13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及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艺术,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查──熟知字词
1、点名读:
挈;腆;绾;掼;醺;菩萨;啐;皂靴
2、点名解:
唯唯连声;谨具贺仪;果不其然;桑梓;轩敞;浑家;华居;兀自
二、导──走近作者、作品
1、导言: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2、作者、作品: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三、讲──走进故事
1、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2、速读,概括大致情节。
预案: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四、找──走近人物
1、寻读:
思考: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案:以胡屠户为例。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3、发现人物:综合描写人物的句子,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归纳人物特点。
小组活动:分四小组分别归纳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预案: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胡屠户──前倨后恭,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贪婪虚伪。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
五、议
深思范进喜极发疯、探究众人前后变化的原因。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预案:一旦中举便飞黄腾达,这与范进之前的'贫穷生活和卑微的地位将形成巨大的反差,他脆弱的神经受不了如此大的变化。范进的发疯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最大讽刺。另外,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功名富贵热”不仅毒害了知识分子,也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化了所有人的灵魂。
六、赏──精段赏析
齐读第五段。
1、赏析角度一:层次感。
预案: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赏析角度二:描写方式。
预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的吓一跳,众人拉不住等均属于侧面描写。
3、赏析角度三:细节描写。
预案:“踹”、“挣”、“跌”、“拍”、“笑”体现了疯劲十足。
4、赏析角度四:夸张手法。
预案:有生活的真实感。
自读末段,自由品味。
七、移──知识迁移
思考:如果你是同时代的读书人,你会像范进一样去考科举吗?
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有区别吗?
自由交流。
八、谈──畅谈读此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文主题、写法或其他角度展开。
九、比──比较阅读
教师下发《孔乙己》文字资料。
教师提示:两文均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封建科举,但一个受人嘲笑,遭人凌辱,穷困而死,一个却终于叩开了功名利禄的大门。可从人物特点、写作手法等展开对比。(课外可收集资料后完成)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前;后
生活贫穷;对;生活富有
地位卑微;比;生活显赫
《范进中举》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 移(知识迁移)
1.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案15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过程与方法: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答案示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三、研读分析
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邻里没有周济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3.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变化?
答案示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周围人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示例:讽刺。本文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讽刺的表现形式。
(1)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本篇课文的核心在于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福建教师招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
【《范进中举》教案】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教案08-28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3-0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12-12
《范进中举》读后感04-29
范进中举读后感05-29
小鸟进窝教案01-18
法制教育进课堂主题班会教案11-09
文艺范辞职报告06-30
暑期进工实习报告03-24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