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绝句》教案1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水涨Zhǎng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展开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绝句》教案2
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绝句》说课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说课设计
【教材说明】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材说明】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古诗内容。
【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根据以上分析,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边听音乐,边去找一找春天的足迹。引导学生想象。
2、指名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3、交待课题,齐读课题。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生字:要想走进杜甫的古诗,必须穿过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的花可美。
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吧!花中带有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
在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3、学生再读古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三、感悟意境品读古诗
1、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黄鹂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中的哪行诗写了这幅图?这两只可爱的小鸟会怎么读呢?指导学生读诗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2、播放意境图二:添上一行白露在天上飞。
交流:你还看到了什么?一行白露在天上是怎么飞的?指导学生读诗句:一行白露上青天。在指导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
3、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交流:窗外有什么?指导学生读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你读懂了什么?
4、播放意境图四:江中停泊着船只。
交流:江中还有什么?这只船是从哪里开来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5、指导学生读诗句,注意评价的语言要有指导性。
【生动画面、形象意境图为学生充分展示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
6、采用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诵读。
7、在全班展示诵读情况。
【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学生可以学会和他人合作。】
四、拓展迁移开阔眼界
1、给古诗配上音乐。
【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内容,就是看学生能否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2、介绍古诗: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许多诗人都写出了赞美它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呢?学生介绍并引导学生读记。
3、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功心理。】
以上就是《绝句》说课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
小学频道 一年级语文教案
《绝句》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意境的体会。
一、导入
1、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他写的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
2、齐读诗题《绝句》。
二、自由读诗
要求:
1、坐姿端正,注意保护眼睛。
2、想办法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三、检查读诗情况
1、指名读,生评价。
2、再指名读。
3、男生读、女生读。
4、齐读。
四、学习生字
1、诗句中的生字宝宝都会读了吗?
⑴ 指名当小老师带读。
⑵ 开火车读。
⑶ 齐读。
⑷ 组词。
2、学写生字:
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中有两个生字长得非常像,是谁呀?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指导学写:含、岭。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字宝宝读好了,古诗是不是会读得更好呢?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
3、齐读。
4、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了,不知小朋友读懂了些什么?
5、自由汇报:
随机指导读好第一、二句。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多么美的色彩、多么美的画面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再齐读。
6、小朋友,这首诗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质疑、借助图画突破难点。)
⑴ 千秋雪:
(图片)大家看,这就是西岭(岷山),你们觉得它与别的山有什么不一样?对,这座山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杜甫称它为──千秋雪。
⑵ 窗含:
请小朋友看课文插图,诗人这时候是在哪里看皑皑白雪呀?是啊,诗人这时候坐在窗前,远望西岭上那千年不化的积雪。请大家读──窗含西岭千秋雪。
⑶ 东吴:
东吴是一个地名,它离诗人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可远了,你看,(指图)好像有一万里。所以说是万里船。
⑷ 齐读:
门泊东吴万里船。
⑸ 再读:
窗含西岭千秋雪,泊东吴万里船。
7、诗句的意思理解了,我们读古诗一定会更棒的!齐读。
六、体会意境
1、通过画面理解竟境:
⑴ 师配乐朗诵:
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像,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汇报。
⑶ 从这你可以看出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⑷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2、师:(配乐)是的,诗人杜甫出生在战乱时期,生活漂泊不定。直到48岁来到草堂的'这段时间,生活才比较安定,心情也格外舒畅。阳春三月的一天,日光柔和,微风徐徐,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他循声望去,看到了树枝上嬉戏的黄鹂,翠绿的柳树,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这是一幅多么和谐优美的图画呀,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齐读。(动态课件)
3、让我们再一次与杜甫大诗人的心情融合到一块,拿起书来大声地读读这首诗吧。
七、背诵古诗
1、指名背。
2、齐背。
八、拓展
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篇。希望小朋友课后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绝句》教案4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拼音读准“绝、迟、泥、睡”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 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正确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学习古诗中4个生字,正确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具学具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交流,教师小结:是啊,春天的景色是如此绚丽多姿,怪不得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
板书:绝句
3、 学习生字:绝
指名读生字,再给“绝”组词
4、 简单介绍“绝句”:“绝句”是古时候一种诗的体裁,一般一首是四句。
5、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正读顺,学习生字。
1、听教师配乐感情朗读古诗。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学生先圈出自己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根据拼音试着拼读。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提醒:“融”的读音
4、学习生字:迟、泥、睡。
提醒:“迟”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睡”的右边部分“垂”的笔顺,并注意“横”的长短,可以用声音的.高低来表示,如:长的横声音响一点,跟老师书空。
5 把生字放回到古诗中,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6、 男女生对读、齐读。
三、了解诗意,激发情感,感情朗读。
1、师再次配乐朗读古诗,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或听见了什么?又或闻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对照古诗,逐句描述诗中美景:春天来了,阳光普照大地,清风拂面,送来了白花的芬芳,带来了青草的清香。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化了,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正在衔泥筑巢呢!水暖了,沙子也随之温暖起来,美丽的鸳鸯相依相偎,静静地睡着了。啊,多么明媚的春光啊!
4、感情朗读古诗。
(1)这么美的景色,谁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学生比赛读古诗,师生一起评一评。
(2)表演读古诗。
5、合作绘画,进入诗境。
小组分工合作简笔画“春景图”。学生可以根据诗意展开,也可以加上自己想象,并在旁边加上一个词或一句诗作为主题。
四、巩固生字,尝试背诵。
1、游戏巩固所学生字。
游戏一:听音取卡片。教师选读生字,学生取出相应卡片高高举起,齐读。
游戏二:叫号认读。
游戏三:字宝宝回家。出示古诗填空,请学生从黑板上取下适当的字,贴入古诗的空白处。
唐 杜甫
( )日江山( ),春风花草( )。
( )融飞燕子,沙暖( )鸳鸯。
2、两人合作,表演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和煦的春风,绽放的白花,如茵的草地,浓郁的花香,诗人杜甫用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出了春景的绚丽,加上衔泥筑巢的燕子,悠闲自得的鸳鸯,更显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我们反复朗读着古诗,仿佛也沉醉在这迷人的春天中。
2、描写春天的诗歌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制作成小报,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大家一起来欣赏。
《绝句》教案5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小学教学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6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绝句》教案7
教学目标:
在听音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画画想像等环节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背诵诗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字眼,通过想象,听音乐,画画,练读等等方法明诗意,并在朗读中悟诗情,让学生在美好动人的春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泥融飞燕子”的繁闹,和“沙暖睡鸳鸯”的悠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会背这首诗吗?两个黄鹂……(学生接背)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绝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绝句》(课件出示课题),它的作者也是杜甫。
绝句在这课是生字,但它们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大家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读一读。
二、初读,读准字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来读一读。
2、指导认读词。
这首诗中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认读词,(课件出示鸳鸯的图片和文字)大家读读。
这就是鸳鸯,是一种水鸟,看,它们羽毛的颜色多美丽呀!在诗中的诗句是沙暖睡鸳鸯。咱们一起读一遍。
3、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诗的.内容),要注意把字音读准,读出诗的节奏来。自由读。指名读。
三、多种感官参与,感悟诗意。
1、读完这首诗,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呀?
2、你从这首诗的什么地方感到这是春天呀?快找一找。
默读,边读边画。
指名汇报。
指导:其实诗中还有两个词也能说明描写的是春天。泥融。“融”查字典理解。还有一个是迟日。古代有一本书叫《诗经》,上面有一句诗是:春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太阳照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春天的太阳成为迟日。
3、如果让你把这首诗画成画,你认为这幅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和同组同学商量一下,一起完成这幅画。
师巡视指导,指出不足。
4、展示:贴到黑板上,给大家说说你们都画了什么。
都谁把春风画出来了?
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把这首诗表达的意境画出来了吗?
5、下面,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像春天的美景。
看,这是不是你头脑中的画面啊?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山河多么美丽!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天变暖了,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呢。一对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下面我们再跟着音乐读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景。
6、杜甫用短短的四句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这么美的诗一定要背下来。
四、古诗中还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课件出示,美丽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古诗内容)
五、作业。
1、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绝句
迟日江山丽,
学生的画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材简析
杜甫的《绝句》给我们描绘了如此一幅画面:春天来了,暖和的阳光照着那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万物。远处的山峰,已渐渐焕发出嫩绿的色彩;江水澄净碧绿,清可照人。山水交相辉映着,在阳光的照射下景色更加秀丽迷人。江岸边,开满了各色的花儿,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一堆堆、一簇簇。还有那不甘寂寞的小草儿也都从泥土中钻出来,用那一丝丝的疙瘩绿装点着这个世界。春风吹来,那和煦的微风中满是花草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沙滩上,那被春雨滋润过的泥沙又湿又软,脚踩上去便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儿。江面上,有快乐的燕子飞来飞去,忽高忽低,它们追逐着、嬉戏着。那江边的浅水滩上,有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戏水,看它们玩得有多开心、多惬意。在水中玩久了,它们便又成双成对地伏在暖暖的沙滩上,静静地睡在那儿,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沉醉在甜蜜的春光里,显得多么悠闲自在。全诗紧扣春天这个中心,动静结合,色彩明快,把自然界的生机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日》给我们讲述了诗人在那碧空万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和几个朋友到泗水边踏青游春所看到的景象。他们所到之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杨柳轻飘,景色宜人,无限风光焕然一新。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绝句》:第一、二句诗重在写春天的景,山水秀丽,春风一过,花草尽显生机,散发香气。结合注释,了解迟日指春日,请学生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对春日进行描述,那么诗中所展现的春天的美好也就被学生所领会了。后两句是难点,抓住“融”“暖”引导学生感受这里是指春天暖和了,冻土松软了,沙滩暖和了。在此基础上,想象动物们的生活,悠闲、快乐的情感也就自然在孩子们心底萌生。再读这两句时,抒情、陶醉便成了朗读的基调。
鸳鸯:鸟,外形像野鸭而较小,嘴扁,颈长,趾间有蹼,善于游泳,翅膀长,能飞。
*胜日:这里指鲜花盛开、风光美好的日子。
*这“新”,在诗人看来,既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也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因此,诗人倍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他们尽情地感受春的妩媚,随处都可以看到春光点染,随处都可以领略到春风荡漾。真是万紫千红,处处是春。正是那色彩缤纷、生机盎然的鲜花使风景焕然一新。春风将百花吹得烂漫多姿,让诗人从万紫千红之中认识了春风;又正是百花给春日带来了蓬勃的生气,让诗人又从万紫千红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东风:指春风。
*此诗另有一解,即“泗水”是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本诗含有称赞孔子大道有如“万紫千红总是春”,无处不在的意思。
*课后1题:以富有激情的语言点明本课的诗句很美,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要求学生进行积累。
*课后2题:选取两首诗中最形象的两个句子,想画面,说诗意,不但利于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和抒发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
第一句:春暖潮湿,泥土变软,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鸳鸯睡在暖和的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阳光。
第二句:见前页。
*课后3题: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诗篇,扩展眼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解题。
1、回忆并背诵已学的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板书:春天)
2、导入课题,并简要释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通诗句。
1、配乐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老师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2、自由轻声练读。读准每个字音,遇到生字画出来,并多读几遍。
3、指名读。
(1)读生字,简介鸳鸯。
(2)读诗句,正音,评价。
4、齐读。
过渡:这一回,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天的美好的呢?让我们读读诗句再细细品味吧!
(三)明诗意,悟诗情,指导朗读。
1、指导读第一句。
(1)“迟日”是指春日,诗人在感叹什么呢?
(2)借所学的成语赞美春天,激发热情。
(3)指导朗读第一句(指读、齐读)。
过渡:春天是多么美好呀,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向大自然,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
2、指导读第二句。
(1)当你走向野外时,第一个告诉你春天来临的一定是风,因为春天的风……(引导学生说说春风的特点)
第二句告诉我们:(暖暖)的春风带着(花草的香气)迎面吹来。
(2)指导朗读。
3、轻轻读第三句。
(1)体会泥的变化,理解“融”。
(2)给“飞”加点。从燕子来回地飞,可以看出它们的心情。
朗读体会(试读、指导、齐读)。
(3)看图,说说燕子们在忙什么事情,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过渡:小燕子忙得不亦乐乎,而美丽的鸳鸯又在干什么呢?
4、指读第四句。
给“暖”加点,这个“暖”字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猜想一下鸳鸯们睡在沙地上在干什么。
5、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四)诵读,唱诗。
1、指句朗读(评价、指导)。
2、配乐齐声朗读。
3、配上学过的曲子唱诗以助记忆。
二、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绝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平常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1、诵诗、唱诗。
2、读课后第3题的诗句。
《绝句》教案9
一、教学目的:
⑴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⑵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心得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⑴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⑵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在朗诵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教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四周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想听一听那柔美的诗文吗?
⑵学生初读感知: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⑶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诵。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⑵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⑶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步变大,跳出来,到达重点学习的目标。)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⑷看吧,两只活跃心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青翠的柳梢间愉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⑴诗人正沉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突然眼前擦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⑵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步变大,跳出来)
⑶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⑷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如许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遥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沉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注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⑵这即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⑶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调皮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⑷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一望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⑸心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辗转)
⑴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⑵学习“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相熟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⑶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⑷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欢快)
⑸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心得课习题
⑴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诗句太美了)
⑵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观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单单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自身到达“扣习题”的效果。)
⑶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绝”与“决”比照练习填空。)
(课件:⑴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⑵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⑴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⑵总结归纳《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归纳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用意。)
⑶练习。(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观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观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领有一颗高兴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X?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X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X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X水鸟。青天:蓝X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X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X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X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X图的作用。课文中的X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X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X图的作用。
《绝句》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
2、反复吟诵诗句结合插图,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再学习二首杜甫的绝句。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唐代有两位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杜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人说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
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特点:四句,每句字数相等,分五言、七言。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他在他的成都草堂时所作,那时震撼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心境已由沉闷变得开朗,当他重返成都草堂,看到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附近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快。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事先没有拟好题目,故就用绝句这种诗歌的体裁名称作题。
二、自学古诗
1、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朗读两遍,注意把诗读通顺。
2、大家读得很投入,谁愿意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 听听他们读得好不好?
评价:好在哪里?还有哪儿读得不够好?
注意七言绝句的2、2、3节奏。
齐读
3、读诗一定要读出诗的韵味来,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我们一起来听听。
边听边想象,这首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听着这充满感情的诵读,我们仿佛也来到了杜甫的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贴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5、这美丽的春景,杜甫只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我们真该好好地品味品味,再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
三、理解诗意
1、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不知同学们能否结合插图初步理解它的意思,如果你已经读懂了,不妨把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考考你的同伴,如果你还没读懂,那请你结合这幅图试着读懂它,实在弄不懂可以提出来请教别人。
2、交流:都读懂了吗?还有问题要提出来的?
(1)(理解1、2句)
指导用欢快的语调来读
(2)诗人用词精练,仅仅两句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你能找到诗中描写色彩的词吗?
(黄、翠、白、青)
同学们,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这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春天景物独特鲜明的色彩特征,使我们读诗时,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你能不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来描述眼前的美景。老师给你提供这样一个句式,当然你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说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空;
柳树 ;黄鹂 ;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理解3、4句
“千秋”指时间长久,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理解“含”,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西岭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可以理解为镶嵌 。
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仿佛在镶嵌在窗柜里的一幅画,多美啊,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泊:停靠。
“万里”指路途遥远,万里船:从遥远的地方航行来的船只。
商船能从遥远的东吴沿着长江穿过三峡到达杜甫草堂前的岷江,一路畅通说明了什么?
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心情怎样?
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好这一句。
现在能不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诗人推开窗户,向远处看,只见 ,低头看近处,又见 。此时诗人的心情 。
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理解了诗的大意,体会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诵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想象着美丽的春景,你们的心情怎样?
四、背诵古诗(配乐)
杜甫不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也许就是杜甫的魅力吧,让我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飞回唐朝,飞到杜甫的草堂去看一看。只见大诗人杜甫正坐在草堂的窗前,欣赏着迷人的春色,屋外杨柳依依,呈现出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微风习来,柳枝随风飘舞。显得格外婀娜多姿,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一群白鹭排成一行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好象要与青天相接。看着看着,诗人又把眼光转向窗外巍峨的西岭,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忽然他把目光投向门前的岷江,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船只是来自遥远的东吴,啊,天下总算太平了,想到这儿,杜甫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背诵)
五、拓展学习
杜甫的绝句是一组诗,这只是其中的第三首,老师还收集了另外两首
《绝句》(其一)《绝句》(其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自选一首学习、交流、汇报。
六、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三首绝句,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其实杜甫的诗歌内容相当广泛,现存的1400多首诗中,大多是描写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风貌和他个人的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建议同学们课后再去找几首杜甫的诗来读读,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
《绝句》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三首诗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
2、从品味语言入手,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本课所选的三首绝句,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从军行》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在高中以前已经有过接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因此,教学本课的三首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层次的记诵和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发展, 在诵读和比较中品味语言,领会这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巧,感悟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进而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比较阅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推进:
一是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以孟诗为例)。
二是不同题材诗歌风格的比较(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
三是三首诗不同表现技巧的比较(细节刻划、融情于景、以小见大)。以比较显差异,以差异促感悟,在比较中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歌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2、难点:归纳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立足于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诗歌的阅读尤其如此。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语言的品味,从而使他们获得对鉴赏诗歌的某些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如何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把三首诗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具体意象从诗句中剥离出来(“意象”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已有接触,在此直接引入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是可以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品味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诗歌的不同风格,不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紧密象紧密相关。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诗入手,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明确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春晓》、《过人故人庄》等诗,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最后总结下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三首诗的表现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过程中,最后略作总结,以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联系旧知。
(三)设疑激趣。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连绵起伏、群峰耸立的诗歌天地中,唐诗无疑是最为雄伟壮观的一座山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绝句三首》就是从这座山峰上采撷来的精美的花朵。这三位诗人分属于盛唐和晚唐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比如,你能说出孟浩然和王昌龄分别属于哪个诗歌流派吗?
2、请把三首诗迅速阅读一遍,从题材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诗?
(1)学生回答,明确: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
王昌龄:边塞诗派
(2)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孟诗:送别诗
王诗:边塞诗
杜诗:咏史诗
(3)唤起激情: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读此篇章,教师应该感染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之情、向往之情。
(4)关于诗歌流派和诗体的提问,既是考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也是本课教学的必要环节。为下面环节中的不同诗体风格的比较留下铺垫。
以《送朱大入秦》为例,探究解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怎样来鉴赏一首诗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来作一次探讨。
①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首诗,疏通诗意。思考:“脱”应怎样理解?(解下,拿出)
②意象分析:
抓住一个细节。启发思考:联系“宝剑直千金”一句看,“脱”字一词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可联系课文注释并补充“季札挂剑”的典故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细节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前人对孟的评价: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③与《过故人庄》(或《春晓》)一诗的风格比较。思考:两首所流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一显恬淡洒脱之风,一具慷慨激昂之气,颇有几分盛唐豪气。)
3、引导学生归纳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帮助梳理一下鉴赏的思路流程,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乃至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加运用,以提高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1)学生齐读《送朱大入秦》,对照注释疏通大意。质疑。
学生思考讨论“脱”字一词的含义。
(2)交流、讨论“解剑相赠”这一细节对表现诗人情感的作用。
(3)讨论、比较:此诗与《过故人庄》一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学生自读后,齐背这首诗,简要归纳一下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联系旧知、纵向比较。
①诗意的解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词句上。这一教学环节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眼,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诗的内蕴。
②学生讨论和辨析的关键词是一个“脱”字,抓住了它就打开了解读这首诗的大门。
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理解。由内及外,由点到面,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书外的世界,这是老师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始终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④如果对诗人自身不同风格的讨论进展顺利,教师还可引入唐诗中一送别名句以供学生鉴赏比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⑤方法的归纳不必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关键是让学生能有所领悟。
4、巩固与实践:指导学生鉴赏《从军行》。
关于《从军行》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加以研讨。
(1)抓住诗中最能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雪山、玉门关、黄沙、楼兰,概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的特点。
(2)分析景情关系,体会此融情于景的写法特点。
(3)联系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学生简要说说边塞诗有哪些特点。
比如:内容多写军旅边塞生活,风格或雄浑悲壮,或慷慨激昂等,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不必求全求精。
5、学生朗读《从军行》,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讨论,使明确:奇丽壮阔,苍凉雄浑。
(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5)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纳边塞诗的基本特点。1、这两首诗的学习应该充分利用在第一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在语言的品味和诗意的解读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
因此,关于预设中学生讨论的.问题亦可适当简化,《从军行》重点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景情关系,进而归纳一下边塞诗的基本特点;《过华清宫绝句》则重点让学生把握此诗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从军行》的学习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过华清宫绝句》一诗则主要交给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讨论,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拓展。
6、练习与迁移:师生共同鉴赏《过华清宫绝句》。关于《过华清宫绝句》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1)作为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所咏的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事?
(2)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一句?
(3)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4)这首咏史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可引入: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何谓“蒙太奇”手法?此即为一例。自读《过华清宫绝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句品味和分析上。
①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②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活动预设”中的问题(1)(2)。
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3)(4)。
④师生共同评价,归纳本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点。对于本课来说,这一环节既是对上一环节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关键的地方,教师必须加以有效的点拨,适当的调控。比如,关于《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亦可作适当的资料补充,引入前人的评价,关于“蒙太奇”手法的介绍等,以丰富和加深学生作者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感悟。
7、归纳总结。
(1)三首诗在表现表现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送》:注重细节刻划。
《从》:融情于景。
《过》:以小见大。
(2)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①指定学生发言,总结诗歌鉴赏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②教师总结:
a.从语言入手。
b.抓住意象。
c.剖析手法。
d.联系比较
(3)提问:从表现手法上看,三首诗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4)学生根据本课学习,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学生总结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可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诗歌鉴赏对于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定难度的,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本课的学习旨在告诉学生鉴赏诗歌应该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让学生知道从品味语言入手,抓住诗歌的核心意象来解读诗意就可以了,至于更高层次的一些要求,比如知人论世、意境和手法赏析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落实。
8、布置作业。
(1)搜集或上网查阅有关孟浩然、王昌龄、杜牧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评价材料,整理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资料,写在语文课堂笔记本上。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学生完成作业作业1是为了弥补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不足,因为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流畅与连贯,教学中省去了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来作一次归纳。
9、思路点拨:
如果班级学生程度较好,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把三首绝句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疏通三首诗的大意,明确各自不同的题材。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这三首绝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具有表现力?请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为三组,分别针对一首诗加以讨论,或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为例,较的难的诗,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2)这三首绝句的题材不同,在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吗?学生在讨论以上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和拓展,与学生一起总结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外布置学生从三首绝句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课上交流。
10、练习举隅:
(1)《从军行》一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请问:从这一句诗反映了当时的戍边将士怎样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请结合本课学习的有关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这首诗共写了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绝句》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课的、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小朋友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教师随机评价)
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古诗你们都会读了,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赶快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因为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从古诗里跑出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第一个跑出来的.是谁呢?(出示生字“鹭”“柳”“窗”“鸣”)
四、再读古诗
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1、指名读。
2、齐读。
3、老师读。
4、齐读。
五、感悟古诗
小朋友,刚才我们反复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1、两个黄鹂鸣翠柳:
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嬉戏,多开心呀!它们可是春天的小使者,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着这句诗,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也开始繁忙起来,你能从诗中哪一句看出人们忙起来了?这船只停在江边,他们在等待什么呢?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小结:
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他还有一首写春天的诗呢!(出示《绝句》)。
他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春天。(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出示“作业选选选”)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还可以翻翻课外书籍,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春天。
《绝句》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 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 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 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案15
师: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斓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树叶长出了新芽,像是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
师: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师:简介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写作背景。
(评析:以谈谈“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话题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说春天,带领着孩子们进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介绍知识点“绝句”及杜甫资料、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语文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生自由读。
师,出示生字“鹂”“鹭”。这两个字你读准了吗?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红。
(评析:引导学生学生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这三个要求自学,在初步感知全诗的情况下,学会两个生字“鹂”“鹭”,并指导学生描红,做到读写合一。之后让学生把全诗朗读准确,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归的白鹭。
生:我看到远处的江边停着远道而来的船。
生:我看到远处的高山,山顶那经年不化的积雪。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评析: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再让学生结合所理解的诗意,上台按古诗内容贴一贴意境图,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可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把探究中取得的收获体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最后,让学生看着拼贴完整的意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既体现了合作性,又让他们有一个自我阅读的空间,更关注到本班中理解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能再上一个层次。)
师: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师: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评析: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先背一背曾经记过的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法,出示相关春景图,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关于春天的诗。)
【《绝句》教案】相关文章:
《夏日绝句》教案03-27
大班语言绝句教案04-01
绝句说课稿05-17
关于绝句教案范文锦集五篇10-29
关于绝句教案范文集合5篇10-23
关于绝句教案模板合集七篇04-05
《绝句》教学设计12-22
绝句教学设计04-16
《绝句》的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