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4 16:51:2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是什么角?∠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会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以下题目:(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个寒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又运来了一些新书,现在这些新书已经上架了并被老师们贴上了精美的标签想不想一起去看看?生:想。

  2、自主探索

  师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和咱们数学有关系的信息?生1:科技书有475本。生2:故事书有282。生3:文艺书有225本。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问题1: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2:故事书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3:科技术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4:科技书比故事书多几本?

  方法一:(475+225)+282

  方法二:475+(282+225)

  师生共同分析两种方法在计算方法、结果、解题思路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指生回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在加法算式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这个规律在其他算式里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写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师: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第七个问题解决了。咱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到自己的练习本上。生:它们的加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和没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规律——————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三、总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4

  一、说教材、学情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也是小数的化简、改写和四则运算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意识以及简单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

  (3)问题解决: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小数的性质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如下: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探究小数性质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法。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小数的性质。

  2、学法

  预设的学习方法是: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提高,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具、学具上我准备了米尺,正方形方格纸,多媒体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引思;体验操作、探究新知;巩固深化、学以致用;课堂总结、回顾反思和作业布置。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1、多媒体出示超市情境图,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老师昨天想去买一只中性笔,可是两家超市的标价不一样,我要去哪家买更便宜一些呢?(出示中性笔价格图片:一家是2.5元,一家是2.50元)

  2、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去哪家买都一样。

  教师在这时追问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5元表示2元5角,2.50元表示2元50分,5角=50分,所以2.5元=2.50元(教师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小数的区别,学生会发现:小数的&39;末尾多了一个0,大小还没变。

  4、教师提出质疑:

  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新知识的探究。

  设计理念:

  通过超市价格标签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出小数性质的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直观感知相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心走进知识的殿堂。

  (二)体验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

  (1)我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米尺,让学生在尺上先找一找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并与小组成员说说你是怎么找的,然后在纸上画出来,比较他们的大小。(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小组探究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展示他们找到的0.1m,0.10m,0.100m的长度,并说说是怎么找的,也就是小数的意义。

  学生们得出探究结果:因为这三个长度都相等,所以这3个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3)教师让学生观察0.1m,0.10m,0.100m这3个小数,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小数的区别:三个小数末尾的0不一样多,但是大小一样。

  看来像这样大小相等但末尾0不一样多的小数的确存在。

  设计理念:

  借助长度单位初步体会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在米尺上找出0.1m/0.10m/0.100m的长度,使学生直观感受到0.1m,0.10m,0.100m的长度相等,所以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2、大胆猜想,独立验证

  教师板书0.3和0.30这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小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刚才的探究会说“相等”。

  (1)这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让学生独立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学生独立验证后进行汇报展示

  找学生投影展示涂方格的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的意义,因为涂的面积相同,所以两个小数相等)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图比较0.3和0.30的大小,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借助小数的意义发现0.3和0.30的异同点,进而脱离具体的量,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组算式:我们先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呢?他们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教师强调并解释:末尾指的是小数点后面最后一个非0的数。帮助学生区分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教师强调课题:我们把这个小数所共有的特点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探究验证之后,尝试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1、对口令游戏:教师说一个小数,学生对出相等的小数。

  2、哪些数可以去掉末尾的0(重点区分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整数与小数的区别,强化小数的性质)

  3、连线

  设计理念:

  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新课标中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课的结尾,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新知的?你还有什么疑惑?来回顾所学知识,梳理知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作业布置

  小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5,50,500,5000四个数相等吗?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带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在课下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素有“微型教案”之称,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艺术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本节课的板书是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呈现的,它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学生整堂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数的性质

  2.5元=2.50元

  0.1m=0.10m=0.100m

  0.3=0.3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我的说课完毕,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3005(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0000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00000000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2136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0871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位是那一位,从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8090>20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位比较,如果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0000=470万1270000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4800≈1292万272000000≈3亿350720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小学数学教案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学生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分页标题e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8.0880.0080.80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0.25和0。20xx。7和0.073和300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样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四)全课小结(完)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9999×7=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8

  一、复习:

  昨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谁来说说解决问题具体的策略有哪几种?

  (列表,画箭头,画线段图等)

  用这些方法,都可以使信息看得更清楚就更方便我们的解答了。

  其实,昨天解决的问题主要分两类:归一和归总

  老师补充练习(略)解释归一和归总的意思和解决方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里提到了几种树?

  根据问题依次把信息填入表格。

  问:根据第一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怎么求?这个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

  (因为是求桃树的棵数,所以该算式就写在第一行边上更为清楚。)

  同样的,根据第2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

  指名读问题,说说怎么求该问题?

  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综合算式的方法。)

  指名说说这题的解题步骤。

  2、和刚才一样,自己尝试着解决“试一试”

  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读题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来整理,再解答

  教师巡视,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再全班交流表格的设计和解答的方法

  2、读题后问:这份表格需要设计几行?

  根据每一行的.信息,分别能求出什么问题?写在相应的行。

  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几个学生的问题让大家解答。

  3、边读题边整理表格,整理完之后再解答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还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教案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知识打下基础。

  2、教材地位:本节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2)能力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2、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来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教导学生学会怎么学习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

  1、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小新跑到熊仔饼的货架上拿熊仔饼,突然,小新叫起来了:“妈妈,妈妈,快来啊!熊仔饼怎么涨价了?”小新妈妈,跑过来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标价上写着“5.00元/盒”,可是之前买的时候是5元钱一盒。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新妈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复习: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领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离,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并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

  B、10厘米是1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

  C、100毫米是10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3)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出示上面三道题的答案,并与同学们共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观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数的性质

  ①从左往右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④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三个,0.30是30个,也是3个,那么0.3和0.30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0.3=0.30

  ◆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

  (出示课件,唤起学生的记忆)由于小新妈妈掌握了小数的性质,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会哈哈大笑的。

  提问:那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本书标价:4.50元/本。

  设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3.05呢?

  引导学生再次说出小数的性质。

  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做题(出示例题,从旁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1)把小数化简

  0.70=0.7105.0900=(105.09)

  提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0.2=0.20xx.08=_3=_

  提示: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深化,扩展思维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达到及时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一题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做一做:0.3=0.3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也,知道xxxx年全年有365天。

  2、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年是xxxx年,说一说这一年我们中国有什么重大的`活动?

  生集体说:奥运会。

  师追问:那你们知道奥运会是几几年的几月几日吗?

  生xxx年8月8日。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认识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师:你觉得这一年还有哪些日子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生回答(3~4人)

  问:是几月几日,假如不是特殊的,问:为什么?

  师:你能快速在xxxx的年历上找出这个日子吗?(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巡视,找一个同学完整说说。

  你找的是几月几日?为什么这么快?

  生:只要找准那个月,在其中找那一天就行了。

  再找两个同学找一找。

  2、在这张xxxx年的年历上你有什么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认识大月、小月)

  生1:一年有12个月。(师板书)

  生2:(31天):1、3、5、7、8、10、12。(师板书)

  生3:(30天):4、6、9、11。(师板书)

  生4:(xxxx年)二月:29天。(师板书)

  师明确:我们把31天的这些月称为大月。(板书)

  我们把30天的这些月称为小月。(板书)

  因为这年二月只有29天称为特殊月。(板书)

  师:全班齐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

  3、师迅速擦掉大月、小月的月份(记忆大月、小月)

  指名问:你能马上说出大月、小月分别有几个月吗?(大月有哪些,小月呢?)

  师:谁有好方法能快速地记住大月、小月呢?(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介绍拳头记忆法。

  指名上台演示。

  师: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生可以边模仿,边一起念)

  师:会了吗?好,和老师一起来练一练。

  师:念给你的同桌听听。

  生:1~7月中单数是大月,8~12月中双数是大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首儿歌,也能协助同学们来记住大月、小月。

  补:师略介绍平年、闰年。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记的牢吗?介绍游戏。

  报大、小月:报到大月的男生站起来;报到小月的女生站起来。(最后一个报二月)

  师: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板书)

  4、计算全年的天数

  师:你们能快速计算出xxxx年有多少天吗?(那我们计算一下)

  生1: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生2:317+304+29=366(天)

  生3:365+1=366(天)

  师:二月有29天,闰年时全年有366天,二月有28天时,平年全年有365年。(提问生答)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识?(论述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了解自然数的规律以及奇数和偶数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学准备:

  七彩泡泡一瓶,幻灯片(电__图片、练习题),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是什么?教师出示七彩泡泡。

  请一名学生来吹泡泡。其他同学注意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生开始吹泡泡。

  吹了一会儿,师喊停。

  问: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说一共12个泡泡,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13个……

  师:这样吧,让这位同学重新吹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数出来。

  一生吹泡泡,其他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师板书。

  师写到20多的时候停了下来。

  说:我太累了,什么时候能数完?

  生:数到10000。

  师:数到一万还能接着数吗?

  生:能。10001,10002…

  生:永远也数不完。

  师:永远也数不完我应该用什么号结束?

  生:省略号,代表还有无数个数。

  师拿起七彩泡泡说:我也会吹。结果一个也没吹出来。这应该用几表示?

  生:0。师板书。

  二、探索建模

  探索自然数的规律。

  师揭示:像0、1、2、3、4、5、6、7、8、9、10、11、12、13……这样数出来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自然数。自然数除了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还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师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自然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师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帮学生完善语言,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明确(幻灯片出示):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⑵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再次体验。

  ⑴小游戏数一数。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接着数。

  ⑵幻灯片出示数轴,学生填空。

  ⑶(幻灯片出示)选一选哪些是自然数,哪些不是。

  4、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数。

  学生自由发言。如日历,电话号,车牌号书页…

  5、探索奇数和偶数的规律。

  师:自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请看老师找到的图片。(幻灯片出示电__的座位号)

  同学们读一读,师板书。

  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单数。

  师:对,我们把生活中的单数叫做奇数。奇数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汇报。

  最后(幻灯片出示)师总结这都是刚才大家自己总结的:

  ⑴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的奇数。

  ⑵奇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⑷奇数的个位分别是1、3、5、7、9。同样的方法认识偶数。

  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偶数的规律。

  6、小游戏。

  抢答: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00045、2000140、3000019…

  说一说怎样快速判断。

  生:就是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偶数。

  三、应用实践

  小试卷

  1、选择自然数,奇数,偶数,填到合适的圈内。

  2、填数轴。

  3、填数列。全班订正同桌互判。

  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8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6

小学数学教案08-23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2-01

【热】小学数学教案02-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教案(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