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通过举实际例子亲身体验并感受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在亲身体验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3、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应用题。
4、通过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并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说出想法。
教学关键:通过举实际例子体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谈话:
(1)(拿起粉笔)工厂里生产出一支一支的粉笔,卖给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一支一支拿过来呢?(得出先装成盒再装成箱)
(2)生举例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能举吗?(举出不同情况的例子)
2、动手操作、加深印象: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把每份6支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小结:刚才进行了几次平均分?
3、提供材料:假设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每60支装
一盒、每20盒装一箱、装了4箱。
(1)观察从这些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些材料,提出问题编出应用题。
4、呈现学生编的应用题;
(1)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
(2)解决一步计算的与两步计算的连乘的应用题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如: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平均装了4箱,每20盒装一箱,平均每盒装多少支?(可能也有不同的:如问题是装了几箱。)
二、 展开
1、 独立思考:指着两步计算连除的应用题这样的又该怎么解答呢?看谁的方法多。
2、 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听;认真别人的不同的法想;小组长作好记录准备汇报。
3、 全班交流:刚才每小组的小朋友都非常积极地说自己的想法,且也非常认真地听别的小朋友的不同的想法,每小组肯定都有很好的、很精彩的解法,把你们的想法展示出来吧。
(1)平均每箱装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2)平均每盒装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综合算式:4800÷4÷20=60(支)
这里学生说这种想法时出示线段图加深理解。
或:(1)一共装了多少盒?
20×4=80(盒)
(2)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综合算式:4800÷(20×4)=60(支)
生选择一种说说想法、同桌互说想法。
小结: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进行了两次平均分。
4、试一试:
学校图书馆买来864本新书,平均放在6个书架上,每上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1)独立做(用两种方法解答)
(2)交流说说解题思路(个别说、同桌互说)
5、比较、概括:刚才做的这道题目与开始时做的那道连乘应用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同时出示课题:连除应用题
三、 练习
1、针对练:用两种方法解答。
(1)电池厂生产了4800节电池,每12节装一盒,每8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2人,一共栽树336棵。平均每人栽树多少棵?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
2、比较练:
(1)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每件95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一共卖了6840元。每件衬衣多少元?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提高练:先补充条件,再列式计算。
食堂运来2车大米,每车有15袋, 平均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独立做、汇报。
四、 小结:你有什么新收获?
五、 作业:课堂作业第45页。
板书:连除应用题
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平均装了4箱,每20盒装一箱,平均每盒装多少支?
平均每箱装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每盒装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综合算式:4800÷4÷20=60(支)
一共装了多少盒?
20×4=80(盒)
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综合算式:4800÷(20×4)=60(支)
答:每盒60支。
三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同时学习解题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通过不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1)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3组,每组有15人,?
(3)三年级90个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
(4)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45人,平均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后,把复习中的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例2导入新课。
二、新授。
l、教学例2。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读题,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训练学生离开原题目,看线段图复述题意。参观农业展览的三年级同学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思路分析。
①从条件上分析。提问:
(A)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解诀哪些问题?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先求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根据已知条件,把90人平均分成2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把求出的每队有(90÷2)人当作条件与已知的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根据已知条件,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组,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组,把求出的一共有(3×2)组当作条件与总人数90人,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共分成多少组。
从问题上分析。提问: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需要哪两个条件?
(B)要求出问题,应先求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需要每队人数与每队组数这两个条件,而已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所以应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也可以从总人数与总组数这两个条件出发。已知总人数90人,所以应先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3)教师小结以上分析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①解法一:(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综合列式:90÷2÷3
=45÷3
=15(人)答:平均每组15人。
②解法二:(A)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综合列式:90÷(3×2)
=90÷6
=15(人)答:平均每组15入。
2、指导解题的检验方法。
(1)引导想一想:这道题除了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以外,还可以怎样检验?
(2)指导学生用问题与条件交换的方法进行检验。如:
想:已经算出每组有15人,又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可能算出每队的人数。(1)15×3=45(人)
已经算出每队有45入,已知平均分成2队,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2)45×2=90(人)
这样算得的结果和题里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3)归一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页、109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
教学关键: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设问。我校开展读书活动,添置一批书架,要买这样的5个需要多少元?这道题能解答吗?为什么?(要求买5个书架需要多少元,就是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和数量,数量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单价却没有告诉,所以不能解答。)
2、解答下面各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1)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就用单价乘以数量。)
(2)书架每个25元,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就用总价除以单价。)
3、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3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与行了几小时)
(2)需要几小时完成?(做多少个零件与每小时做多少个)
二、新授。
1、引言。复习题中第1小题书架的单价已经直接告诉我们,现在老师把它改为间接条件,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这就是要学习的新内容例3。
上一阶段,我问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学习的例3又不同于这两类应用题的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学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
(1)读题,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5个书架--?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结合复述题意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个书架按照同样的`价钱计算。
(2)画线段图示意并分析题意。
3个书架用75元,用线段图表示。
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用另一条线段表示:
接着,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进行分析:
①要求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要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与数量。)
③已知数量买5个,所以应先求什么?(单价)
③怎样求出单价?
议论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第一条线段图上标出问题。
(3)分步列式解答: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②5个书架多少元?25×5=125(元)
答:买5个书架要用125元。
分步列式计算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第二条线段图上标出总价。
(4)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
75÷3×5
=25×5
=125(元)
(5)让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第107页上“做一做”题目。
小结:从以上的例题与“做一做”题目可以看到,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用平均分方法来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具体地说,例题中的“1个书架多少元?”“做一做”题目中的“1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以它为标准(照这样计算)再用乘法求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
4、教学例4。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1)读题,审题。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个书架--200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2)指导画线段图。
可让学生利用例3的线段图来改画。其中第一条不变,擦去第二条上的分段点;将“5个书架”的“5”用“?”替换,“?元”的“?”用200元替换。然后引导学生想,200元买的书架要多一些,所以第二条线段要加长一些,要成为:
(3)引导学生看线段图分析,同时在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线段图上分别标上所求的问题。
思考:要求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要先算什么?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③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用综合列式:注意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要改变其运算顺序,必须加上小括号。)
200÷(75÷3)
=200÷25
=8(个)
(4)让学生说说怎样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5、引导比较例3、例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两道题的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解题的第一步都是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一个书架多少元。)
(2)不同点:两个例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例3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乘法来出所求的问题;例4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除法求出所求的问题。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8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1)读题,解析“照这样计算”。
(2)学生独立做题: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四、总结。今天,学习的例3、例4及两道“做一做”题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步用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如例3、例4的求一个书架多少元)然后以这个单位数量为标准,(即题中的“照这样计算”)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或除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有这样解题特征的应用题,通常是叫做“归一应用题。”
五、作业。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式解题。
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出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进行解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笔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连除应用题。
2、出示例题
有两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层)
224÷8=28(本)
①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24÷2=112(本)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指着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4×2=8(层)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刚才这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全班校对。
2、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四、全课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4——7题
【三年级数学《连除应用题》教案】相关文章:
《连减应用题》教案08-26
应用题综合练习课的教案08-26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08-26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08-25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范文08-26
三步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08-26
百分数应用题总复习的教案06-05
数学的教案 08-27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