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3篇(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教案 篇1
游戏目标
1.通过游戏,训练幼儿联想能力和表达的流畅性。
2.引导幼儿学习仿编诗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游戏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学会一些物体、动物的手影方法,同时已熟悉诗歌《手影游戏》。
(2)物质准备
投影仪。
游戏方法
1.提出游戏主题,幼儿自由分组。
2.幼儿在投影仪前表演手影,并仿编句子。例如:变蝴蝶穿花衣,变松鼠大尾巴,变小熊真可爱……幼儿轮流往下接,所接的句子不能重复,小组成员如果有人1分钟接不上就结束。手影句子最多的一组为优胜组并奖励大红花。
3.按程序开展游戏。
4.从中选出恰当的句子,并整理成诗歌,如: 我在墙壁前, 我在墙壁前, 表演一双手。 表演一双手。 变灰狼,诡计多。变鸭子,呷呷呷。 变蜗牛,到处走。 变青蛙,呱呱呱。 变剪刀,本领大。 变小人,哈哈哈。 变太阳,红彤彤。 变小狗,汪汪汪。 太阳公公真高兴,太阳公公回家去, 夸我有双灵巧的手。 要是喜欢全抱走。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的氛围都很好,并且兴趣也很浓厚,但唯一有个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想法,在学习手影游戏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这些手影了,有个别的孩子就在旁边自顾自的玩了,根本没有集中注意力在听我讲。要是我事先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另外这节课虽然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让幼儿讲故事的.部分,很多幼儿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该如何用手影来表现故事情节中的小动物,有些小朋友把小动物的样子表现出来了,但表情动作就不是很丰富。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努力。
以激发幼儿兴趣的课,我觉得可以让幼儿多上几次,并且还是以手影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情节,我觉得在平时可以多多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大班教案 篇2
目的:
1、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2、通过玩耍纸棒,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3、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丰富经验,感受成功与合作的快乐。
准备:报纸棒若干、场地布置。
过程:
一、热身活动。
1、 幼儿独立的活动。(一名幼儿带领大家绕场地跑)
2、 教师带领幼儿一同活动(听信号变换跑、跳跃、下蹲、划船)。
场地布置
二、游戏活动:
引语:“我们是花果山的美猴王,今天一起出来操练。”
1、 教师运用纸棒的引导活动:(投掷)
2、 幼儿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的创编活动。教师巡回观察,适时的介入帮助。
3、 小组创编活动展示。
4、 真假小猴王:幼儿分为两队,手持“金箍棒”,背靠背站好。听到信号后,一队跑,另一队转身追,并用“金箍棒”拍假小猴王。(拍击臀部) 重复游戏。
三、游戏评价:
1、 对幼儿们的.活动表现进行表扬,特别是有进步、有创意的。
2、 对游戏中自我保护进行分析。
3、 鼓励幼儿在下次的活动中有更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平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平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平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平跷跷板:最近,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平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平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平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平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平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平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平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平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平跷跷板两边平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平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平两边一样平。C.当天平跷跷板平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平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平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平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平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平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平跷跷板保持平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平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平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平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平了。
5.幼儿再次用天平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平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