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26 12:24:5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数字编码,知道数码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学生发现编码中的编排规律和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发现数字所表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了数字信息有什么优点?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

  (1)说说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小组中说一说。

  110……报警

  112……故障申告

  114……电话号码查询

  117……报时

  119……火警

  120……急救

  121……天气预报

  122……交通事故报警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知道编号有什么作用吗?(便于管理、登记)

  有些编号是以0开头编号,主要是考虑编号的对象的整体数量,如给1000个以内小朋友编号,可以使用三个数字,如001、002、003……(3)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

  2、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表达了哪些信息。能说说信封上有哪些内容吗?你知道邮政编码的含义吗?

  (2)阅读并说说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3)试着写写学校及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4)讨论交流。

  寄邮件时为什么要写邮政编码?应该怎样写?写在哪里?

  3、比一比。

  (1)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价。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图书编号、门牌号、电话的区号、超市条形码……)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生活便利,查找容易等)

  三、拓展活动

  1、设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学号,使别人能看清你是哪年入学?哪个年级?几班?几号?是男生还是女生?

  2、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能说说数字信息对生活的帮助吗?

  五、板书设计

  数字与信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课时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等探索过程,提升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媒体选择课件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中引入圆

  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揭题: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这种平面图形。(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

  1、引入师:你会画圆吗?你能怎么画?学生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硬币、量角器、圆规、带圆孔的三角尺等。

  2、以物画圆。

  组织学生用硬币、瓶盖、圆柱体、圆锥体、带圆孔的三角尺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

  师:你觉得这样画圆有什么特点?预设:如这样画圆快速、直接,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不能变……师:那么有没有办法画出更准确的、大小能变的圆呢?

  3、用圆规画圆

  (1)观看“圆规的历史”视频短片,引出圆规。

  (2)提出要求、画一画: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想一想: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3)展示反馈出示学生作品,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特别之处?

  预设:有两个脚,其中一个脚上的针尖是用来固定的,另一个脚上的铅笔是可以画圆的,两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个脚固定,另一个脚就能旋转……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

  (圆心就是针尖这个点,半径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并介绍直径),并用字母O,r和d来表示。

  学生介绍一下画圆的心得,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

  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或画得不太标准的原因:针尖没有固定住;

  旋转时,两脚间忽大忽小。

  师:为什么一定要让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一致呢?小结。说说用圆规画圆的优点,感受其画圆的灵活(能大能小)、方便的特点。

  三、活动中提升认识

  1、活动一:折折量量

  (1)提出活动要求。

  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剪下来,用字母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动手折一折、量一量和画一画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部分。

  (2)反馈交流,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预设: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且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3)归纳特征。

  出示:“圆,一中同长也。”

  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在2400多年前写的一句话。你能读懂这句话吗?

  小结:短短的几个字就能把圆的特点和画圆原理点的明明白白。原来我国古代已经对画这种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概括了。

  2、活动二:找找圆心

  (1)出示学习单上的图片(外圆内方),提出问题:如何找到这个圆形的圆心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汇报。

  预设:对折再对折能找到圆心;

  连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能找到圆心。

  (引出直径就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4)巩固运用出示思考题,问:这两个圆中,哪个图形中的圆更大?

  预设: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是10cm,长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是8cm,得出正方形的圆更大。

  3、活动三:车轮为什么是圆形?学生讨论,说理。

  呈现动画,圆形滚动和方形滚动,其中心运动轨迹的不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想法,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一中不同长。

  四、课堂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生活中广泛使用圆形,除了圆形一中同长和美观的原因,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学问呢,以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圆。

  丰富的圆形图案,使学生感受圆很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可以调动以前的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和拓展想象能力。

  让学生自由画圆,并交流方法,说说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突出用圆规画圆的优越性。

  激起学生画好一个圆的欲望,同时加深内心中不断总结画圆过程中的心里体会,从而可以催生学生设计一份“圆规使用说明书”的想法。

  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激发学生发现在画圆的过程中,找到影响画圆的各种因素。

  在黑板上准确示范,着重指明画圆方法中的一些数学要素,引导学生关注圆规的“脚尖”“两脚间的距离”在画圆时起到的作用;

  并为学生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认识圆的特征打下基础。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加深学生对圆的直径特点的认识。

  加强学生对圆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征的深层理解。

  板书设计O r d圆心半径直径定点定长旋转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1、课的开始,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同时让学生体会圆是最美的平面图形。

  2、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动脑思考并小组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利用信息及媒体技术,体现高效课堂的风采。

  本节课,课件及视频短片直观形象,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示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圆规画圆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画圆的方法。

  2、课后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部分学生没有联系到用圆的特征来解答这个问题,这也体现出教学中讲解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圆的概念和特征,提高其理解与思考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相对应折叠后的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理解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动手探索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及培养自主学习思维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二、新课引入

  1、自主实践

  沿着棱剪开要求携带的正方体盒子,并将你得到的剪开图画出来。

  2、交流思考

  全班交流,剪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说一说,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3、总结归纳(正方形折叠图和展开图范例)

  4、可与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

  5、图示

  这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1)1对6,2对4,3对5

  (2)1对5,2对4,3对6

  6、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说一说。

  1对2,2对3,3对4,4对1

  三、例与练

  例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②③ ④⑤

  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是的画“√”,不是的画“×”。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9和27   8和9   6和8

  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下面请看:小黑板出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10=6/() = (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3.把下面分数约分。

  14/16   15/27   36/24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讨论约分时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约分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做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同时出示讨论题:A把这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B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2) 讲评板演时围绕2个讨论题展开。指名说说改写时首先确定的是什么?

  师:对呀,要想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应该确定用几来做分母。那请同学们说说这几位同学分别是用什么做他们的分母的?(指名口答)那有没有更大的数分母呢?(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65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6)把3/4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3,那为什么5/6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呢?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通分时要注意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2.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65页,一人上黑板板演。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全班讲评。师:1/6和4/9的公分母18是怎样确定的?那你认为要完成通分需要几步走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确定公分母(两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上下齐练,3人板演。师巡视辅差,发现错误。

  集体讲评时强调:有没有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是不是规范得书写通分过程。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通分的方法,以及通分后的分数在图中如何表示?

  3.练习十二第2题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开火车回答。并要求说出是怎么找到每组分数的公分母的?

  4.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检查,做出判断。指名说出看法,共同评议。

  讨论:通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要使通分既正确有简单的关键是什么?

  5.练习十二第4题(看时间而定)

  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大比拼。最快的同学上黑板展示。集体评议,再次强调通分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2.正确计算小数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按要求对积或商进行凑整,培养思维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9.5-6.7= 2.4+6.6= 4.5×6= 3.5÷0.35=

  6-0.6= 0.9+0.91= 20×0.2= 0.92÷0.4=

  2.说说每组题的特征及算法。

  8.7×0.1=

  8.7÷0.1=

  8.7÷10=

  8.7×10=

  3.比较上面4个算式的意义:

  ① 预测结果:与8.7比较。

  ② 说说4道题之间关系:

  8.7÷0.1和8.7×10 8.7×0.1和8.7÷10

  联想: 8.7×10和8.7÷0.1

  8.7×0.01和8.7÷100

  4.小结: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比较:

  乘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除法:商不变性质

  [通过小数的乘除法练习,建立数的敏感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书本P69页第4大题)独立思考

  9.5×0.8○9.5; 0.6×1.2○0.6

  9.5×1.8○9.5; 0.6÷1.2○0.6

  9.5÷0.8○9.5; 0.6×0.2○0.6

  9.5÷3.8○9.5; 0.6÷0.2○0.6

  (1)说出思路

  (2)举例9.5×0.8和9.5×1.8说说积大约是多少

  (3)补充填空: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9.5×□<9.5 9.5○3.2>9.5 (可填×或+)

  9.5÷□>9.5 9.5○3.2<9.5 (可填÷或-)

  [借助小数计算练习,引导学生对积或商的预测。]

  三、分层练习

  1.乘法竖式练习:

  0.67×3.5 (比0.67大,比3.5小,积是三位小数)

  (确定范围意识)

  4.36×0.25 (末尾有0,0.25=1/4,结果大约1点几)

  (预测数值)

  0.32×0.29(比0.32小,比0.29小,越乘越小)

  (结果的趋向)

  2.除法竖式练习:

  1.89÷0.54(一般情况)

  0.448÷32(保留两位小数)

  34÷11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3.填表练习

  书上P68页用“四舍五入”法将得数凑整。

  凑整到十分位凑整到百分位凑整到千分位0.27×1.450.65×0.08688.37÷312.749÷2.5

  4.应用

  A.有65.8千克苹果,每4.5千克装一篮,最多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多少千克?(去尾法)

  B.码头上有货物66.7吨,用一辆载重4.5吨的卡车来装运,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进一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小正方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复习正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

  棱长1厘米

  (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图形?

  (2)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

  (1)如果这个正方体是由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红色,需要涂几个面?

  (3)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上红色?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怎样分?

  (4)每一类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呢?如果请你来数一数,你有什么感觉?

  (5)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数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研究简单的图形,发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简单,我们容易找到答案?

  (2)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3)四人一组,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相应的图形

  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③把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④观察记录表中的数据,能否找到规律

  记录表如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①②③

  (4)汇报交流

  ①适时提问:怎样计算没有涂色的块数?

  ②初步发现规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8000

  ②1×12=1212×6=613=1

  ③2×12=2422×6=2423=8

  2.验证猜想

  (1)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猜想一下第④个,第⑤个大正方体的结果吗?

  3.总结归纳

  I)文字表示

  (1)三面涂色的在正方体顶点位置,因为正方体有8顶点,所以都有8个

  (2)两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棱上除去两端的位置块数,因为正方体有12棱,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12个

  (3)一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每个面除去周边一圈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2×6个

  (4)没有涂色的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3个

  II)字母表示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4.应用规律

  解决开始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迁移

  课件出示

  1.如果请你数一数这样的几何体,你打算怎样做?

  第一层: 1个

  第二层:(1+2)个

  第三层:(1+2+3)个

  第四层:(1+2+3+4)个

  ………

  第1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4

  第2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0

  第3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2+3+4)=20

  2.如果把 这几个几何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你能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吗?

  3.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5个图形的结果是多少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类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板书设计: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用公式变形或方程解的二种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解方程:

  8x ÷ 2 = 28 7(x+3)÷ 2 = 28

  2(x +17 )= 40 6(5+x)÷ 2 = 36

  一、复习: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二、新授:

  1.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几厘米?

  (1)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宽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2.一块梯形木版,面积是22.4平方分米,上底是2分米,高是6.4分米,下底长几分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三、试一试:P20

  四、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长是90m,宽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1.4倍,如果宽增加2厘米,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有两筐梨,甲筐梨重35千克,乙筐梨比甲筐轻7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梨放入乙筐,两筐梨的重量相等?(两种解法)

  (3)有两根电线,第二根长度是第一根的2.5倍,如果第二根剪去12米,那么两根电线的长度就相等。第二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4)书架的上层有120本书,下层有书56本,如果两层书架又各自放上同样的本数的书,这时上层的本数是下层的1.5倍,两层书架都放了几本书?

  五、小结:

  六、作业:练习册P14、15

  板书设计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探究事物的规律。

  2、学会用树状图或表格等辅助方法有条理地分析,有序地列举出简单事件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每组准备:5、6、7、8四张扑克牌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能简便要简便

  7.2-1.2×[0.01÷(1-0.9)]

  12.6×7.4÷6.3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回忆对于“可能性”的认识

  2、师:大家都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那么一件事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

  (出示课题:可能情况的个数)

  二 、新知探究。

  1、探究一:摸牌组数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用5、6、7、8这四张扑克牌一共可以组合出多少个两位数。

  (1)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

  (2)汇报结果,列举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能拼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

  问:怎样才能无重复、无遗漏地排出所有的可能结果?

  (3)组内交流

  (4)出示小亚和小胖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树状图或表格法来表述解题过程。)

  小结:推测一件事物可能产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树状图或列表格的方法找到所有的可能性。

  试一试:(课本P59)

  (1)、在下图所示的旗上,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涂法?

  (3)、在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和小丽五人学习小组中选出两名负责人,可能会有多少种选法?

  2、探究二:

  师:如果想要知道在这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两张计算它们的和,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讨论并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用数状图或表格)。

  比较异同。

  师:我们先后两次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两张,一次是组成两位数,一次是计算和,大家觉得这两次操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

  小结:两次操作的目的不一样,但推测的方法都一样。在无遗漏、无重复地排出所有可能情况后,再根据要求去掉相同的情况的个数。

  三、课内练习。

  1、在四瓶不同的饮料中,选出两瓶装入口袋,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同时掷出两个数点块,掷出的两个数点块的点数之和有多少种可能?

  3、要在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和小丽五人中选出两人参加义务劳动,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学生集体完成,交流结果

  师:这三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在树状图或表格中去掉相同的,就能得到最后的可能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运用的数状图或表格方法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学会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希望大家可以用这些知识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五、课后作业。

  游戏:拿2、4、5、7四张数字卡片,能排出几个三位数?是哪几个?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冷饮店里有五种冰激凌,从中选出两种,有多少不同的选法?

  草莓冰激凌

  香草冰激凌

  巧克力冰激凌

  咖啡冰激凌

  果茶冰激凌

  2、有1、2、3、4、5五张数卡,小胖和小丁丁每人从中抽出一张,小胖抽到的数字比小丁丁大的,总共有多少种情况?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同学们对方程和折线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在前面复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师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问:本学期的内容中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整理和复习?

  生:还有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

  二、复习方程的知识

  1、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师:在方程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共分了几个版块?

  学生先独立整理,再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

  方程

  解决问题

  师:通过每个版块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独立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并让学生汇报。

  生1:学习方程时,首先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知道了字母既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能表示数量关系,还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究竟要注意什么?

  生2:在等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等式,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

  生3:通过方程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方程,怎样解方程。

  生4: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知道了怎样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教师补充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什么是方程怎样解方程

  解决问题:怎样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这些知识点中,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掌握得最好,选择一个点给大家说说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抽学生分别回答上面提出的5个问题,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概念的理解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与分享,相信大家对有关方程的知识掌握得更好了。现在老师还想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等式与方程是有联系的,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也与方程有联系,因为方程是等式,而且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就要用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了前面两个版块的`学习基础,才能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通过这样的整理,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巩固练习

  师:教材第132页的第6,7,8题是关于方程这部分知识的练习,你认为自己需要练习哪个题就选择哪个来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知识

  师:我们从一年级就认识了统计图,但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发现:以前我们学习的象形统计图或者条形统计图是直接在统计图中的格子上画图或者涂色,而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需要用先描点,再顺次连线的方法才能制作出来。

  生:折线统计图画起来要麻烦一些。

  师:是有点麻烦,但在生活中人们却经常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师: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幅统计图。

  出示第133页第9题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解决图后的问题。

  (1)仔细观察统计图,它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2)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这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4)独立完成书上的3个问题。

  师:看来正如大家所说的,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上有自己的优势。你能在生活中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并制作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吗?

  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5,16题,并集体评议。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4、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5、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7、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六、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3-09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01-1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