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必备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 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授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 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1、掰手腕活动让同桌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用力的不同。比赛分两次,一次是悬腕,一次是支撑桌面,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认识简单机械的概念、认识杠杆。
2、活动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会更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3、吊车一图可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要简单讲讲就行了,具体的到讲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 钩码 各种重物 平衡尺 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新授
1、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
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 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蒜夹压汁器 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 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 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 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
省力杠杆放在探究保持杠杆平衡后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又可以省时。
科学教案 篇3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树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二.教学准备:
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
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
(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
(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
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
(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
(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二、新授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刹车:杠杆。龙头:轮轴。脚踏:轮轴。
2.机器的四个部分
出示自行车挂图
工作部分:转动的车轮。
动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传动部分: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操纵部分: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小结: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
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第二课时
3.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蒸气机: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内燃机: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皮带传动: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链条: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齿轮: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4.巩固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作业: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动力部分
机器传动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泡泡10-05
《空气》科学教案09-29
科学教案优秀12-26
科学教案模板07-25
科学教案【热门】01-22
《种子》科学教案09-26
关于科学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