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02-14 10:50:13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8篇(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8篇(优秀)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寻找七星瓢虫

  内容与要求:

  1、尝试运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

  2、知道瓢虫有益虫和害虫的区别。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环境与材料:

  《寻找七星瓢虫》课件、自制瓢虫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七星瓢虫师:哎呀,大树妈妈怎么了哭了呀?

  幼:她身上有好多小虫子……师:大树妈妈身上的小虫子咬的她好疼呀,我们快点请小瓢虫来给大树妈妈治病吧!

  幼:好的师:不过呀,不是所有的瓢虫都是治病高手(益虫),只有身上有7个点点的七星瓢虫才是益虫哦。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七星瓢虫吗?

  幼:身上的点点数不同。

  二、寻找七星瓢虫师:

  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才是七星瓢虫呢?你是怎么知道?(出示PPT图片)PPT上出示三只瓢虫,第一只五星瓢虫,第二只六星瓢虫,第三只七星瓢虫。

  幼:XXX师: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吗?

  幼:一个一个数师:你的方法真不错……幼:用眼睛看……师:你用眼睛看,放在心里数。你用了默数的方法,你的本领真大……幼……师:你们用到了许多不同的数数方法,而且都正确找到了七星瓢虫。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也想来数一数,看看,我用的方法跟你们一样吗?

  (老师看着屏幕,边指边说: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这边的4个点点,把4记在心里,接着数剩下的点点,5、6、7,总共有7个点点,我找到了七星瓢虫)师:我用的方法叫目测数群,又快又简单,你们愿意试试用我的方法再找找七星瓢虫吗?

  (再出示一张PPT,共3只瓢虫,中间一只为七星瓢虫,请幼儿尝试)

  三、游戏:帮助大树妈妈找到七星瓢虫师:哎呀,大树妈妈实在疼的难受,让我们快点帮她寻找一些七星瓢虫,请小朋友们用接力赛的方式找出七星瓢虫,每个人找一只七星瓢虫,找到后放到大树妈妈身上,回去后拍一下下一位小朋友,下一位小朋友再上来找,比比哪队找得最快最准确。别忘了,只有七星瓢虫才是益虫才能治病,别的可都是害虫哦。

  观察要点:

  1、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运用目测数群的方法进行数数。

  2、观察幼儿是否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师:我们两组用了非常快的速度找出了七星瓢虫,都对了吗?看看,七星瓢虫是不是把大树妈妈的病治好了(出示一张大树妈妈在笑的图片)师:大树妈妈笑了,她非常感谢我们中2班的小朋友帮助她治病,现在,快让我们把数数的新方法教给其他小朋友吧。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幼儿有策略、有规划地解决问题,在规定的材料内,尽可能多的探索不直接用手运球的方法。

  2.幼儿尝试运用简单符号“√”或“×”填写记录卡,培养幼儿有计划地完成实验。

  3.提高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乒乓球、记录卡、纸杯、铅丝、铅笔、吸管、橡皮泥、报纸。

  活动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设想提出问题

  1.出示乒乓球,提出问题:怎样不移动篮子又不直接用手碰到乒乓球,把球从这个篮子运到另一个篮子里呢?想想可以请什么东西来帮忙呢?

  幼1:可以用嘴巴咬。

  幼2:可以用杯子舀过去。

  幼3:可以用勺子。

  (评析: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提出问题,并进一步问:可以请什么东西帮忙,引导幼儿在不直接用手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工具。唤起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除了可以利用身体的其他部分,还可以借助其他辅助工具。)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材料: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觉得它们可以用来运球吗?

  幼儿:我觉得有些行,有些不行。

  (评析:出示记录卡的时候,可结合实物一起出示,这样可给幼儿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后面的操作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我的猜想”一栏。

  教师简单说明记录要求:如果你觉得可以,请在材料旁边一栏打上“√”;如果觉得不行,请打上“×”。

  (评析:记录的形式帮助了幼儿汇总自己的思维方法,这对幼儿科学的素养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单独记录的形式接触还较少,因此在记录前,需要教师作出简要说明,并作适当示范。)

  4.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师:你觉得哪些材料可以运球,哪些不可以呢?

  幼1:我觉得纸杯行,其余的不行。

  幼2:我觉得纸杯、吸管、橡皮泥可以,别的材料不可以。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可以说,幼儿的经验各不相同,预想的运球方法也是各不相同,幼儿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猜想的科学态度尽情发挥。)

  (二)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实验操作。

  1.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结果一栏记录。

  教师说明要求: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谁的猜想是对的呢?我们只有自己去实验一下,带上你们的记录卡,可以先根据记录表上的材料去找一找,试一试,如果你找的材料可以运球,请在实验结果一栏打上“√”;如果不行,就打“×”。

  (评析:教师再次提出记录要求,是对幼儿实验之前的一个提醒,这样幼儿就能带着目标去操作。避免了幼儿的兴趣点快速转移到操作活动上,而将操作记录遗忘的情况发生。)

  2.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实验完的材料及时放回原处,再选择别的材料,并强调不能直接用手碰球。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工具,他们大胆地探索着,手脑并用,小心地尝试着一个又一个方法运球的`方法,思维异常活跃。)

  3.实验结束,幼儿整理实验材料。

  4.交流实验情况。

  (1)幼儿与客人老师或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2)集体交流,教师提问:你用了哪些材料?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评析: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话讲述自己用了什么材料,怎么做的,并上台演示操作方法,更加体现了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自主性。)

  (3)总结幼儿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请其他幼儿帮助解决。

  师:这个小朋友觉得铅丝不能用来运球,你能来帮助他吗?

  幼儿:可以先把铅丝卷一卷,做成勺子的形状就可以了。

  (评析:能力强的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又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广。)

  (4)引导幼儿发现

  A:同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操作方法。

  B:两个材料可协作运球。

  C: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运球。

  (三)观看图片,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1.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拓展幼儿思维。

  (1) 师:在我们生活中,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不直接用手运东西的工具。

  (2)依次出示簸箕、推车、铲车、吊车等图片。

  师:这些工具是怎样运东西的呢?

  幼1:有了簸箕,很容易就把垃圾装进去了。

  幼2:把小宝宝放在车子里,妈妈推着就能带他出去玩了。

  幼3:工人叔叔只要在车里操作按纽,就能挖泥土了。

  幼4:大吊车的手能抓起很重的东西。

  (评析:从科学小实验,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幼儿对不直接用手就能运东西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2.谈话,初步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因为有了那么多不直接用手就能运东西的工具,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了,小朋友们只要认真学本领,相信你们长大后会发明更多能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工具。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更多的运球方法。(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 陈季梅)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动物睡觉方式的探索兴趣。

  2、了解动物睡觉方式的不同。

  3、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4、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动物睡觉》PPT、游戏音乐、玩教具宝箱、自编小儿歌。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导入,由动到静激发幼儿兴趣。

  1、随音乐做运动并引出小猫话题,了解小猫晚上捉老鼠,白天睡觉的生活习性,从而让幼儿知道别人在休息时我们应安静不打扰。

  2、出示小猫睡觉的图片,让孩子说一说小猫是怎样睡觉的,并模仿小猫睡觉的样子。

  小猫侧着头睡觉,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二)播放课件,观察了解各种动物睡觉的方式

  1、出示马睡觉的图片。

  请幼儿仔细观察——这是谁?它是怎样睡觉的?(站着睡)

  2、出示丹顶鹤睡觉的图片。

  请幼儿仔细观察——“你们认识它吗?它是怎么睡觉的?”

  请幼儿模仿丹顶鹤睡觉的姿势——单脚站立睡觉。

  为什么会单脚站立睡觉——敌人来了能马上飞走。

  3、 出示猫头鹰睡觉的图片。

  请幼儿观察猫头鹰是怎么睡觉的(睁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睡觉)

  幼儿模仿猫头鹰睡觉。

  为什么猫头鹰要睁着一只眼睛睡觉——晚上要捉老鼠,睁着一只眼睛睡觉方便捕猎,继而引发幼儿对猫头鹰辛苦工作的崇敬之情。

  4、 出示蝙蝠睡觉的图片。

  观察蝙蝠是怎么睡觉的——后肢钩住物体,身体倒挂着睡觉(遇到危险的时候脚——松开就可以飞走了)

  5、 出示刺猬睡觉的图片。

  观察刺猬是怎么睡觉的——蜷着身子睡。

  为什么刺猬要蜷着身子睡觉——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以此类推,激发幼儿探索更多动物睡觉的方式。

  6、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总结动物睡觉的方式:

  睁着眼睛睡觉:小鱼、猫头鹰;站着睡觉:马、丹顶鹤、斑马;

  趴着睡觉:小猫、小狗、老虎;

  刺猬:全身蜷成球形;

  蝙蝠:后肢钩住物体,身体倒挂头朝下睡觉。

  教师小结:原来动物睡觉的方式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7、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动物睡觉的方式,太有趣了,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哦!

  马儿马儿怎样睡?———马儿马儿站着睡。

  小鱼小鱼怎样睡?———小鱼睁着眼睛睡。

  小猫小猫怎样睡?———小猫小猫趴着睡。

  蝙蝠蝙蝠怎样睡?———蝙蝠蝙蝠倒挂睡。

  (三)出示百宝箱,激发幼儿探究、模仿的'兴趣。

  请幼儿轮流摸取百宝箱内的物品,可根据摸取到的物品进行模仿表演,也可以让其他小朋友猜,或说出动物名称,请好朋友模仿表演动物睡觉的姿势。

  将创编的儿歌融入游戏中,进行总结,增强趣味性和语言表述能力,帮助幼儿记忆。

  (四)迁移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

  1、引导幼儿谈论自己的睡觉。

  小动物睡觉的方式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真是太神奇了!动物的这些睡觉方式适合我们吗?

  2、让幼儿到垫子上体验自己睡觉的样子,并作出判断

  我们小朋友是怎样睡觉的?什么样的睡觉方式是最舒服最健康的?

  3、教师小结:宝贝们,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按时睡觉,保持正确的睡觉姿势(向右侧卧或平躺)这样,我们才能休息好,身体会更健康。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通过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小猫咪,以它看小动物睡觉为线索,有目的地引入具有情绪色彩的形象,如可爱的小狗、聪明的小刺猬等,以引起幼儿对活动进行探索的兴趣。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眠有形象的认识,使其发挥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彻。通过模仿小动物睡觉的姿势,使幼儿不知不觉掌握正确的睡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

  2、磁铁记录板、纸、笔

  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

  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其次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的环节交代不太清楚,某些细节不能根据小朋友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而及时的灵活的整改,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改进,我想这跟丰富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1、师提问:"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

  "今天冬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吧!"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师提问:"小朋友们,这个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小猫和小狗它们在说什么?那么天上下的是什么?小朋友们你们说说看天上下的`是什么呢?"

  3、幼儿自由讨论交流

  二、出示故事挂图,师讲述故事。

  1、在讲到小花狗时,依次找到小花狗、小花猫、老母鸡和小朋友并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师重点解释"慢慢地、漫天飞舞"。

  3、出示下雪的flash,让幼儿感受下雪时的情景。

  三、请幼儿再次欣赏故事。

  1、当出现角色时停下来让幼儿进行模仿对话。

  2、故事讲完后,请幼儿想象飘落下来的雪花还像什么?(碎纸片、棉花等)请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示雪花飘落时的样子。

  四、教师、幼儿分角色扮演对话。

  1、教师旁白,请若干幼儿分角色扮演对话。

  2、师评价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动物避暑的方法。

  2.喜欢动物,有了解动物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准备:

  1.故事:《谁跟小羚羊去避暑》。

  2.动物图片,水笔,教师用“谁跟小羚羊去避暑”表格,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感觉怎么样?

  幼:夏天,感觉很热。

  2.师:天热的时候,怎样让自己凉快一点呢?

  幼:吹电扇,吃冷饮……

  3.师:你们有这么多让自己凉快的方法。瞧,我们的动物朋友小羚羊(出示图片,贴在表格中)也觉得非常热,可是它既没冷饮吃,又没电扇吹,它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凉快呢?

  幼儿回答。

  师:原来小羚羊会跟着妈妈去高山地带避暑,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大树,非常凉快(边画边说)。小羚羊一边走一边喊“谁跟我去避暑”。

  二、观看课件,了解小动物的避暑方法。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谁跟小羚羊去避暑》,小羚羊去请了哪些动物朋友呢?它们去了没有呢?为什么?

  2.教师边播放课件,边完整得讲述故事。

  3.师:你听到小羚羊去请了哪些好朋友一起去避暑?

  请幼儿回答,教师将动物图片一一贴在表格中。

  师:这些好朋友和小羚羊去避暑了吗?(没有)那它们到底是怎样度过夏天的呢?

  4.请幼儿一一说出故事中动物的避暑方法,教师在表格中画出相应动物的避暑方法。

  小红马单独听录音,幼儿根据对话回答。师:小红马的方法真有趣,我们小朋友出了汗会觉得难受,可是小红马出了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凉快,原来小红马身上有许多汗腺,就像我们小朋友皮肤上的汗毛孔一样,热了就会出汗,使自己凉快起来。

  小黑狗、小松鼠灵活听录音。

  和幼儿学一学小黑狗和小灰兔避暑时的动作。

  5.小结(边指表格):小羚羊想邀请它的好朋友去高高的山上去避暑,可是小红马靠出汗来调节体温。小黑狗伸出舌头来排汗,让自己凉快。小松鼠换掉厚厚的皮毛,穿上薄薄的夏装。小灰兔靠两只大耳朵来散热,让自己变得凉快。所以,它们都不会跟小羚羊去避暑。

  三、拓展经验,通过观看另一个电脑课件,了解其他动物的避暑方法。

  1.师:小羚羊继续去找好朋友,瞧(出示幻灯片),它们是谁呀?(梅花鹿、河马、长颈鹿、大象),究竟这些好朋友会不会跟它去避暑呢?它们都有什么样的'避暑方法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轻轻讨论一下。

  2.请幼儿来说一说这些动物是如何避暑的,回答正确的,教师出示幻灯片。

  四、结束活动。

  师:小动物的避暑方法真有趣(黑板上出示4只小动物的避暑方法),除了这些小动物,小羚羊还会去找谁呢?它有没有找到和它一起去避暑的小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到网上或者书本上去查一查,将各种小动物过夏天的方法记录在这张表格里,再来告诉其他小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背景

  星期一上午户外活动回来,刘启俊小朋友拿着一根断截的壁虎尾巴找到我,很得意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它是谁的尾巴,我妈妈还说它以后还会长出新的尾巴来,所以这根尾巴它不要了。”我俩的谈话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关注,特别是刘启俊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更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意识到此时绝大多数孩子的兴趣肯定在这根尾巴上,于是我就调整了活动计划,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科学活动课提前给上了,也就生成了这次活动——《动物的尾巴》。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增进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提高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幼儿记住并能说出一些动物尾巴的特征及作用。

  活动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动物图片、图书和玩具等,布置成动物知识角。

  2.《小动物捉迷藏》图画1幅,动物头饰及相应的布尾巴若干。

  3.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尾巴。

  1.出示刘启俊小朋友捡回的壁虎尾巴,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教师出示《小动物捉迷藏》的'图画说:“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它们说,我们都藏好了,请小朋友们来看看我们的尾巴,猜猜我们都是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动物的尾巴,大胆地说出动物的名字。

  二、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1.教师问:“许多动物都有尾巴,你认识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自己的想象进行交流,再请幼儿翻看《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第15页,教师将知识卡和书本上的有关内容读给幼儿听,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2. 教师小结:大多数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缺少了可不行。比如说,鱼儿、鸟儿的尾巴就像方向盘,可以保持它们身体的平衡;壁虎在遇到危险时,它的尾巴会自动脱落,用来迷惑敌人,自己却逃走了。(教师再次出示那根壁虎尾巴)并且告诉幼儿,不久后,壁虎还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小朋友们不用为它担心;那些马、牛、羊、驴,它们的尾巴就是用来赶苍蝇、蚊虫用的;猴子的尾巴就是它的‘第五只手’,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蹿来蹿去,有时还用尾巴摘取果子等食物……

  3.教师依次出示几个动物头饰,分别请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尾巴的特征和作用,最后请幼儿找出与动物相符合的尾巴。

  三、户外游戏:揪尾巴。

  请幼儿戴上动物头饰,找出与动物相符的尾巴,在教师帮助下塞进裤腰里。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相互追逐,互相揪下对方的尾巴。

  活动延伸:

  课后组织幼儿参观动物知识角,让幼儿选出小小讲解员,带领大家观看并讲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教学反思

  1.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活动的教育价值。

  此次由一根壁虎尾巴引起的一节科学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幼儿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进行积极探索及思考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是那么的专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2.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活动前,如果我把那根壁虎尾巴收起来,按原计划进行其他的活动也未必不可。可是,当时我发现我和小启俊的谈话以及他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引起了那么多孩子的关注,我就意识到孩子们此时对动物的尾巴肯定感兴趣。于是我就把本周的活动计划做了小小的调整,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这节科学活动提前给上了,并以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背景:

  升入中班以后,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在逐步增强,也开始更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对它们产生了好感。在开展《身体的秘密》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一起寻找了身体上可以转动的部位,发现了身体可以转动的秘密,而在许多户外活动中孩子也经常对一些小器械的转动非常感兴趣,于是,根据本班幼儿爱探究的特点,也是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幼儿的兴趣,将“转动”这个科学的概念融入在这样一个探索活动中,希望通过幼儿的摆弄、交流,开始关注生活中有转动这种现象,并感知转动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愿意探索使生活中各种物品转动的'方法。

  2、对生活中能转动的物品关注,体会转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筷子、瓶盖、光碟、碗、风车、绳子、积木等生活物品。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找找身体上哪些部位会转动?

  2、它们是怎么转的?

  小结:原来,在我们身体上有许多部位都可以转动,转动真有趣。

  二、进行部分

  1)第一次探索

  1、看看,我带来了什么?

  2、这些东西能转动吗?

  3、那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转动起来呢?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

  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请幼儿介绍,教师注意归纳总结)

  小结:原来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原本是不会转动的,但是只要我们用一些方法,“搓、吹、扭、转、拧”等,很快不会转的物品也转起来了,转动真有趣。

  3)第二探索

  1、刚才我们想办法让一件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我要考考你们能不能把两样东

  西同时转动起来呢?

  看看,我手里拿了什么?

  (筷子、绳子)

  2、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同时转起来吗?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办法)

  小结:原来把绳子和筷子连一起,用力甩动绳子,筷子也随之转起来了。

  3、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物品,去找两样物品,想想怎么让它们同时转起来,好

  吗?

  4、分享交流

  谁有了好办法?快来介绍给大家。

  (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

  小结:恩,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想到了许多能让两样物品同时转起来的好办法,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没关系,一会我们还可以继续想一想。

  3)生活中会转动的物品

  1、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本来就能转动?

  2、它们为什么要转动?

  3它们是怎么转动的?

  小结:原来生活中也有许多物品是能转动的,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转动真有用。

  三、延伸部分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好的呢?

  2、有没有不好的转动?

  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寻找,下次再来聊聊这个话题,好吗?

  活动实践效果:

  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了生活,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能引发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容易产生共鸣。整个设计注重让幼儿去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对平时生活中一些转动现象的关注,是比较有价值和意义的。

  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投入,探究的兴趣浓厚,活动设计一环扣一环,不断对幼儿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激发了幼儿不断探究的愿望;动静交替的学习方式,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自己的摆弄,更加深了他们对“转动”这个科学概念的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11-30

中班科学教案12-02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11-27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5

中班科学教案09-17

中班科学教案02-03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09-28

中班科学教案[合集]12-01

中班科学教案(精品)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