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三、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回顾和解释 1、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2.应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拓展。
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萝卜的外形特征,知道萝卜有各种各样的,了解萝卜简单的食用方法。
2、学习简单的观察、比较、猜测、记录的方法。
3、愿意尝试萝卜的探索活动,感受发现的惊奇与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学会简单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1、萝卜记录表一张,红白绿色纸片人手一份。
2、白萝卜、红萝卜、水果萝卜、凉拌洋花萝卜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拔萝卜,引起幼儿愿意探索的兴趣。
2、认识萝卜的外形,并探索萝卜的特征。
(1)你发现这些是什么?萝卜是怎样的?把你的'发现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教师引导幼儿有序观察,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小结:萝卜叶子是绿色的,萝卜表皮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有点硬。大大的萝卜就是根,萝卜长在土里。
4、出示萝卜表格,认识萝卜肉的颜色。了解萝卜肉和萝卜皮不一定是相同颜色。
幼儿猜测萝卜肉的颜色,教师进行统计记录。教师切开萝卜进行验证。
5、说说自己知道的萝卜食用方法,品尝萝卜,说出萝卜的味道。
6、总结。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活动建议】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三、科学词汇斜坡:就是一个斜的面。
四、方法词汇观察: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五、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科学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9-30
[精选]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07-21
[优选]科学教案12-24
(必备)科学教案11-09
(精品)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通用】11-04
科学教案[实用]12-02
(集合)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集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