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班科学教案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猜测故事内容,感受绘本画面中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了解地底下的常见植物和小动物,在“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的语言游戏中体验观察、探索、交流活动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简单了解小鼹鼠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ppt课件《啪啦啪啦—砰》;红薯、萝卜实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子图书第1页:熟悉故事主角“小鼹鼠”。
1、观察:它是谁?我们叫它什么名字呢?(小鼹鼠)
2、猜测:小鼹鼠在干什么呢?
师:小鼹鼠使劲在挖泥土,发出“啪啦啪啦,啪啦啪啦”的声音,它在找什么呢?
二、集体翻阅电子图书,了解地底下的常见植物。
1、观察画面细节
①:猜一猜,这一种植物可能会是什么呢?
2、知识丰富与拓展
①:地面上的红薯绿叶、地面下的红薯果实
师:红薯的叶子绿绿的,长在地面上;红薯的果实红红的,长在地底下,我们的小眼睛看不见。秋天的时候,人们把红薯的果实挖出来,可以把红薯做成甜甜的红薯汤喝,也可以把红薯做成烤红薯吃,味道又香又好吃。
3、游戏情境体验
①:尝一口香喷喷的红薯,喀嚓、真甜哪!
4、观察画面细节
②:猜一猜,这一种植物又会是什么呢?
5、知识丰富与拓展
②:地面上的萝卜绿叶、地面下的萝卜果实。
师:萝卜的叶子绿绿的,长在地面上;萝卜的果实也是长在地底下,我们的小眼睛也看不见。秋天的时候,人们把地底下的萝卜挖出来。萝卜的品种很多,有白萝卜、大红萝卜、胡萝卜。萝卜的营养也很丰富,可以放在汤里煮,做成萝卜汤,也可以把萝卜炒着吃,又好吃又有营养,我们小朋友要经常吃萝卜,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长得壮壮的.,变得更健康。
6、游戏情境体验
②:咬一口大大的萝卜,啊呜!好辣!呸呸!
7、知识丰富与拓展
③:原来,红薯、萝卜,它们都生长在地底下,我们小眼睛看不见,只能看到绿绿的叶子,看不见果实。那么,哪个小朋友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也是生长在地底下的呢?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猜测--验证”的科学研究流程。发现事物的规律。
2、乐意参与问题的争议和讨论。
活动重点:知道橘子的瓣数是不固定的,但基本在8瓣至12瓣之间。
活动准备:橘子、碟子、篮子、记录表、陈皮
过程:
1、摸宝
--教师出示盒子,问:你们猜老师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请幼儿摸一摸,问:你感觉是什么东西呀?
--验证盒子里到底是不是橘子
2、猜一猜,数一数(教师手上的橘子)
--教师手中拿着橘子,问:你知道我手上的橘子把皮剥了里面的橘瓤有多少瓣呢?我要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记录表将幼儿猜的数字记录下来
--教师将橘子剥开和幼儿一起数一数手上的橘子里面橘瓤有几瓣
--把所数的数字记录在表上
--师问:是不是 所有的橘子都只有刚才我们数的这几瓣?
--教师在出示一个大一点的橘子,问:这个橘子这么大,那它里面的橘瓤是不是会多一点呢?我要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将幼儿猜的数记录在表上
--教师将橘子剥开和幼儿一起数一数手上的橘子里面橘瓤有几瓣
--把所数的'数字记录在表上
--师问:是不是 所有的橘子都只有刚才我们数的这几瓣?还有瓣数不同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别的橘子看还有瓣数不同的吗!
3、数一数(幼儿手上的橘子)
--请幼儿剥开橘子数一数自己的橘瓤有几瓣
--把幼儿所数的数字记录在表上
4、说一说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橘子分别有几瓣,知道橘子的瓣数是不固定的,但基本在8瓣至12瓣之间。
5、出示陈皮
--教师出示陈皮问:你们猜猜这个是用什么东西做的?
--请幼儿观察陈皮,在说说猜测的理由。
--请幼儿先闻一闻再尝一尝,再次说说猜测的理由。
--教师确认陈皮是橘皮做的。
--教师通过讲述法告诉幼儿橘子有那些作用
结束部分:尝一尝
--请幼儿将橘子和陈皮端到桌子上去品尝。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也来剥剥橘子,数数橘子有几瓣。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会爬的植物,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具有攀爬性。
2、知道几种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3、愿意积极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攀援植物的理解。
活动重点:
认识几种会爬的植物,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具有攀爬性。
活动难点: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标记图来加深对标记的理解与认识.
活动准备:
1、知道几种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2、愿意积极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攀援植物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察种植的牵牛花,发现它生长的秘密。
(1)出示正爱生长的牵牛花,引发幼儿观察。
教师:这是什么花?请你们仔细观察牵牛花的茎是怎样的?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牵牛花的茎生长的样子。
教师:牵牛花和谁缠绕在一起呢?是怎样缠绕的呢?想想如果不给它一个支撑的东西,它会怎样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垃圾几种攀爬植物不一样的攀援方法。
(1)教师:这里还有四种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你在哪里见过?它是怎样生长的'?
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它怎样生长的呢?
(1)教师逐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教师: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它是紧贴在什么地方生长的呢?你知道为什么它能这样生长吗?请你学一学它的动作。
(2)按上述方法引导幼儿垃圾图片中的另两种植物。
三、总结攀援植物的共同特征。
1、教师: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认识的几种植物,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它们攀援的方法一样那如果它们离开了攀援的东西,还能向上生长吗?
小结:这些攀援植物它们都有脚,它们都会沿着墙攀岩上去。
2、帮助幼儿拓展对攀援植物的认识。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攀援植物?它是靠攀援什么物体而向上生长的呢?你还知道关于攀援植物的哪些知识呢?
四、游戏,巩固对几种攀援植物的了解。
1、幼儿模仿攀援植物向上生长的样子。
(1)教师出示一张攀援植物的卡片,幼儿用动作表示一种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放一段音乐,请幼儿伴随音乐用动作表示一种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两两一组,一名幼儿扮演攀援物,另一幼儿扮演攀援植物。教师说出一种攀援植物名称,两铭幼儿用动作表现攀援物上攀援生长的现象。效果分析: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滚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滚动。
2.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
2.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
3.各种形状的玩具数个。
4.纸板、搓板数个。
5.大筐三个。
活动过程:
第一部份:设置情景,请幼儿自主操作玩具,引入课题。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想不想玩?”
(第一次散花)
1.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找出重点:“滚动”。
(从回答中找出)“滚着玩”。“小皮球、易拉罐都能滚着玩”。
3.教师讲解操作皮球、易拉罐条件一样下的滚动,介绍新词汇:“滚动”。
集体总结:“我们刚才玩小皮球、易拉罐时,发现了什么?它们会干吗?”
小皮球、易拉罐会——滚动。(用好听的词)
第二部分: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第二次撒花,玩玩教具。
a问题:“请你们找找哪些物体能滚动,哪些物体不能滚动?为什么?”
1.提问(1)“所有的玩具都会——滚动吗?”
(2)“哪些能滚动,哪些不能呢?为什么呢?”
2.集体总结:有角的玩具不能滚动,没角的玩具能滚动。
b进行分类。
1.一次分类:“现在请你们把能滚动的`放一起,不能滚的放一起”。
过程框架:
第一,撒花操作,发现滚动,学习新词“滚动”。
第二,(1)撒花操作,发现滚动的条件;(2)进行滚与不滚动的初浅分类;
(3)发现滚动物体的特殊情况,总结不同之处,并与二次分类。
第三,(1)球体大小、路面质量、外力一样,高滚快,低滚慢。纪录。
(2)球体大小、高度一样,外力一样,路面平的快,坑洼的慢。纪录。
提问结束:高度一样、路面质量、外力一样,而球体大小不一,哪个快?
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的玩具占多数;搓板、纸板数个,支架数个。玩具筐三个。
(操作玩教具不宜过多,与幼儿人数要成比例,且要考虑到幼儿的收放速)
2.常规至关重要,要能收能放,会听开始与停止口令词。幼儿已善于在玩中发现玩中学习。(尽量避免幼儿对教学环境、听课老师的改变增减的敏感度)
过程剖析:
第一部份:集体分散玩教具。找出“滚动”,学习词汇“滚动”。
玩前: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
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并请回答问题的幼儿师范玩法)
发现: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
总结:球体、圆柱体它们会——“滚动”。
第二部分:集体分散,找出滚动物体,归纳滚动条件,并进行分类(1)滚动与不滚动物体(2)随意与不能随意滚动的物体。
玩前:教师提问,请幼儿带着问题,去集体分散游戏
玩中:首要,保证玩中不乱;其次,幼儿已有善于在玩中发现的意识
习惯;最后,教师参与其中,重在观察、引导。
玩后:重复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滚动吗?哪些能,哪些不能,为什么?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一、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三、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四、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对他都邮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饼干,找一找,涂一涂,看一看,拼一拼等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发展求新求异思维
材料:细绳、橡筋圈、回形针、胶泥、白纸每人一张
过程:(一)引起兴趣
老师尝试让纸立在桌上失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二)幼儿操作
1、老师重点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先鼓励幼儿用桌上老师提供的'材料帮助纸立起来,看谁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不用任何辅助材料让纸立起来,同样要用又新又多的方法。
(二)结束部份
1、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方法,与同伴交流。
2、老师总结:一张纸能立起来,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随着我们不断学习和长大,我们就会明白,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评析:这本来是一个科学探索活动,但我发现了其中的创新价值,因而稍作修改运用了一番,效果还不错,幼儿开始用胶泥、回形针、绳子等铺助材料或粘、或卡或拴使纸立了起来,后来没有任何辅助材料了,他们也能用折叠、组合等方法让纸立起来,充分调动的求新求异思维,在活动的最后,有的幼儿还两个、三个合作,将纸组合造型,还取了不少象形的名字,体现了复合思维的萌芽。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创作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对了解动画成因感兴趣,有探索科学的欲望。
3、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能大胆地较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画有小猫钉钉子不同形态的画纸若干(画纸左下角标有1――10的数字),快速翻动成动画的小画书若干,小纸盒十个,双面胶,钉书机,筷子画有小鸟和鸟笼子的画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小画书,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喜欢看什么?我这也有一部好看的动画片,它呀,就藏在我的这本小书里,你们想知道演的是什么吗?(发给幼儿每人一本小画书)
小朋友,你的小画书里画有什么?(个别幼儿回答)现在请小朋友玩一玩,怎样让里面的画面也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幼儿自己探索)×××,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幼儿一边操作一边回答)×××,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给小朋友操作一下。
看了这样的小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幼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才有的小朋友提出为什么小书里的人能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过图片后会留下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看过许多这样连续动作的图片,留下的印象就连起来,就像在放动画片。
2、幼儿自己制作平面动画小书
刚才是老师的小书里放动画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制作动画小书?前面有十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藏着一个小秘密,等你从这十个盒子里把十个秘密都找齐了,你看一看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有的孩子从动作上排序,有的孩子从图片左下角的数字上来排序,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相互帮助)十个秘密都找齐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快速翻动,小猫就像在钉钉子)老师帮你把动画小书钉起来。
3、幼儿探索制作立体动画
小朋友真聪明,能把许多连续动作的图片制成动画小书,我这还有两幅图片,一幅是小鸟,另一幅是鸟笼子,谁能用这根筷子和双面胶来做帮手,让这只小鸟动起来,飞进笼子里。(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各种物品,幼儿自主探索,教师指导)×××小朋友做好了,你来演示一边,怎样让小鸟飞进笼子里?你是怎样做的?(幼儿回答先把小鸟图片的背面粘上双面胶,再粘上筷子,再把鸟笼子的图片粘到筷子上,双手一搓筷子,小鸟就“飞”进笼子里了)
4、结束部分
小鸟飞进笼子里了,我们让小班的小朋友看一看,是怎样做成的,好吗?(带领幼儿到小班去)
四、活动反思:
“幼儿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它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我注重教给幼儿如何去学、去激励幼儿积极去学。而幼儿学习的方式则是实践――不断实践,无论是幼儿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索学习都让幼儿有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的主题活动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对动画片感兴趣,于是就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懂得动画片的制作原理上,去画一画、拼一拼、翻一翻,在游戏“小鸟飞进笼里”的活动时,有的幼儿先用剪刀把小鸟剪下来贴到笼子的图片上,但是小鸟并不能动起来,又把小鸟和笼子摆到一起,小鸟还是不动,最后,他把小鸟图片背面粘上一根筷子,再把笼子图片背面粘到筷子上,双手一搓,小鸟就飞进笼子里了。这样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动画片的最初创作,在积累和提升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来进行交流和研究,进而形成新的思维的碰撞。多年来,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已习惯于听老师讲,如何让幼儿“动”起来。我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幼儿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有出现了。幼儿积极参加活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他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不但纪律难以控制,连教学目的都难以达到。课改使幼儿思维变的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老师挑战。我们作为老师只有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孩子们共同探讨,课改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0
中班科学教案09-17
中班科学教案08-26
中班科学教案12-02
中班科学教案:找家09-15
中班科学教案(热)07-29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07-28
中班科学教案(合集)07-28
中班科学教案[合集]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