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活动教案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名称:潜水艇的秘密(科学 艺术 P276)
活动目标:
1、了解潜水艇的沉浮现象。
2、关注空气、水与沉浮的关系,激发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潜水艇的视频、塑料袋若干、鱼的剖面图。
活动关键点:知道潜水艇的沉浮现象的奥秘。
活动过程:
意图一、观察鱼的游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讨论:1、鱼为什么能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沉入水底?
2、它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意图二、出示鱼鳔的图片,了解其作用
1、 观察鱼的剖面图。
2、 模拟“鱼鳔”(可用塑料袋制作),猜想:充满空气的“鱼鳔”放在水中会怎么样?
3、 分组实验:将一个充满空气的“鱼鳔”和一个没有空气的“鱼鳔”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4、 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意图三、制作潜水艇
1、 看视频《潜水艇》,讨论:潜水艇在什么情况不会下沉?在什么情况会浮起来?想一想潜水艇的哪一个部位像“鱼鳔”?
2、 用塑料袋等辅助材料制作“潜水艇”,探索怎样使“潜水艇”沉与浮,发现排水量与沉浮的关系。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证,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区分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情景游戏,能用语言大胆的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感受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图形的"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做成铺路的石头。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4、背景?音乐、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捡石头,引起幼儿探索几何图形的兴趣。
1.教师用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老师发现宝贝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宝贝?(随音乐进入场地)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大家可以挑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观察、探索交流。(发现他们的特征)"哇!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石头,我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石头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3.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小结:圆形,四周是圆滑的,没有棱角;正方形有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铺小路
试一试,摆一摆几何图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1.第一次铺小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几何图形的铺法,并交流发现的秘密。
"我们这里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有一天我看见有个小朋友在上面骑自行车摔倒了,哭的可厉害了。为了不让大家再受伤我们用捡来的石头,来铺一条石头路,好吗?"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把手中图形放进与你手中的图形相同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幼儿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的镶嵌在相应形状的坑里?。
2.第二次铺小路,探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问:为什么三角形要铺在三角形的坑里?圆形要铺在圆形的坑里?正方形要铺在正方形的坑里?(鼓励幼儿表达出探索过程发现的现象,感知并初步理解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踩石头,继续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1.小路铺好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吧。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幼儿随音乐跳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自己喜欢的'石头上,并说说踩到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两到三次。
3.小结。
四、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1.在幼儿园里,我们的周围你发现什么东西的形状像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幼儿自由交流回答。)
2.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3.布置任务:生活中还有好多不同形状的东西,咱们回家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延伸活动:
带幼儿到户外继续寻找不同形状的东西。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意图: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树,千姿百态,随着季节轮换树还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树叶随风飘落,还有一些树没有落叶子。孩子们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兴趣,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落叶树和常绿树》。让孩子在认识树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树普遍特征,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比较,从而认识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来解答自己的疑问。知道秋天,并不是所有的树都变黄落叶的,有些树一年四季常绿,秋天也不例外,这些树叫常绿树。而到秋天就枯黄落叶的树叫落叶树。
活动目标:
1、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
2、感受树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和好处。
活动准备:
各种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树叶,两张特征显著的树的图片。
一、经验回顾、周围的树
1.(出示汉字“树”)你在哪里看见过树?
小结:马路边、公园里、小区里、小河边、家里都有树。
2.这些树中,你认识哪些树?
3.柳树冬天是什么样子?
(1)认识落叶树
出示两张图片,看一看这两种树有什么不一样?(出示柳树图片)你认识这棵树吗?这是什么树?瞧,这棵树怎么样了呢?(认识新词光秃秃——光秃秃就是树叶都掉光了),对了,这棵树上光秃秃的,他难道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光秃秃的?那它什么时候长叶子的呢?(幼儿说)原来,柳树春天也是这样茂盛,为什么现在会变的光秃秃的呢?(树叶掉下来了)
小结:像柳树这样到了春天树叶都发芽,到了冬天树叶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
让孩子多说几遍名称。
(2)认识常绿树
(指着香樟树)你们认识这棵树吗?这是我们江阴的市树——香樟树,是什么?你发现香樟树上的树叶都怎么样呢?香樟树上长着许许多多的树叶,我们可以叫它茂盛,叫什么?难道香樟树一年四季都不掉叶子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香樟树也会掉叶子,可是它掉了叶子之后,树上还有叶子吗?(有)
小结:想香樟树这样,一年四季都有绿绿的叶子的树,我们叫它常绿树。让孩子多说几遍名称。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小鸡小鸭的动态,并描述动态,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一级对小动物的热爱。
2、了解小鸡小鸭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吃小石子帮助消化,小鸭尾部有油管等)
活动准备:
小鸡小鸭若干个,阳仔大型积木围成的圆圈里。供小鸭游泳的大脸盆和水。幼儿自带小鸡小鸭的事物。关于小鸡小鸭出生的`录像带。小鸡小鸭的各种动态贴绒教具和结构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鸡小鸭的动态
1、幼儿围坐在老师的身边介绍自带的食物:你给小鸡小鸭带来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地去给小鸡小鸭喂食。要求幼儿:仔仔细细地看小鸡小鸭在吃东西的时候,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小鸡小鸭的动态)
3、幼儿集中介绍小鸡小鸭的有趣的事。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和好听的词来积极表达,根据幼儿的表述,出示相应的小鸡小鸭的动态贴绒教具,并自然丰富小鸡小鸭嘴巴里没有牙齿,需要吃点小石子帮助消化的知识。
二、比较小鸡小鸭的外形
1、幼儿自由观察小鸡小鸭外形的不同之处。
2、幼儿集中表述观察所得。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一次贴出小鸡小鸭的身体部分的结构图,最后贴出完整的小鸡小鸭。
三、观察小鸭游泳的情景
1、出示大脸盆,情小鸭游泳,幼儿自由观察和讲述小鸭游泳的趣事
2、教师自然丰富小鸭尾部有小油管的知识。
四、观看小鸡小鸭出生的录像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小鸡小鸭是怎么出生的吗?”引导幼儿观看录像。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
2、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金、银、铜的奖章与幼儿人数对应。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师:瞧,老师手上是什么?(扑克牌)今天我们就要用扑克牌玩游戏。玩扑克牌游戏时要遵守下面几条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玩扑克的`。
(教师用大记录表以分类、排序、比大小等形式总结、记录下幼儿的不同玩法。)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师:刚才我们总结出很多玩扑克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挑战“让两张扑克牌站立”,挑战的要求是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自己的小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师:原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有怎么多,从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中我们发现——两张互相依靠,竖立成三角形摆放在桌上,当两张扑克牌依靠的力一样大时站立最稳。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梧桐树的名称,感知其外形特征,了解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初步学习由上及下由远及近的观察。
3、在“躲猫猫”的游戏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梧桐树。
物质准备:1、预先在户外选择一棵梧桐树。
2、用梧桐树叶制作的小动物。
活动过程
1、出示树叶拼贴画,引发幼儿寻找树叶的愿望。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的?这是什么树的树叶?
2、观察梧桐树,感知梧桐树的特征,说出梧桐树的名称。
——教师:这是什么树?我们站在远处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抱一抱。分别观察梧桐树的树干、树皮、树叶是什么样的。
——拾一片树叶,幼儿仔细观察,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树叶像什么?
3、引导幼儿发现梧桐树的好处。
——教师带领幼儿站在太阳下和树阴下,感受温度的变化。
——教师:你喜欢梧桐树吗?为什么?
4、教师带领幼儿玩“躲猫猫”游戏。
请幼儿找一棵梧桐树站好,教师寻找躲藏起来的幼儿,找到幼儿后,请小朋友说出梧桐树的一个特征,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怎么知道这是梧桐树的.?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03-22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9-11
科学活动教案(荐)07-22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2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5-25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01-08
科学活动教案【精品】08-01
(通用)科学活动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