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2-02 22:05:4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我就产生了设计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科学,产生探究兴趣,并能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活动目标

  1.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点 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活动难点 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彩棒若干,橡皮泥若干(分成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团),关于三脚架的照片、多媒体设备,乒乓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有关材料(筷子、游戏棒、吸管、牛皮筋、茅根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T:"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是什么?"(揭示材料)

  T:"这是彩棒和橡皮泥,今天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介绍操作材料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探索将彩棒撑起橡皮泥,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

  1.第一次尝试,探索用彩棒撑起橡皮泥

  T:"请大家用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稳稳地放在桌上。大家来试试看。"(放音乐、幼儿操作)【简练明确地提出操作要求】

  T:"你们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幼儿回答)

  T:"你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把橡皮泥撑起来的?""彩棒撑起来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并在一起的?是怎么撑起来的?" 【教师指引幼儿具体、明确地说出彩棒如何撑起橡皮泥,让幼儿初步获得"三脚架"的结构经验】

  T:"请你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打钩记录一下,表示用了*根小棒撑起了橡皮泥。" 【学习简单记录】

  T:小结:"刚才小朋友有的用了4根彩棒、有的用了5根彩棒,他们都成功了,真棒!" 【操作-讨论-小结,幼儿在丰富第一次探索经验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

  2.第二次尝试,探索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橡皮泥

  T:"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请大家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循序渐进地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关注提问的层次性】

  T:"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彩棒?"

  T:"你是怎么插的?上面是怎样的?下面是怎样的?"

  T:"有没有和上面数量不一样的?""你用了几根彩棒?"

  T:"现在最少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撑起来?两根能撑起来吗?为什么?有个小朋友她试了两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的,我们来问问她。""恩,原来两根彩棒撑的时候不稳。" "一根彩棒能撑起来吗?"【第二次操作-讨论-小结,幼儿获得更多操作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认识的发展】

  3.第三次尝试,探究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和稳定特性

  T:"有的小朋友没有试过三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现在请大家都一起来试一试,用三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通过操作努力让所有幼儿都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

  T:"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彩棒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象这样围绕一个中心点,把彩棒下面分分开,让彩棒下面围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架子就叫三脚架。"

  【教师在幼儿三次操作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后,揭示出三脚架的概念,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三)了解生活

  T:"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你知道吗?""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照片)

  T: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它们能把东西并稳稳地撑住,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教师在帮助幼儿扩展生活经验的同时,向孩子揭示了游戏到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活动延伸

  T:"老师也做了一个三脚架,是用什么做的?你们能做吗?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把它放在区域里,小朋友在区域游戏中可以去玩一玩,做一个漂亮的三脚架。"【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制作三脚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使科学活动生活化,同时也体现游戏回归生活的理念】

  (五)设计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还是对记录过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设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探索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中班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记录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练习才会得以提高。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学会记录的重要途径。从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无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脚架"这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通过幼儿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建构了关于"三脚架"的经验,发展了探索能力。通过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游戏经验到生活科学的过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态度。

  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要讲清三脚架是如何架起来的有点困难,因此我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分成几步引导,让幼儿从完整到局部地说清楚操作经过,揭示科学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讨论-小结"的顺序开展,对幼儿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个活动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2、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2、理解物体站和支撑的概念。

  3、初步形成互相协商,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活动准备:

  熟鸡蛋、沙包、线圈、毛巾、瓶子、积木、纸、装有米、绿豆的碗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探索蛋宝宝能站在桌子上吗?

  想一想:蛋宝宝能不能在桌子上站起来?

  蛋宝宝想和小朋友一起学做解放军的游戏,请小朋友起立做一个立正的动作。

  蛋宝宝看到小朋友站的真有精神,它们也想学做解放军。你们想一想:蛋宝宝能在桌子上立正站好吗?

  试一试:怎样让蛋宝宝在桌子上站起来?

  请小朋友拿起蛋宝宝试一试。

  二、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探索能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1)幼儿把蛋宝宝放在瓶口、盖子上,蛋宝宝站在了它们上面。

  (2)把沙包压出一个坑,或在大米、小米、沙子的表面压出一个坑,或把线围成一个圈,用布围在一起支撑住鸡蛋,都能使蛋宝宝站起来。

  2、探索与讨论: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讲述自己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探讨蛋宝宝站起来的原因,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1)杯口、瓶口、支撑住蛋宝宝,蛋宝宝便站了起来。

  (2)没有明显的类似瓶口的支撑,可以在沙子面上压个坑,或把线圈围起来,蛋宝宝也能站起来。

  三、提问:蛋宝宝能站在纸上吗?

  启发幼儿猜测讨论:把纸揉成纸团儿,蛋宝宝便站在了纸上。

  引导幼儿用其他小朋友的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并讲给教师和小朋友听。

  延伸活动:

  让幼儿寻找生活中放鸡蛋的方法:如冰箱中的鸡蛋、卖鸡蛋箱中的纸垫等。

  把蛋宝宝送回家。

  活动提要:

  1、想一想,蛋宝宝能不能站在桌子上。

  2、试一试,做一做,用什么方法让蛋宝宝站在桌子上。

  活动重点:

  在幼儿动手的操作活动中,发现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活动建议】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认识救护车、出租车、警车、消防车、工程车,并了解其特征及用途。

  2.学习给车子和用途进行配对。

  3.感受车子配对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掌握救护车、出租车、警车、消防车等的不同特征。

  活动难点:

  能正确的为车子和用途进行匹配。

  活动准备:

  PPT、车子及用途图片人手一套、自制车子图卡,并将图卡剪成四份,塑封后做成教具。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我们今天是怎么来幼儿园的?”

  2.教师:“在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了些什么?”

  3.教师:“有没有看到各种各样的车子啊?”

  4.教师:“你认识哪些车子呢?”

  二、出示PPT,让幼儿认识救护车、出租车、警车、消防车、工程车。

  1.教师拿出各种车子的图片,请幼儿找出自己认识的车子。

  2.请幼儿观察图片上的救护车、出租车、警车、消防车,说说这些车子的特征、颜色。

  3.请幼儿讨论这些车子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4.教师总结这些车子的用途。

  救护车——可以救人。

  出租车——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警车——可以救人,也可以抓坏人。

  消防车——可以救火。

  工程车——装运建筑材料。

  三、给车子和用途进行配对。

  教师一一出示车子的图片,请幼儿帮忙找出相应的用途,并说出原因。

  四、活动延伸:拼图游戏。

  1.取出救护车图片的一半,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车,什么时候需要这种车子。

  2.继续请幼儿找找其他车子,说说不同车的特点。

  3.将剪成四份的车子图片放在晨间桌面游戏上,供幼儿继续配对操作。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初步发现紫甘蓝汁遇到酸碱物质发生颜色变化的有趣现象。

  2、尝试在观察、猜测、验证中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对生活中变化感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在自然探索区对紫甘蓝探索有了兴趣并初步了解一些经验。

  2、物质准备:实验材料:大记录表、紫甘蓝汁(放入小瓶中)、白醋、苏打水、雪碧、蜂蜜水、脉动、茶叶水、塑料杯若干。

  3、视频课件:

  验证视频:介绍饮料放入紫甘蓝汁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发幼儿兴趣,认识紫甘蓝汁。

  1、操作:紫甘蓝汁喷花实验。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红色呢?

  秘密就藏在老师今天带来的材料里。

  二、第一次操作,初步探索紫甘蓝汁遇酸碱物质发生的颜色变化。

  1、出示材料,区分苏打水和白醋的特性。

  (1)提问:它们有什么气味(让幼儿猜测)

  2、幼儿探索实验

  (1)如果把紫甘蓝汁倒入白醋和苏打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交代实验要求:一个桌子4个小朋友,把小瓶的`紫甘蓝汁分别倒入白醋和苏打水里,看一看发生的变化。

  3、幼儿第一次实验,教师重点观察(饮料加入紫甘蓝汁后发生的变化)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4、观看课件(小博士),了解紫甘蓝汁使饮料变色的原因。(感受紫甘蓝汁的神奇作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5、那么你们现在知道红色的花是怎么变出来了吗?(白醋变出来的)

  小结:紫甘蓝汁放入白醋中,会变成红色;放入苏打水中,会变成蓝色。

  三、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紫甘蓝汁遇酸碱物质发生的颜色变化。

  1、出示材料,幼儿认知(脉动、雪碧、蜂蜜、茶叶水)。

  2、提问:紫甘蓝汁倒进这4种饮料里会发生什么颜色变化?集体猜测,记录。

  3、集体探索实验。

  4、交流发现,你们发现了什么?集体验证。

  为什么把紫甘蓝汁倒进雪碧和脉动和刚才的白醋一样会变成红色?倒进蜂蜜和茶水会变成蓝色呢?

  5、出示小博士。

  小结:原来脉动、雪碧、白醋它们都是酸性物质,所以变成了红色。蜂蜜、茶水、苏打水都是碱性物质,所以变成了蓝色。

  活动延伸:

  如果紫甘蓝倒进有颜色的饮料中,又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我们去探索区再去尝试下吧。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电线能导电的现象感兴趣。

  2、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

  3、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形成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小电珠、电线、硬币、木片等)、记录纸、笔、图表、课件。

  活动过程:

  一、 探索活动

  (一):小电珠亮了

  1、出示小电珠,引起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的小电珠亮起来?(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讲述:需要电池、电线)

  2、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

  ①师:是不是有了电池、电线,小电珠就会亮了呢?请你们都来试一试,等会儿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②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师:你们的小电珠亮了吗?(有的亮了,有的不会亮)刚才,我们都用电池、电线试了一下,为什么有的小电珠会亮,有的不会亮呢?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4、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出示两根不同的电线:其中一根已经剪掉包在外面的塑料,一根没有剪掉塑料。

  师:这两根电线一样吗?(幼儿观察比较两根电线的不同)当电线外面包着塑料时,电线不会导电,所以小电珠不会亮;如果我们把包在外面的塑料剪掉,露出细细的铜丝,电线就会导电,小电珠就会亮了。

  5、教师小结:原来,要让小电珠亮起来,除了要有电池,还要有一根会导电的电线,有了这根会导电的电线,小电珠才会发光发亮,电线的本领可真大呀?

  二、 探索活动

  (二):什么物体能导电

  1、出示操作材料

  师:是不是只有电线才会导电呢?(出示操作材料和大图表)请你来猜测一下,图表上的这些物体,谁能导电?谁不能导电?

  2、幼儿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3、请幼儿边操作边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交流实验后的发现,教师在大图表上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钥匙、铁片和硬币都能导电,而塑料片、木片和纸片不能导电

  三、 联系生活,拓展经验

  1、出示幻灯片:电线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塑料是不会导电的,聪明的人们就用塑料包在铜丝、铁丝的外面,这样当人们用手触摸时,就不会发生触电的危险。

  2、出示幻灯片:插座、开关、电源插头,让幼儿懂得要安全用电。

  四、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想到了哪些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一、 设计思路:

  电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对电灯、电脑、电视、电冰箱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为此,我设计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导电现象》。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记一记等多种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发现电线能导电这一有趣的现象,同时通过猜测、验证、记录,让幼儿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让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并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 活动后反思

  本活动有三个目标:

  1、对电线能导电的现象感兴趣。

  2、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

  3、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形成安全意识。

  1、目标制定科学性

  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到向导的作用,本次科学活动我分别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出发,制定了活动目标。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周围事物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把“对电线能导电的现象感兴趣” 这个情感目标做为第一目标,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我把这个目标定为我的认知目标,这也是我这次活动所要突破的难点。

  2、环节安排递近性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在环节设计上能注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小电珠亮了” 和“什么物体能导电”二次操作活动层次分明,难度逐渐加深,使幼儿通过两次的操作发现:(1)电线能导电(2)能较清楚地区分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我在设计活动时能充分到考虑大班幼儿喜欢探索、操作和实验的特点,让幼儿的感觉器官充分投入到活动中,使幼儿自主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是比较高的。

  3、材料准备适宜性、

  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我选择和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材料,如钥匙、塑料片、硬币等等。而且我为每一个幼儿人手准备了一份材料,使每位幼儿都有充分实践的机会。每一环节所提供的材料都能为本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服务。为幼儿的操作所提供的工具也比较科学合理,如大图表、记录板,既能记录实验的结果,又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活动中都能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4、教学方法多样性

  在此次科学活动中,我利用实物操作演示、图表记录和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直观、现象的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电线导电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幼儿了解导电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欣赏故事表演,从中感知、理解二等分。

  2.在进行二等分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运用尺子进行简单测量。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头饰(狐狸一个、狗熊两个),点心一块,纸制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尺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1.三位教师表演故事《狡猾狐狸分蛋糕》,请幼儿观看,激发幼儿二等分的兴趣。

  2.幼儿运用纸制图形进行二等分。

  (1)教师继续引用故事情节,引领幼儿熟悉操作材料,明白操作意图。

  (2)幼儿自由进行操作。教师分别观察、引导。

  (3)在幼儿等分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尝试(撕、剪、裁、弹)鼓励幼儿进行多次二等分。

  3.在进行二等分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运用尺子进行简单测量。

  4.鼓励幼儿请教观摩教师尺子的使用方法,随意选择活动室的物品进行简单测量。

  5.在幼儿充分尝试后,活动以狐狸认输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9-30

[精选]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07-21

[优秀]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热门】08-21

科学教案[集合]08-21

科学教案(通用)10-20

[精]科学教案09-24

(必备)科学教案11-09

《电话》科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