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一)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
(二)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仔细阅读课文1---5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明确: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引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章,体会角色。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注:以上两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
五、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作业: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词。
2、景物描写训练。
要求:(1)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2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生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导入新课。
师:我这里有一位同学最近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在征得这位同学同意的情况下,请他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读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师:这位同学通过这封信给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好。在日常生活中,你和许多人有交往
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讲给他们听。今天我们就和这位同学一样,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说明这次习作是来自学生的需要,学生愿意对老师吐露真情,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自信本属于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然而它对人的思维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可以激发思维,引起人的创新冲动和激情。〕
二、指导学生审题。
师:各自默读习作提示,想想本次作文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要求。
生默读习作提示。
师:说说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生: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文章内容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话。
生:对谁说,由自己定,习作内容应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写时要注意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生:写后读一读,不妥当的地方认真加以修改。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是习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三、指导选材。
师:根据习作题目要求,想想自己给谁说,说些什么话。
1.各自思考。
2.四人一组,相互说说,自己给谁说,说什么内容。
3.指名说说。(范围尽量大些,以便打开学生的思路。)
生:我想给校工刘爷爷说,他每天为我们打扫卫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敬佩。
生:我想给老师说,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感动。
生:我想给妈妈说,她在家把我当作小公主,不让我做家务,令我不满。
生:我想对爸爸说,他在家限制我做开心的事,叫我失望。
生:我想对交警叔叔说,他在烈日中坚守岗位的高大的.形象,让我至今难忘。
〔这个环节的设计,想让学生先确定说话的对象,再选择材料,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验证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
四、指名口述作文,集体评议。
1.在刚才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想想选择什么具体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小组内口述作文,相互评议。
3.老师在巡回指导的基础上,指名一个同学口述作文,然后集体评议。评议的重点,一是选择的事是否典型,二是能否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指名口述。
5.集体评议,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生: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了自己对爸爸做法不满的思想感情。
生:刚才这位同学把爸爸喝完酒回家后的神态描写地维妙维肖,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生:我想问一下,你对自己的爸爸在生活上,不能关心你,很不满,你对爸爸的工作了解多吗?
生:爸爸对你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地不够,如果你了解了爸爸的工作,说不定,看法会发生变化呢!
生:正像刚才的同学说的一样,如果写写你爸爸的工作,你不仅不会抱怨爸爸,还会为有这样一个爸爸而感到自豪呢。
6.经过评议,让同学们形成下面的共识,教师板书:
(1)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典型的事例要具体,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
5、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各段的段意是什么?1,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5写了玻璃桥,纸桥,盐桥的特点和样子。6,写了这些用特殊材料作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6、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呢?(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发言)是呀,多么神气呀!玻璃、纸张、盐都可以造桥,用这些特殊的材料造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看看吗?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2-5)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5、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6、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7、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小组内先谈,推荐代表发言)
8、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总是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全班齐读本段。
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五、总结
这篇课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读了这篇课,你有什么感受?围绕科学的神气和学生热爱科学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收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或图片。
七、板书设计
18
奇妙的桥
玻璃桥
晶莹透亮
纸桥
强度很高
奇妙
盐桥
万丈长
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核心意象“云雀”,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凌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二、作家简介
1.了解作者—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人物轶事】
在1822年,雪莱的《希腊》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贝齐亚海湾的近勒里奇镇居住。在1822年6月,他开始创作长诗《生命的凯旋》。这首诗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在同年7月8日,两人乘坐雪莱的“唐璜”的船只回雪莱的家。但是斯贝齐亚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暴刮翻了他们的船只。
最后两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几天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已经浮肿的尸体,还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诗才辨认出这具尸体就是雪莱。
就这样,一代大师雪莱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鉴于雪莱文学上对英国的影响和私生活上的糜乱,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
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还能让英国人欢呼。
2.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3.了解云雀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三、朗诵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3.诵读指导
《致云雀》全诗共21节,篇幅较长,但围绕一个核心意象“云雀”,整体中心明确,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情感线索,注意体会围绕一个核心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在朗诵的时候,要把握住欢快的基调,停顿以二三顿、二二顿为主,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
4.教师范读。
四、整体感知
1.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报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2.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61548;第一部分: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小结:塑造了云雀欢乐的形象。
61548;第二部分: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小结:塑造了云雀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61548;第三部分:
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小结:塑造了云雀丰富明澈的形象
61548;第四部分: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小结:塑造了云雀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总括】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五、品味鉴赏
(一)分析形象
1、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明确: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探究: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二)鉴赏手法
1.问题: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2.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探究: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61548;音韵与形式之美
《致云雀》一诗形式工整,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五个诗行构成。而且每节的前四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而后面的一个长诗行则是由抑扬格六音步构成。这种创新性的音韵形式是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61548;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使人眼前一亮。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61548;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雪莱曾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完善的瞬间的记录。”云雀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化身、力量的源泉,而读者也为其所感染,燃起对自由的向往。通观全诗,雪莱运用多种音韵和修辞手法赞美云雀那昂扬向上、不畏艰辛、冲破束缚、自由翱翔的形象,并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美的色彩、美的声音和美的芬芳等一系列美的事物。雪莱将云雀比作“承担着历史使命的诗人”,此时作品的意境得以拓展和深化,云雀成了诗人的化身和代言人,云雀的歌就是自由的歌,成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理想的形象载体。
探究: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六、明晰主旨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七、拓展阅读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八、雪莱名句积累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8、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九、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首诗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以及词语,理解相关词语,区分“贮藏”、“蕴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读文章、查阅资料解决疑难。
教学重、难点:
学会查阅资料,解决疑难,并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准备:
1.有关书籍。
2.制作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旅行
说说“你去哪里旅行过?感觉怎样?”
2.完整板书课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在牛肚子里旅行感觉怎样呢?
二、初读课文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
读通课文,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读了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学生自学
2.交流
(1)读准字音:ɡú zhù
骨碌 贮藏
(2)区别:贮藏 蕴藏
3.开小火车轮读课文,说说读文后知道了些什么?
4.再轻读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呢?
(1)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个别疑问,提出最想研究的问题。
(2)大组绞流
老师归纳整理、并板书:牛的胃是怎样的?
牛的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
……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读读课文来研究,而有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
(3)提出研究要求
①老师提供书籍;
②老师提供有关资料(每组一份);
③点击校园网站;
④要求在交流时不看资料。
三、交流研究成果
1.牛的胃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研究问题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请学生边画边讲解。
(3)引读课文:青头对牛的`胃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当红头认为自己马上要死而大哭起来的时候,青头安慰它说——
因为——
2.牛的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
(1)学生交流
(2)多媒体演示,学生学做讲解员,向大家介绍。
(3)结合读文。
3.小组分解色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红头、青头的看法。
(抓住红头、青头说话的语气,读好课文)
四、小结拓展。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优势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总结:
这跟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这个头.这就形成了这个中国结.
板书课题:中国结
二、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内容。
1、通过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2、考虑: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
三、细读课文,交流品读。
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默读二、三段,
考虑: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
小朋友用自身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全班互相交流。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指导朗读,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声音响亮。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
过渡:
中国结不只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通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四、总结:
根据板书,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作业:
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你喜欢的中国结,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板书课文标题]
播放课文录音。
二、重新认识全文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身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
它包括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课文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总结全文
1.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一说:
中国结代表了什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学习生词
A、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B、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叹为观止
神往
2、学习写本课生字。
A、出示生字宠 饰 颈 侨 憧 憬 乞。
B、读字组词。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一起特点是什么?
C、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模仿写。
D、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地心引力。
2、认读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地心引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三、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形。
2、指导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指导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举例说说地球爷爷是有手的。
二、分析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卡,巩固字音。
2、自行分析字形,并想想识记的方法。
3、交流自学的情况。
三、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四、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地球爷爷的手》一课引入所想
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一个很成功的教学片断,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孩子习以为常的,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而我再次演示放飞纸飞机,则强化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体现了教师“引导者”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所产生的效应。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我最“精彩的表现”,而无需教师自己再去“表现”她自己的才华了;因为教师的精彩表现就应该是常常呆在舞台一边的高明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学生永远是“学习”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以上精彩教学片断再次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12-0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精选】语文教案12-02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