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17 12:50:51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资源简介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观察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右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经验。本节课主要观察由4—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体会所观察到的对象的空间特征。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

  总体设计意图:

  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本节课我按照“导入——探索——迁移——应用”的顺序进行设计。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了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以灵活多样的问题方式,启发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探索的方式学习观察物体,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从正面、上面、右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联系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和想象的活动过程,探寻不同的摆法,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难点:体会立体图形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揭示课题。

  出示3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叙述:你能动手摆出这个图形吗?

  学生动手摆出图形。

  叙述:请同学说说怎样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的物体。(学生演示,板书:正对平视)

  叙述:我们已经会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简单的物体,今天,我们继续观察物体,看看今天我们要观察的物体有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环节的观察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二、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1、教学例题

  自学指导

  (1)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如右图的物体。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先和同桌说说,再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3)如果再添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前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谁来说说看,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适时表扬表现特出的学生。)

  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借助教具、学具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动手观察、操作、交流想法,亲身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体验学习的兴趣,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空间转换的经验,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2、教学“试一试”。

  叙述:如果从上面看到的是,,这4个正方体应该怎样摆?先摆一摆,再看一看。

  学生操作后观察,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

  提问:添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上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拼摆,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也就是摆成了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物体中也能看到相同的视图。

  【设计意图:积累辨认物体平面视图的经验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中教师主动参与操作、研讨活动中去,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引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先摆一摆,再画一画。

  组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同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从前面看到的是

  从右面看到的是

  从上面看到的是

  3、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想一想从前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右面和上面呢?

  4、添一个正方体,使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形状不变,有____种摆放的方法。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所以有层次、针对地安排学生练习,体现的尤为重要。】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叙述: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不仅要爱观察,还要会观察。

  【课堂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认清规律的本质、理清所学规律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学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对平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来源:学&科&网]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来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m]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2 51 2

  3 5 4 0 1 2 8

  1 4 1 6 6 4

  1 7 7 0 0 7 6 8 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教具:

  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猜想一下,这节课上一节实践课: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

  猜想一亿有多大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叙说所要研究的课题

  学生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三、小节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验证猜想。推出一万张纸和一亿张纸的高度。

  交流感受,进行评价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1.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3.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4.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第一节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前置预习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让学生找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

  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二、小组交流合作

  1、汇报前置预习的作业,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2.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3.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4.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5、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6、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

  三、巩固与应用

  1.说一说,拨一拨。

  教师说,学生拨,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白数数的要求;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五、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一、学术条件分析

  这个班有30名学生,包括13名女生。通过对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定义的把握比较牢固,口头计算、书面计算、表外计算比较擅长。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不够灵活,应用能力不够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及时完成作业,这使得学习数学变得困难。因此,在新学期,在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少数学生意识不够,缺乏努力学习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前自学,课后复习。在写作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有让学生认真写,才能认真思考。其次,整数的计算在这学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此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考查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我们应该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开心,愿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的主要单位是:升和毫升,二位或三位除以二位,简单期,观察对象,统计表和条形图(一),解题策略,可能性,整数初等算术,竖线和平行线,排序和复习。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二学期的开始,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学期。第一册教材在四年级第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教材还是分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你知道一些思维题,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数学发展与人类进步关系的简单知识,认识到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吗?同时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和一个单元的解题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类事物数量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培养推理判断能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本书的重点是教学:二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二位数,三步算初等算术,统计表和条形图,列出综合公式,用表格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的教学难点:二、三位数除法试调商的方法,初等算术的运算顺序,点到线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视图对物体的想象和摆放,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升、毫升容量概念的形成。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与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进行计算

  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和三步整数混合运算,探索寻找简单的规律。

  2.通过研究相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场景、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相关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的概念。

  雕刻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有指导作用。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们让教学井然有序!

  [第3条]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谈判、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索问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应设计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乘法、升降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求规律、算术规律、对称平移和旋转、倍数和因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题策略、统计、用字母表示数字、整理和复习。

  单元一:本单元以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基础,主要讲授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以及相应的口头计算和估算。一方面,学习这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十进制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在乘法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意识。

  雕刻要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口头计算和估算。教学难点:注意乘数中间为0,乘数末尾为0的乘法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顺序,理解方法,正确计算。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容量和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容量单位。通过对体积、升、毫升的理解,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生活中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知道容量和单位升容量,然后是单位毫升容量。

  刻字要点:了解容量及其单位升、毫升。

  雕刻的困难:容量的测量和估计。

  雕刻的关键;联系实际,加强练习,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角形的理解。这部分理解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理解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雕刻要点:感受、发现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雕刻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底部的高度,画出指定的三角形。

  刻字的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自我感知相关规律。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材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括号,从而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让学生体验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序列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三步计算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经验,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感。

  雕刻要点:掌握三步混操作的顺序。

  刻印难点:在掌握操作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纠正。精通计算。

  雕刻的关键: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对平行度和相交度的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雕刻要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度的理解、测量和绘制。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结合生活实践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搭配和简单排列数及组合数。

  雕刻要点:掌握活动中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规律,找出方法。

  雕刻的关键:让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本单元讲授乘法分布规律,用乘法分布规律进行简单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定律和组合定律,并使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和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整数范围内的运算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刻字要点:在解题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除规律。

  雕刻的难点:我可以应用乘法和分布规律,使一些计算简单而熟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第八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在正方形纸上平移旋转简单图形,发展空间概念,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可以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雕刻要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平移和旋转。

  雕刻难点:可以在方形纸上平移旋转图形90度。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在操作和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感受美。

  第九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子,2、5或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

  刻印要点:倍数、因子、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含义。

  刻印难点:在掌握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判断,了解每一种自然数的特点。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交流,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第十单元:本单元主要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常数规律。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

  刻字难点: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以0结尾的简单算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的规律。单元11:本单元进一步教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刻印要点: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绘制和列举策略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提高使用策略的水平。

  刻字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解决有个性的问题。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绘制线段和列表来解决与行程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教授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刻印要点:了解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功能。

  刻印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体验统计过程,增强统计概念。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5.注重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上下指导,提高学习质量。

  四、课表

  乘法8小时

  7小时(升和毫升)

  三角形7课时

  混合运行8小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课时

  找一个4小时的规则

  操作法7课时

  对称,平移,旋转6小时

  将9个课时相乘并相乘

  用计算器探索法律6小时

  图书馆5课时解题策略

  统计7课时

  用字母数6个课时

  组织和复习10个课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2、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5、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6、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8、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垂线画法的实际应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画几何图形的基本技能。作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画长方形,还要让学生从长方形的特征出发,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探究。

  1.动手操作,自主画长方形。

  用三角尺画长方形的方法教材中已经给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画并经历试画的过程后,老师再示范画法,然后归纳总结画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

  2.重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画出长方形并总结出长方形的画法和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方法归纳出画正方形的方法,然后画正方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三角尺

  学生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引入新课

  1.复习。

  师: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并说一说画法与步骤。

  (学生动手画,并汇报画法与步骤)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预设 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2.揭题。

  师:你能根据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实践操作,建构模型

  1.探究画长方形的方法。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中的题目要求,并让学生完成对话框中的内容。

  (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2)分析画图方法,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画长方形的方法并动手画长方形。

  (3)回顾反思,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

  画长方形的方法:

  ①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②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都是8厘米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③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4)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长方形的过程。

  (5)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6)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

  2.探究画正方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做一做”2题,让学生独立尝试画正方形。

  (2)提问: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的'方法相同,只是画图时要注意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正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画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画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3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画长方形的方法:

  (1)画已知长度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3)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教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学生回答: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物体个数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教师明确: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是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1)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若二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这就是记录.人们出去打猎时,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们打猎回来时,再看二者是否同样多,以此来判断武器的丢失.

  (3)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过去人们无论采取的哪种计数方式,都是要把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

  (4)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符号也不同.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我国人口十二亿就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请同学们拿出算盘.让学生在算盘上先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学习内容:

  人口普查-写多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56900读作:( )40080500读作:( )370600读作:( )1459032700读作:( )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2.说一说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九千零五十

  讨论:这些数是写法是什么样儿的?把数的写法写下来。

  二、探究学习

  (一)整万数的写法。

  1.问题:结合刚才写数的方法,想一想下面的数应该怎样写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再试着写一写。

  七万 写作: ()七十万 写作:()七百零八万 写作:()九千零五十万 写作:()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数都是 的数,所以把数写在 级上,然后在 级写 就可以了。

  (二)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写法。

  1.刚才是整万的'数,如果你已经会写了,再试试下面的数你能不能写出来。

  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写作:()

  想一想:你是怎样写这个数的,把你写这个数的方法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吧。如果自己没写出来的话,要

  仔细听听别人方法呀。

  小结:我们发现这个数含有---级,要先写---级上的数,再写 级上的数,每一级上的数都按照

  的方法来写。

  (三)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1.回答:“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数怎么写?个级上数又怎样写呢?先尝试一下,在小

  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再对照数位表来写一下这个数。

  思考:为什么要在千位上写一个“0”?

  2.尝试写一写下面的数,也可以对照数位表来写。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写作:()

  在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各自的写法,说说是怎样来写这个数的。

  小结:从刚才的写数中我们发现,如果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现在你能不能

  完成的说一说怎样写亿以内的较大数呢?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把较大数的写法写在下面。

  三、达标检测

  1.写出下面画线的数。

  (1)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是最大的广场,面积约为四十四万米2,写作: 米2。

  (2)火箭每分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写作: 米。

  2.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零五万六千 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 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一千四百四十二万

  3.直接回答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 位数;

  (2)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这是 位数;

  (3)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最高位是 位。

  四、课时小结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4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22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7-22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02-07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