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上册教案1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 )个千万组成的、由( )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最好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来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综合应用
1、简要说说问题(3)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研究方案
显示数据: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个点,一刻不停地画,每秒钟画一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四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观潮》任教版小学第七册22课。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自立行家按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片培养学生预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二、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是东风东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
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
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接受反映能力: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四、媒体的运用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使用时间媒体的作用媒体使用方法知识理解网络潮的气氛10分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浏览、观察能力应用网络潮的样子特点等15分提供观察资源制作简报浏览、制作情感接受、反应课件潮的壮观2分提供资源、情感渲染演示。
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接触京剧,简单了解京剧的音调、唱腔及板式。感受京剧特点与魅力。
2、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3、激起学生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剧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教具准备:
四张戏剧人物脸谱及铁梅像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京剧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二、听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了解唱腔。
(一)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初听区分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了解京剧的四个行当
A师:老师扮演的是剧种的主人公李铁梅。铁梅穿着偏襟红袄,显得那么精神。京剧的所有演员都穿这样的衣服吗?生:不是。还有古代的衣服。师:我们把穿古装衣服叫传统京剧,穿现代衣服的叫现代京剧。
B师:服饰不仅可以把京剧划分为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我们还可以根据京剧的服饰区分出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特点
师:戏曲人物按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划分开的叫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别。"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二)、复听唱段了解京剧的主要唱腔,
师:旦角在传统京剧里一般是伊伊呀呀的小姐。铁梅是这样的孩子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唱段。
生:勇敢、善良。
师:铁梅生长在怎样的家庭呢?
生:革命的家庭
师:是的.,李铁梅是革命者的后代,她的爸爸是一名铁路扳道工,但真实身份却是我党的地下联络员,家里经常会来一些不认识的人,爸爸和奶奶都让铁梅管他们叫表叔。他们家真有那么多表叔吗?师: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师:懂事的小铁梅虽然嘴里不说,但心里却很明白。表叔那么多,其实都是每次负责联络的地下党交通员。唱腔中唱到“铁梅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大家能正确的听出铁梅的年龄、性格来。是由其唱腔及音色所决定的。这里老师就要向同学介绍京剧的主要唱腔西皮、二黄。
(板书)西皮:曲调活泼、刚劲,适合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二黄:曲调苍凉、深沉,善于表现忧郁、激愤的感情。让学生判断唱腔种类。
(三)、再次欣赏了解京剧主奏乐器师:不论是活泼、刚劲的曲调,还是苍凉、深沉的曲调,都要有乐器来演奏。京剧主奏乐器京胡,它的发音刚劲嘹亮。
(四)(出铁梅画像)这就是李铁梅,她虽然只比你们大几岁,却非常的聪明能干。?她为什么能干呢?表现在哪里?(学生会答出,她会担水、劈柴、拾煤渣、帮大人放哨,送情报,还会提着篮子做买卖等等)从哪里可看出她的机智和聪明?(她与邻居姐姐互换了衣服,引开日本特务,将密电码安全送到游击队)
(3)我们应该向铁梅学什么?
三、学习歌曲《我是中国人》
A、歌曲表现了什么?
B、体会歌曲精神
四、课堂拓展,鼓励表现。
(1)欣赏儿童演唱京剧的精彩片段。
(2)教师用豫剧、眉户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让学生自由表演自己熟悉的戏曲唱段。
四、总结升华,激发兴趣
地方戏曲虽然唱腔优美,各有千秋,但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坐、打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流传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最初有四大名旦,(出课件让学生认识四大名旦),他们为我国的京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小孩,就连一些外国朋友好竞相模仿和学唱京剧。京剧巳走出国门,作为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遍布各国,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老师希望你们能热爱它,学习它,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具生活情趣的记叙文,共有四段。
第一段总的说在美国西雅图有一个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第二段主要写作者在鱼市场的所听、所看、所感,展现了一幅鱼贩们充满乐趣和欢笑的和谐生活图。第三段主要写作者了解到鱼贩们这样快乐生活的原因。第四段主要写鱼贩们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附近的人们。全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浅显,读来倍感亲切、自然,读者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快乐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语言。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借助旁批领会课文内容,感受鱼贩们的快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快乐的意识。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注意课前观察附近的鱼市场,说说自己在鱼市场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1、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漂洋过海,去西雅图一个特殊的鱼市场走走。
2、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
3、看到这个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鱼市场的快乐表现在哪儿?
鱼市场里怎么会有快乐?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三个主要问题走进课文,探究鱼市场的快乐,来感受鱼市场的快乐。
二、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难记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借助批注理解问题,画出有关语句,用心读一读,并仿照文中的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注意留足时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三、合探解疑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自己觉得难读难记的生字新词?学生自主交流,自主识字。
2、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评结合,以评促说。
体会鱼贩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个异国他乡的西雅图鱼市场的快乐表现在哪儿?(鱼贩)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体会到鱼贩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他们面带笑容,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和:“啊,5条鳕鱼飞到明尼苏达去了。”“8只螃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2、指名朗读,评价,读出快乐了吗?
3、情景模拟鱼贩们的唱和,感受鱼贩充满乐趣和欢笑的生活,体会鱼贩的快乐心情。
4、让我们都快乐起来,快乐地读读鱼贩们们的.快乐。
5、填空:现在鱼贩们的一天是XXXXX的一天。这一天中,他们忘记了XXXXXXX,忘记了XXXXXXX,忘记了XXXXXXXX??
6、鱼贩们为什么这样快乐?先然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填空。填一填。(可以用课文中的话,页可以用自己的话)从快乐的生活中,鱼贩们发现了XXXXXXXXXXXXXXXX,感悟到XXXXXXXXXXXXX。从快乐的生活中,鱼贩们发现了并不是生活亏待了自己,而是自己的期望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感悟到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7、小结:鱼贩们懂得了:生活的本身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们不能改变生活的本身,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呢?于是,他们不再抱怨,而是把卖鱼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愉快地对待,把苦日子过得甜蜜、轻松。于是,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
8、启发想象:鱼贩们还会想出哪些创意?
小结:鱼贩们可真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把一个充满鱼腥味、又脏又臭的鱼市场变成了快乐乐园,这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体会顾客的快乐
1、鱼市场的快乐仅仅体现鱼贩身上吗?还体现在哪些人身上?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顾客是快乐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3、角色体验。
(1)如果你是一个参加接鱼游戏的顾客,你来快乐地读读。指导学生理解“意犹未尽”、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2)你是让鱼贩排忧解难的顾客,读出你此时的感觉。
4、感悟顾客快乐原因。
出示:在鱼市场里,顾客能够XXXXXXXX,能够XXXXXXXXXXX,能够XXXXXXXX还能够————。
师:顾客能够参观市场,享受快乐;参加游戏,体验快乐;交流谈话,获得快乐,在买鱼的同时将快乐打包带回家去,在这里买鱼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齐读“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
四、质疑再探
1、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在鱼市场鱼贩们创造快乐,快乐卖鱼,顾客们体验快乐,快乐买鱼。因为他们都感悟到出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愉快地对待工作,把苦日子过甜。
齐读这句话。
2、再看看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解疑。
五、运用拓展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一定兼顾写作方法)
2、请你根据课后生字、课文中的四字词语、重点语句、课文内容,给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教师补充题:同学们,回想我们的学习生活,要听讲、要写字、要背书、要算题、要摘抄、要记单词,常听同学们抱怨,看了鱼贩们的快乐,你们打算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呢?可以以名言的形式写在课题的旁边。
学生写名言并交流。
教师:同学们,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学习、生活,积极地享受学习、生活,那咱们处处都会拥有快乐。
板书设计:
鱼市场的快乐
鱼贩顾客我们
愉快地面对生活
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产生变形的画面效果。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割纸、粘贴组合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使用美工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将图片,切成长条后排列,产生变形的效果。
2、割纸、粘贴组合技巧的应用。
教具学具:图片、美工刀、直尺、垫板、胶水、图画纸、卡纸、剪刀、铅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出现范例:两张相同图片,一张经过处理产生变形。
2、引导学生自学技法点击:
利用教科书中的“技法点击”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3、请学生介绍操作方法。
板书:制作要点——分割:直线组合:直线等距
4、提出问题:还有其它的分割、组合的方法吗?
5、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边小结边出示范例
制作要点:分割:直线、曲线??
组合:直线等距,直线不等距、曲线排列??
(二)发展阶段
师:怎样来实现我们的'设想呢?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操作难点和要点,讲解演示操作的方法
分割:先用铅笔画出裁剪线。另曲线分割必须先用硬纸皮做一把特殊的尺子,再画线;用尺子对准线,左手压实,右手持刀裁剪。(也可用剪刀剪出)
组合:在底纸上,标出粘贴的位置;将裁剪好的纸条,排列起来达到满意的效果后,粘贴完成。
2、作业要求:把图片切成长条排列粘贴,产生变形的效果。
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在麦子成熟的季节里,金色的麦子,碧绿的豆荚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知道吗?在这么美的地方,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麦子黄了》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农家孩子的快乐。
二、 新课
1、学生自学,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查字典,也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将字音读准确,词意弄明白。
(大屏幕出示:
1、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提醒学生边读边圈画边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解字、词,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刚才的初读,大家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吗?那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A、 指名读第1自然段,如有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如没有错误的地方给 予表扬。
B、 在这一段中,有些词用的特别好,比如“娴静”这个词,谁能说说它 是什么意思?(文雅、安祥的意思)
(说时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文中指麦子和豆荚文雅、安祥的样子)
C、 是啊,在五月的和风中,麦子和豆荚就像文静的少女一样,静静地微 笑着,多美啊,谁能美美地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找同学读一句话,指导读)
D、 在这一自然段中,像这样描绘田野的景像的词还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屏幕出示:( )的田野 洋溢着( ))
适时提问,空旷的田野什么样啊?(出示图片)洋溢着清香是什么意 思?(到处充满的意思)
谁能把这一句话来读一读。
E、 田野中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2)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 这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孩子们来到田野里,谁知道诱惑是什么意 思? (吸引的意思)
B、 该是多有趣的事才能把孩子吸引到麦田里来啊!
(大屏幕出示:“五月的风……真舒服。”)
①谁来读读这个字“赤”(注意指出翘舌音)谁能说说“赤脚”是什么意思?
②再来看这个字“趾”,它的读音是什么?这个字是个形声字,谁能说说我 们可以怎么来记它?
C、 同桌之间,把这一句话读一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舒 服、好玩)
D、 好,谁试着带着这种感觉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E、 光着脚踩着泥,孩子们的手里也有好玩儿的东西。
(大屏幕出示:“折一 根韧韧的柳条……向前跑去”)
①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②老师指着“削”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它有哪两个读音?在本文中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
③孩子们的手可真巧,普普通通的竹管很快就变成了笛子,吹着曲子,多高兴啊,谁来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F、 这些句子大家读的真好,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
G、 那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感觉再来完整地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3) 学习四、五自然段
A、 小伙伴们在田野中还要帮家人做许多事情,大家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 四、五自然段,看看孩子们都要做什么事?
B、 (大屏幕出示:翻)在这一部分中的这个“翻”字非常不好写,也容易错,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字的左边是一撇下面加个米字,千万不要写成采字,好,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书空)
C、 这个翻字可以组什么词?课文中的词是什么?(翻过的地里)老师告诉大 家成熟的麦子收割后,农民们就会用工具把田里的土松一松,就叫翻地。课文中说的'刚翻过的地里,就是指刚刚翻松的土地。
D、 (大屏幕出示:扯)这个字怎么读?大家想一想这个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 哪个字特别像,(出示:趾)谁能说说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它们?
(趾是脚的一部分,所以是足字旁,扯是用手来完成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扯是什么意思?(用力地拉)
E、 是啊,虽然扯青草时并不轻松,可孩子们想到日后剪羊毛的情景,还是会 禁不住咧开嘴巴笑了,(出示:禁不住)谁来读读这个词,这个字是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可以组什么词?
F、 好,现在让我们把四、五自然段合起来读一读。
G、 谁能说说孩子们在田里要做什么? (赶鸭、放羊、扯青草)
(4) 学习第六自然段 A、 孩子们赶好了鸭子,放好了羊,也为家里的兔子准备了嫩嫩的青草,他们 为自己准备了什么美味呢?谁来读读第六自然段。
B、 孩子们自己动手在田边开始了野炊,他们分工合作很快便做出了香气扑鼻 的米饭,小组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咱们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的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5) 学习第七自然段 孩子们吃饱了,随意地躺在地上,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真是舒服啊,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把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吗?
3、 整体记忆会认、会写的字
(大屏幕出示所有的会认、会写字)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农家孩子的快乐,还认识了很多字,大家看看这些字你们都学会了吗?
在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有两个字比较易错,下面把写字本翻开,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书写“翻”和“锅”边写边强调书写位置和要注意的地方)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好,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都写了孩子们在麦田里都做了什 么?老师告诉大家把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试着来说一说?(注意提醒学生要说清时间、地点)
三、 总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地感受了孩子们在麦田里的快乐情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d指导用“稠密”造句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a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四年级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真观察、分析草类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对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讨论、情境创设的方式,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不同草的形态、结构以及相互穿插的遮挡关系。
2、教学难点:富有创意的表现草丛里的各种关系、丰富画面。
三、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合作探究法、演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频、图片的方式进行导入:
关于草的图片或者关于草的生长过程的视频。
2、谜语的方式导入:
①谜题:早有茅头(打一字)谜底:草解析:“茅”字前头,为“艹”,与“早”组成“草”字。
3、唱歌的方式导入:
《青青河边草》歌词: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
青青河边草绵绵到海角
海角路不尽相思情未了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
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
4、诗歌的方式导入:
例如:《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新授
1、初步对草进行了解。
草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植物,随处可见。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小草或是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小草的形状、颜色、闻到的小草的气味,以及摸到的小草的感觉等。
在同学们讨论完成以后,给予同学们积极正面的评价,并且适当的给同学们科普一下关于小草的知识,比如:小草现在大概有130多万种,种类非常多。(结合图片)
2、深入分析,了解草的画法。
不同种类的草,造型结构不同,带领同学欣赏不同的草,观察草的造型特点。、
如:狗尾巴草,外形细长,上尖下宽,筋络明显有顺序的排列,与蒲公英叶子形成对比,蒲公英叶子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倒向浅裂或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形,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被蛛丝状毛。
在观察不同草的造型之后,让同学来画一画看似平凡的`小草,小草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美丽的图形,感受小草的魅力。
绘画完成后,老师结合潘天寿的《兰》,教学生用线描表现草的穿插关系及空间关系。(注重技巧的教授)
3、思维发散,丰富画面效果,表现故事性。
结合书中的《格列佛游记》和《青庄家》的赏析,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看看小草丛中的其他事物,如小青蛙、小蝴蝶、小蚂蚁与草丛有怎样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学会表现画的故事性,通过场景描绘丰富画面。
4、老师示范,强调技巧,突出难点。、
绘画过程:构图——描绘草丛(强调空间关系及穿插关系)绘画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线描的表现技法——通过其他事物丰富画面效果,增加故事性(提示学生注意线条的疏密关系、黑白灰关系、线条流畅度等。)
3、巩固
学生自行操作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老师下台巡视指导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画面效果的把控。
当学生制作完成后,老师请学生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小结
从知识点和情感两个方向总结,可以用学生起来谈收获这种形式进行,加强互动。
知识:学会草的穿插关系和空间关系,知道利用事物丰富画面效果。情感:留心观察身边平凡的事物,感受平凡带来的美好。
5、作业
(1)观察草一年四季的变化,尝试绘画出它的一生。
四年级上册教案9
第1课 四季的色彩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应会:认识该课中介绍的四位画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作品进行初步分析,并写出短文,以表达对画面的认识与感受。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难点: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三、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四季的色彩》课件,音像结合,图文并茂。
2.学生搜集在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或相关资料,并和家人聊一聊对不同季节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四季图片)
2.问题:
(1)你看到了什么?
(2)听到了什么?
(3)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回答)
3.自学:打开书第2页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试着用“这是xx季,是xx的季节。”来形容它。
4.全班交流:你对最喜欢的季节有哪些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5.出示课题:四季的色彩。
新授。
1.欣赏。
(1)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画。
(2)问题:说说四幅作品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组活动。
(1)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由组长带领分组欣赏。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反馈(以小组形式)。
1.《早春之路》(日本画)东山魁夷(日本)
①画面体现了什么绘画风格? (写实性、装饰性)
②画家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表现春天?
③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④你还想了解什么?
2.《夏》列维坦(俄国)
①画家运用了怎样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细碎、完整)
小知识:笔触是画家在再现或表现自然和生活时运用的各种笔痕。
②画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颜色?
③用短文表达欣赏这幅作品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3.《金秋》(中国画)林风眠
①画面用色有什么特点?(淡雅、浓重)
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什么色彩?
③给你带来哪些秋天的感受?试用短文表达。(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4.《冬猎》(油画)勃鲁盖尔(尼德兰)
①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风景、人物、动物、植物)说一说。
②观察作品的色彩,你有哪些体会?
③你能感受到哪些冬天特有的美丽?用一篇短文表达出来。(请参考书上第3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拓展。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教师总结:虽然冬季将一切事物归于沉寂,但是却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四季的色彩是丰富的,有无限象征意义,四季的更替又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是互相孕育、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艺术的眼光和美术的语言来观察、表达艺术作品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2课 生活中的暖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暖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内容:
1.准备2~3张以暖色为主的图片。
2.你认为暖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3.你喜欢冷色还是暖色?为什么?
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
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认识暖色,了解暖色特点:对比中产生冷暖。
播放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
你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有暖色?
什么场合使用暖色?
研究活动:
组织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自已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2.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给你的感受。
小组活动:
分析自己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暖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自己的感受。
艺术实践:
1.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受。
2.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品。
教学反思:
第3课 生活中的冷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冷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运用冷色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冷色知识,体验冷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识,并能以冷色为主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难点: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冷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冷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冷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四、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收集表现水的图片。
组织教学:
欣赏书中图片《水》。
组织研究活动:
冷色卡中再分析偏冷和偏暖色。举例说明对比关系。
欣赏冷色表现水的图片,淡一谈冷色给你的感受。
分析、交流活动:
冷色给人的感受:清爽、宁静、安详、庄重、高雅、朴素。
讲授新课:
演示运用冷色表现水波纹方法:
将冷色滴洒在盆水中,(不要搅匀)趁色彩没有完全散开,将生宣纸覆盖在水面上.浸透轻拿出即可呈现自然水纹。
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水盆、颜料、生宣纸。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
2.组织评价作业。
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教学反思:
第4课 在快乐的节日里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感受节日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气氛,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构思表现。
2.了解刮蜡画纸的制作方法,运用刮蜡手法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节日场面。
3.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选择色彩和有特色的场面表现节日的气氛。
三、教学难点:
能比较丰富的运用刮刻版的艺术语言。
四、教学准备:
油画棒、牙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接龙游戏:迅速的报出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二)讲授新课:
1.你知道这些节日都有哪些活动方式吗?
(1)看到这些节日名称,你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哪些形象?
(2)这个节日中最典型的装扮和活动是什么?
(3)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4)你们小组能为同学们表演一下吗?
(5)你认为用什么颜色(一种或几种)最能表现当时的气氛?
2.涂好彩色底色与黑色底色色刮画纸是怎么制作的?
3.绘画时应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创意介绍构图、疏密关系、明暗关系等。
(三)布置作业:
利用油画棒涂底的方法,与人合作独立完成制作一幅表现节日题材的刮刻版画。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新挑战:由此你又想到了哪些新的美术创作方法?
教学反思:
第5课 有趣的字母牌
教学目标:学会用不同的彩色纸和彩笔涂画,做出英语字母,以这种美术与手工结合的方式,提高同学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授学生各种不同的字体和方法。
教学难点:对不同字体的掌握,学会用多种字体表现英文字母。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教学准备:剪刀,彩色卡纸,彩笔,固体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是各种各样的卡通英文单词。同学们学过英语,你会哪些单词呢?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如何用我们美术的方法去表现英文单词。
2.引导学习:
同学们知道英语有多少个字母吗?这些字母你们都会写吗?好,老师今天要带领同学们学习如何制作这样的手工字母。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大屏幕上是一些其他同学制作的优秀作品,请你们看看这些优秀作品都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一副?
3.教师示范:
看了这么多的作品,下面就由老师来为大家示范一下如何制作(教师使用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字母的样本并分析每一步的动作)。第一步我们要先在纸上把你设计好的字体写在一张卡纸上,然后用深色的笔给它描好,然后用剪刀沿着它的边线把字母剪出来。把剪好的字母用固体胶贴在不同颜色的纸上。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一些背景添加。还可以加上一些装饰,让你的字母卡牌更加丰富,要注意选择不同的颜色,让层次感分明起来。
4.学生讨论:
看完老师的示范,同学们自己对于设计一幅卡牌有什么想法呢?请和你的同桌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完毕后老师请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5.学生制作:
由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卡牌,教师巡视辅导。
6.综合展评:
请做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看谁做的最快,谁做的最多,谁做的最漂亮,谁的字体最清晰。
7.用卡牌进行游戏:
同学们可以用制作好的卡牌去拼写自己的单词,把拼好的单词展示出来,看看谁能拼写的又多又快。
8.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美术课不光是去发现美,也可以将美术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发挥学科的优势去帮助同学们学习更多新的知识。所以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
课后总结:
通过本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但是在手工类的课上要特别注意孩子们对工具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钉纽扣,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掌握手缝技巧。
2.在感受劳动的乐趣的同时应注意安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钉双眼扣和四眼扣。
难点:穿针引线和给线打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馨提示、评价标准、拓展延伸等内容的打印材料;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针、线、布块(或手帕)、剪刀、(双、四)眼扣各数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教材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的农服破了,纽扣掉了或书包裂口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些事又是谁帮你做的呢?想不想自己来学钉纽扣?
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学习钉纽扣。
(二)讲解制作方法
1.出示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纽扣.如何分类?
2.板书投影:
从扣眼分:单眼扣、双眼扣、四眼扣
纽扣的种类从形状分:方形扣、圆形扣等
从质地分:有机玻璃扣、金属扣、电镀塑料扣
3.说说不同纽扣的钉法。重点讲解双眼扣、四眼扣的钉法(见第27页上的图)。
(1)钉双眼纽扣。
①穿针:截取比手臂略长些的一段线,把线头用手捻得又尖又直,再把线头穿进针眼,并在线的另一端打个结。
②确定钉纽扣的位置后,用左手把纽扣连布一起捏紧不让它移位,从布的背面进针穿过纽扣的一个孔,然后从纽扣的另一个孔进针,在布的背面将线收紧。按这样的.方法重复四五次,使纽扣固定在布面上,然后打结,剪去线头。(重点指导一下打止结的方法)
(2)钉四眼纽扣。
第一种:“十”字形钉法。
钉法与钉双眼扣差不多。交叉成“十”字形就行了(见第27页上的图)。
第二种:“二”字形钉法。
与“十”字形钉法只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要使纽扣正面的线迹钉成“二”字形,不交叉(见第27页上的图)。
(三)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视
1.小组合作,互教互学。
2.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穿针、引线、打结的过程。
3.学习了钉纽扣的基本方法,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钉法吗?
4.其他样子的纽扣怎么钉?出示各种不同式样的纽扣,说说你用什么
方法钉(阅读补充材料)。
5.如果正式在衣服上钉纽扣,还应该注意什么?
(1)纽扣的位置要对准衣服上的扣洞,可用专用粉笔做上记号(见第12
页上的图)。
(2)进针后,要把针线往上提,不能往旁边拉,以免针尖戳到别人。
(四)作品展示、互动评价
1.小组评议,在书上填上“☆”。
2.展示优秀作品,说说自己钉纽扣的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
(五)总结回顾,启迪创新
小结:钉纽扣的基本方法,同学们都已初步掌握了,老师相信,以后你的纽扣掉了,一定会自己钉上。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把钉纽扣的过程写成一篇短文,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起始针——终止针
教学反思:
1、送给学生穿针“法宝”(穿针辅助丝)时,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如何用,也是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一种方式,我在上课时指导得过早了些。
2、把等级评价标准在学生动手钉第二颗纽扣前提出,也许学生作品的质量会更好些。
3、每布置一项操作任务,都应该给学生一个规定时间,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便于学生养成习惯,使教师容易驾驭课堂。
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课后生字;与《猫》进行比较,了解文章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母鸡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鸡的热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老舍先生的《猫》,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在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 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想想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
3、检查生字词。
4、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喜欢母鸡的?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轻声读,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划出来,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3、学习4-10自然段。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1)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一划,作者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2)出示第九自然段读。(板书:负责 慈爱 勇敢辛苦 伟大)
(3)读4—8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朗读并想象说话,进一步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有什么感觉?
四、升华主题。
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
难怪作者会这样地赞叹道: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带着对母鸡的敬佩读第九自然段)。
五、学习写法。
1、作者一开始非常讨厌母鸡,后来却是那么地敬佩母鸡,由一开始的“一向讨厌”到后来的“不敢讨厌”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那作者写猫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他是怎样写猫的?
3、小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六、总结
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
练习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16* 母鸡
讨厌 喜欢
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泥制作小拖鞋。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有创意地制作小拖鞋
制作准备:
泥,泥浆,雕塑刀,牙签,擀面棍,布等。
制作过程:
1、激趣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穿的拖鞋的式样可多啦。让我们用泥做双漂亮的.小拖鞋吧!
2、观察思考
说一说你的小拖鞋的式样。观察泥拖鞋,你能看出它是怎样做成的吗?
3、实践探索
让我们用泥板粘接的方法做一双泥拖鞋吧!
A、制作泥板
把一块泥巴擀成板状。
B、制作鞋底、鞋面
先用牙签画出鞋底、鞋面的形状,再用雕塑刀切割成型。
C、粘接鞋面
先用牙签在粘接处划几下,让表面变粗糙,然后再涂上泥浆,把泥制鞋顼和鞋底粘牢。
D、装饰成型
你能把你的小泥拖鞋装饰得更漂亮一点儿吗?
4、思考与实践
拖鞋的样子可真多。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做出其他样式的拖鞋吗?泥拖鞋在特制的窑炉里高温烧制后会就成陶瓷。如果有条件。你也可以试一试。
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红旗火光
铁索弹雨英勇无畏
火网
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借助批读语,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批注,自读课文。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
借助批注,朗读第一段,谈出自己感受。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借助旁批,自读自悟。
①第二段。
A、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引导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B、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想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C、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②第三段。
A、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B、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特点?
C、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第四段。
A、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B、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C、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白鲸的好处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美。
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美术中的节奏。
重难点:
重: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美。
难:如何表现节奏美。
美术的节奏
一、演唱导入,激发兴趣
1、听音乐,画节奏
同学们,金老师来放两段音乐,一起来听一听。边听可以边打拍子。
两段音乐,有何不同之处?(强烈、优美)
对,他们的节奏不同。
如果用线条来表现这两段节奏,你认为可以怎么样画?谁来试试?
原来音乐里的节奏的强弱也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
今天就让我们来画出美术里的节奏。
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二、欣赏图片,生活处处有节奏
出示图片:
1.重复的节奏美
你看到了什么?(方向、排列)
这些瓦片形状一样,方向一样,给你什么感觉?(干净、整齐)——这就是美术里的'重复之美。
板书:重复
2.强弱的节奏美:
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对,这就是干刚学到的重复之美。(上下的重复)除了样子,再观察一下颜色?(出示线)你有什么发现?
深和浅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美术中的强弱之美。
板书:强弱
3.大小的节奏美
金老师还带来了一群有趣的家伙。
这些娃娃是怎样排列的?(从大到小)
现在呢?(从小到大)
又怎么样了?(大小大小)
这种大小的排列也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板书:大小
4.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哪里也藏着节奏美呢?
(如:下雨天的雨伞、夏天带的遮阳帽、窗外教学楼青白相间的墙砖,教室里一块块的井然有序排列的墙板。)
作品欣赏,感悟新知
1.金老师这儿也藏着节奏美。(请小助手)
你能从伞上找到重复、强弱、大小吗?
(一朵一朵的花依次间隔有序排列——重复之美)
(大的图案下面用小花纹进行装饰,大小大小大小——大小跟强弱的节奏美)
2.想知道金老师是怎样设计的吗?(拿出展示纸)
(1)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图样,
(2)然后将它向两边延续
(3)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纹样,称它为——二方连续图案
板书:二方连续图案
(4)如果将这个图案向四周延续,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上来)这样的图案称它为——四方连续图案
板书:四方连续图案(贴在画板上)
这两种排列图案的方法都给我们展现节奏的美感。
四、教师示范,学生创作
接下来看看金老师怎么画出一个漂亮的盘子。
首先:用方格形成重复
然后:在方格中画上大小不同的点
再用重复画上花瓣
边上涂色形成强弱
这样一个美观又实用的向日葵盘子就完成了~
问:我们也来设计一个自己的纸盘,可以画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30m)
——师巡视指导——
六、走秀展示,学生互评
七、教师总结,内容拓展
“生活中的节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有秩序的节奏外,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秩序的节奏美~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找到它们吧。
【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07-3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1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7-14
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教案02-28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教案06-19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07-08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10-10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
小学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