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3 10:08:01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教案(通用15篇)

高中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4、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及随机数法的步骤,并能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假设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显然,你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的样本。(为什么?)那么,应当怎样获取样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统计的有关概念:总体:在统计学中,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个体:每一个考察的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统计的基本思想: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下列抽样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2)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3)从8台电脑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2台进行质量检查(假设8台电脑已编好号,对编号随机抽取)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1)抽签法的定义。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思考?你认为抽签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当总体中的个体数很多时,用抽签法方便吗?例1、若已知高一(6)班总共有57人,现要抽取8位同学出来做游戏,请设计一个抽取的方法,要使得每位同学被抽到的机会相等。

  分析:可以把57位同学的学号分别写在大小,质地都相同的.纸片上,折叠或揉成小球,把纸片集中在一起并充分搅拌后,在从中个抽出8张纸片,再选出纸片上的学号对应的同学即可、基本步骤:第一步: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1至N编号;第二步: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地连续取n次;第三步: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所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2)随机数法的定义: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这里仅介绍随机数表法。怎样利用随机数表产生样本呢?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将800袋牛奶编号,可以编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例如选出第8行第7列的数7(为了便于说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第三步,从选定的数7开始向右读(读数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个三位数785,由于785<799,说明号码785在总体内,将它取出;

  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由于916>799,将它去掉,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向右读,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样本的60个号码全部取出,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容量为60的样本。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五、课后作业

  P57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1、统计的有关概念

  2、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3、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

  4、课堂练习

高中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

  幻灯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xx,xx,xx,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xx,xx,xx,xx,xx,xx,xx,xx(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xx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xxB或BxxA、

  性质:①xx(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xx(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xx,可见,集合xx,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xx,并且xx,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xx(或xx),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xx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xx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xxAxx②xxAxx③xx④Axx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xxAxx,且A≠xx,则xxA;

  (2)如果xx,xx,则xx。

  例1xx写出集合xx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xx的所有的子集是xx,xx,xx,xx,其中xx,xx,xx是xx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xx”与“xx”: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xxR,{1}xx{1,2,3}

  ②{0}与xx:{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xx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xx{0}。不能写成xx={0},xx∈{0}

  例2xx见教材P8(解略)

  例3xx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xx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xx不是xx;

  (4)xx的所有子集是xx;

  (5)如果xx且xx,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xx与xx不能同时成立、

  解:(1)xx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xx与xx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xx的所有子集是xx;

  (5)正确

  (6)不正确、当xx时,xx与xx能同时成立、

  例4xx用适当的'符号(xx,xx)填空:

  (1)xx;xx;xx;

  (2)xx;xx;

  (3)xx;

  (4)设xx,xx,xx,则AxxBxxC、

  解:(1)0xx0xx;

  (2)xx=xx,xx;

  (3)xx,xx∴xx;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xx,xx)填空:

  (1)xx;xx(5)xx;

  (2)xx;xx(6)xx;

  (3)xx;xx(7)xx;

  (4)xx;xx(8)xx、

  解:(1)xx;(2)xx;(3)xx;(4)xx;(5)=;(6)xx;(7)xx;(8)xx、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xx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xx),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xx,即

  、

  A在S中的补集xx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xxS(xx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xxSA={2,4,6};

  (2)若A={0},则xxNA=N;

  (3)xx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xx表示。

  注:xx是对于给定的全集xx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xx,当xx时,xx;当xx时,则xx。

  例5xx设全集xx,xx,xx,判断xx与xx之间的关系。

  解:

  练习:见教材P10练习

  1、填空:

  xx,xx,那么xx,xx。

  解:xx,

  2、填空:

  (1)如果全集xx,那么N的补集xx;

  (2)如果全集,xx,那么xx的补集xx(xx)=xx、

  解:(1)xx;(2)xx。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五个概念(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补集、全集,其中子集、补集为重点)

  2、五条性质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xxA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xxAxx(A≠Φ)

  (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如果xx,xx,则xx、

  (5)xxS(xxSA)=A

  3、两组易混符号:(1)“xx”与“xx”:(2){0}与

  (四)课后作业:见教材P10习题1、2

高中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类讨论能力、逆向思维的习惯和形成特殊与一般辩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 ( 、 不同时为0)的对应关系及其证明.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下面给出教学实施过程设计的简要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的设计

  前边学习了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看下面问题:

  问:说出过点 (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 ,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表述.再看一个问题:

  问:求出过点 , 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 (或其它形式),也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后强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启发: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谈谈?各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边评价边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如下问题:

  【问题1】“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二)本节主体内容教学的设计

  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或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教师组织开展集体讨论.首先让学生陈述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

  教师组织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其它待课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 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 存在或不存在.

  当 存在时,直线 的截距 也一定存在,直线 的方程可表示为 ,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当 不存在时,直线 的方程可表示为 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上点的坐标形式,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方程 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 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综合两种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 、 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们的问题1就解决了.简单点说就是: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这个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 或 的形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要么形如 这样,要么形如 这样的方程”.

  同学们注意: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表达?

  学生们不难得出:二者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形式.

  这样上边的结论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形如 (其中 、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启发: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

  【问题2】任何形如 (其中 、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不难看出上边的结论只是直线与方程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是它的另一方面.这是显然的吗?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刚才一样认真地研究,得到明确的结论.那么如何研究呢?

  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不同思路,达成共识:

  回顾上边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 (其中 、 不同时为0)系数 是否为0恰好对应斜率 是否存在,即

  (1)当 时,方程可化为

  这是表示斜率为 、在 轴上的截距为 的直线.

  (2)当 时,由于 、 不同时为0,必有 ,方程可化为

  这表示一条与 轴垂直的直线.

  因此,得到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形如 (其中 、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为方便,我们把 (其中 、 不同时为0)称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

  【动画演示】

  演示“直线各参数”文件,体会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至此,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圆满解决,而且我们还发现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大问题揭示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同时,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对直线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层次越高越简洁,我们还体会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关系.

  (三)练习巩固、总结提高、板书和作业等环节的设计

  略

高中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 A 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一、柱、锥、台、球的结构

  二、例题

  例1

  变式1、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图形探究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然后填空

  (1)多面体的概念: 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 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 棱柱:两个面 ,其余各面都是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 ,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 ,其余各面都是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 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 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 所围成的几何

  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 的部分叫圆台

  . ④球的定义

  思考:

  (1)试分析多面体与旋转体有何去别

  (2)球面球体有何去别

  (3)圆与球有何去别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7

  课题: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

  (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教案8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

  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x?N|1?x?8}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

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五.板书分析

高中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高中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参考答案

  2.解;设有男同学 人,则有女同学 人,依题意有 ,由此解得 或 或2.即男同学有5人或6人,女同学相应为3人或2人.

  3.能组成 (注意不能用 点为顶点)个四边形, 个三角形.

  探究活动

  同室四人各写一张贺年卡,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一张别人送出的贺年卡,那么四张不同的分配万式可有多少种?

  解 设四人分别为甲、乙、丙、丁,可从多种角度来解.

  解法一 可将拿贺卡的情况,按甲分别拿乙、丙、丁制作的贺卡的情形分为三类,即:

  甲拿乙制作的贺卡时,则贺卡有3种分配方法.

  甲拿丙制作的贺卡时,则贺卡有3种分配方法.

  甲拿丁制作的贺卡时,则贺卡有3种分配方法.

  由加法原理得,贺卡分配方法有3+3+3=9种.

  解法二 可从利用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角度来考虑.这时还存在正向与逆向两种思考途径.

  正向思考,即从满足题设条件出发,分步完成分配.先可由甲从乙、丙、丁制作的贺卡中选取1张,有 种取法,剩下的乙、丙、丁中所制作贺卡被甲取走后可在剩下的3张贺卡中选取1张,也有 种,最后剩下2人可选取的贺卡即是这2人所制作的贺卡,其取法只有互取对方制作贺卡1种取法.根据乘法原理,贺卡的分配方法有 (种).

  逆向思考,即从4人取4张不同贺卡的所有取法中排除不满足题设条件的取法.不满足题设条件的取法为,其中只有1人取自己制作的贺卡,其中有2人取自己制作的贺卡,其中有3人取自己制作的贺卡(此时即为4人均拿自己制作的贺卡).其取法分别为 1.故符合题设要求的取法共有 (种).

高中数学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9.7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平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

  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学生要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创新,既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

  问题情境1、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情境2、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角?

  问题情境3、运用多媒体和身边的实例,展示我们遇到的另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板书课题)。

  通过这三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二面角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情境4、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二面角呢?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展开提供了空间。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几何中“角”这一概念的引入过程。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结果,教师要给与积极的评价。

  问题情境5、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二面角的实例吗?通过实际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平面几何中可以把角理解为是一个旋转量,同样一个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的,也是一个旋转量。说明二面角不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平面

  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总的说来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问题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么度量?能否转化为平面角来处理?这样就从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产生的背景。

  2、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1)、类比。教师启发,寻找类比联想的对象。

  问题情境7、我们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两种空间角的定义,电脑演示以提高效率。

  问题情境8、两定义的共同点是什么?生:空间角总是转化为平面的角,并且这个角是唯一确定的。

  问题情境9、这个平面的角的顶点及两边是如何确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过平面的角来定义。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大胆猜想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帮助。

  问题情境10、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及两边应如何确定呢?生:顶点放在棱上,两边分别放在两个面内。这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结果。

  (3)、探索实验。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继续探索,得到定义。

  问题情境11、那么,怎样使这个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呢?师生共同探讨后发现,角的顶点确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确定,只须使它的两条边在平面内唯一确定,联想到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的唯一性,由此发现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种描述方法。

  (5)、自我验证: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定义。并说明定义的合理性,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并加以理论证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画法

  主要分为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用电脑《几何画板》作图。

  (四)、范例分析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设置了一道例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折成一个1200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出(或作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图形的性质,最后发现可由定义找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让学生先做,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给学生板演的机会。教师讲评时强调解题规范即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变式训练:图中共有几个二面角?能求出它们的大小吗?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本题的变式训练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题后反思:(1)解题过程中必须证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证——再解(三角形)

  (五)、练习、小结与作业

  练习:习题9.7的第3题

  小结在复习完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空间中三种角加以比较、归纳,以促成学生建立起空间中角这一概念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

  作业:习题9.7的第4题

  思考题:见例题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以上是我对《二面角》授课的初步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①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即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中数学教案14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 k·360°+180°<α<k·360°+270°(k∈Z)

  因此,2k·360°+360°<2α<2k·360°+540°(k∈Z) 即(2k +1)360°<2α<(2k +1)360°+180°(k∈Z)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k·180°+135°(k∈Z) .

  <n·360°+135°(n∈Z) ,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此时,

  属于第二象限角

  <n·360°+315°(n∈Z) ,

  当k为奇数时,令k=2n+1 (n∈Z),则n·360°+270°<此时,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 –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高中数学教案1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案(经典)12-14

高中数学教案05-20

高中数学教案11-28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10-17

(必备)高中数学教案11-10

高中数学教案(汇编15篇)07-22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07-24

小学数学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利率的数学教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