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

时间:2024-10-28 07:09:0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力的教案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力的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力的教案锦集九篇

力的教案 篇1

  (一) 教学设计:

  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难点:

  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准备:

  (1)弹簧 、 弹簧拉力器 、 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 质量为100克的钩码

  (2)幻灯片、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 、 分组讨论 、 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

  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全班哄笑)

  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

  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师:我这儿还有一根弹簧,若用力压弹簧呢,情况会如何?

  学生活动:(3至4人一组)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弹簧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拉伸和压缩弹簧,体会手的感受

  实验结果:各组员讨论分析

  请几组完成实验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看法。

  师: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弹力呢?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试举生活中常见弹力的实例。

  教师分析总结:

  (说明: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师设疑:前面我们在做拉伸弹簧的实验时,前后几次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师: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引入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个100克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师:这时你所用的托力约为1牛,牛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 牛顿命名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师:再用手托起科学课本和科学作业本,估计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准确地知道我们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授: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出示演示弹簧秤,说明它的原理、构造)

  学生活动三: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量程为5牛的弹簧秤(附说明书)不同质量的钩码(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实验步骤:(1)结合说明书,了解弹簧秤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弹簧秤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弹簧秤的量程内,让学生拉动秤钩,先估计力的大小,再看指针,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5)用弹簧秤测你及同组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结束: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说说你认为在弹簧秤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实验,合作与交流,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教师小结:

  (八):课堂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

  (1) 某弹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该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

  (2) 使用弹簧秤时,为什么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九)课外扩展实验:探究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面我们在做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时,知道我们一个小组内各组员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检验你的猜测?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该怎样处理测量数据?课后完成这个探究题。

  (十)教学反思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力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掌握,所以本节课先以复习引入,在讲解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弹力,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讨论举例扩大对弹力的认识。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学中发现,射箭、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要用到弹力,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力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上从演示实验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说明力的单位是牛顿,并通过用手托起一个100克的钩码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从让学生掂量托起科学课本 所用的力大约有多少?估计是否准确引入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相互交流。这一部分知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兴趣地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略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①弹簧秤使用前的指针调零,②拉秤钩时尽量不使拉杆与秤壳接触,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面板垂直。这是学生的一个实验习惯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后探究题的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延伸,凭着自己的想象,打开思维空间,并自己收集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校里有课堂,生活中也有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广大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

力的教案 篇3

  【学习目标】洛伦兹力、圆周运动、圆心、半径、运动时间

  【学习重点】 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

  【知识要点】

  一、基础知识:

  1、洛仑兹力

  叫洛仑兹力。通电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实际上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

  2、洛仑兹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则判定。应用左手定则要注意:

  (1)判定负电荷运动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应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的方向。

  (2)洛仑兹力的方向总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总是垂直于所决定的平面。但在这个平面内电荷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却不一定垂直,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应用左手定则不可能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方向的同时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这时只要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即可。

  3、洛仑兹力的大小

  f=,其中 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1)当 =9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时,f=,这种情况下洛仑兹力。

  (2)当 =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平行时,f=最小。

  (3)当v=0,即电荷与磁场无相对运动时,f=,表明了一个重要结论:磁场只对相对于磁场运动的电荷有作用力,而对相对磁场静止的电荷没有作用力。

  4、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半径及运动时间?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上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圆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径(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场时的半径)。半径的计算一般是利用几何知识,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圆心角等于圆弧上弦切角的两倍等知识。

  (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

  切角的关系,或者是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计算出圆

  心角 的大小,由公式t= ×T可求出运动时间。

  有时也用弧长与线速度的比。

  如图所示,还应注意到:

  ①速度的偏向角 等于弧AB所对的圆心角 。

  ②偏向角 与弦切角 的关系为: <180°, =2 ; >180°, =360°-2 ;

  (4)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规律

  如从同一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再从这一边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典型例题】

  例1、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e与质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圈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由洛伦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经O点时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径,l=2R

  由此得

  例2、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小孔O射入有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向里,如图所示。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达P点,则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跟t的关系式如何?

  解析:做出OP的中垂线与OS的交点即为离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如图示:

  方法一: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①

  周期T= ②

  运动时间:t= ③

  解得: ④

  方法二: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⑤

  半径为r,则qvB= ⑥

  弧长:l=r ⑦

  线速度:v= ⑧

  解得: ⑨

  例3、如图,在某装置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Oxy所在的纸面向外。某时刻在x=l0、y=0处,一质子沿y轴的负方向进入磁场;同一时刻,在x=-l0、y=0处,一个 粒子进入磁场,速度方向与磁场垂直。不考虑质子与 粒子的`相互作用。设质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

  (1)如果质子经过坐标原点O,它的速度为多大?

  (2)如果 粒子与质子经最短时间在坐标原点相遇, 粒子的速度应为何值?方向如何?

  解析:①质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其圆心在x= 处

  其半径r1= ⑴

  又r1= ⑵

  ⑶

  ②质子从x=l0处至达坐标原点O处的时间为

  t= ⑷

  又TH= ⑸

  ⑹

  粒子的周期为 ⑺

  ⑻

  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

  由几何关系得: ⑼

  又 ⑽

  解得:

  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达标训练】

  1.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球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它将(A)

  A.向东偏转

  B.向南偏转

  C.向西偏转

  D.向北偏转

  2. 图为云室中某粒子穿过铅板P前后的轨迹。室中匀强磁场的方向与轨迹所在平面垂直(图中垂直于纸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3. 如图所示,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上,有两个质量和电量均相同的正、负离子,从O点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场中,射入方向均与边界成 角。若不计重力,关于正、负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运动的轨道半径不相同

  B.重新回到边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C.重新回到边界的位置与O点距离不相同

  D.运动的时间相同

  4. 如图,在x>0、y>0的空间中有恒定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的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里,大小为B。现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在x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x0的P点,以平行于y轴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场,在磁场作用下沿垂直于y轴的方向射出此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由这些条件可知(D)

  A.不能确定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

  B.不能确定粒子速度的大小

  C.不能确定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D.以上三个判断都不对

  5. 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粒子经过一段时间,受到的冲量大小为mv,不计重力,则这段时间可能为(CD)

  A.2 m/(qB)

  B. m/(qB)

  C. m/(3qB)

  D.7 m/(3qB)

  6. 质子( )和 粒子( )从静止开始经相同的电势差加速后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则这两粒子的动能之比Ek1:Ek2=,轨道半径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

  1:21: ;1:2

  7.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1.0×107m/s与x轴成30°的方向从原点出发,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磁感应强度B=1T,那么圆运动的半径为m,经过时间s,第一次经过x轴。(电子质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

  8. 在图所示的各图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带电粒子的速率均为v、带电量均为q。试求出图中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

  F=qvBF= qvB0F=qvB

  9.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透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夹角30°,则电子的质量是。

  2qBd/v

力的教案 篇4

  设计意图: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交通规则,树立安全的交通意识,认识红绿灯及简单的交通规则。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平衡力和协调性。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我是小司机》这节体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信号灯的功能,能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在交通设施的帮助下安全通行。

  2、通过活动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锻炼自身的平衡力和协调性。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信号灯 、呼啦圈、《汽车开来了》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具信号灯,导入活动。

  教师:(1)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些东西?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用途吗?(请幼儿回答)

  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一个游戏。出示红绿灯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用处和作用,在游戏中老师是一辆大汽车,小朋友是一辆小汽车。

  二、创设情境,体验交通规则。

  幼儿跟着老师开汽车(嘟嘟~~~~~~~~)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学自的

  介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识性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求二力的合力。

  (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2.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三、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

  教师:照课本图8-32甲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答;大约是6牛顿)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答: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教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F与这两个力F1和F2是什么关系呢?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上述的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的合力都是成立的。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这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0°时,两个力变为同一条直线上同方向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这两个力的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夹角增大到180°时,这两个力变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所以,上一节我们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是今天所学的知识的特殊情况。

  四、例题

  大小分别为30牛顿和40牛顿的两个力互相垂直,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用作图法解决有关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问题。

  从一个公共的作用点分别做力F1和F2的图示,这两个力互相垂直。以F1=3牛和F2=4牛,这两个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从力的作用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条对角线即是合力F的图示。从图中可以量出,合力F=5牛。

  (四)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较难,初中学生学习确有一定困难。根据教学大钢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对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有所了解,只了解采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分力和合力即可。重点还应放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

力的教案 篇6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力的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会团圆、搓的技能,初步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2、喜欢参加泥工活动,愿意和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油泥(彩色),红豆、短牙签,白纸、皱纹纸、水彩笔、彩纸等。

  2、动物园场景一副。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一起去动物园玩好吗?幼儿随音乐如:小鹿跳跳跳,小乌龟爬爬爬等等来到动物园。师;动物园到了,呀!(作惊讶状)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你们知道小动物到哪里去了吗?我们来问问小熊猫吧!师;原来是大家不爱护环境,动物园里变的不美了,所以小动物们都离开了动物园,我们一起来打扮动物园,将小动物们请回来好吗?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呢?(熊猫、鸭子、猴子````)

  师:我们一起看看熊猫长的什么样?熊猫有圆圆的身体,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熊猫又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呢?(是由黑色和白色组成的) 师:熊猫用油泥怎样做出来呢?先将泥团圆搓长,然后分泥,白色的泥做身体,将分好的泥团圆,然后用牙签将他们连接起来,熊猫的头和身体就做好了。熊猫的眼睛和四肢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黑色的) 对了,我们用黑色的油泥做四肢和眼睛,这样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就做好了(出示成品) 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小动物呢?(大象)大象长什么样呢?大象有胖胖的身体,耳朵象一把大扇子,腿象四根粗粗的`棍子,大象还有一根长长的鼻子和细细的尾巴呢。怎么做呢? 我们还是先分泥,一块做身体,另一块做四肢、鼻子、耳朵,看一只大象就做好了!

  2、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我们一起来打扮动物园好吗?第一组的小朋友是折牵牛花,折的时候要边对边,角对角,比一比谁折的好看。 第二组的小朋友是做大树的,我们将叶子贴在树枝上,美化动物园的环境。 第三组的小朋友是做小草的,沿着小草的轮廓剪下来 第四组的小朋友是做小动物的,比一比谁做的小动物多又象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四组

  3、总结评价

力的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磁铁相斥、相吸的特性。

  2.能运用磁铁相斥、相吸的特性进行游戏活动。

  3.对磁铁相斥、相吸的现象感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磁性水果拼图、磁铁小推车、水果图卡、磁悬浮应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初步感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套磁性的水果拼图,看看能拼出什么水果。

  2.教师操作。

  3.师小结:原来磁与磁铁之间,有时可以像一对好朋友一样紧紧吸在一起,有时却会互相推开。

  4.讨论。

  师:如果要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水果拼图也能拼成一个完整的水果,该怎么办?接下来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试试,看看怎样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水果拼图拼成一个完整的.水果。

  5.教师小结。

  师:原来只要把两个无法吸在一起的磁铁,改变其中一块磁铁的方向,它们就能吸在一起了。

  二、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进一步感受磁铁两极的特性。

  1.教师手持磁铁和幼儿的磁铁碰一碰,遇上相互排斥的现象时随时启发,怎样让你的磁铁和我的磁铁交朋友?

  (1)师:等一下请小朋友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用自己手中的磁铁和同伴手中的磁铁碰一碰,看看要怎样让这两个磁铁会吸在一起。

  2.幼儿双双合作玩磁铁。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

  3.师:接下来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让两块磁铁吸在一起的。

  4.师小结:小朋友都玩了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知道了让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的方法。有的两块磁铁会吸在一起,有的不会吸在一起,因为磁铁有正负极,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磁铁的方向就能吸在一起。

  三、观看图片,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磁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大的用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介绍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经验迁移。

  师:磁铁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也用了磁铁,你知道哪些东西是请磁铁帮忙的吗?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继续探索磁铁的奥秘。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力的教案08-07

《摩擦力》教案10-22

幼小衔接专注力课程教案11-05

幼儿园大班关于力的教案08-25

力的教学反思10-14

力的合成 说课稿02-15

《摩擦力》说课稿06-09

《摩擦力》说课稿10-23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12-02

摩擦力教学设计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