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案

时间:2022-06-21 19:09: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堂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本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诗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思想状况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和联想、想象的运用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只要注意引导,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积累少,而且涉猎面窄,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上有限,在思想上,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立依据

  知识目标:根据古代诗词在教学中的地位及目前写作形式的要求,现确立如下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符合我校学生能力水平的实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针对目前学生思想水平的现状确立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材处理

  1.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根据我校学生目前学习的现状和目前写作形势的需要,现确立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限,因此把联想和想象在实际中的运用确立为难点。

  2.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围绕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分析所学内容。通过教师设疑、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学生活动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3.教材的取舍、创新

  本节课我没把生字、词语理解及诗词大意、主题探讨作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自学来完成,重点放在朗读、联想和想象上,突破传统模式,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教法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引导启发法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拔、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在师生交互过程中,独立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模式

  ①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及理解诗词的资料,充分发挥自学潜能。

  ②课堂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③让音乐、绘画走入语文课堂,培美学生的美感。

  3.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现代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衡量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条件之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生机。本课从Flash动画、图片、古典音乐、MTV插入、知识结构展示到文字呈现的展示,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具体思路:

  由学生述说自已过中秋节的习俗,引出古人过中秋的方式,然后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引出苏轼的这首词,明确这首词在中秋描写月亮词中的地位,并通过音乐进一步来证实。

  设计意图: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新旧知识的联系。③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诗词描写的意境中。

  2.新课传授

  ①情感体味:

  具体思路:

  引导学生理解情感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让学生列举好的名诗佳句体现作者丰富情感的例子,过渡到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然后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创设情境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更好地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设计意图:

  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是将学生引入意境的窗口,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能使学生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并学会赏析领悟其深蕴。分析其背景以帮助了解诗中感情的基调,而情感又是诗人写诗的动力,抓住诗人感情的脉搏,便能更好地进行朗读。

  ②朗读

  具体思路: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学生个别读,读后评价,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在诗词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参与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诗词的方法。

  ③设疑导思:

  具体思路:①读后请学生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并过渡到联想和想象的讲解。

  ②回顾以前学过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诗歌,概括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并且通过学生间举例来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然后结合这首词指出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设计意图: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双翼,联想和想象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写作水平,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学生相互间的提问训练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能力训练

  这是强化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检测课上大家合作研究成果的阶段。我设计了联想力和想象力两大类型题,有根据图形进行联想的、有美文欣赏中联想的运用、还有学生感兴趣的最新材料:根据漫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想象。这里渗透着重难点知识,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分组积分制,男女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4.总结:让学生说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5.音乐欣赏

  师生随音乐共同吟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美的享受中结束此课。

课堂教学教案2

  现代课堂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通过对话、合作、探究、交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强烈的“有效教学”的呼声下,“自主探究”不应是在公开课、评优课上才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名词,也不能成为为了追赶教改潮流而虚设的课堂点缀。探究活动必须是必要的、有效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有效探究”呢?在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我做了两点尝试:

  一、于“必要”处预设

  本课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出要在正面看视图不变,得把正方体

  摆在原有物体的前面和后面;要在上面看视图不变,得把正方体摆在原有物体的上面;要在侧面看视图不变,得把正方体摆在原有物体的左侧和右侧这一规律。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做了以下预设:

  1、老师引导,操作讨论。

  提问:在这个物体上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

  (1)、自己先想一想,该添在哪里?

  (2)、尝试操作:动手摆一摆,添在哪里符合要求?

  (3)、小组交流,讨论不同摆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摆法。

  讨论:你发现,只要怎样摆,从正面看形状就不变?

  (4)、课件演示各种不同摆法。

  (5)、摆法:只要摆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个正方体对齐放一个正方体就可以了。

  2、自主尝试,迁移类推。

  提问:如果还是在这个物体上添一个正方体,要求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1)、自己想一想,可以摆在哪里?

  (2)、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3)、动手摆一摆,看有哪些不同的摆法。

  (4)、全班交流摆法,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摆在这个物体的上面,对齐着某个正方体放就可以了。

  (5)、课件演示各种不同摆法。

  3、交流体验,形成方法。

  提问:如果在这个物体上添一个正方体,要求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1)、学生想象一下怎么摆。

  (2)、全班交流摆法,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摆在这个物体的侧面,对齐着某个正方体放就可以了。

  (3)、动手摆一摆,验证想法。

  (4)、课件演示各种不同摆法。

  在思考问题一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还未展开,很难想出各种添法。就自然想到了去尝试操作,在此基础上小组交流各种添摆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出添摆的规律,最后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的添摆方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和方法指导。有了这一问的基础,当问题二和问题三出现时,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必要的。不仅满足了他们一试身手的愿望,而且培养了他们类比推理的能力。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将问题一的解决思路迁移过来。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自我认同感、感觉到个人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这一预设的探究活动是有效的。

  二、于“意外”中把握契机

  在本课接近尾声时,我以游戏“猜猜我是谁”的形式出示了一道题:

  一个物体,从三个面看分别如下正面上面左侧面你能把他们摆出来吗?

  学生在经过“独立思维-操作验证-交流讨论”之后,纷纷举手汇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下层应摆四个,摆成田字,但上层的一个该摆在哪里,引起了争议。他们形成了两种意见:有学生认为应摆在左前方,也有学生认为应摆在左后方。两方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各不相让。这时,我提醒学生:用什么办法能验证你的摆法对不对?学生马上想到用正方形纸片摆视图的方法,通过拼摆视图,学生发现第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学生显得很失望。此时我并没有结束讨论,而是因势利导地问:如果要让第二种意见成为正确答案,题目可以怎样改?先前失望的

  学生一听,立刻打起来,他们稍作尝试就想出了办法:可以把题目中“左侧面”这几个字改为“右侧面”;或者把左侧面的视图改变一下。更有学生回答:如果把题目中“左侧面”这几个字改为“侧面”的话,两种意见就都正确了。听到这里,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由此可见,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常常会超出老师的预设,出现“意外”。这些“意外”有时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蕴涵着新的教学资源。老师不能只顾执行教案,而对这些创新视而不见。如果能抓住契机,关注“意外”,先让全班同学热烈辩论,当双方争执不下时老师再出面“协调”。此时的局面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就会事半功倍,往往会有“意外的生成”。那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会让学生无比兴奋激动。课堂也会因思维的张弛,情感的起伏而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教案3

  【设计理念】

  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组课文向大家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小朋友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课余生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它同样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1、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紧密结合:

  为使交流更流畅,更利于学生学用结合,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课余生活作一个大致的安排,并比较详细的记录,引导学生根据记录来交流,并根据交流改进和调整自己的计划。交流的内容大体上有四项:

  ⑴ 课余做了哪些事;

  ⑵ 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⑶ 评一评哪位同学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

  ⑷ 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内容安排清晰、有步骤,有利于在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2、构建比较开放的口语交际空间:

  我们国家是一个集聚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这样每个民族的儿童也会有本民族特有的课余活动,教师对部分民族儿童的课余活动进行介绍,试图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在交际之外更有了丰富的课余知识。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3、了解不同民族儿童的课余生活,并激发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安排记录。

  【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习内容,激发交流欲望

  1、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孩子们哪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

  2、我们还学过一篇课文《画家乡》,课余涛涛在海边捡贝壳、踩沙滩;山山提着小篮子采蘑菇;青青骑着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平平在平原上抓蝴蝶;京京正跑向科技馆,看样子他在课余一定很喜欢探索科学奥秘。

  (师生共同回忆。)

  3、我们也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而且认真执行了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二、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课余安排

  1、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⑴ 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⑵ 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⑶ 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⑷ 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⑸ 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⑹ 可以讲讲自己学会的一样生活小技能,学会的一件小家务。

  交流要求:

  ⑴ 别人发言认真倾听,不打断。

  ⑵ 自己交流尽可能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⑶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安排都不太一样?那么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最合理、最有意义、最切实可行呢? 也可以说说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并和大家共同讨论,请老师为交流的同学颁课余生活之星章。

  (惜时小能手、才艺小能手、创造小能手、勤劳小能手、休闲小能手、阅读小能手等。)

  4、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三、联系民族风情,进行拓展延伸

  (视频展示:)

  傣族:每年的农历4月13日4月15日之间,是傣族的泼水节,全族的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盛装,从家里拿来锅碗瓢盆往别人身上泼水,水身上的水越多,就说明谁在这一年好运最多。

  蒙古族:草原上的孩子放学回家,坐在马背上放羊放牛,一方面为家长分担辛劳,另一方面也成了自己有趣的课余生活。

  黎族、苗族: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晚上,大人小孩纷纷跳起竹竿舞,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四、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涵

  1、多么有趣的课余生活,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与更多人来分享它呢?说说你的好办法。

  2、方法交流:拍照片;把自己学到的、听到的告诉更多的人;与同学合作编课余生活三句半;将有趣的画面画下来

课堂教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

  重量

  2500千克

  4吨

  6吨

  9吨

  2500千克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5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探究活动

  游戏:张冠李戴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重量单位、长度单位的使用.

  活动准备

  一些空白纸条,三个纸箱

  活动过程

  1.教师将三个纸箱放在讲台上.

  2.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纸条.要求学生在纸条上写上人名(或物品名).学生写完后投入第一个纸箱.

  3.教师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纸条.要求学生在纸条上写上状态(如身高、体重).学生写完后投入第二个纸箱.

  4.教师再次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纸条.要求学生在纸条上写上数值及单位.学生写完后投入第二个纸箱.

  5.三次写的应能连成一句有意义的话.

  比如:在第一张纸上写“张三”,第二张纸上写“体重”,第三张纸上写“36千克”,合起来就是“张三体重36千克”.

  再比如:在第一张纸上写“铅笔”,第二张纸上写“长”,第三张纸上写“18厘米”,合起来就是“铅笔长18厘米”.

  6.教师摇动三个纸箱后,随机地从三个纸箱依次取出一张纸条,连在一起念出来.如有“张三长36千克”这样单位搭配出错的,请学生说明错误的地方.

  制作简单天平

  活动准备

  两只塑料杯子、粗线、硬纸板、直尺、毡头笔、衣架、吸管、黏性胶带

  活动过程

  1.在每个塑料杯上戳两个孔——杯口边各一个孔.将粗线系在两个孔上,形成环状.

  2.用毡头笔和直尺在纸板上画上刻度,把中线画得突出一些。

  3.用胶带将吸管贴在衣架的下边,让吸管指着下方.

  4.在衣架的两个臂上各挂一个塑料杯,并检查一下,衣架挂在钩子上的时候两只杯子要保持平衡.把刻度盘贴到衣架的后面,当杯子空着的时候让中线对着吸管.

  5.把不同的物体逐个放进杯子里,比较它们的重量.看看你需要多少东西才能使它们保持平衡.

  坐电梯

  活动目的

  通过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巩固吨的概念.

  活动准备

  一张电梯乘坐规定表(应注明限载人数、载重量)

  活动过程

  1.请学生观察乘坐规定表.

  2.教师进行提问:如果老师要带你们去乘坐电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如果全班54个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几次呢?

  3.学生根据自己对吨的认识及对信息的观察,经过计算及讨论,得到不同的解答

课堂教学教案5

  一、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教育原则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也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的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具备了问题的意识,并且随着逐步增强,会促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探索、思考,激活认知的冲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小学生一开始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回答,敢于补充。问题的质量高低、准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思考、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迎合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也能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逐步形成实践求知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例如:教学“圆面积”时,第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将圆拼割后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第二环节的重点就是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①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的分析方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群体合作、优势互补的功效,关键是优化组建合作小组。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评定,然后分成4-6人的若干学习小组,有1人任组长。组长一般要求学校成绩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了便于公平竞争,组与组之间力求均衡。还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每月评选优胜小组和最佳组员,这样既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把握合作学习时空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的参与者,在组织学生合作研讨时要科学调控时间。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的空间—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明白题意后,诱导学生联想、猜想。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合作讨论的空间,在此,教师要行间巡视,及时地给学生诱导、释疑、把握航向,以便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控。当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鼓励补充,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还应用鼓励性语言“别着急,慢慢讲”,“你的想法真妙”等,让学生感受老师的信任。

  四、引导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能力是人们为社会做贡献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他们思考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勤学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自学活动。对学生自学内容要心中有数。内容的选择要做到:1.文字叙述较多,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2.与前边讲过的知识有着相似的道理,便于学生类比;3.与前面学过的内容联系比较紧密,且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概括、总结。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要“少而精”。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而不是和盘托出。学生自学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及阅读、书写的情况,掌握学生自学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区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当然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后做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我们只有不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发展,培养数学能力,才能使新课程标准正常实施,杜绝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达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教案6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件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

  A、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蜘蛛织网》一课时,学生对于蜘蛛织网的过程缺乏了解,这儿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制作蜘蛛织网的相关CAI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小学生仿佛来到了蜘蛛织网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B、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

  C、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

  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作为内陆地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 CAI课件,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CAI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仿佛真的驾御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到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课件必须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符合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宣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语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课堂教学教案7

  一. 创设情境

  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请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请看,他们来了。(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美丽的春、夏、秋、冬 景色)这是万物复苏的春天,这是生机勃勃的夏天,这是枫叶飘飘的秋天,这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师:小朋友们,四季美吗?(评: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为进入新课学习储备必需的情感因素。)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美丽的四季。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好听吗?

  师:想不想读读?(一年级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准确地传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三、初读课文

  1、师:翻开语文书,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读准它,难读的地方把它多读几遍。学

  生自主读课文。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

  师:他读谁了吗?评一评。

  生1:“说”是翘舌音,他没读准。

  师:你能教大家读读吗?学生教大家读。你的声音真响亮!

  生2:他的“挺”没读准。师:应该怎么读?

  师:你的后鼻韵母读得真准,教大家读读。

  生3:“雪”是三声,他读成了二声。

  师:那你读来听听。生读。

  师:你读得真准!刚才你们听得真仔细,不过,老师还是要表扬这个同学。(用手抚摸刚才读课文的学生的头)他读准了大部分字的音,相信 认识生字后,他会读得更好。

  师:(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读?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吗?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谁先来?

  生:儿歌:小小火车开得快,一开开到1小组。1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师:这组读得真不错。哪一组再来?

  生:小小火车开得快,一开开到3小组。3小组开火车读。

  师:这组开得又快又好。(通过学生自读、互评、教读、游戏完成读书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四、熟读课文

  师:读准了生字,再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好,请大家把课文多读两遍,把它读熟练。学生读课文。

  师: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读一个季节,比比谁读得最熟练学生四人小组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去欣赏欣赏。(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第一节的插图和文字)

  生:我看到一只小鸟在飞我看到小草芽绿绿的、嫩嫩的。

  师:你说得真好!春天,小草芽从土里钻出来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他会对小鸟说什么?

  生:春天真美!我要长大!我是春天。

  师:他为什么说自己是春天?

  生:因为小草春天就会发芽。

  生:因为人们看到小草绿了就知道春天到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草芽多高兴、多自豪呀!自己读读课文,把小草芽的高兴、自豪的样子读出来。学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一生朗读,声音太小,别人根本听不见。

  师:(作倾听状)哦,他声音真好听,真想再听一次,你们想吗?

  生齐:想!

  师:你再大声读一遍,好吗?生再读,声音大了许多。

  师:真好!谁再读读,更高兴些。

  师:读得怎么样?

  师:我也想和他比一比。老师范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笑眯眯的。

  生:我发现老师把“我是”读的特别重。

  生:我发现你把“尖尖”读的特别轻。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练习有感情的读。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我真想变成一株可爱的草芽,你们想吗?让我们一起边表演边读。愿意表演的同学起立。学生兴致勃勃地扮小草和老师一起表演。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乐,你们自己表演,看哪株小草芽最高兴、最得意。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表演。

  师:春天真美!夏天、秋天、冬天也美,下面四人小组自己去欣赏,先看看图、有感情读读课文 ,再表演表演。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表演。老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表演大赛,谁先来?一生举手。

  师:你表演哪个季节?生:我表演冬天。

  师:哦,你现在就是小雪人了!开始吧。生表演。

  师:怎么样?

  师:下面谁来挑战他?学生表演,把雪人的样子表演的惟妙惟肖。

  师:真精彩!

  师:让我们一起变成小雪人吧。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一起表演?一小组合作表演秋天。

  师:你们合作得真好。有没有表演夏天的?一生表演夏天。

  师:你真有表演才能!

  师:看了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老师感觉四季好美,让我们把四季完整地表演一遍,请戴上头饰。现在你是谁?

  众学生:我是小雪人。我是谷穗。我是草芽。我是荷叶。学生戴头饰表演。(有感情朗读课文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读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并加强了对读书的指 导训练。通过让学生模仿读、自由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四季的美丽,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拓展练习

  师: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丽,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学生自由回答。

  师:昨晚,你们已经给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了画。老师给你们出个主意,把你的画介绍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后面听课的老师。介绍的时候,可以仿 照《四季》这篇课文给你喜欢的季节编编诗歌,也可以自己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准备一下。学生自己交流,有的找同学,有的找老师。

  师:谁愿在全班交流?

  生1:桃花开了,她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

  师:编得真好!

  生2:青蛙呱呱,他对人们说 :“我是夏天。”

  师:真能干!

  生3:包谷成熟了,他对农民伯伯说:“我是秋天。”

  师:你真有创意,想到包谷对农民说。

  生4:春天春天真美丽,桃花开了,柳树绿了,小青蛙醒了,我们放风筝了。

  师:哇!我们班有小诗人了!为他的精彩诗歌鼓掌。(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开放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编诗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画四季,用画笔描绘自己喜欢 的季节,再向别人介绍,感受美,表达美,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小朋友们,把你们今天学的《四季》这篇课文和自己编的诗歌,送给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夸你们的!

课堂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 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老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 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假如魏学洢没有写《核舟记》这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枚核舟。然而他所收藏的这枚核舟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魏学洢的后代捐出这枚核舟进行慈善义拍。你作为拍卖行的拍卖师,将如何组稿来介绍这枚核舟,以期拍得最高善款?小组组成智囊团,共同策划发言稿。自拟题目,将发言稿上传在网上。看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1、网上作文

  2、网上交流,评价发言稿。

  3、比较阅读,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我们该怎样介绍才能让读者既发出惊叹,又能一目了然?小结:介绍一样物品,不仅要倾注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要注意一定的表达顺序。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形象地了解你所介绍的物品,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题,真正达到分享的效果。

  四、作业:

  1、 选做作业:

  魏学仪创作《核舟记》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来源于对核舟的喜爱与惊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依此探索下去,王叔远创作核舟的灵感与激情又是源于何处呢?请利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写一份500字的探索报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此作为今天的探索作业。)

  2、 其他同学的作业是:选择一样你最喜爱的工艺品,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附:网上作文举例

课堂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 能够说说曲、直线及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

  b)能够用绘画、剪贴、综合等方法表现曲线、直线的画面。

  2、 情感态度:

  通过收集不同的直、曲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与自主创新意识。

  3、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

  引导通过反复欣赏、观察使认识直、曲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的材料的曲、直特性巧妙创作一幅图

  教具:

  杨景芝《线的认识与表现》VCD

  克立作品《奔流》

  毕加索《牛头》

  其他图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结构:

  ○板书

  直接导入:提出主题

  1、观看

  ○课件

  2、欣赏、感受

  ○线与图片

  3、小组班级展示

  观察 触摸 同组描述 分享自己的直、曲物品

  4、评价最佳评论

  全班展示

  好在哪

  学习欣赏作品

  5、学生分析

  教师分析

  6、试一试

  完成直曲线画面

  7、展示(收拾与整理)

  (二)教学过程结构说明:

  教具准备:直曲线课件,大量的作品。

  学具准备: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曲”或“直”的物品和胶水、剪刀等学具,带到课堂。

  教学过程:

  1、师:“这节课我们谈论‘曲’与‘直’。”

  教师板书“曲曲直直”。

  2、师:“在课前老师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线条家族中的曲曲直直”。播放课件《线的认识与表现》,了解直线与曲线的类型及他们给人们的感觉。

  (绘画中的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线有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线的美感具有无穷的魅力。线的种类大体有直线和曲线两类。直线有:垂直线、平行线、斜线、折线和交叉线等。曲线有:弧线、波浪线、螺旋线等。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欣赏范图:这是幅山涧流泉的照片,流水形成的优美曲线会给我们柔和、流动、轻快的感觉;而另一幅岩石图,挺拔的直线会给我们明快、简洁、力量的感觉。垂直线给人庄严、挺拔、高洁、希望和正直的感觉;霍克纳作品《更大的水花》使用许多水平线,水平线有平和、安定、静止的感觉。螺旋线则有变化、运动、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规则的曲线、使人感到明朗、整齐圆滑有序;自由曲线则显得活泼、优美、生动、柔和。)

  3、师:“你们也带来不少曲与直的物品,互相观察、细心触摸、再跟同组的同学介绍,一起感受一下,特别要讨论一下这样的直或曲的物品带给你什么感觉。注意:每一组评出一位最佳介绍(评论)员。”

  学生小组讨论,师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

  学生分组介绍,讨论。

  4、直与曲物品展示。

  师:同学们,推出你们小组选出的最佳评论员,带上你们的物品上来介绍,与全班同学分享。注意听、看、不同的物品给人的感觉不同,你适当时候可以举手发言表达。

  5、图片欣赏,分析:作品中的曲线、直线或材料用得好吗?

  克立《奔流》、毕加索《牛头》、陈半丁《凌波》、儿童作品《卡车》

  《时尚卷发》

  6、师:用你们手中的材料,想一想可以组成什么样的作品?小组之间试一试。

  7、作品展示,评出有创意的作品。环境收拾整理。

课堂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2、 能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3、 别人讲话要注意听,逐步培养认真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难点: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走出教室观察秋天

  ⒈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山坡上、田野里、果园里去观察,让学生实地去观察秋天的景色,捡拾秋天的落叶,找出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为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⒉观察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组长,然后由老师交代活动要求:

  ⑴注意安全;

  ⑵爱护花草树木、庄稼;

  ⑶边观察边交谈。

  课堂上交流:秋天来了

  小组内交流。组内交流的要求一定要低,即学生刚才看到什么秋景就说什么,说一句行,说几句更好,目的是鼓励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秋景说出来。敢说,愿意说,有兴趣说。

  班上交流。要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情景说话,要求发言的同学用普通话说,态度自然大方。同时,注意听别人讲话,能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⒊教师小结。

  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同时告诉学生一年有四享,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冬天、春天、夏天也各有各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季节的变化,探究各个季节的特点。

  二、课外作业

  用捡到的树叶贴一幅画,或把今天看到的秋天的特点讲给家长听。

课堂教学教案11

  一、自主复习

  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当侍东宫 臣具以表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听臣微志 谨拜表以闻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2、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虚词练习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

  虚词练习答案

  1.【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3.【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6.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课堂教学教案12

  一、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们先共同步入每周一次“与古人同行”。(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

  生:王维。

  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解说)

  师:了解了王维,让我们走近今天的第二位诗人。(出示诗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杜牧。

  师:对,这就是杜牧。(出示画像,课件解说)

  师:让我们走近今天的最后一位诗人——苏轼。(出示画像、诗作、课件解说)

  [点评:通过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又了解了几位诗人,这其中的东坡先生有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从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每日古诗”以来,大家学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古诗长廊”,(板书:古诗长廊)让我们共同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施展作诗的才华,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诵诗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板书:诵诗)从上学期到现在我们背诵的古诗已经有100多首了,现在出示的就是其中的80首诗的目录,这些诗也是大纲中规定的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出题目,大家一起背诵,准备好了吗?(随意点击2首《游子吟》、《长歌行》)

  生:(齐背诵)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真金不怕火炼”,我们请台下听课的老师也来点两首诗,好不好?

  生:好!

  (台下老师现场点题《江雪》、《江畔独步寻花》)

  生:(齐背诵)

  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展示的时间很短,但大家在课后下的功夫可真不少。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老师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呢!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播放录像《江南春色》)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迟日江山丽,春城花草香。”

  生:“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师:你想到了黛玉的《葬花吟》。

  生:“昨夜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你找到了《江畔独步寻花》的感觉。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看来这江南春景的确令人心旷神恰,不知下面的画面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播放录像《沙场征战》)

  师:谁想来说说看?

  生:“将军战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你想到了作战的艰辛困苦。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这是何其豪迈的气概!

  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师:这是曹植的《白马篇》,其中的“视死忽如归”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

  生:“视死如归”。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生:《木兰诗》。

  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师:领略了铁马金戈的豪气,让我们共同步入另一方神奇时空。(播放录像:《高山流水》)

  师:你联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杨柳青青江水平。”

  师:它的下一句是“闻郎岸上踏歌声”。你想到了《竹枝词》。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九千仞岳上摩天。”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师:由奇山秀水想到了滔滔黄河,真了不起。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师:简直就是人在画中游,不过要注意一个字:是“趁 chèn”而不是“cèn”。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能不忆江南?”

  师:看来以画想诗难不倒大家,下面老师提高难度,抛开画面,我说一句诗,请你说出所能联想到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是一轮塞北的明月,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你想到了《春江花月夜》。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栏杆南斗斜。”

  生:“不如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听了明月的诗句大家是对答如流,现在老师只出一个词,看看你是否也能说出相关的诗句:“美酒”。

  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既不解饮,影图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岁月沧桑香如故,莫道美酒不识君。”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刚才大家的诵诗真称的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了。难怪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看来大家的确是饱读诗书,“胸中有丘壑”。

  四、赏诗

  师:如果说诵诗令我们受益匪浅,那赏诗就更其乐无穷了。(板书:赏诗)我们都知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所以说,每首好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平时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少好诗。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幅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师:你能用这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一首诗来描绘一下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进一步从欣赏的角度自己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说说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时写下的。

  师:你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板书:背景)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么?

  生:在桃红柳绿、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老朋友告别了西边的黄鹤楼,顺流东下前往美丽的扬州。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诗人目送老友,不忍离去;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多像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啊。

  师:听了她的发言,我们对诗的意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诗意)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作者虽然和老朋友离别,但起初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们分别的季节和景色美极了,我是从前两句看出来的。但当老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谊,这也是诗中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月共一轮。

  师:看来我们欣赏古诗不但要理解诗的意思,而且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诗情)同学们看,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深厚的感情,作者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可见诗歌的语言是多么精炼,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录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真是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假如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能诵读出对老朋友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么?谁想试试?

  师:读得不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生:(齐声诵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觉得同学们真的进入到这首诗的境界中了。(板书:诗境)

  五、作诗

  师:看来赏析古诗真是让大家受益匪浅,如果能把赏析所得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更了不起了。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我们不但学会了诵诗。赏诗,还学会了——作诗。(板书:作诗)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想考考大家呢,课前给大家出了两个题目。(板书题目:未来、小草)好,请大家按照古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吧,限时2分钟。

  生:老师,作散文诗行吗?

  师:可以。

  生:老师,作词行吗?

  生:作四言古风行吗?

  师:可以,只要能表达你的感情,什么诗体都可以。(放音乐)

  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完成了,请你仔细品读推敲一下。

  师:(两分钟后)好,小诗人们请停笔。好,谁先来诵读自己的大作?(出示投影)

  生:我作的是《未来》:“展翅高飞十万路,望至天涯身影无。未来高楼拔地起,来时仙境去时苦。”

  师:这是一首纵横古今的绝句。刚才是才子,下面有请一位才女。

  生:我作的是一首十六字令《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

  师:真是清词丽句必为邻。谁再来一展风采?

  生:我作了一首律诗《未来》:“展望新时代,鲜花朵朵开。渐入高科技,儿童新时代。人生亦幸福,万红涌心坏。科技来致富,开心天天来。”

  师:短短两分钟就作出一首律诗,真是功夫不浅。

  生:我也写了一首十六字令《草》:“草,绿如碧丝异妖饶。草衬花,颜容别样俏。”

  师:真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还有吗?

  生:我作了一首散文诗《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

  师:真是美不胜收,再请一位。

  生:我作了一首四言古风《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

  师:好,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诗作,下面让我们来点评其中的一至两首。就让我们先来点评一下纪建辉的这首《未来》。纪建辉,请你再诵读一下。

  生:(读)老师,我想说一说我作的这首诗有个特点: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展望未来”。

  师:真是风格独运。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下面就请各位小诗人们海阔天空,尽情评析。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妙不可言。第一句,写飞得高,看得远。第二句,写通往未来的路长而远,“望至天涯”。最后两句写未来的建筑和未来的科技,用词很精致。

  师:你是从诗的意思方面来谈的,看得出你也是满腹经纶。谁想再来谈谈?

  生:我认为他写得不错,但有一个字可以改:“路”,我认为改成“里”讲得通。

  师:作者同意否?

  (作者考虑)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我认为“路”好,“十万路”给人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到达未来。

  生:可是“里”更好,我们本来就是刚迈出了十万里科技长征的第一步。

  生:我同意“路”,这个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尤其是“展翅高飞十万路”,给人感觉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这种用法在古诗里常见,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生:对,我也同意“路”,我们都说走出人生灿烂的路,可没说灿烂的里。

  师:看来刚才大家谈到了诗的写作方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还想谈?

  生:我认为他后两句写得好。说明了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表达了对未来科技的向往。

  师:对。你是从诗所表达的情感方面来谈的。

  生:我有一点不明白,想问问诗人,就是最后一句“来时仙境去时苦”是什么意思?

  师:好像带着样的意味。

  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先替诗人说说吧。

  生:我觉得是不是说以前很落后,到未来就很辉煌,像仙境一样。

  师:你谈到了诗的意境,不知作者的本意是不是这样的呢?

  生:我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来到未来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像仙境一样,所以在他死的时候会非常痛苦:我为什么要死去,我为什么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呢?

  师:看来刁乾龙和纪建辉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刁乾龙不像作者说得那么精辟,“但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好,这首诗我们点评到此,哪位同学喜欢,请你跟着作者一起高声诵读。

  (纪建辉领诵,其他学生齐诵)

  师:本来老师真想多点评几首诗可是同学们都知道,写一首好诗是多么不容易,古人就深有体会。诗人贾岛曾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形容写诗的不易;王安石更用“捻断三根须”来形容作诗时冥思苦想的样子;而杜甫更写出了“一生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古绝句,誓用一生来研究诗作。所以我们想在课堂上完成一首好诗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没关系,就请同学们课下与你的诗友们继续斟酌,好不好?

  生:好!

  六、总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古诗长廊中,大家不仅收获了不少古诗方面的知识,更用满腹诗书为长廊增色不少,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生:“各领风骚数百年。”

  师:通过诵诗,我们重新认识到积累祖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正可谓“好雨知时节。”

  生:“当春乃发生。”

  师:而通过赏诗,我们让诗的精神渗透心灵,陶冶了情操,这不正是“随风潜入夜——”

  生:“润物细无声。”

  师:通过作诗,我们懂得了虽然现在自己的诗作很稚嫩,但只要反复推敲,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们会写出传唱千古的名篇,到那时,真是“晓看红湿处——”

  生:“花重锦宫城”。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作业,也是一生的作业,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弘扬祖国的古典文化,愿我们的生活如“古诗长廊”般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课堂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二、八自然段。

  2、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的意思。

  3、体会第八节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重难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自主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在大自然中不同的形态,使学生加深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巧借水诱导弟子,教给他们做人道理。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孔子

  师:孔子是谁?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资料,谁愿意上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对孔子了解的还真不少!

  (看网件关于孔子的介绍)

  师:现在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季节。于是孔子便带着他的弟子们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啦!

  板书完课题:孔子游春

  学生活动:

  生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生2:南京的夫子庙就是纪念孔子而建的……

  生3:……

  生n: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生读题。

  二、教学活动。

  1、学习第一段。

  (1)、(看网件上泗水图片)

  现在我们随着孔夫子的脚步来到泗水河畔,你们喜欢这儿的景色么?

  (2)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这儿的景色,我们来读读课文是如何描写泗水河畔美景的。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朗读“大自然多象一位伟大的母亲!…”,体会排比句的用法。

  部分学生试着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背诵。

  你最喜欢文中哪句对春天的描写,就先把他背下来。

  (4)同学也很喜爱春天的美景,把它带到了教室里。

  2、学习第二段。

  师:泗水河畔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孔子却顾不上欣赏,原来是奔腾不息的河水引起了他的思考。由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会想到什么呢?

  师: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来看看孔子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哺育生灵——有德行

  流必向下——有情义

  穿石凿壁——有志向

  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水的特点与孔子联想到水的品质之间的联系,思考孔子对学生讲这段话的原因,明白孔子是在借水教育学生要做真君子。

  指导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教学省略号。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你还能由这千姿百态的水想到什么呢?

  三、当堂总结课文。

  1、随孔老夫子去泗水河畔游春,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2、看来大家都觉得孔子关于水的论述很有哲理,那么我们一起来把他背诵下来,一起做真君子。

  指导背诵。

  学生活动:

  生仔细看图,说出图中描写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喜欢。

  生自读课文,体会哪些地方觉得写的美?感受到什么?

  (生从“阳光普照”、“桃红柳绿”、“习习的春风”等处体会,把大自然当作母亲来写)

  学生朗读,小组内评议再读。

  学生仿照句式“()是她的()”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各小组创作的春景图通过共享在班级中交流欣赏。

  生欣赏表现水不同形态的视频。

  指名说。

  生读孔子的话,思考讲了水的哪些特点?孔子由这些特点分别联想到什么?

  学生质疑。

  生再看“水”的视频。

  在小组内讨论对孔子话的理解。

  小组汇报。

  生第三次观看“水”的视频,补充省略号。

  生1:……水好象很勇敢。

  生2:……水好象很彬彬有礼。

  生3:……水好象很宽容大度。

  生4:……水好象……

  …………

  生1:他很有智慧,能够从水里看出这么多做人的道理……

  生2:他对学生和蔼可亲,有问必答……

  生3:他在讲水其实是想教育他的学生能作真君子……

  ………

  生练习配乐背诵第八自然段。

课堂教学教案14

  一、踏步走调队形

  在进行课堂项目的练习之前,教师往往需要讲解、示范动作。而这个环节结束后学生的队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变得不整齐。于是,我采用“踏步走”,学生齐呼“1——2——1”踏步走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学生在踏步走的同时,前后左右环顾四周,主动调整队形,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队形,同时也不会影响课堂的气氛。

  二、踏步走促放松

  在身体素质练习后或激烈的比赛于游戏后,许多学生总喜欢蹲下或坐在地上。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再猛烈地站起来,往往会因脑部暂时性供血不足而导致胸闷、呕吐、眼黑、眩晕等情况的发生。对于心脏不好的学生来说,这个动作非常危险。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蹲下或者坐于地上属于消极性放松,学生便放弃了积极性放松的机会。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提醒学生,积极性放松比消极性放松更容易消除疲劳,但是每次还是有些学生习惯性地蹲下或坐下。后来,我就采用“踏步走”这个方法,不过放慢了踏步走的节奏,并引导学生加上适当柔和的协调呼吸以及上肢放松环节。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让学生积极放松的难题,轻松又易行。

  三、踏步走止争端

  体育课因为在室外,学生活动的范围大,教师组织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的组织完成教学任务,把一些问题“瓦解”在初步阶段。有时学生为了一个游戏的结果而不顾老师的要求争得面红耳赤,如果这时候为了整顿纪律全班停止上课,势必会影响教学的任务。这时,课采用原地踏步走的方式进行调整。随着“1——2——1”的节奏呼声,学生的争论声渐渐小了,争论消失了,踏步声渐渐大了,很快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所以,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者发生一些争端,以及无法及时集合队形时,使用“踏步走”的方法来进行纠正与调整,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课堂教学教案15

  教师: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饶旭日,请你读第一段。朱若晨同学,请你读最后一段。请读。

  饶旭日: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朱若晨: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课文的首尾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别不好,但是经过他唯一的听众给予他自信之后,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别好了,而且已经可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了。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首尾两段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咱们师生合作,说几组句子,我说句子的前半句,讲作者开始怎样,你们说最后的结果。我们看看形成了怎样鲜明的对比,可以吗?好,那我先说:“开始,作者拉琴很生疏。后来……”谁接着说?请你说。

  学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并且拉得非常熟练。

  教师:很好!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后来……

  学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后来……

  学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丧。后来……

  学生:作者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后来……

  学生:后来,他成为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个人。

  教师: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请你写在这里(指黑板)。好,同学们,这一切都总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出示幻灯片:老人的形象),那清晨里──

  全体学生:唯一的听众。

  教师:(板书:唯一的听众)好,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首尾两段的内容,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呢?请鲍思杰先说。

  鲍思杰:为什么作者在之前是个音乐方面的白痴,但后来,就能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作者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提得好。

  学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而且那个“耳聋”打了引号。

  教师:对呀,“耳聋”这个词打了引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聋吗?

  全体学生:不是。

  教师:对啊,最后还是打了引号。那你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为什么那位老人她要说自己耳聋?

  教师:非常好!接着说,你们还想探究什么?

  学生:那位老人都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

  教师:(板书:音乐白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也就是说,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是怎样做唯一的听众的呢?她为什么要称自己耳聋呢?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细读课文。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边用心地默读,一边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出示幻灯片: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从老人那里,获得了什么?好,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

【课堂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总结08-28

课堂教学反思08-18

初中课堂教学心得08-16

幸福课堂教学反思11-22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2-23

教师高效课堂教学心得08-24

课堂教学总结4篇07-27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反思12-16

教育课堂教学设计04-07

精选课堂教学总结三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