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莲说》教案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莲说》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二、教学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①关注生字读音:予:yú 蔓:màn 鲜:xiǎn
②关注句子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
——“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快速背诵。
④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
①指名读全文;
②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③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衬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④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⑤美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请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以“说XX”为题,写一篇文章。
《爱莲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教案 篇3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案 篇4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
1.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各智能发展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朗诵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最快背诵者”等。
《爱莲说》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和技能:理解本文赋予莲的高洁品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衬、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互动能力,达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莲的高洁品格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联系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上的莲花主体图案,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使119字的小品文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主,引领合作为辅,达到当堂成诵,品味文章美点,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体会文章的审美情趣为本课的重点。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定为本文的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重在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1、朗读教学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2、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电教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电脑、投影、录音),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莲花、菊花、牡丹图片,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学习,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指导议读质疑、交际互动,当堂成诵的学习方法。
4、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向课外,培养人文素养,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四、说程序
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莲花、菊花、牡丹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莲花有何可爱之处?
(再从电脑屏幕显示几幅近景远景不同姿态的莲花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莲花,看完以后请同学来说一说。(学生说话)看来,大家各有所爱。世上万紫千红的花很多,莲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但周敦颐先生却偏偏喜欢它,为什么?翻课文,听朗读,找原因。(以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各方面感知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锻炼观察说话能力,并直接从爱莲原因入手设疑,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指导朗读,突破重点
第一轮:请几位同学朗读(师生简单评价)。
第二轮:各组推出一名同学朗读竞赛。
第三轮:读出感受、读出画面 (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配音朗读)。
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3、设疑质疑,品味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把莲花比做什么?表现莲花的哪些品格?
(3)你是怎样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知识迁移,课后延伸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两句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3)课外辩论会:甲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莲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乙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牡丹那样富贵显赫、名利双收。(第三个作业视教学条件和时间而定),反馈练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说应用
【《爱莲说》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案11-11
《爱莲说》教案15篇09-07
《爱莲说》说课稿12-26
关于《爱莲说》教案范文集合六篇12-25
《爱莲说》教案范文汇总七篇12-04
爱莲说教案范文锦集5篇09-02
《爱莲说》教学设计11-22
《爱莲说》说课稿范文07-13
《爱莲说》教学反思06-20
爱莲说教学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