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僧骑马咚得咚》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僧骑马咚得咚》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僧骑马咚得咚》优秀教案1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知识教学点:
按节奏朗读,按节奏走步,随音乐的分句准确变换动作。
能力训练点:模拟不同动画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表演,发展学生音乐表现力。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
教学难点:如何吸引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帮助学生从愿意听、喜欢听逐渐过渡到想听音乐。
设计理念: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热情,课伊始我利用孙悟空来到我们的课堂导入新课。整节课都是围绕孙悟空带来得闯关游戏而展开的。让学生在玩中学,拉近音乐课与学生的距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猴哥》进教室。
2、师导入引出孙悟空。同时提出本节课要求(闯关,表现好的奖励仙桃。)
师:小朋友,刚才这首歌唱的是谁呀?(师导入引出孙悟空。)
孙悟空去干什么了?你们想不想像孙悟空一样勇敢?今天这节课孙悟空要带小朋友去玩闯关的游戏,表现好的奖励仙桃。
二: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
生:喜欢。
师:喜不喜欢看《西游记》?
生:喜欢。
师:你为什么喜欢看《西游记》?(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还有很多很多理由。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听《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这部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叫什么?
生:《一个师傅仨徒弟》。
师:你会唱一唱吗?(第一关)
2、初听乐曲
今天我(孙悟空)也带来了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欣赏吧。会唱的小朋友可以随音乐唱。
下面我们要闯第二关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这首乐曲主要是描述唐僧师徒一路取经的艰辛,洋溢着对我们师徒四人的赞美之情。请你说一说乐曲在什么地方有较大的变化?同时刻画了西天取经道路上的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境况?
3、复听
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我请小朋友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动画片中各个人物的外形特征,我们都有什么本事?
三:学习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1、谁能说一说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就能闯过第三关。(第三关)
(1)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什么本事?
(2)我们这有本事,我们的师傅有没有本事呢?
(3)所以,观音菩萨就让小白龙变成白龙马给师傅骑,白龙马在师傅遇险时也能保护师傅。白龙马是怎么走路的?谁来学一学?
(学生跺脚来模仿)
师:白龙马是这样走路的,你还能不能用别的方式表现啊?
(学生用手拍地模仿)
师:你再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没有了。
师:在我们学过的打击乐器中,哪种敲击起来象白龙马的蹄声?
生1:双响筒。
生2:响板。
生3:铃鼓。
(选择三个学生,分别敲击双响筒、响板、铃鼓来模仿蹄声。)
师:其他的同学也来学一学。
2、我听说有的人把我们的故事编成了童谣,也就是儿歌来说,我好想听一听,谁听过,给我们说一说好吗?
3、出示图片《唐僧骑马咚得咚》
我也来读一读。(不按节奏读,乱读让学生发现这样读不好)
哦,原来读童谣也要向唱歌一样有节奏。变,(变出节奏条)这些节奏条都适合哪句话呢?谁能帮帮我?(第四关)
4、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告诉你们你们已经顺利闯过第四关了。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让我们用打击乐器,边伴奏边说儿歌好吗?
(选择学生敲击双响筒、响板、铃鼓来伴奏,其他学生说儿歌。)
5、听说小朋友们还能有身边的物品打节奏呢,谁愿意表演一下?
6、我们一起边伴奏边说童谣好吗?
四、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
我们刚才一齐说了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扮演一下我们《西游记》里的人物啊?
1、分小组来排练,孙悟空提出要把这首童谣加进去,边表演边说童谣。
2、小组练习(放《西游记》里的两首曲子)
3、我看小朋友们排练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分组表演)
五、小结
你们太棒了,第五关也顺利通过了。我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得到仙桃了,如果这个仙桃吃了会不老,你打算给谁吃呀?
想我齐天大圣也难不住你们。看来xx小学的学生确实如xx老师说的那样可爱、聪明。我还想为难你们一下,就是回家与你的家人一起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能做到吗?好,有机会我会再来得。要好好学习哟。再见!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上课开始我利用动画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欣赏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因为是他们非常喜欢看,又是他们熟悉的,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唱。“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加强了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音乐课与学生的距离。
欣赏完后请学生模仿白龙马的蹄声,我分了两个层次来教学:一是让学生用乐器来仅一敲、打一打;二是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发出声音来模仿,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参与其中,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儿歌《唐僧骑马咚得咚》是学生熟悉的,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说,但与教材有所不同。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学生熟悉的版本,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效果非常好。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教学中,我请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来扮演《西游记》中的人物,伴随着熟悉的儿歌,带着头饰,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分组表演时人员稍多;在模仿蹄声中还可以让学生再发散思维思考,敲一敲身边的东西等等。
《唐僧骑马咚得咚》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能背诵歌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 能利用歌谣进行简单的“卡农”练习,培养学生声部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歌谣。
2. 卡农的方式读歌谣。
教材分析
《唐僧骑马咚得咚》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本套教材中选用的是樊家信的作品。童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由于各地区流传的`略有不同,可以让学生把本地的歌谣与教材中的歌谣对比着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卡农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边表演边读歌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西游记》图片,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人物是出自哪部动画片。
教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聆听一首关于《西游记》的儿歌。
二、学习歌谣
(一)学生观看《西游记》图片,说出各个角色的特点。
学生回答:
1. 唐僧牵着白龙马,旁边跟着他的三个徒弟。
2. 孙悟空拿着金箍棒。
3. 猪八戒的鼻子特别的长。
4. 沙和尚在后面挑着行李。
教师:这首歌谣说的就是这副图片中几个人物的特点,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这首歌谣。
(二)教师出示《唐僧骑马咚得咚》歌谣歌词,带领学生分句学习歌谣。
学生拍节拍分句随教师读。
(三)教师评价后带领学生完整读歌谣。
三、分角色表演
教师:歌谣里说出了他们几个人物的特点。这里有代表他们几个人物的道具,同学们可以来扮演这些角色。 教师出示头饰和道具,学生找头饰和相对应的道具来表演。
道具准备:马鞭、钉耙、扁担、“金箍棒”(木棒代替)、各个角色头饰。
教师读前半句,后半句由表演这个人物的学生来读。
师生交替读歌谣。
教师用响板来控制速度。
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扮演孙悟空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把“妖怪”打败。
教师评价并总结。
四、卡农练习
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开始读,当读到“后面跟着个孙悟空”时第二组从头开始读,第一组最后一句“妖魔鬼怪一扫光”读两遍,使两组同时结束。
教师要求:
1. 学生先把歌谣读熟练再进行卡农练习。
2. 两组一起读时教师要用乐器控制好学生的速度,并分别给两组指挥提示。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谣,回家后请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唐僧骑马咚得咚》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龙咚锵》说课稿04-03
《种瓜得豆》教案09-23
《月亮得心愿》教案10-25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08-25
穿井得一人教案10-02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教案设计12-23
《除得尽吗》教学设计10-29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07-16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优秀10-22
美术教案[优秀]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