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设计

时间:2021-07-06 15:13:16 教案 我要投稿

陋室铭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1、学生在悠扬古雅的古筝音乐中观看修复后的安徽和州刘禹锡故居--陋室的照片。

  2、老师激情导语: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分钟

  1、作者刘禹锡是何许人也,下面请看介绍:(让一名学生朗读)

  2、老师补充: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解题1分钟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教师补充:我们常说的“座右铭”是指写在座位上的一两句话或格言,用以自我鞭策或勉励。

  四、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疏通文意。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五、朗读并感知9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六、理解字词、疏通文意7分钟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然后同桌再讨论交流疑难词句,仍不能解决的,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3分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1分钟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

  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整体感知2分钟

  1、全文共写了几层意思?

  2、文中那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八、深入理解、品味赏析10分钟

  (一)学习第一层(1—3句):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1、朗读

  2、思考: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写这些?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补充:“陋室”好比“山、水”,“德馨”之人犹如“仙、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其“陋”,“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

  3、指导背诵

  (二)学习第二层(4—7句):写景叙事

  1、齐读第二层。

  2、思考: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的?作者的语言朴素而清新、精美而含蓄,请你任意选出一两句朗读并赏析。赏析时可以分析那个字词用的好,好在那里,也可以分析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居室环境(景)、交往人物(人)、日常生活(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3、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三层(8、9句):

  1、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师: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类比,把自己的陋室与古代贤人的茅庐和玄亭做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因为高雅脱俗而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3、文章结尾为什么引用孔子的话?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以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突出了主题,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4、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感情、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指导背诵

  九、小结1分钟

  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

  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下面我们就来一个背诵比赛,看谁背得最快。

  十、背诵比赛3分钟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

  十一、反馈检测3分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3、名句运用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5)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十二、作业

  1、试着写一两个对偶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关于学习、处世、立身的。)

  2、日记:读《陋室铭》有感

  汪屯中学王保红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利用课件展示了教学的主要环节和用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练习和简明参考答案,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印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学生创造能力。我在导入新课时配上了悠扬古雅的古筝音乐,在最后的集体背诵环节,也配上了与课文情调相宜的音乐。不仅营造了古雅的课堂气氛,也大大增加了课堂效果。

陋室铭教案设计2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陋室铭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个案点评

  语言教学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学生,学习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教学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教《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陋室铭教案设计5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设计7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 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22《陋室铭》答案(四)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巩固练习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D

  4、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5、诸葛亮;杨雄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6、A

陋室铭教案设计8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2.陋室铭教案5篇

3.陋室铭读后感

4.《陋室铭》读后感

5.《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6.《将心比心》教案设计

7.有趣的图形教案设计

8.《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