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病、扔、丢、变、黑、仔、细、串、己”10个生字;读准带有轻声的词语“清清的、绿绿的、黑黑的、臭臭的”,并积累这些词语。认识笔画“横折折折钩”。能在老师指导下描摹汉字“扔、生、光。”
2朗读课文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顿读。
3能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4明白不能随便扔垃圾,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正确读准十个生字的音,注意“扔”右边部分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生病。学习生字:生、病。
2交流:小朋友你们生过病吗?生的什么病?
师:生病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今天小溪也生病了。
3揭示课题,读课题。
4质疑。
二 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媒体出示小溪动画。
过渡:你喜欢这条小溪吗?为什么?(清澈见底,清凌凌,清清的,绿绿的)
2出示句子“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 指导朗读句子,注意读准轻声。
师:可是有一天,小溪生病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3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小溪怎么会生病的?
4交流,并学习生字。
扔——认识新笔画“横折折钩”,边读边书空。指导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扔——丢(近义词) (做动作、唱近义词儿歌)
变、黑——交流记字方法。
5媒体播放(小溪生病的动画)
出示句子“过了些日子,小溪变了。溪水黑黑的,臭臭的。”
(1)指导朗读:看到小溪生病了,你感到怎样?(难过、不高兴)
(2)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句子吗?
(3)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6师引读第四、第五小节。
(1)思考:现在你们知道了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小溪治病的吗?指名说。
引读:难怪小鸟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大家听了,仔细想想——都不好意思了。
(2)学生字:己、仔、细。
7媒体播放(小溪病好的动画)。——跟着背景音乐师口述第六节。
(1)出示句子“又过了些日子,小溪病好了。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它边跑边笑,笑出了串串酒窝窝
(2)学习生字:串(你还知道“一串什么”?)
(3)指明读,找伙伴读,挑战读。
三 朗读全文,练习说话
练习想象说话。
师:小溪病好了,边跑边笑,笑出了串串酒窝窝,它遇到了小动物,会对它们说什么呢?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老师指导。评一评:谁说得清楚、连贯。
3老师小结。
四 巩固练习,指导写字
1朗读生字、词语。(媒体出示身上带有词语的小鱼游溪水的动画)
2用“生、细”一字开花。
3写字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描摹“扔、生、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或熟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
1、课外注意读书,准备写读后感;
2、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为改进、发明做准备。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多角度思维,易于写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确。
2、小组接读、接背。
3、比赛:看看谁记住的词语多。
二、完成“阅读”。
1、自由读短文,了解大意。
2、仔细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3、小组内合作学习。
(1)自由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2)交流文后练习题的答案。
4、全班交流。
(1)流下美好的怀念,是因为大桥下的景色很美;引起我的'恼恨,是、因为石阶造得多而陡,让外婆因背我过桥而“遭罪”,其实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外婆的爱。
(2)短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3)朗读比赛:评选小小朗诵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重点难点: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三、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五、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六、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七、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九、课堂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十、布置作业: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耷、潘、岔”等3个生字,会写“莺、掏”等7个生字。能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4、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认识夜莺。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语文课,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生:顺师的手势齐读课题,夜莺的歌声。
师:大家知道夜莺吗?
生:知道!
师:谁来介绍一下?
生1:夜莺是一种羽毛呈灰褐色的鸟,它的叫声极为动听。
生2:夜莺的音域很宽,连人类的歌唱家都羡慕不已。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都预习了,看图片,这就是夜莺,我们来听一听的它的 声音,谁能一个词性形容它的的歌声,(婉转)我们课题中所说的夜莺指的是这种鸟吗?
生:不是。
师:那指的是谁呢?
生:一个苏联的小男孩,会学夜莺的叫声,是一个小英雄。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苏联的小英雄——夜莺,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都预习了什么?
进入高年级以后,我给我们班同学归纳了预习的方法,你们看看如果认为好,以后也可这样预习: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读一读 了解主要内容。
拼一拼不认识的字。
查一查不懂的词,作者及背景资料。
写一写不会写的字。
再读读想每节写什么试着理清层次。
试一试回答课后问题。
画一画画出好词佳句。
问一问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师:共八步
师:这节课是我们学习新课文的第一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目标呢?
生:了解文章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层次。
师:也就是这八个步骤中的前六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一部分同学老师还要要求你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师:老师要抽查本课的一部分生字词,拿出练习本,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来写。
第一个词语:模范,注意圆唇音,开火车读一读,说一说它的另外一个音,
生:模样;
师:第二个词语:分岔,什么意思?说不清楚的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解释,比如说你可以用图画来表示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道路等出现分支的地方。
师:第三个词语:老师说这个词的意思,同学们写出这是哪一个词,毁坏,消灭(毁灭)。这个词比较
简单,意思中已经包含了词语中的两个字了。第四个词与上一个要求一样,低着头,情绪低落的样子(垂头丧气)。你是怎么理解垂头丧气的?
生:垂头是指低着头,丧气是指沮丧的样子。垂头丧气就是低着头,神情沮丧的样子。
师:把一个词语分解成若干个词素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同学们看看黑板有没有写错的字?刚才老师注意看了这位同学写字的过程,其中有一个老师很担心的字的笔顺他都写对了,很值得表扬,师指导写“毁”的笔顺。其他的同学同桌交换过来看看有没有写错的。有错的怎么办?
生:下课后监督改正。
师:字写得不错,词语理解得也很好,通过抽查能看出大家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咱们学习课文还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你们查了吗?谁来汇报一下?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侵略苏联,苏联人民反抗敌人的侵略,保卫自己的祖国。
师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发起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全民皆兵,抵抗侵略,就像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样,小夜莺就是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个英雄人物。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师:资料查得很详细,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很好,老师有个问题,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回答的,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生:故事发生在一场战斗结束后的一个小村庄旁边的树林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夜莺、游击队员和德国兵。
师:从大家争先恐后的小手中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读了好多遍课文,是吗?说说你读了几遍?你呢?最多的读了几遍?真好,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读课文的情况,你知道我要检查什么吗?
生:老师要检查我们把课文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是不是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
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遍读课文的时间,然后检查。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标好序号了吗?我们先来读1~19自然段,这部分老师找三个同学来读(板书1~19)。指第一名同学读1~3自然段。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耷拉”,这个“耷”字是本课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大家读一遍,你知道“耷拉”是什么意思吗?
生:耷拉是下垂的意思。
师:第二名同学读4~11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读感情强烈的或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句子。第三名同学读15~19自然段。每4~19自然段的对话比较多,老师想跟大家配合着分角色来读一下,好吗? 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合作愉快!现在同学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德国兵发现了夜莺,并让他带路。
师:“发现”是指夜莺想隐藏自己的身份,不想让敌人看到,但是被看到了,夜莺是想隐藏自己的身份吗?
生1:不是。
生2:这部分主要写了夜莺故意暴露身份,引起德国兵注意,并为他们带路。
师:接下来我们读第20~34自然段,这回老师改变策略了,在同学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随时叫停,所以你要凝神地听,看看哪位同学的注意力最集中。
随机解释“凝神”的意思。读后再想想你能象刚才那样概括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陆续有同学举手后,老师鼓励发言,已经有两名同学举手了,五名了,十多名了,好,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生1:夜莺把敌人带进了包围圈,并向游击队员传递了情报。
师:怎么传递的?
生2:用歌声传递的。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好不好?好在哪?
生3:很巧妙。
生4:夜莺把敌人带进了包围圈,并向游击队员巧妙地传递情报。
师:35自然段,男同学读文我们一起思考段意。
生:游击队员消灭了敌人。
师:36~37自然段齐读,想这部分又写了什么?
生: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四、指导概括,总结方法。
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不但检查了你读文是否正确流利,而且进一步检查了对词语的理解,知道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看板书)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文章分为了四个大部分(板书:一、二、三、四)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指板书),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写事的文章都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起因、经过、结果。像这样篇幅比较长的也可以叫做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故事情节最曲折,矛盾最突出的部分)、结尾。
像这样写事的文章我们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再加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能试着按照老师教你的方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概括。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次战斗刚刚结束后,在一个村庄旁边的小树林里,小夜莺故意暴露身份给敌人,并为他们带路,把敌人带进了游击队员的包围圈,然后用歌声巧妙地为游击队员传递了情报,游击队员消灭了敌人,夜莺又重新投入到了新的战斗。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以后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这样概括出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完整又简练。
五、提升认识,总结小标题。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本节课的目标完成了没有?
生:完成了。
师: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扫清了字词障碍,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且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看大家的表现这么棒,老师想在这节课的最后提一个更高的要求,你们想挑战吗?
生:想!
师:这一单元的课文比较长,你能把这篇课文的四个部分也概括出小标题吗?
生:能。
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
生:诱敌上钩。
师:概括小标题时要抓信这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选择最恰到好处的词语来概括,这样的小标题才更有具有准确性。第二部分呢?
生:巧传情报。
师:第三部分怎么概括?
生:痛歼敌人。
师: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又该怎么用词呢?
生:重新战斗。
师:缺少一点夜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盼望参加新的战斗,盼望消灭新的敌人,做好了准备,可以用哪个字来形容呢?
生:重迎战斗。
师:太棒了!
六、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师:有了充分的预习我们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有许多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扫除了字词障碍,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还为每个部分分别加了小标题,同学们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吗?(生质疑)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走近夜莺这个小英雄来学习他的勇敢和机智。
语文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会读“履、甥、刃、擎、厢、鲤、鳃、拽”8个字。
2.能复述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
二、谈话导入
1.板书:齐天大圣
谈话:你知道什么叫“齐天大圣”吗?他是哪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2.孙悟空最厉害的是什么?在文中,和孙悟空一样,也有七十二变本领的你
知道是谁吗?
板书:二郎神
3.这样的两个人大战起来,会是怎样的场面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去领略大家喜欢的神话英雄齐天大圣,看看文中想我们展示了他哪些神奇的本领。
板书:大战 *
三、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
2、同桌检查会认字认读情况。(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利用反复读上下文的
方法自己解决。
四、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请你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五、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2、孙悟空和二郎神都有七十二般变化,他们在大战过程中,各自都有过什
么变化?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说说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齐天大圣和二郎神?
4、齐天大圣和二郎神交战了几次?你更喜欢哪一次?为什么?把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要读出孙悟空勇敢和机智的品质来。
六、达标训练
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外甥 ( shēngshēn) 履行 ( fù lǔ )擎天( qíngjìng ) 拽出 (yazhuài)提防 ( dītí ) 归降( xiáng jiàng )
2.解释划线词语在居住中的意思,注意他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1)梅山六弟道:“且休赞叹,叫战去来。”()()
(2)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 )( )
(3)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
3.填空
我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_,除了孙悟空,我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很多人物___ ___、__ 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_______。
七、拓展延伸
我们都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伸张正义,他是正义的化身,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那孙悟空和二郎神嚷嚷闹闹,半云半雾的地战了半天,又打到了花果山,最终结果如何,你们知道吗?你还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你想更深入的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吗?请你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西游记》,我想,和电视剧相比,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1-14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小学教案10-02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下册教案01-09
语文《跳水》教案10-04
语文《影子》教案01-06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荷花》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