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狼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用合适的方法理解“陷阱、驯良、诅咒、收拾、轻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山羊是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诡计的。
3、通过阅读寓言故事,知道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的伪装,不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各种合适的方法来理解“陷阱、驯良、诅咒、收拾、轻蔑”等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狼的阴险、凶残,重点了解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诡计的。
教学准备:
配套多媒体课件,自制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1、师出示词语: jǐng (指名读)
陷阱
师出示多媒体,问:谁能看图来说一说什么是陷阱? (学生回答)
师出示多媒体,问:谁掉进了陷阱?你对狼了解吗? (学生回答)
2、师出示句子:
(1)狼专门吃羊,吃鸡,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决不会!
(指名读,指导朗读)
(2)狼拖着硬尾巴摇了起来。 (指名读)
师问: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
3、引入课题:35 会摇尾巴的狼 (齐读课题)
说明:
教学一开始从“陷阱”这个词的理解引入到狼是一个专门吃羊,吃鸡的坏蛋,突出了狼的本性,为课文中心的理解铺下基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不加字,不漏字。
(2)完成填空练习:
一只狼掉入陷阱中,它用 方法想让老山羊
(什么)
救它。结果,老山羊 。
(怎么样)
板书: 欺骗
35 会摇尾巴的狼——————老山羊
一一识破
说明:
在此环节把板书整理归纳,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为下文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交流
指名分节读课文,学生评价
完成填空练习
三、学习课文,深刻感悟
(一)学习有关狼的句子
1、快速读课文
要求:找出狼为了伪装自己而说的花言巧语,用直线划下来。
媒体出示狼说的5句话 (指名分句读)
2、师述:驯服、善良,课文用了一个词是——(生答:驯良)
哪些动物是驯良的?(学生回答)
3、师述:狼赌咒说——(指名生答),狼赌咒说——(指名生答)
你们刚才说的话就是——赌咒,赌咒的意思就是发誓。
4、师述:刚才,我听出来了5位同学读狼的话时语气是不一样的,聪明
的小朋友也听出来了,谁来说?
(急、很急、更急、非常急、急不可耐)(指名生答)
5、指导感情朗读
小组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交流读,齐读)
说明: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一是抓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从方法的运用来看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另一方面教师抓学生的朗读,通过狼5次说话的语气(急、很急、更急、非常急、急不可耐)突出狼的凶残,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的二期课改精神。
(二)学习有关老山羊的句子
1、师述:这篇课文里,大家都喜欢——(生答:老山羊),为什么呢?
自己读课文,找找描写老山羊的句子读读,想想为什么喜欢老山羊?
2、师出示:
(1)“算了吧!你再会摇尾巴,再会说漂亮话,也骗不了我。” ……
(分角色朗读)
(2)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
师问:“收拾”的 意思就是——(生答:处理……)请边做动作边读
师述: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刚才的动作表示——(生答:“轻蔑”)
“轻蔑 ”就是——(生答:轻视、瞧不起……)
说明:
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换词法、动作演示法等,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而抓住了描写老山羊的重点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读来理解老山羊不被狼所欺骗,从而揭示了寓言的寓意。
(三)朗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和词语
2、书写指导:重点“虱”
说明:
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虱”字不要多了一撇。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欺骗
35 会摇尾巴的狼——————老山羊
一一识破
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0课《狼和鹿》。
2、指名四生分读课文。
二、学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一、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插图。
1)第一幅:请你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是描写这个画面的`?交流。
2)第二幅:课文中哪些语句又是描写这个画面的呢?
3)同样的森林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请你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来谈谈凯巴伯森林前后的变化。
交流:森林、鹿、狼。
4、啊,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小鹿嬉戏,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而如今的凯巴伯森林却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美丽可爱的鹿在一只只死去。
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请你找到刚才那两段话,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读。
5、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第二幅插图该怎么画?
交流
6、现在你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请你用几句话概括地说一下。
填空:在森林中,狼是鹿的天敌,于是人们狼,了鹿,使得鹿群,造成了森林的和鹿群自身的。
7、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老师这儿现在有三顶“帽子”要你戴“功臣”、“大坏蛋”、“自由王国”。
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这些“帽子”该戴在哪儿?为什么?
三、延伸明理。
1、课上到这儿,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编者叔叔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课本中来,目的是什么呢?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3、质疑。
狼教案 篇3
友情提示
由于一节课幼儿要学的内容太多,所以把第一段音乐这个环节给弱化,让幼儿事先学会集体舞。
动作建议
集体舞动作
每一小节内容:站在原点上,自拍2下,和同伴拍2下,右手做招手动作2下,和同伴交换位置(重复5次,交换5个舞伴)
听到“蹦蹦蹦”的重音,做握拳的.动作2下。
游戏玩法
第一段音乐:集体舞
第二段音乐:全体幼儿听到“蹦蹦蹦蹦”重音后问“谁是灰太狼?”脚下两个黑点的幼儿开始追跑,谁先跑到自己的位置谁就是灰太狼。
第三段音乐:扮演灰太狼的幼儿走四步回头一次,其余幼儿静止不动或者做静止不动的造型。听到灰太狼说“发怒了”,幼儿跑回自己的位置。
狼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2、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
实词。
3、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
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2、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
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
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
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一读,重读音
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暝 意暇甚
止露尻尾 前狼假寐 狼亦黠矣
二、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
虚词意义以及用法举例:
虚词 意义及用法 举例 其 之 以 而
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① 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② 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③ 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狼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听辨小兔和狼不同音乐形象,体验游戏的快乐。
2.在游戏中发现躲藏的规则,形成自我控制意识。
3.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遵守游戏规则。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狼头饰一个;树、石头等背景。
2.熟悉歌曲,能跟随音乐做简单动作。
活动过程:
1.熟悉“森林”场景。
2.复习歌曲《兔子和狼》。
一起唱歌。
3.了解游戏规则。
(1)狼来了,可怎么办?(启发幼儿坐回椅子椅子就是小朋友的家)
大灰狼来了可怎么办?躲哪里?”(启发幼儿想出躲到大石头、大树、后面。)”
“那什么时候躲?歌里是怎么唱的.?”(唱到“哎呀,狼来了”时)
“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一起唱“哎呀,狼来了”,做躲的动作。)
4.完整游戏,了解规则。
(1)边唱歌边到树林里玩。
第一遍游戏时,请老师当大灰狼。
重点关注孩子们是否能分辨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是否有孩子在藏的时候是否有声音或动的。
围到教师身边讨论:刚才***为什么被大灰狼抓住了呀?(说话了、动了)
“那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大灰狼的耳朵很灵,眼睛也很尖。那我们怎样才不会被大灰狼发现呢?”
(2)幼儿休息,说说游戏规则。
幼儿回椅子随舒缓的音乐休息。
“你是怎么做到不被大灰狼发现的呀?”(不发出声音,不动)
兔宝宝们,你们都想好躲的地方了吗?我们又要去森林里玩喽!
游戏一次。“你刚才躲在哪里啦?”
不要躲到危险的地方注意安全。
5.游戏结束。
随音乐边跳边退场。
活动反思:
兔子和狼是小班幼儿熟悉的音乐形象,在认知上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活动内容,同时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 能够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 , 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通过让幼儿扮演小兔和大灰狼 , 让幼儿愉快的参与角色表演,体验游戏的快乐。
狼教案 篇6
以段带篇法就是根据有些课文中几个段落结构相仿的特点,教师精讲一段,让学生按精讲的方法,自己学习其余结构相似段落来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示、使用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仿效、运用,使学生主动地探求学习规律、掌握知识,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精讲一段,教给方法
1.初读感知,了解写了什么。
扣题读段(第三次对话)提问思考:
①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会摇尾巴吗?
②不会摇尾巴的狼为什么摇起了尾巴?老山羊是如何做的?
2.划析想读,了解怎样写的。
划划出有关神态、动作的词,如半闭着,拖,盯;析分析重点词语,如半闭着眼睛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态?狼为什么要半闭着眼睛?用拖和不用拖字有什么区别?盯是怎样地看?想想象当时的情境和各自的想法。如:狼为什么要连忙说?它当时是怎样想的?羊盯着狼的尾巴看,说明了什么?读表情朗读对话,读出各自的心情和语气。
3.再读课文,深化理解,了解为什么这样写。
读课文思考:狼玩弄的是什么花招?说明了什么?老山羊这样对待狼,说明什么?
二、从扶到放,运用方法
1.提问:
狼摇尾巴前还耍了什么手段?扶着学一、二段。按初读了解写什么,精读了解怎样写,再读了解为什么这样写的要求进行。在精读部分,用划、析、想、读四种方法来理解内容。
2.提问:
狼摇尾巴被羊识破后,又是怎样做的?放手让学生学四、五段,方法与顺序同前。(略)
三、对照分析,弄懂寓意
思考讨论:
1.这则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狼的本性是怎样的?(也可分解成两个问题:①老山羊在每次对话中如何对待狼的',这说明什么?②从中可看出老山羊什么性格特点?)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根据这个道理联系电影故事或其它例子说说你的认识。
[以段带篇教学法运用了正迁移的心理学原理,使学生将先学的知识技能作用于后来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遵循学习尝试运用的学习过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跳一跳摘到桃子,有利于形成语文自学能力。]
【狼教案】相关文章:
《狼》教案08-27
狼教案07-11
蒲松龄狼的教案07-09
狼教案范文08-29
关于狼教案09-18
有关狼的教案12-09
课文《狼》教案范文08-26
兔子与狼的艺术教案11-18
狼和小羊教案09-03
小羊和狼的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