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

时间:2021-03-07 08:20:58 教案 我要投稿

《指南录》后序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 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 重点实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掩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的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到赵王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余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指出本篇序言的特点

  3、思考:第四段,两次用了“呜呼”在层次和表达情感上起到得作用

  4、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段)

  记叙

  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4 记事

  5 抒情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第二部分(6—8段)

  说明诗篇分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等等

《指南录》后序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四、语言练习。

  (一)课后练习第四题。

  (二)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三)将下列词语抄在笔记本上,解释并附例句。

【《指南录》后序教案】相关文章:

1.《沉思录》读书笔记

2.读歌德谈话录有感

3.《生命沉思录》读书笔记

4.《传习录》读后感

5.《植物观察指南》读后感

6.《高效学习策略指南》读书笔记

7.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8.《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