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5-08-29 09:54: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八佰》观后感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佰》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1

  学校党建活动,集体看《八佰》。

  说实话,对于这类影片,我并不是很钟情。满屏满耳的枪林弹雨,惨不忍睹的血肉炸弹,只听得旁边的王君老师“啧啧”声不断,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敢看屏幕。

  打从学习历史开始,最怕中国近现代史,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在学生时代我有点偏激地认为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都是灰暗的。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加,对那个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别样理解,特别在读完张玮写的《历史的温度》一系列书籍后,感受到“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截取了整个事件里最精彩的四天,用宏大的视角引出人物群像,拍出了中国战争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战钢锯岭》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剧中让人眼眶湿润的镜头很多,升旗仪式、陈树生们抱雷跳楼、大雪之夜的撤离、民众们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队员们的视死如归,但最让我震撼的是特派员的一句话“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列国的一场表演”,一丝悲凉感油然而生。

  英雄们惨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场戏,对面列强们的摄像头,照相机以及各种层次的百姓们,头顶上是盘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飞机,还有西方各国的军方监控,各色看官纵横交错。屠杀也好,反击也罢,所有的像是演戏。“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顺应时代的改变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们坐在台下观看着的又是怎样的角色?

  想起疫情时期一个视频上的一句话,“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日军侵华,华北沦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逃离“雪崩”之时的覆顶之难吗?那“八佰”将士的抵死抗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许倬云先生认为“宇宙不断趋于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现宇宙本身的“正气”,这也是其存在的禀赋。

  这就是答案,天地正气经由“八佰”士兵映照给了对岸的“看官”,所以大学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项链,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饰,京剧演员用《长坂坡》致敬将士,小姑娘用敬礼心理援驰军士们的付出……看戏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双双手,穿过钢丝网,拉住英雄们的手,正气被点燃。

  瓜怂不怂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为敢死队,端午为国捐躯……杂牌军有了自己的番号。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他们也不是戏子,据史料记载,这群将士们在后面还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磨折,谢晋元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但他的正气还是被20万的上海民众牢记。现在的上海还有晋元路,晋元广场,纪念馆,还有今天《八佰》这部电影。

  中国近现代史,除了割地赔款,还有一场,肯定不止一场“盛大的表演”。

《八佰》观后感2

  20xx年看的第一场是《雪人奇缘》,8月21日上映了一部名为《八佰》的电影。有很多同学已看过,我看了预告片儿,感觉很有兴趣。

  上午下了古筝课后来到奥斯卡影城,取票进场,进入了二号厅,发现人并不多,前四排只有我一个人。这倒与我预想的场景不同。后来想想,电影结束时正是饭点儿。所以人少也是应当的。

  电影开演了,我逐渐被精彩的剧情所吸引。背后持续传来儿童哭声,真是大煞风景,破坏用户体验。我心想,小孩不敢看,就带出去,为什么要影响他人。

  《八佰》改编于历史真实事件,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以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名为八百,实则只有420人。造就了这个奇迹。《八佰》历时230天拍摄,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来重现当年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斤烟油和近五吨的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打造了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左边苍夷满目、硝烟四起;右边则灯红柳绿,一片繁荣,曼妙女倚栏望,而这里却是时时有生命危险。

  最令我震撼的是升国旗,升国旗会激怒日军,可是明明在自己的地盘上,凭什么不能升?那还有什么尊严?国旗升起来了,日军飞机来炸,人肉来挡,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

  四万万中国人在战争面前。竟不如那400人,“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八佰》观后感3

  我们生在和平的年代,但这个时代并不和平。战争的背后永远牵扯着利益,待在上海四行仓库坚守的四百名抗日英雄无疑值得我们铭记。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

  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但在这一反差中,又深刻的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支持民族在世界矗立的基本,《八佰》中的“四百壮士”正是那流传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图片图片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看完《八佰》让我联想到了这次抗疫。一声令下,“逆行者”们火速赶往武汉志愿,万千志愿书没有一声怨言。这便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为何会屹立于世界五千年而不灭亡。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最后的白驹就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低头,不是东亚病夫,不会任由任何人欺负。我们会尽我们所能去朝着光明前进,我们可能会萎靡一阵,但不会一直萎靡下去,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

《八佰》观后感4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河左边,是血肉横飞的战场,每位战士都战在死亡的边缘,河的右边是一派歌舞升平,人们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么剧烈的对比,让我们沉醉其中,久久深思。

  《八佰》这部电影生动地再现出了当时悲壮的场景。它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影片中的两个情节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就如第一个情节中舍身炸敌的勇士,他们悍不畏死,在身上绑上十几个炸弹,只为了能把敌人的阵容炸毁,和魔鬼同归于尽。可谓“忠孝不能两全”,一位勇士喊着:“娘!孩儿不孝了!”便拉开炸弹,跳了下去。他们那奋不顾身的一跳,是那样悲壮,让我热泪盈眶。

  假如要说谁最不怕死,那就要数升旗护旗片段里的'勇士了,他们的抗日热忱值得我们仰慕。一面军旗在四行仓库的顶端升起,一架日本的飞机炸毁了旗杆,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身子当支撑架,但是飞机再次把人架打散了。一个勇士冲出来迎战飞机,连被打中了腰也不知道,仍在反抗。飘扬在四行仓库的,不仅仅是一面旗帜,它还是中国人不屈的抗战精神,誓死卫国的坚毅意志!正是旗下那些伤痕累累的身躯、那些死不瞑目的双眼震憾了全世界。

  历史告知我们:民散则国弱,国弱则受欺。现在虽然没有斗争,但不行能始终没有。经济斗争仍在接着,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八佰》观后感5

  昨天晚上六点左右,我们去了星达城,吃了寿司,看了一部叫《八佰》的电影。

  故事是这样的: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快沦陷了,国民军的一个加强营固守四行仓库,狙击日军。老葫芦从仓库逃了出来,被日本人发现了,结果被枪毙了。小湖北和战友们在四行仓库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全上海人都在为他们加油。最后小湖北叔叔、兄弟都战死了,被迫无奈,他们只能夜入租界。

  我觉得最震撼的是:许多中枪的人托着那杆半倒的旗!因为他们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他们要让中国人知道,他们的信念是坚定的。日本飞机看到后更是愤怒,朝着旗杆下射击,几十人全部死亡。最后还有一个曾经被称为“瓜怂”的.人把旗杆扶了起来,战士们冲了出来,把飞机打落了。

  华夏儿女们是坚定的,也是勇敢的。军人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篇章。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八佰》观后感6

  今天,老师带我们观看了《八佰》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上海濒临沦陷时的一段历史。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四百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上海的四行仓库。四行仓库被人们称为"魔楼",因为它与租界仅仅一河之隔,日军无法使用重炮等重型武器,所以侵略者一直无法占领。也正是因为这片战场在租界边,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在记者采访时,他们对外宣称有八百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有二百多人。有限的士兵在有限的条件下顽强坚守几天后,他们才获令撤往租界。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镜头使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个镜头先拍了租界的繁华景象,随着画面转换到了破烂不堪的上海,这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两个世界,看来让人触目惊心。

  《八佰》这部电影的名字为什么不叫"八百"而叫"八佰"呢?"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这部电影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也刻画了贪生怕死、不敢战斗的平平无奇的普通人。

  只要是人,那肯定都是怕死的。那为什么那些战士视死如归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而是因为他们有死的决心,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是必死无疑,但他们却顽强地反抗,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他们愿意为国家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战士们都是伟大的,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八佰》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好,我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电影,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八佰》观后感7

  一半天堂,一半地狱,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革命先烈无数人的努力下才成就了今天,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偌大的一个上海市,十几万正规军撤得无影无踪,只留下400多战士留守四行仓库,其用意竟然是为了几天后,召开的雅冬塔会议上各国佬们在看上海,中国队还在坚守。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争取国际援助,看人脸行事。

  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混乱不堪,在东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的老师和学生已让人傻傻分不清了,日本把中国打的人心不安。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起来,还有谁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不能战胜的`?

  哪个人不怕死,可在战争面前我们中国战士们,做的是保家卫国,不顾一切后果的拦截敌人,一场生与死的战争。

  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国人民的勇敢坚强,不怕困难保家卫国的精神。

《八佰》观后感8

  大概五六年前,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几个纪录片界的好友曾经花大力气重走抗战路,其中也包括寻访正面战场的遗迹,而淞沪会战作为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正面战场的拍摄计划搁置,但是筹拍中搜集到的那些悲壮故事却深深印刻在好友们的心中,即使是聚会时偶尔谈及,也让闻者泪目,感佩那些曾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人们,为我们民族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面战场上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备受激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是被低估的。至今,国际公认的二战起始日期还沿用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而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所以,从年初听闻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有机会在年内上映起,我和朋友们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的,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八佰》观后感9

  1937年的战役,很快被打响,让全中国人都铭记这历史,在一条河的两岸,一面是奋勇杀敌的中国士兵,一面是尚未觉醒的中国士兵,还在苟活着自己的生命,我相信,沉睡的狮子也终将回觉醒的。一场奋战后,还在收拾残局,那一夜,日本鬼子从水下,从楼墙上沿木梯偷袭,死伤加剧,有的人还在顾念家人,有的人还不敢开枪,有的人还枉顾生死,仍有的人举起长枪打向敌人,炸药绑在身上,以血肉之躯与日军同归于尽,只留下慷慨的几个字。那一刻是勇敢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终结,但是我相信,他们无悔无畏。从胆小怕事到冲锋陷阵,他见证了亲人的离去,同胞的勇敢,国家的.危难,他不敢再退缩,护起来那面国旗,打中了敌人的飞机,仓皇而逃,捍卫了最后的尊严,明知道国旗升起来会加剧日军的侵略,为了捍卫中国的决心和无畏,毅然决然的升起了国旗,他也因此腹部受伤流血不止而含笑牺牲了,世界上本没有无畏的人,无畏的人多了,也就变得无畏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八佰》观后感10

  电影《八佰》讲述了中国解放军在苏州沈湾执守一个前哨阵地,面对炮灰勇敢坚守,守住了自己的阵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影片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战斗场面和士兵的生活状态。整个影片给人的感觉是震撼人心。

  影片通过真实还原战斗场景,展现了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战斗精神。在面对敌人的强大军力和无尽的炮击时,中国解放军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面对敌人的种种困难和威胁,他们不屈不挠地战斗到底,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和不畏强敌的勇气。这种战斗精神感染了观众,使感慨万分,为中国解放军的英勇事迹感到骄傲。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鲜明,让人难以忘怀。每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将人物塑造得相当立体。例如,影片中的'轩辕队长,他是一位正直、热爱职业的军官,他带领着队员们顶住炮火,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任务。他的坚定和毅力让人深感敬佩。还有影片中的晓星,他是个善良、无私的战士,他用自己的犧牲换取了队友的生存机会。这些角色形象的生动刻画使观众对他们的命运和取舍产生了共鸣,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到中国解放军的责任和使命。

  影片中还强调了国家和民族的和平与团结。影片中展现的战斗较量只是中国大陆解放战争的一部分,中国解放军不仅仅要面对敌人的进攻,也要应对自身的内部分歧。正是通过在战斗中互相帮助和理解,中国解放军最终才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种团结和一致的精神也给了观众很多启示,让明白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八佰》观后感11

  9月7日,在队工会的统一组织下,全队职工观看了影片《八佰》,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本片讲述了1937年10月淞沪战役后期日寇侵略上海,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为牵制日军,掩护主力军全线西撤,率领423名青年官兵,对外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英勇杀敌,牵制任务完成后,守军越过苏州桥后撤离的一段真实的历史。

  近代的中国走过了一段痛苦的历史,晚清政府的腐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是这些不怕牺牲的壮士们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展现出不畏强暴、敢于打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这是我看完《八佰》最真实的感受。尽管战争的`残酷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但中国军人的浴血奋战,疫情中医护人员的守护,他们保家卫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胜利的曙光,我始终坚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八佰》观后感12

  近日有幸参与公司组织的电影《八佰》观影活动。对于生长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来说,电影《八佰》阐述了一段我不曾了解的一段历史。在上学的时候我们了解到1937年,对于中国而言,可谓多事之秋,先是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再到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同年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也就是《八佰》这部电影中的战争。

  《八佰》是以四行仓库保卫战为原型的.抗战题材影片,描述了以一条苏州河为界两地不同的景象,河的一边血肉模糊,枪林弹雨。河另一边万家灯火,歌舞生平。河两岸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又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因为战争误打误撞被编入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

  四行仓库像是中国抗战的缩影,仓库里的几百人并不想当英雄,也不是逞英雄。只是希望通过这些人的牺牲能够唤醒对面租界里的国人。影中的核心在升旗的片段。升旗之前,逃兵在逃,群众在看。人人想避而远之,安安静静的当观众,士兵只能被动挨打。

  升旗之后,士兵敢战,群众应该援,大家开始明白,自己必须是舞台的主角。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场景,比如那些帮着炸药的纵身一跃,比如租界赌场的刀子冲破枪林弹雨将电话线送到对岸;再比如何香凝的: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比如大学教授在募捐时将项链扔下楼去,在看到士兵在撤离时被射伤;比如赌场的老板,用斧头劈开柜门,拿出医疗物资给士兵,这些场景不正是仓库里的士兵用生命换来的嘛!

  电影的最后用一个远景的形式展现了当下四行仓库遗址依然屹立在繁华上海的一角的场景,一方面可提醒后人勿忘国耻,另一方面以当今的繁荣的上海反应出中华民族的崛起。

《八佰》观后感13

  看完《八佰》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感触的是那些背着炸药包奋不顾身从仓库跳下去,喊着自己的名字的军人们,当时眼泪就忍不住了,他们不畏惧牺牲,虽然没怎么读过书,眼界也不开阔,但他们却极力捍卫国家。开始那两个孩子从胆小逃避到最后的不会牺牲,我感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感动怜悯。五二四团一班班长陈树生,观察日军爆破楼梯进入仓库时,他背上手榴弹,从楼上跳下和几十个日军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1岁。

  最后我看见了日本人的残暴,一名士兵倒在子弹划过的地方,团长就算中弹也在想着同志们,他的精神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的牺牲,也不能替前辈原谅那些人。所有都要靠我们这些后辈去努力,让国家更强大。而我为出生在中国这个美好的地方自豪。一边的战争和一边的'日本的百姓,仅差了一条河,虽然这样,这两边也像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这是一种精神,保卫国家的不畏惧的精神,舍己奉献的精神,在这部电影中,没有谁是准确的主人公,确切的说每一位战士都是主人公。

《八佰》观后感14

  最近新上映了一部电影,网评很好,评分也很高,便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名叫《八佰》。故事是这样的,_37年,日军全面侵我中华,企图在三个月之内占领全国,他们在侵占东北华北之后,就将目标转移到了上海。中国军队经过前几场战争,体力人力实力都有悬殊,只能撤离来保存实力。只留下一个加强营掩护大部队撤离,这个加强营便是留守在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周日和室友去看了最近很火的《八佰》,这是影院复工以后看的第一部电影,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教育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剧情主要是讲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四行仓库一战我守军利用有利地形,毙敌200,自己伤亡20。实际我守军人数大概是400人左右,对外宣称800勇士。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管虎导演大场景的调度非常恢宏,场面营造相当出色,苏河两岸的地狱天堂,视效设计可以说比较完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前辈们舍命维护祖国,维护上海,给这个民族带来希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们负重前行,影片真的不错,大投入,大制作,演员演技到位,值得一看的好影片!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为深刻!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面是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一桥之隔,是光明与黑暗。百姓与军队。未来与当下。生与死的遥遥相望。一桥之隔,是这些小人物从懵懂到觉醒的成长;一桥之隔,也是个人融于集体。报效国家的蜕变;一桥之隔,同样是中国人民从浑浑噩噩到独立抗争的思想转折。观影途中,就听见有窸窸窣窣的哭泣声,很多人都被电影中的民族情怀所感动。看完从影院出来时,心中百感交集。影片所表达出来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单单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我们整个国家!中国加油!中华加油!

《八佰》观后感15

  八佰功名尘与土,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话则是《八佰》的真实写照。观影《八佰》时,我胸中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千层浪潮,奔涌而上从眼中夺眶而出。毫无疑问这又是一部让大家有集体情感共鸣,儿女共沾巾的佳作。

  守卫四行仓库的四百二十人的军队为迷惑日军,向外声称自己有八百人,这就是本片名字的由来。四行仓库并不是重要的战略要点,最开始的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这个仓库能不能守得住,但是它处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在三天以后就是九国公约会议,要扛到会议召开的那天,要保证上海还有中国的士兵。这几乎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战斗,这四百二十个中国战士,将生死置之度外。民族信念感和自豪感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看完整部电影的那天,我彻夜难眠,电影中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在我的脑海中循环播放,心里无法忘记战士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颊。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铭记历史才能思古通今。为什么总有人想要侵略我们的国家,因为我们的土地就像电影里朱胜忠笔下的亭台楼阁一样美丽,充满了希望,这让他们嫉妒,让他们渴望。想想在烽火连城的年代的那一批人,无人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谓是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他们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心壮志,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的.核心力量,将此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有未来。

  感谢导演在银幕上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和值得缅怀的英灵的故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当忆苦思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不要忘记是谁给我们的这一切,忘记如何才能守住这繁荣昌盛。

【《八佰》观后感】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12-11

《八佰》观后感10-13

《八佰》观后感11-27

八佰观后感06-30

《八佰》观后感08-25

《八佰》观后感06-25

电影《八佰》观后感05-23

《八佰》观后感15篇08-14

《八佰》观后感7篇【荐】12-26

观《八佰》有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