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八佰》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八佰》观后感1
暑假里的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一部名叫《八佰》的一部电影。
1937年,日本侵略上海,国民党组织70万军队发动了淞沪战役,由于当时国家不够强大,淞沪战役失败了。国民党在大规模撤退以后,组织420人留守四行仓库,为上海抗战保留了最后的希望,史称“八佰壮士”。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这种爱国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如果我长大了,中日再发生战争,我一定会献出生命,像那些英雄们一样,奋勇保护自己的国家。我希望,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让中国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后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有的战士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影片尽量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看完影片,心中除了感动佩服,更多的是致敬,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你们都是好样的。
电影《八佰》观后感2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应该最适用于人们读小说时对角色的理解。当一些看过的.小说被搬到荧屏的时候,觉得这个角色。这个画面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会有一丝丝的失望。当我的小伙伴们还沉浸在玛丽苏式的剧情中的时候,我犹爱战争题材的电影。小说。电视剧。
因为在苦难的战争中更能看出芸芸众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弃义,更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情怀。而电影《八佰》,全程IMAx技术拍摄,每一帧都是美学角度,无论是视觉效果。故事情节所传递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对战争故事的想象。导演管虎似乎正在开辟新的国产战争片类型。
电影《八佰》观后感3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成龙电影院,观看一部《八佰》的电影。看的压抑、难受,有些人哭了,我也流泪了。多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为这些英雄致敬!当看到战士们为了战斗,奋不顾身地背着炸药包跳楼的时候,我的`心是颤抖的,他们多么伟大!桥的两边却是两个世界,一边经历着战斗和生死,一边唱戏赌博吃喝玩乐。最后,上级命令他们撤退,又冒着生命危险向桥上冲去。
电影《八佰》观后感4
周一晚上,妈妈公司又组织员工去看电影。妈妈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于是我又屁颠屁颠跟着妈妈去了。
这部电影叙述了当时日军进攻上海的真实战况,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市,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第88师524团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继续阻击敌人。谢晋元所部约四五百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八百壮士。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一个个背着炸药跳下楼,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影片最后战士们像潮水般冲过桥,我都数不清他们流了多少血,但不管流多少血都阻挡不了他们为国捐躯、一往无前的脚步,还有战士们舍命护国旗的'决心。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壮烈,他们不惜丢了自己的性命,只要老百姓们平安无事,他们就安心了。所以我们现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无数军人用生命换来的。
仅仅是一河之隔,一边是炮火纷飞,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妈妈和她公司的老板娘坐在我身边哭得稀里哗啦,眼泪都停不下来。
电影结束后,妈妈告诉我:国不太平,何以为家?妈妈说,现在的太平盛世,我应该感恩,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一定会记住妈妈的话......
电影《八佰》观后感5
苏州河静悄悄的流淌,
一水之隔,一桥之距,
一岸天堂,一岸地狱,
一边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边炮火连天,满目疮痍。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河这边,身处地狱的八佰勇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守卫着河那边流光溢彩的繁华,正如片头所言:待我成尘时,你将见到我的微笑。
八佰的佰字旁边是个人字,八百人的生命定格在四行仓库,也印在中华儿女心中。枪林弹雨中,他们身捆炸药包,大呼姓名只身跳下,用年轻的身躯护住了四行仓库,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重炮轰炸中,他们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为国旗筑台,让国旗屹立不倒,也让祖国人的脊梁傲然挺立。再坚持下去的意义是什么?意义是这里是我们的家。即使平凡如尘,他们仍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魄,四天四夜,有血有泪,他们用血肉之躯直播的`壮举,振奋了隔岸观火的国人,鼓舞了全国民心士气。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苏州河依然静悄悄的流淌。
致敬每一位守一方故土,护山河安宁的革命先烈,致敬每一位中国军人。
电影《八佰》观后感6
《八佰》这部未上映便充满了争议的电影,经历了撤档之后终于在8月20日上映,我在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小小感受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巧合的是今天是天津塘沽爆炸5周年,当年救火的烈士也在今天被提起!对,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定当铭记! 烈士踏上不归路时的最后遗言,就像电影中的一幕,壮士们以身殉国时的悲壮,让人动容!
啊,不好意思,话题扯远了,现在回说电影本身!本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1937年,400壮士死守上海,虚张声势说是800人,抗击日军的故事!对不起,我概括得比较笼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本人觉得(狗头保命)拍得只能算是可以!! 首先,说说我觉得认为好的地方,导演一开始就给出一些极其凝重的镜头,颓垣败瓦,尸横遍野反映出战争的.残酷,然后又以上海的十里洋场作为对比,形成了一边天堂,一边地狱的对比!在电影开场,我还注意到有对白演练这一栏,可能是因为全片都用方言,而需要进行演练??另外,在美术的风格方面,有着管虎浓烈的个人风格,当中的京剧元素就如当年的《厨子戏子痞子》一样。同时,这电影拍得非常热血!血腥程度近乎真实,难道是因为过于血腥而造成最终成片删减?但听讲删减原因是因为其他敏感元素,不过怎样也好,不删也删了,就这样看吧,片中数处黑屏,是因为删减还是故意留白?我觉得是前者,因为黑屏后的画面与之前有小小衔接不上,就这样观感出现了断层的感觉,让电影变得不够紧凑!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点,而这样的情况还出现了几处!
以上是我觉得在戏里非常有意境却又意义不明的画面!
另外导演应该是想凸显出在战争之下,怯懦与英勇的对比,但实在有点过于刻意,在租界处本过着平和生活的人们由看着河对面军人英勇牺牲时到挺身而出的态度转变,都有点刻意!
虽然电影拍得刀刀见血,枪枪爆头!看得让人热血沸腾,但这就这样了! 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已经够了,而我觉得还未够到肉!可以再到肉一点,可能到时就删减得更多了!
最后我想说,结尾到底要说是戛然而止好呢还是说他仓促好,那队殿后的敢死队并没有交代,可能已经全部成为了死尸,定还是完全被剪走了那些戏份还有那段白马出逃后死里逃生回来的镜头到底有什么寓意??有几处这样意义不明的镜头,不止这部,在国内电影很多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点故作高深之感!
电影《八佰》观后感7
“我听到对面的楼里有人在喊,父亲说:‘那些人在保护我们’,我只记得那时候酒酿圆子很好吃,却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荧幕上炮火连天的场景看的我心惊肉跳,甚至都有一种想要找一个日本人打一架的冲动,即使我知道那样是不对的。像我这种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自然不会知道那种感受。但是即使是在观看电影,我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当年的生活在那种情况下人的感受。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这就是家国情怀。
电影中的各个角色扮演的.十分真实,开始很多人想当逃兵,但后来渐渐的变得勇敢了起来,最后竟加入了掩护部队逃生的敢死队,被人们称作英雄。有的人肯定想说,他们凭什么算英雄,他们一开始可是想方设法的逃跑的人啊。对啊,他们是人啊,他们也有血肉有感情的啊,再说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
回家的路上,心里百感交集;本以为可以快乐的看完一场电影,但电影那沉重的内容却让我怎么也开心不起来,而此时已经到家了,于是我决定玩会手机解解闷。正要的起劲时,我忽然想到电影中有很多人在对岸看着那些保家卫国出生入死的军人,一边说着军人加油,一边放着烟花说笑,对于这种隔岸观火,还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行为我很厌恶;但我看了看自己现在的状态:了解到这些沉重的历史,却不因为自己生在和平年代而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而用手机来麻痹自己。这和那些隔岸观火的人有什差别?
其实,一开始那个吃酒酿圆子的人就象征着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灯火辉煌的大城市里,又有多少人记得那老旧仓库里曾经的战火。
既然我们爱国,那就要多多少少为国家做一些贡献,而不只是在嘴上说说自己爱国啊!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国泰民安来之不易!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电影《八佰》观后感8
那不仅仅只是几个数字,那是用中国人的血和肉烙印在历史长河上的一个个血的教训与耻辱。他们不应该被时间冲淡,更不应该被忘却! 我堂堂大中华,岂能被一个小小的岛国吞噬?自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25日,祖国曾多次遭受日本的进攻和侵略,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争的开始,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消灭中国的美梦。南京大屠杀夺去了30万以上人民的性命。 百团大战中,彭德怀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进攻经过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国抗日战争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电影《八佰》为我们大致还原了一下淞沪会战的场景。谢晋元率部队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大部分的军队都逃离了上海。仅剩400余人,为了虚张声势,跟记者说有800人,这里有士兵、逃兵、记者,还有些从未上过战场的学生也不慎加入。他们中有的并不擅长用军事武器,但在危急关头,依然扛起了枪杆留守上海,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武器弹药落后的他们,只能用生命筑起一道保卫上海的墙。当日军企图凿开墙壁时,一位战士默默地绑上了炸药,并将一封血书塞给了战友,在万众瞩目下大喊了一声:娘,孩儿不孝!之后便纵身跃下,再也没有回来,随后更多的战士绑上了炸药,一个接一个,与日军同归于尽。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如果说四行仓库这边是地狱,那么它的对面就是天堂,英国租界与战场仅隔着一条河,但却有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因为租界是英国人居住的,所以日本人不敢入侵此地,放眼望去,一片花红酒绿,那边正在布置着最后一道防线,而这边又是唱戏又是放烟花,好不热闹,我又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些看热闹的,早早就下了赌注就等着看战争能不能再坚持3小时。我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冲进屏幕杀了那些个没心没肺又冷血无情的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是的,留下来的只有400余人,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守卫了这片土地,至于为何被攻陷,或许是因为剩余这四万万人民还未能觉醒。
电影《八佰》观后感9
“活下去就是胜利”,伴随着谢团长最后一次嘶声力竭的命令,电影逐渐落下帷幕。
1937年淞泸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了维持三个月,随着四万多国民党的撤离,第88师团谢团长率领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防线。留守在上海四行仓库四天,浴血奋战,直至上峰命令,撤往租界。
《八佰》给了我情感冲击,片中有很多触人心弦的时刻,其中最让我觉得戳心戳泪的一幕,是发生在敌军要凿开四行仓库墙体引爆的时候,当时敌军已深入仓库墙角,一旦引爆墙体,整个仓库都会失守。而战士们也没有足够的火力阻止敌人,危急时刻,陈树生挺身而出,他采取了:“自杀式”引爆,他身上帮着满满的炸药,走到楼前,大喊自己的姓名,利落干脆,没有丝毫犹豫,直冲冲地跳了下去,“呼”,一声巨响与一团火光震撼了对岸的民众。随后,接连的战士都采取了“自杀式”引爆,他们用身躯与生命来抗衡火力的不足,那奋不顾身的背影,令我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中的一个人物,给了我很大印象,那便是——端午。他是一个被冲散的“兵”来到四行仓库,他胆小懦弱,在前几次的进攻中,他缩在墙角,身子忍不住抖,连枪都不敢开,更是在他救一个女学生时,被炸药擦伤了脖子,而惊慌失措,大呼自己要死了。可在执行“升国旗”活动中,他那跃跃欲试的躯体,咬紧的.牙关、坚定的眼神,与之前的他截然不同。这次活动,他的腹部受伤,里面的肠子都留了出来。但他浑然不知,沉浸在胜利的喜悦。
“八佰”,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人”、“壮士”,更是中国民军十四年顽强抵抗的缩影。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向所有为保家卫国贡献过力量甚至生命的战士们致敬!
电影《八佰》观后感10
前几天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身边的家人朋友几乎都看了这部电影,拖到现在就只能一个人去看了。这部电影从8月21号上映,截止到今天19天,票房达24.5亿,光看预告片就
热泪盈眶,激发出满满的爱国热情,发自内心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大卖,众望所归,票房一直遥遥领先。
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谢晋元率420人在四行仓库与日军厮杀4天,死伤38人,毙伤日军200余人。4天后,谢晋元奉蒋介石命率部382人退入英租界,由英国人掩护撤出上海。然而,英国人突然变卦,强行收缴了将士们的武器并将他们关在租界北部的一个战俘营里。关押生活持续了近3年,期间谢晋元将军被叛徒杀死。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向英宣战并攻入了英租界,将剩余将士俘虏后罚为苦役。至1945年抗战结束后,420人只剩不到150人。
聊聊我的几点感悟
1、和平是用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战争的环境极端恶劣,要忍饥挨饿,甚至饥寒交迫,睡不好觉,受伤了没有好的医疗救助,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还要时常面对战友在战场中血肉模糊牺牲的画面,但是为了祖国,再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哪怕恐惧死亡,也会迎难而上,拼死杀敌,捍卫祖国。有一段话令我非常感动,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光默念都会感动到哭。
终于明白格局创始人为何坚持援助抗战老兵,敬重每一位战士,有机会我也要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珍惜当下的温饱和平
上一次触动我有这种感受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隔七年,那份激情所剩无几,今天被八佰再次激发出这种感受。相比起在恶劣环境下浴血奋战的战士,我们真的太幸福了,一日三餐,冬暖夏凉,有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有相亲相爱的家人,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下的温饱与和平全都是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当代战士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换来的,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温饱与和平,也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现温饱。
3、生命有限,乘风破浪,不枉此生
既然基本的温饱解决了,世界也算和平,我希望自己努力赚钱,努力学习,先让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去帮助他人。生命有限,敢于乘风破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突破自己,不断精进,不虚度光阴,先自立,再帮助他人,不枉此生。
最后,用电影里我非常喜欢的两段话结尾:
有胆怯,有顾忌,危难关头仍义无反顾;
有嫌隙,有猜疑,大敌当前仍同仇敌忾;
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
他们渺小而真实的活过。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死,不投降!
电影《八佰》观后感11
清晨一早,和同事相约去影院观看《八佰》。这部电影真的是很赞,特别值得去观看!
记忆最深刻的片段便是,开始时,“租界”和“仓库”两边鲜明的对比图,感觉画面特别有冲击感,很强烈!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生死一线!听到太多的人说租界是安全的,内心是强烈的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才是一个人真正活着的“底气”。日本不会去轰炸“租界”,日本会惨绝人寰的对中国人民屠杀,横尸遍野。
看到里面的士兵,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只想好好种地,都是有家有父母的`人,他们不想打仗,不敢杀人,他们想回家,他们想看看大上海。可现实让他们没有选择,面对敌人的进攻,面对一个个亲人兄弟惨死在自己眼前。他们不再逃避,不再怯懦,他们勇敢的用自己的身躯护住旗杆,他们在看到敌军偷袭,他们大声的叫出来并转身上报军情,那一刻他们不再渺小,他们变得特别高大。
而让我最潸然泪下,再也抑制不住眼泪掉下来的便是,在敌军飞机轰炸,在大型机械攻墙,定位轰炸时,他们主动把炸弹绑在自己身上,排起长队,以身体为代价英勇的跳下去,一个一个飞落下去的爆炸的烟火是他们英勇的形象……
在最开始,对岸的同胞每个人都仿若事不关己,歌舞升平的生活,随着剧情发展,八佰战士的英勇表现,唤醒了同胞们沉睡的爱国心,唱戏的老板,卖唱的歌女,大学的教授,爱国的学生,赌场的一对兄妹…………
一匹白马,向征着希望的,勇敢…
电影《八佰》观后感12
《八佰》又名《八佰壮士》,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
起初,我是不愿意看的,我胆子小,这种血腥残忍的故事,估计看了晚上也会做噩梦,但票都已经买好了,还是去吧。
《八佰》讲的是淞沪会战最后的艰难四天,在上海的四行仓库,至今还有此库遗址。如果你看的够细致的话,不难看到四行仓库那些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圆孔,几十年前,日军的子弹就从这里穿过,打伤我们的战士,打死我们的同胞。
电影很长,感人的地方也很多,似乎数都数不清,观影过程中我的泪,滑过两颊,滴进我的心坎。电影中有一片段让我久久无法释怀,这个片段发生在第二天的战斗。
四行仓库的墙有一米多厚,拿炮也炸不开,日军就决定让多个日军士兵,用钢板构成一个可移动的堡垒,在墙上凿洞,准备用炸药把墙炸开。守军战士一边朝敌人开枪,一边想办法阻止日军炸墙,逐渐变得急躁起来:拿枪打也打不中,拿手榴弹炸也没地方炸,难道就这么干等着,看着敌人们冲进来,看着上海完全失陷?
底下的敌人在破墙,上面的守军在思考,谁也不可能注意到,二连四班副班长陈树生,正用力把手榴弹绑在自己的腰间,冲向被炸开的一面围墙,对着“堡垒”大喊自己的名字“陈树生”,带着他21岁的人生纵身跃下。脚落地那一刹那,火光电石一并发作,伴着战士满腔的爱国之情炸开了可恶的侵略者,只留下一纸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陈树生以其无畏的勇气,无比热忱的爱国之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四行仓库最坚实的屏障。
后面的战士也纷纷效仿,接二连三跳了下去,炸死了日军,播种了希望。他们中有的人可能还没有孩子,可能没有妻子,也可能早已失去家人。他们跳下去的那一刻,没有痛苦的哀嚎,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而是怒吼着自己的姓名与家乡。他们对祖国做出了最后的呐喊。这些勇敢而忠诚的爱国将士们,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会亡。此刻,荧幕内外,一片寂静。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电影播完了,故事讲完了,但它给我的震撼已无法描述,它会永远保存在我的记忆中,滋润着,荡涤着我心灵。致敬战士!也致敬当年的爱国者!
战士们,你们可能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但你们却永远是最可爱的,永远是我们心里的璀璨明星!
永远只记团长那句“八佰”。
电影《八佰》观后感13
现在有一个电影特别火,那就是《八佰》,暑假快结束时,这个电影上线,随后就掀起了热潮,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谈论这部电影,我也想看看这部电影,昨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抗日时期,上海被日军轰炸,只有上海租界没有被炸,日军想进入上海租界,可却被四行仓库里的四百名国军守着(文中说八百),四百对几万,多大的差距,人们说他们守不过半天,可是他们却守了四天,最后他们的长官下达命令,让他们进入上海租界,放弃坚守。
这是一部抗战剧,也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不难想象那时有多困难,在第三天时,日本扬言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日本立马发起猛攻,日本为了打破墙体,组成了一个铁皮阵,也就是日军头顶一个大铁皮,让国军枪打不进去,手榴弹扔不到。这时一位国军做出了自杀的举动,他身上拿着好几个手榴弹,跳了下去,成功炸到了日军,其他几个国军见到之后纷纷效仿,最后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死不如赖活,能活为什么要死,可有这样一群人,不怕死,困难来临之时,冲杀在最前面,他们就是抗日军,如果不是他们,我们泱泱大国早已沦陷。
让我们铭记历史,从惨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好好学习,报效中国。
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电影《八佰》观后感14
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了掩护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谢晋元带领一营国民革命军战士与日军在四行仓库展开激战,完成阻击任务,成功掩护第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革命军撤退。电影《八佰》即是在背景下创作的。
虽然号称“八百”其实守卫四行仓库的不到四百人左右,为了迷惑敌人,他们向外放出的消息是八百人。因为此时会战结束后的大部分部队正在撤退,因此,他们在这里的战斗注定是没有任何援助的,这是一个死局。谢晋元曾告诉部下:“本军所奉的命令就是要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所以这个四行仓库就是我们四百多人的'坟墓,我们全都要战死在这里。我们中间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要坚守阵地,和敌人拼死战斗到底!”。
战士们敢于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令我感动,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激烈壮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寻味。
影片中很多场景之于太平盛世中成长的我们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影视作品反映出来的不过是当时的一些缩影,真实与否无需定论且残忍。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战争远比影片来的激烈且残忍,那些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与牺牲也是永远无法磨灭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唯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愿世界和平!
电影《八佰》观后感15
在苏州河,"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这是出自于电影《八佰》的一句话。一边是纸醉金迷的租界,另一边则是战火纷飞的四行仓库,它带来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还有民族的耻辱。
《八佰》的故事原型是1937年发生在四行仓库的一场保卫战,这场战役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将近几个月了,国军几乎全部撤离,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最后420人留守四行仓库,直到10月30日才退留租界。
其中有两幕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电影中,从租界来的记者询问四行仓库里共有多少人时,一名国军士兵刚想说;"四百二……"但被团副拦住,"有八百人!"这四个字多令人心酸,虽然只有420名国军士兵在,但他们有着八百人的精神,他们和死去弟兄的精神一起并肩守卫着上海。
另一幕是日军准备在钢板阵的掩护下爆破楼体时,一名叫陈树生的国军士兵绑着手榴弹跳了下去,他跳进了楼层里面,与敌人同归于尽。接着是更多的壮士牺牲:"湖北通城李满仓!湖南浏阳王金斗!俺叫孙守财……"喊完一声名字,便化为一朵朵血花,好像炸在我的心上。那些伴随硝烟牺牲的战士们,他们是中国的英雄!
影片的最后,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遮住了四行仓库,熄灭了未停的战火,仿佛整个世界突然安静下来。
这就是八佰壮士的故事。
看完整个影片,我沉默了好久,思绪忍不住飘到祖国的过去和未来。以前,人们的生活十分穷苦,而现在,人民生活改善了,祖国也强大了,这些全是由那些英雄用生命给我们换取的。如今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祖国繁荣富强,我们应该将历史和那些英雄永远铭记于心,为祖国更美好的未来添砖加瓦。
【电影《八佰》观后感】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09-15
八佰观后感09-24
《八佰》观后感7篇【荐】09-05
电影观后感05-11
情书电影观后感05-14
励志电影观后感04-26
电影《神话》观后感06-08
电影《妈妈》观后感11-17
电影《无名》观后感02-04
国产电影观后感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