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远去的牧歌》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远去的牧歌》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远去的牧歌》读后感1
在看《远去的牧歌》之前,我专心捧读了新疆散文大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阳光灿烂照天山》和《在哈萨克牧场》这三本书。这几篇意境壮阔、词句瑰丽的散文在当时也可称为是散文界的标杆,但作为五六十年代的遗篇,时间、光阴还是慢慢地冲淡了它们的影响。直到这次我坐在电影院里,随着一声牧歌,开启了《远去的牧歌》的大幕,才又把我拉回到书里的天地草原。
哈萨克族牧民以游牧为生,跟随四季转场,胡玛尔、哈迪夏两家的矛盾、恩怨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条。看着银屏上几乎不做任何装饰、粉抹的哈萨克男、女,以及桩桩件件吵闹、怒骂、喜怒哀乐,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家长里短。我想举起双手感叹,好近!好真实!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尤其是哈迪夏,我几乎想冲口喊出:哈萨克族出来个哈迪夏!这就是我久藏心中的母亲的形象!演员叫什么?不知道,只记得了角色哈迪夏,她就是哈迪夏,哈迪夏就是她。
教育孩子,她没有假模假样华丽的语言,只是朴实地说:“就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你想想,树没了,鸟儿就不来了!鸟儿不来了,虫子就多了,虫子多了,就要闹虫灾了”。与其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给人以深远的现实教育,还毋宁说,是哈迪夏的心胸、心怀,给了我震撼,游牧滋养了她,呵护生灵的慈爱又开阔、积累了这位母亲的眼界和人生高度。
好一位哈萨克族母亲!
故事情节推进中,看不到一点当今某些影视剧中哗众取宠卖弄搞怪的做作,只有平实的哈萨克族游牧转场,跟现实中的哈萨克族牧民一样,他们就是这么真实的活着的,纯朴、善良、简单,要不是坐在电影院里,都会觉得他们不是在演戏拍电影。吃喝拉撒、行动坐卧、婚丧嫁娶,牧羊人牧马人(生儿子、生女儿)的喜宴,婚礼上的载歌载舞,那种欢乐就是全民盛宴,男女老幼各个都喜在眉梢、幸福满满,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中,叫人不由得跟着陶醉。
飞毡盖毡房包顶的场景,很叫观众眼前一亮。只是电影太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两个健壮的哈萨克族巴郎子跃马飞毡时,没有盖得太到位,也缺了些艺术的美感。应该是一个电影特技,毡子被他们飞起来,慢慢飘落在毡房的顶部。
啊……,马背民族,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响应党和政府的定居兴牧的政策,演绎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真真切切的现代游牧大戏,戏里呈现的是进步、发展以及演变的游牧文化。
电影的结尾,哈萨克族牧民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开车在新修的宽阔柏油大道上转场,浩浩荡荡的车队,奔驰的骏马,犹豫不前不断回眸思乡的驼队,背景里千山万岭、天空高远,一个画面传达了祖国北疆浩瀚大地润物无声却又义无反顾的文明进程。
耳边只剩远去的牧歌……
《远去的牧歌》读后感2
早上,我们要写作文了,突然,农老师说:“等一下我们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我么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怎么玩?”有的说:“什么叫击鼓传花?”
老师给我们讲了游戏规则:“我手里有一朵花和一个鼓,我来击鼓,鼓声一停,花落在谁的手上,谁就要摸彩。”
游戏开始了,老师击鼓,同学们把花传来传去,我心里想:不要是我,不要是我。啊,鼓停了,花正好落到了我和表弟的中间,我和他石头剪刀布,他输了,他被摸彩了,他摸到表演大灰狼,他摸摸脑袋,说:“我不会。”我就教他,吓得大家哇哇大叫。
第二局,花一落到我的手里,鼓正好停了,我“中彩”了,我摸到了跳舞,我跳了一个街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三局还是我,我摸到了唱歌,我唱了《小酒窝》,会唱的.都和我一起唱。家里都是欢声笑语。
今天的击鼓传花游戏真好玩,我还想玩。
【《远去的牧歌》读后感】相关文章:
牧歌说课稿12-19
《牧歌》说课稿06-14
初中音乐《牧歌》说课稿01-20
读后感10-29
《青鸟》读后感08-02
人生读后感10-07
雷雨读后感10-05
母爱读后感10-20
《皮囊》读后感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