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读后感

时间:2024-03-31 08:28: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重门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重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重门读后感

  三重门读后感 篇1

 

  今天把《三重门》看完了。这本书的情节很简单,时间跨度也不大,吸引我读下去的就是韩寒那犀利的笔锋了。很多不敢说和说不出的话,都被他说了,不仅说了,还说的叫人直呼过瘾,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拍手叫绝。

  中国人提倡中庸,凡是极端和绝对的必然错误,因此也鲜有人敢在这样的文化熏陶里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

  韩寒算一个,当然他的祖师爷钱老更不用说了。

  刚刚看了一下阅读的时间,《三重门》只用了五个多小时,而《围城》则用了相当于这本书的两倍。原因是《围城》所描述的世界和思想高度远大于我现有的认知,所以边读边思考,即使这样,仍有很多不能领悟的,所以也不敢对书中人物安加评论。

  不过《三重门》讲述的是学生年代的事情,因此与我共鸣颇多,很多人、事、物,大抵也都相识,作者所表达的那些叛逆思想更是学生时代的我产生却又被压抑的。因此才有一种很强烈的欲望想要对书中人物思想作一些不成熟的评价。

  主人公林雨翔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靠着小时候的一点文言底 子强撑至今,而他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常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若说诚实,林可算不上,然而与罗天成和钱荣相比,林还是可以奇奇其谈自己是多么诚实的孩子。可是像他这样同时臣服于虚荣和良心的人,既要为了虚荣而扯谎,又不愿彻底丧失了良心而要时刻把握谎言的尺度,是最累的, 最终既无名利也没了底线。说一句偏激的话,倒还不如钱荣等人,骗了自己和别人之后还能名利双收。

  其实谢歌谢是个很好的人,纵然有些死板和书呆子气却也不是可爱的面。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别人也很照顾。尽管身边官二代富代大堆, 他却没有自怨自交而是努力学习。前面有一段我也挺吃惊的, 他和雨翔第一天认识就坦言自己家穷而 且不卑不亢,虽然他潜意识里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是这样的,但已经很好了。

  不过他却被那些靠着家世和吹牛的人到处打压欺负,很是令人痛心,我不知道那些考试不及格的人怎么有勇气去嘲笑这样一一个学霸, 除了家世外,也就撒谎吹牛的能力让景渊自愧不如了吧!但透过他,我更能理解那些刻薄和虚伪的人了--是环境的造就,也是自我的沉沦,更是社会的弊病人性的弱点!

  Susan在整本书里是比较完美的存在,也是雨翔心中的白月光,她始终忠于自己,也忠于所爱,美丽聪慧又正直。然而和雨翔终究是错过了。仔细想想,韩寒不仅在文笔上模仿了《围城》,人物设计的也大差不离,雨翔和鸿渐家世和性格都十分相似,Susan 也有着晓芙的影子,配角们更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其实在看到中间的时候,也产生过厌烦的情绪,因为韩寒把一半的篇幅 都用在了解释的比喻上,理解他模仿《围城》的心情,但是同一种文风,钱钟书写出来的与韩寒写出来的'终究不同,一个是饱尝人世艰辛的学者,-个是初入世 也未入世的少年,二者看似很像却相差甚远。也有人评论道“越读越像《围城》,这文风太相似, 模仿痕迹太严重,当然也太单调了。读若读着兴趣索然减半,究其原因,我怀疑是因为这半本书里只有钱老的幽默,没有钱老的内涵,情节平铺直叙,人物刻画浅海,主线不突出。阅历,是成书时作者最大的眼头,也是败笔。”然而这并不妨得《三重门》成为一部住作!纵然境界不如钱老,但较之大多书,也界是杰作了。

  韩寒自己也意识到,“我开始怀疑,这就是自己想要的长简吗?内容空洞,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但这就是生活。写小说的凭什么写到男女分手就得命令老天爷掉几个雨点下来?凭什么主人公思想4争时非要正值窗外左打一个雷右闪一一个电?凭什么若干年后分手的双方一定 会在宽虹闪烁的街头重逢?公厕门口就不可能撞上了?这就是所谓高于生活?尽管情节不曲折,但小说里的人生存着,活着,这就是生活。”他解释得清楚,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这就是生活!

  他在后记里面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读者的一句话“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署名是“一块上海大金子韩寒”,为了这些,我也愿意喜欢他。尽管有人心有不平,畸形的心理促使他打压韩寒们,但若我遇见一定要抗争并鄙视到底。我愿意喜欢韩寒们,我愿意更多人去喜欢他。

  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我们这一代所缺少的正是这种由内而外的声音一-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三重门读后感 篇2

  初读《三重门》时,和很多人一样,都深深地厌恶故事中的教育制度,腐朽的教育制度荼毒了有能力无成绩的学生的生活,却无力改变。就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被当时的社会制度深深压迫,却毫无反击之力,在“城内城外”受尽荼毒。但这次我想放下制度上的争议,来再一次感悟一下《三重门》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初中高中的生活,那时的似水年华,我也总是在幻想着好多好多美好的东西,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就像韩寒所讲“为什么偶遇一定是在霓虹闪烁的街头,公厕门口就不可能撞上么”,一切都只是为了迎合读者对“美”的追求。“凭什么小说中一分手就要命令老天爷掉几个雨点下来”,艺术但不能过度的追求于“美”,趋之若鹜,这不是艺术的高于生活。

  林雨翔和susan经常被读者说是现代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我想这只是对《三重门》的浅层次阅读。一本有味道的书不是仅仅写一些批判制度就能“书香四溢”的。让我们再用心去感受一下那个故事,林雨翔和susan 的故事。林雨翔是受父亲“熏陶”成为了一个“精通古文”的学生,恰恰就是熟悉了一些古文使他与同学们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让他遇见了susan。susan集古代才女丽质于一身,高雅的气质,不被世俗沾染,读的一些诗词,如柳永;喜爱一些诗文,如徐志摩。正是才子眼中的佳人,所以韩寒在刚开始就设定好了两个人的缘分。正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林雨翔心中,susan就是他心目中的窈窕淑女。但韩寒讨厌言情小说中荒诞的情节,为什么见一眼就一见钟情?为什么男主角与女主角就这么容易走在一起?脱离现实,显得有些俗气,而这也不是美的体现,更不能表达青春的那种美好。于是韩寒对于二者的感情用着朦胧的手法,像是在写一首诗一样,当情感稍有流露时便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书中男主人公林雨翔对susan的追求也并不像其他青春文学一样像是在诺曼底登陆一样疯狂的进攻,林雨翔在心之向往的女孩面前显现的却是矜持与羞涩,不由的保持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那susan的若即若离又令林雨翔魂牵梦绕,梦寐以求。多像高中的我们啊,对自己喜爱的女生,就是那种羞涩,像林雨翔一样只能寄情于诗篇和那一片片夹在单车上的绿得通透的树叶。在教育制度之下,林雨翔对susan的感情悄悄地“滋生”着。这感情正如同《蒹葭》中朦胧一样,像是在水中,像是在岸边,仔细寻找,却道阻且长。

  林雨翔与susan因为教育制度而缘起,也因为教育制度而缘灭;正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因为社会现实与唐小姐相识,又因社会现实与唐小姐缘灭。

  中考时,susan知道林雨翔喜欢她,知道林雨翔无法考到市重点,于是放弃了五道题来到了县重点,可父母却花了钱疏通了关系让林雨翔走了市重点的'体育生,就这样两个人的命运“擦肩而过”。林雨翔无法去适应市重点里的生活,也适应不了没有了susan的生活,变得慢慢沉沦了下去。正如《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不知道是不是林雨翔不去追问susan的事情,susan就慢慢的忘掉他,susuan为了让林雨翔安心学习,便欺骗他自己已有喜欢的人。看到这里,这更是像是青春中的我们因为自己的无力而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一种撕心裂肺的惩罚,而这惩罚作用的效果便是双方的。

  这一切的一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校园爱情文学(或言情小说),更是对青春的一种诉讼,而这诉讼之中夹杂了一些青春时期朦胧的男女的心意。再去回到教育制度上,似乎就是教育制度造成了这种遗憾,可似乎就是这种遗憾才让的这青春更加意蕴深长。与其说韩寒是为了批判教育制度而写这两人之间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为了写这青春对一切的迷茫与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追求而夹杂了批判教育制度,去写的一个现实的生活。

  曹文轩教授说韩寒的笔法与现代大多数作家不同,总是有着一些幽默诙谐,而且笔法老辣。袁敏评价其《三重门》时就说“它的行文似有《红楼梦》的格局,它的用笔又有《围城》的韵味,它的语言藏龙卧虎、吸古纳典,语言本身有细节、有性格、有生命,充满灵性。”在书中韩寒写林雨翔与susan时便用着其诙谐幽默的手法将故事写的现实,不给人一种唐突感,让读者感觉很现实也很接近青春,一些诗词运用也恰到好处,恰好写出了处于似水年华的我们青春的茫然。韩寒以其独特的笔触让人物活灵活现,又引人深思,不仅有对当前教育制度的深思,也有对青春迷茫的深思。韩寒笔下的青春或许是最现实的,也是我们最期盼的,一切,朦朦胧胧,令人发省。

【三重门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重门读后感03-22

《三重门》读后感04-30

读后感05-01

《彷徨》读后感11-07

《红日》读后感11-08

《故乡》的读后感11-06

《论语》读后感【经典】11-11

《劝学》读后感05-08

雪人读后感05-10

《感动》的读后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