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平行线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行线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行线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 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探究平面内 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 目标分析:
1、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 体会平行线的概念 ( 知识与技能)
2、 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 作、 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 探索性和创造性。 ( 过程与方法 )
3、 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 探索平行公理 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 就是学生自己独立 的 对平行公理推论 进行 清晰说理 这一问题。
4、 教法学法分析
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
1、动: 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 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2、探: 激发学生强烈的 探索 欲望;
3、乐: 促使学生 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 不断渗透 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5、 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 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 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2、 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 平行线的画法: (1)放 (2)靠 (3)推 (4)画
动手实践:
3、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且 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 c∥a, 那么b∥c 。
(3) 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1、 巩固练习
下面是几道判断题
(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错)
(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 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 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 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 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拓广探索
通过 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布置作业 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1、P19、第8题(必做) 2、P41、第12题 (选做)
教学设计说明
1、 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例题:
2、平行线的画法: 学生绘图区: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推论: 课堂总结:
平行线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 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 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几何学习时间不长、内容不多,思维具有单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平行公理的推论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 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自我表现欲望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和双主教学原则,结合本段教材特点,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并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媒体我采用电化媒体,电脑媒体以其形象、颜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使教学目标更完美的实现,另外,电脑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交互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类比、探索、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结合实际,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强调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后教师用展示笔直的两条铁轨、立在路边的两根电线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每个图形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启发学生:请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想象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指导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平行线(板书课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观点。
2、 理性归纳,形成概念
什么叫平行线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师生共同完善表述内容,形成概念,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及读法,指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及时反馈,巩固概念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我用出示了两道判断题:(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段(2)长方体的两个棱。通过判断可知:长方体的两个棱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显然不是平行线,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我用这两个定义来强调定义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不但及时巩固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4、 动手实践,理性归纳
对于平行线的公理及推论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小学平行线的画法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AB外一点 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突出“两靠紧,推动”等重要步骤和方法,然后出示练习:按要求作图。用来强化作图技能,用投影展示学生画图,共同评判,然后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基本图形上过P再画直线AB的平行线,从而得出此平行线存在的唯一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公理,若过直线AB再画AB的平行线,发现三条直线彼此是平行的,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创造之乐,通过推论的得出,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5、 反馈练习,巩固所学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空题,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符号表示,旨在培养学生图形与符号的转换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第三题是读语句、画图形,书本P 页,旨在检查学生画图技能的形成情况,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习题力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体现了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强调。分两层: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1)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 平行线是怎么定义的?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概括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本节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布置作业分两层:
(1)必做:教科书
(2)观察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找出存在两直线平行关系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是这种现象?
这样设计不但及时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7、版面设计:
本课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体现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等知识框架。这样使本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五、说课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平行线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说课稿10-31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06-01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2-11
七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05-28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2-16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08-24
平行线教学反思07-19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2-29
数学平行线教学教案12-24
七年级英语说课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