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5-10-12 11:03: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制定防锈的种种措施。学习的重点是能够制定“影响铁钉生锈因素”的实验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意在启发小组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孩子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水平。

  二、教学背景: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爱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相关图片、课件资料、铁片、铁锈、简单电路、磁铁、榔头等尽可能找到纯的铁锈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观察铁锈指导探究课堂总结

  导入新课和铁形成对比认识(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物体生锈的图片)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铁生锈的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铁制物品生锈的事实)

  3.看来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真多。铁生锈了,才有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吗?(学生猜测,并能说说理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如果铁和铁锈是不同一种物质,那就说明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如果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就说明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看来,要想弄清楚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还得先弄清楚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2.师出示新铁钉和铁锈,提问:对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颜色、手感、亮度、松软、导电性……)

  3.教师提供材料(自制电路检测器、榔头、磁铁、铁、铁锈等),要求学生观察铁锈,寻找证据,并做好记录。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

  铁

  铁锈

  4.交流汇报:

  (1)请一组学生汇报,其他组补充。(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知识点)

  师演示铁与铁锈的导电性、吸铁性。(铁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许多铁与铁锈的不同点,现在你能判断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变成铁锈是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三、指导探究,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过渡: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用证据支持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的假设,那么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的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空气)

  2.如果我们研究“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学生设计实验

  3.交流。说说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要点:

  两枚铁钉要一样新。

  一枚铁钉完全隔绝空气(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铁钉暴露在空气中。

  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4.小结。

  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的6倍。钢铁生锈是铁的致命弱点,钢铁因腐蚀而报废的数量约占钢铁当年产量的25%—30%,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你们说我们该这么做呢?(防止铁生锈)

  2.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为下节课准备。

  板书设计铁生锈了

  水

  铁铁锈(化学变化)

  空气

  课外活动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拿到课堂上继续研究。

  生成预见用磁铁研究铁与铁锈的区别,可能实验结果是磁铁能吸铁锈,因为理论上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磁铁不能吸引,但我们提供的铁锈中往往含有铁,磁铁吸住的是铁锈里的铁。教师用铁屑与从生锈铁制品上刮下来的铁锈细末做对比实验。如果找不到纯铁锈或者找到的铁锈仍然可以被磁铁吸引,可做演示实验,也可以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代替铁锈做实验,这也是允许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铁的铁锈如做不到,也应向学生说明。

  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归纳出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对学生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空中花朵--降落伞》是北师大版课改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空中花朵--降落伞的发明过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观看跳伞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伞是怎样发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绍了卢诺尔曼发明降伞的故事。这一部分一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卢诺尔曼从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着能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从而产生了想飞的愿望。第二层写卢诺尔曼长大后发挥想像,敢于实践,终于发明了降落伞。

  教材中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卢诺尔曼从高塔上往下跳进行试验的情景,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材安排,本人从三维角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这个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个生字的书写,以及兴、系、降、喝、禁这五个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与读法。

  2、学会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掌握沉浸、聚集、广泛、不可思议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继续学习使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大致掌握文中内容并会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能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5、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6、从小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本课我安排用两课时教完,今天侧重说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1、以题统文法: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完课题后,接着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习作的学习作铺垫。

  2、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导学生对文章的2--5自然进行多次的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想像在卢诺尔曼脑海中出现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读感叹句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飞上蓝天了。和不要说飞上蓝天,像麻雀那样从塔上飞到地面也行啊!对这两句的教学,我将采用比较法、换词法、缺词对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卢诺尔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体会感叹句的读法与用法。

  3、举一反三法(文本扩展法):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和几个比喻句进行文本扩展。如教学要是一句时,可以出示该句,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说完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过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两个比喻句时,也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间并不是很难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ca88,我将采用表演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和纸张、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伞,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说学法

  1、快速阅读法。在过完生字关后再读课文,指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这也是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的一个技能目标。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议、聚集、幻想"等词语的ca88可以采用这种方法ca88。

  3、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ca88程序

  1、故事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本人语言特长,为学生讲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伞越狱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课件引入,课件的画面应是降落伞从空中落下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2、揭题。板书课题,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该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问。之后引导学习第一句"观看跳伞十分有趣,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并进行文本扩展练习,让学生模仿该句说一句话。

  3、学生借助课后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并画下自己不懂的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教师或字典。

  4、检查自学情况,过关课文生字的读音及部分生字的书写。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在黑板上写下文中多音字而后进行ca88。

  B、词语多种形式的过关读。

  C、ca88生字的书写。

  难字:幻与幼进行比较。

  系统字:演、沉、浸: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们都是左右结构中含上下结构,而且都有一个"冖"。在教师示范书写后,让学生当堂进行书写练习,每字写两遍。

  5、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层。出示第一层的材料,而后指导学生带问题读书,"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做到读读、想想、画画、议议、问问。

  交流时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结合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卢诺尔曼小时候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想法在当时能实现吗?文中用了什么词来写?"叽叽喳喳"是什么意思,小伙伴们在议论什么,他们都会说些什么,这么热闹的感觉像什么感觉?从"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对卢诺尔曼小时候的特点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对描写其想象的两个句子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接着进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训练;接着让学生模仿卢诺尔曼这两句话的语气,说说如果你是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着痕迹地进行口语训练。而后过渡到对第一层的朗读。

  7、最后小结本段的ca88,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卢诺尔曼小时候就富于幻想,从而为长大后设计第一顶降落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作业

  A:向同学、家长说说自己曾有过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发明、创造及小科学家的故事,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交流。

  C:熟读课文,向家长讲讲降落伞的故事。

  D:抄写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组词。

  第二课时将进行以下ca88:

  1、继续完成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的原因之二:大胆实践。

  2、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3、完成余下生字的ca88。

  4、动手实践,制作一个小降落伞,体验过程。

  5、复述故事。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第二课《蜗牛(一)》。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修订后的教科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本课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教科书展示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蜗牛照片,提示学生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另一张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教科书在图上标注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描述表达时运用这些词汇,准确方便地表述。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科书点到蜗牛身体的颜色,重点展开的是对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

  “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样的反应”,这里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观察动物的应激性。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说,会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一项重要特征,动物怎样运动,又体现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

  在前面的观察和平时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注意到蜗牛的运动,而且会用“爬”“慢”等词描述蜗牛的运动,并已产生或提出有关蜗牛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整理出三个问题及活动来展开观察蜗牛运动的活动。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对学生来说,蜗牛是没有腿、脚之类的东西。那么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从没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发展了学生对足的认识。

  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活动回答的是这些问题: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观察内容。

  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教科书明确提出饲养蜗牛,并且提供了饲养的方法和两种养殖环境。只要参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学生一般都能养好蜗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5、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第一单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四人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活动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小动物们有的会飞,有的会爬,有的会游泳,真是可爱极了,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好,这节课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小动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蜗牛(出示蜗牛),你们了解它吗?希望同学们要仔细地观察它,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存下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做好记录。(板书课题:2、蜗牛(一))(上课一开始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蜗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现,也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及主动探究蜗牛的欲望。这使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控性,使兴趣“有”而不过度,为下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

  1、蜗牛的生活环境

  (1)哪里能找到蜗牛?(草丛中),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是什么颜色的吗?(有的青绿色,我的红褐色)

  (2)、教师提醒学生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2、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观察时要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2)放大镜的使用。师:手握放大镜的把柄,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蜗牛,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小组中间去。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理念。

  (4)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观察活动,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分为几个部分?(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

  (5)小组派代表进行上台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当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顺序的描述时,教师给予指引。

  (6)学生画蜗牛。让学生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作业本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7)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身体会缩进壳里)

  3、观察蜗牛的运动。

  (1)让蜗牛在玻璃上爬行并进行观察。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2)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蜗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蜗牛的爬行。

  (4)学生记录蜗牛的运动。

  (5)蜗牛爬行的时候,会留下蜗牛爬行的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

  (2)饲养蜗牛注意事项。(每天傍晚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3)蜗牛的食物:菜叶、青瓜等绿色食物

  (三)巩固提高

  1、学生做课堂作业

  2、作业讲评,订正

  (四)课外延伸

  1、学生课外饲养蜗牛。

  2、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生活。从而使四十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七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的水槽, 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 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 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3、 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 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 浮力大

  清水轻 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的说课稿范文12-15

小学科学说课稿08-27

小学科学说课稿04-25

小学科学说课稿09-28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浙江初中科学说课稿05-15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04-25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02-25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11-22

科学说课稿08-16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