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3-15 08:27: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认识数字并理解其意义是为以后学习好科学打好基础。由于有一部分幼儿对1、2有了认识并能理解其意义。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小小食品店》。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贯穿全部过程。

  二:活动目标

  《纲要》指出:

  引导幼儿对数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1、2、3,感知其意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喜欢我们的班级。

  3、能收拾好游戏的玩具。熟悉班级常规。

  三:教学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小食品店”里面,幼儿来当顾客,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主动进行学习。

  四: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在活动准备的材料中,我选择了干葡萄干、小糖粒、花生、饼干等幼儿常见且喜欢吃的小食品作为教具。幼儿使用的小筐和纸片等符合安全和卫生要求的。另外,在教具的使用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逐步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的方向过渡。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纲要》指出:“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

  不错的幼儿在情景中活动。我创设了开食品店的形式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天线宝宝开的是什么店?”然后请幼儿说说天线宝宝的店里面有什么东西。

  (二)、基本部分:

  这部分以“买食品”、“吃食品”这一系列游戏情景串联教学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认识数字1、2、3。其次,考虑到小班幼儿认识数字的特点,不易理解其意义。我就重数字与实物相匹配,引导幼儿理解数字,减低幼儿学习难度。同时通过指认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巩固对1、2、3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1、2、3时,依照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逐步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维发展。

  在“吃食品”的活动中,要求幼儿按数字和实物相匹配的原则。请幼儿讲一讲你买的是什么?有的幼儿说“是2颗葡萄干”,有的说“是2粒红色的糖”、还有的说“是2片三角形的饼干”。在此基础上,老师小结,肯定幼儿从颜色、形状的表述,同时鼓励一个幼儿可以从颜色、形状两维角度选择。发展幼儿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求幼儿要将自己买的什么东西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可以将食品共同分享。

  针对“买食品”的要求,做了不同层次的安排,让每个幼儿分别按不同的要求去参加活动。从而使每个幼儿有所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三)、结束部分:

  活动的最后为“图卡操作”,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为区域

  不错的活动中的练习做示范。我为幼儿准备了一组实物卡片和数字卡片还有固体胶,在粘贴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数字意义的理解。是集体教学活动同自主自学的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个别练习的机会。

  在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幼儿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要物归原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小小食品店》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空间。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七彩阳光”8—5的体转运动。

  一、教材分析:

  1、广播体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每天都必须进行的身体运动内容,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广播体操的教学,严格训练、严格要求。

  广播体操是按人体的结构分为颈(头)部、躯干、上肢、下肢四个部位,使其协调配合,有节奏地做各种举、摆、振、屈伸和绕环等动作。本套广播体操共分为八节和一节预备节。第一节伸展运动、第二节扩胸运动、第三节踢腿运动、第四节体侧运动、第五节体转运动、第六节腹背运动、第七节跳跃运动、第八节整理运动。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五节体转运动。动作要领是:第一个八拍,1-2左脚向左侧一步成开立(稍宽于肩),同时两臂经侧至头上交叉2次(五指分开,掌心向前)抬头。3-4上体左转90度,同时左手叉腰,右臂肩上屈,手扶头后。5-6上体右转180度,右手叉腰,左臂前举。7-8还原成直立。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但方向相反。第三个八拍1-2左脚向侧一步成半蹲(稍宽于肩),同时两臂前举。3-4身体直立,同时上体左转90度,左臂侧举(掌心向上),右臂胸前平屈。5-6上体右转180度,同时左臂经前摆至胸前平屈,手指触右肩,右手叉腰。7-8还原成直立。第四个八拍同第三个八拍,但方向相反。第五个八拍至第八个八拍同第一至第四个八拍。

  2、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打好身体基础。结合游戏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游戏教学的全过程,防止牵强附会,脱离游戏的内容“穿靴戴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转运动的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使学生按照规定的部位、方向,将动作做得准确有力,培养他们动作的节奏感和肢体美感。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广播体操的兴趣;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优良作风。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两臂的上举,单臂的前举。

  2、教学的难点:躯干的转体,肩肘的展开。

  四、教学过程: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依据本课目标,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准备部分:

  1、师生问号,提出要求:用激情的语调进行问候,宣布本课内容,提出要求。

  2、队列练习:原地的三种转法(向左、右、后的转法)

  3、小游戏:快快集合(解散集合站队的训练)

  每学期开学初的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站队散漫,甚至还有的学生在集合时找不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所以进行这种游戏性训练就尤为重要。

  4、解散集合练习三次

  5、成体操队形散开,进行乐曲伴奏的广播体操预备节至第四节的练习。

  (二)基本部分:

  教学内容分为体转运动教学和游戏教学

  一、第五节体转运动的教学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本节体操,先让学生看完整的示范动作,在看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手、胳臂、下肢等部位的动作和位置。

  目的:给学生一个直观完整的动作概念。

  2、分解动作教学,指导性练习。

  A、第一个八拍的教学

  (1)教师讲解、示范、慢做,学生同做。(第一个八拍的练习)

  提醒学生两个重点的动作:胳臂上举,五指分开单臂前举。

  (2)学生自练,动作达到规范正确,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领做,再练习。

  在此练习中,找出了学生普遍的错误:第一是两臂上举一定要伸直向上,两手五指分开;第二是两肘外展不能内扣,第三是单臂的前举动作与肩齐平。

  (4)第二个八拍的动作同第一个八拍的动作。但方向相反。学生学会了前一个八拍的动作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第二个八拍的练习。

  (5)师生同做这两个八拍。

  B、第三个八拍的教学

  (1)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慢做。

  在此过程中解释两处难点,就是3-4,5-6拍的躯干转体,而下肢不可以转动。

  (2)第四个八拍同第三个八拍但方向相反。教法同上。

  3、完整练习

  (1)学生自练,前后两人一组进行互检。

  教师进行巡检和指导。

  (2)师生共同练习一次,学生表演,分男、女生表演。(评价)对男、女生的表演好的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用这种方法,一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其他学生的表演;二是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动作的正确与否。

  二、游戏:你追我赶(迎面传球接力)

  游戏方法:画两条相距4——6米的平行线。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队,每队再分甲乙两组。各组排成一路纵队,面对面站在两边线后。每队甲组排头持一个篮球。教师发令后,甲组排头按规定的传球方法将球传给乙组排头,球出手后,自己跑到乙组排尾。乙组排头也用上述方法将球传给甲组队员,自己站到甲组排尾。如此依次进行。每人做一次后,以先传完的队为胜。

  游戏规则:

  (1)必须按规定的方法传、接球。

  (2)传球前不得越过横线。

  目的:安排一个运动量大的游戏是为了学生在课中进行适当的练习,能更好地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三)结束部分:

  小节本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练习,回收器材。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远古的传说》是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禅让”是远古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从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历史演进过程的兴趣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教材和搜集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知道炎帝、黄帝的发明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将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与前课介绍的考古成果图片进行印证,帮助学生分辨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在了解“禅让”含义的过程中,感受远古先民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等优秀品质,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华夏族的形成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禅让”的含义;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学理念

  1、师生互动:教师设置问题有针对性,突出学生参与,突出互动探究;淡化知识背记,突出体验感悟。

  2、目标生成情景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和知识构建的主要参与者。

  三、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七年级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四、说教法

  依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课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等,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感知、探究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我遵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这一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炎、黄、蚩尤的传说资料。

  (二)新课教学(40分钟)

  为了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解读禅让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2分钟)

  播放PPT:20xx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帝陵隆重举行,一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桥山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诚地参加公祭典礼,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炎黄子孙敬意,听音乐《黄帝颂》。看完后以问题“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视频中的海内外华人为何要祭拜他”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新闻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10分钟)

  活动一:杰出的首领

  情境一:多媒体展示三个部落的相关地图。

  问题1: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蚩尤,并讲讲他们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了解学生对传说的认知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总结。

  问题:2:有许多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远古先民,为什么只有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黄帝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思考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上述活动,达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目的.。

  活动二:传说与史实

  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传说中黄帝和他的部落有许多发明创造,前课介绍的出土文物哪些能印证这些传说?传说与史实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情境二:多媒体展示考古成果图片。

  ①河姆渡人房屋复原图 ②河姆渡人骨哨 ③大汶口陶器刻符 ④河姆渡水井复原图 组织学生将组织学生将考古成果图片与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创造进行比较,并出示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分析法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传说进行理性认识和甄别,从而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培养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8分钟)

  说一说: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故事会: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黄帝、炎帝、蚩尤三个部落。各小组围绕课本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后,派代表分别以炎、黄、蚩尤的身份讲述与其他部落间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顺三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其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交流探讨,并将交流探讨的成果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尊敬先祖、爱我中华的情感。

  第四环节: 角色扮演,解读“禅让”(5分钟)

  根据课本内容编排历史剧进行表演。

  剧情一:部落首领召开“联盟会议”,介绍尧的优秀品质,并推举尧为联盟首领。

  剧情二:尧老了,再次召开“联盟会议”,介绍舜的优秀品质,推举舜为联盟首领。什么是“禅让”?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括“禅让”的含义,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问题4: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引导学生归纳尧、舜的高尚品德,并加以勉励。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剧表演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的正确感知和初步理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想象力,在表演中感受远古先民的人格魅力。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15分钟)

  知识巩固:以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回顾新知,以提纲形式归纳全课知识。然后完成练习。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刘备——→ 诸葛亮←—— 辅助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上的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七第1~5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在学生学习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比,今后学生才能对周长和面积正确区分,理解实际意义。所以本节课内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生其它几何体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区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材编排特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具有层次分明的编排特点,也注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来编排,这样,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求周长或面积。

  二、教法分析

  这节课我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坚持以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采用实验操作,引导发现,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操作观察、说理、思维等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击破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分析

  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操作迁移分析概括自学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

  四、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共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用什么公式?计算周长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什么是面积?面积和周长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和面积的对比。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想一想、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1、一想

  先让学生想一想,回想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得出周长和概念。

  2、摸一摸

  用实物让学生摸一摸,在摸的过程中感受到面积的形式,得出面积的概念。

  3、比一比。

  出示例题: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让学生根据图形给出的数据计算周长和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它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由学生对板演同学的计算进行评价,从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比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的不同,也感受到概念的不同。

  4、说一说

  结合例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联系:都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区别是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量单位不同,面积表示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计算方法要用面积计算公式,使用面积计量单位。而周长表示围成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计算方法要用周长计算公式,使用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反馈巩固

  1、基本训练

  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1、2题;练习二十七第1题。

  2、拓展训练

  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宽取整厘米)

  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亲身掌握到知识的要领,达到巩固反馈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略)

  六、独立作业。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春》说课稿12-05

《水》说课稿08-25

《社戏》说课稿01-21

《雷雨》说课稿08-05

《白杨》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