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古诗词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说课稿

时间:2024-06-29 08:01: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说课稿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这三首古诗词都属于田园风光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乡村田园世界。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教学这三首古诗词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说设计

  我们做了这样的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入诗境,入情入境地去感受,以达成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诗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1、导入部分

  从想象原来学过的古诗画面导课,初步引导学生感受由想象画面入情入镜走进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时,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这样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乡村四月》古诗的设计

  在学生初步朗读、感知《乡村四月》这首诗后,从古诗学法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字或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于是,设计通过一个“遍”字,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抓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以达到走入情境,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的目的。在学生学会方法后,引导他们发现,在《乡村四月》这首诗中,还可以通过很多字或词想象各种不同的画面,更加深入的走入诗的情境。在这里,加入了读写结合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运用自己学会的方法去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走入文本,形成了与文本的对话。

  从课堂表现看,学生抓住了“满”字,“子规”,“雨如烟”,分别想象出了不同的画面,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通过“闲人少”“才”“又”等词感受到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有滋有味的诉说着他们看到的画面,有滋有味的朗读,把这些画面连起来,不知不觉的,就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完整的乡村四月图。在此,又设计了分层次引读,使学生进一步走入了诗的情境,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熟读成诵。

  3、《四时田园杂兴》古诗的设计

  这首诗的处理主要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拓展,特别是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不容易理解,结合注释,学生只能理解字面意思,对于丰富的生活情景不会有深刻的感受。所以由上首诗四月农忙时农人们紧张的劳作,引导学生直接走入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走进田园,放眼望去,你仿佛看到了农人们还在忙些什么。除了昼出耘田夜绩麻,引导学生想象人们还会为那些劳作而忙碌。

  可能还会有种田的,还会有织布的,除害虫的,砍柴的,学生们想象的很丰富,自然的就理解了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意思。这样的拓展,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走入情境,加深感受;一方面收到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的效果。

  为文本补白,加深里学生的理解,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走如了文本,这种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大人们忙的不亦乐乎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一种劳动的情趣使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所以设计通过朗读指导学生表达这种情趣,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这种情趣。

  在体会到农家劳动情趣的同时,在此又拓展了诗人范成大的另一首充满劳动情趣的《四时田园杂兴》,使学生感受秋收人们劳动时的欢声笑语,以劳动为乐,进一步感受农忙时的劳作之趣。

  由此点题,四时田园杂兴中杂兴的意思就是各种兴致。文题呼应,感受进一步加深。

  全诗在充满兴致的诵读中结束。

  4、《渔歌子》古诗的设计

  前面两首诗学生受到了农忙的感染,在热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所以设计以教师的范读、吟诵,配着音乐将学生带入那个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的西塞山前,使学生放松心境,入情入境,受到感染,感悟景中的意,意中的景。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课件亲眼看看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由学生的自我感受迁移入作者的心境,形成角色转换,达成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学生的感悟与作者的心境达成共鸣,真真切切地走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诗人忘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心境。

  5、结尾

  通过这三首古诗词的学习,意在使学生领悟到我国古诗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诗人交朋友。

  总之,这节课是全组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是由我一人来体现。由于我的个人水平、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读的指导,学生的引导,课件的操作等方面处理的还不够到位,落实的不够扎实,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此,真诚的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帮助和指导,不当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23 古诗词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5-26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05-29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04-16

乡村四月说课稿12-01

《乡村四月》说课稿12-19

《乡村四月》说课稿9篇01-10

乡村四月说课稿9篇12-19

田园诗情说课稿 9篇07-08

渔歌子教案01-17

《渔歌子》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