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3-05-25 18:58: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科学说课稿14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经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我的饮食情景,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我该吃什么、该怎样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一样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我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供给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构成和坚持。为了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简便、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我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本课由以下四大块资料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将自我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能够按照自我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能够是学生自我带的,也能够由教师为学生供给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经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营养,帮忙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资料能够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我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包含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我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包含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资料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景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本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二、小组交流、汇报。

  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贴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经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的资料,经过阅读使学生明白粮食类包含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包含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坚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经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当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经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构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关心和注意自我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我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齐,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齐,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学生按自我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能够给学生供给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齐,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经过今日的讨论交流,教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教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一样种类的食物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经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明白些什么?

  生:经过阅读和讨论,我们明白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丰富的淀粉,它能够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包含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坚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坚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经过汇报,我明白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有了必须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经过讨论,我们明白,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一样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经过学习我们明白,每种食物分别包含不一样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构成偏食的习惯。我们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经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对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首先对教材的分析

  《 …》单元… ,引领学生探究…,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再……,

  本课是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教科书设置了几个连续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进行科学的推测。第三部分…本课的教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对教材研究,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对…实验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明白……

  (2)在对…的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历…会…,掌握…

  (3)在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问、思考、阐述依据;乐于合作交流,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意识。

  本课的主要科学词汇有:数据测量、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等活动,理解…,

  由于…,我将难点定为: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

  二、对学情的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2年多的科学课学习,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然需要直观形象作支撑。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持续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探究能力。但学生常常急于动手,过多地沉溺于动手的快乐中,而缺少理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要强调实验前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年级学生对于…是有一定认识的,生活中…,他们能够…;但缺乏系统的知识建构,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因此,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在…中理解本课知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实验的方法,学生已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他们还将学习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表格处理数据。

  三、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课堂好比引导学生过河,教学中必须运用好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着重从内容、方法上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景,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观察法,并结合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

  与教法相适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科学教学的开放性,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在课堂上"授以鱼",更"授之以渔".本课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教给学生观察、推测、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为了促进学生有更为丰富的观察手段,积极探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将在课前作如下充分的准备:首先我会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小组探究准备:实验记录表,…

  为简约课堂教学,以平常心上好常态课,()落实科学作业进课堂,我会灵活运用省教研室与省教材中心合编的作业本。里面的活动记录作为课堂探究记录表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里面的课堂练习作为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程度的练习题。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我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3、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认识。这四个环节的`时间比预设为3、10、17、5分钟。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开始,我出示…,并提问:

  当学生还在回味…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时,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自己的猜测。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1、观察……

  2、小组合作记录讨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推测。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关键就在与设计好实验,控制住变量,在学生掌握大量事实资料后,通过交流比较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现象,我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师生小结:

  1、小组再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2、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3、归纳整理,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到此时,进入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几个常见而没有认真观察过的现象,学生解释。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促使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精细观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课外坚持探究的好习惯)

  最后2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回面批,对教学进行评价。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了动态的图文式板书,直观的图画,简洁的文字,结合课件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新概念的构建和理解。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1、体现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

  2、注重材料的结构性。在某种程度上说,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学中,这些教学材料在适当的时候分阶段地呈现或分发给学生,教师注意做好材料在实验前的保密工作。在学生实验完成后,准备反馈交流前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学记录单,使学生养成一心一意地倾听的习惯。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评价机制的运用,本课我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指导学生实验及报告单填写等过程中,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激励性语言给予适当的鼓励,倡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不同用途的纸》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纸》单元的第三课,教学内容包括:“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搜集各种纸样”、“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承受弯曲的性能)”三部分。

  二、对教材的处理

  原教材的内容太多,所以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只能是蜻蜓点水。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只选择“研究不同用途的纸”这个内容中的“纸的吸水性”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宽”,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一英里深”的探究。

  “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和“搜集各种纸样”这两部分内容我会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完成,而纸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弯曲性的探究我会放在第二课时。

  三、学情分析

  下面我就从知识储备、技能基础、认知特点这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1、知识储备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纸的观察》,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纸,他们已经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纸,学生也认识到不同纸的厚薄不同,也有学生说到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这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有观察过不同纸吸水性的情况。

  2、技能基础

  通过前面四个单元《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观察比较出事物较明显的不同点。

  在设计实验方案方面,学生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已有设计实验的经历,并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变量控制实验是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学生对实验要控制的条件理解比较困难。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在《水》单元曾经使用过滴管进行实验,知道滴管的使用方法,但控制水滴数量方面不太熟练。

  3、认知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上解除了自我中心性,他们会对自己的选择作出解释。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处理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如下:

  科学概念:

  知道纸的吸水性有强弱,不同吸水性的纸就有不同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研究纸的吸水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初步感受变量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3.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研究不同用途的纸”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纸的不同性能,知道人们就是利用纸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纸制品。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经历纸吸水性的变量控制实验,认识纸的吸水性有强弱,知道不同吸水性的纸就有不同的用途。

  而从上面对学生情况分析可知,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把教学的难点设定为:

  通过设计纸的吸水性强弱实验,初步感受变量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六、教学设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本课教学的设计上,我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本课的立脚点放在变量控制实验上。虽然观察能力是三年级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但在前面《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这些单元的学习中都有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变量控制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在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和变量控制方面学生都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本课把立脚点放在变量控制实验上,而不是实验现象的观察上。

  本课先创设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纸吸水性的强弱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带着猜测设计并动手做变量控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有了实验的经历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变量控制实验是如何做的,有什么实验发现。最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纸的吸水性特点思考纸的.不同用途,让学生知道人们就是利用纸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纸制品。

  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环节二,实验探究;环节三,交流研讨;环节四,应用、拓展。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刚才老师在准备上课时,不小心把红墨水洒到书皮上了,现在我这里有四张纸,分别是宣纸、打印纸、牛皮纸、报纸,能用哪张把书皮上的红墨水擦干净?学生说到宣纸、报纸能把墨水擦干,因为学生曾试过把水倒洒在报纸上,发现报纸能吸水。通过这个情境能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学生在选择用什么纸擦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纸吸水性强弱问题的考虑,那宣纸、打印纸、牛皮纸、报纸吸水性强弱的顺序是怎样,学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要验证猜想就要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二:实验探究(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是这课的教学重点。怎样比较纸的吸水性,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滴、插、挤),但学生提出每种实验方法都存在着问题,在试教中发现对每一种方法变量的控制都进行讨论,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交流研讨环节草草收尾。而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已在《比较水的多少》这课有训练过,所以本课对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就不展开讨论。而是在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法后,就让全班集中讨论“滴”这种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节省一些时间,使后面的交流研讨有更充裕的时间,并能把学生的关注点集中起来,使思维碰撞出火花。若学生能理解好“滴”这种方法中哪些变量需要控制,怎样控制,那对于其他实验方法中的变量控制,学生一样能掌握。

  从学生对“滴”这种实验设计方案的设计中可以发现他们没有注意到实验的相同条件或只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相同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的相同条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熟悉的赛跑规则,让学生对比赛的公平性有所理解,再迁移到本课的吸水性比赛,通过赛跑规则能启发学生关注到吸水性实验的相同条件。

  当小组讨论好实验的相同条件后,之前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各组学生进行交流,在明确了实验要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但发现三年级学生在讨论变量控制实验时精神已经开始分散,学生很想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是进行变量控制的讨论,于是整个课堂就变成老师和几个学生的互动,这样就达成不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所以我调整了教学环节的顺序,在小组讨论了“滴”的实验有哪些规则后,没有进行全班的交流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学生有了实验体验后再进行变量控制的分析,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就有更多的认识。

  环节三:交流研讨(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后,我让其中一组的学生上来演示他们的实验过程,由于全班都是做同一实验,但实验的操作并不相同,下面的同学就立刻发现实验操作的问题,提出滴水的时候没有同时滴,没有滴同样多的水。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通过质疑和研讨就把实验的操作要点理清:同时滴、同一高度滴、滴同样多的水,这其实就是变量控制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最后我顺势总结变量控制实验的要点,就是一个条件改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让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有更深的认识。通过暴露错误操作——同学相互质疑——老师总结要点的三点策略,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应用、拓展

  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宣纸和牛皮纸吸水性的特点,思考它们的用途,这是对本课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提出一个新问题:那如果要用纸做一个袋子,要想提起尽量多的东西,你会选择哪一张纸呢?自然引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研究纸的承受弯曲性和承受拉伸性。

  八、板书设计

  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纸的吸水性

  宣纸 报纸 打印纸 牛皮纸

  滴水:同时 同高 同水量 纸同大小

  吸水性:强 弱

  用途:写毛笔字... 防水...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研究自行车》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分3课时完成。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在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知识基础上,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是学生综合认识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作为教学重点,把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自行车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但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应用简单机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学法:以交流、动手操作为主。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行车,变速自行车。

  说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

  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

  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

  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

  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

  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

  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媒体:播放“自行车” 视频。

  小结: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的类型 所起的作用

  车把 杠杆、轮轴 转向、平衡

  踏脚与大链轮 轮轴 动力传递

  刹车装置 杠杆、滑轮、轮轴 刹车

  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不同?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

  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

  活动:

  1. 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

  2. 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

  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

  小结: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

  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

  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同学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知道的磁铁。

  这局部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和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同学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沛利用同学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局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局部首先是让同学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资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铁各局部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相信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局部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同学“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同学们可能会不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同学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同学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同学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认识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2。能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自身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和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布置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同学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同学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同学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同学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和教师的扮演,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充沛调动同学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同学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同学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同学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身所见过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同学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资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瓷汤匙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

  铁尺纸片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资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资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同学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让同学填写从实验资料区选取实验资料的物体名称。

  同学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资料做成的?

  同学回答后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考虑: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一起研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同学大胆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同学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发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同学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布置下,有的到实验资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资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充沛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像刚才老师扮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同学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同学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依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玩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同学继续探索。“同学们,假如我们继续玩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方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身玩弄磁铁,假如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同学可独立或小组合作玩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效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和“玩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同学发明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同学去思索、探究,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同学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玩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同学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同学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身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同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沛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同学考虑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4534535aaa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依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局部: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局部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导同学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同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同学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同学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同学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资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局部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同学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同学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同学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协助,实现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布置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同学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和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同学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干判断。问同学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同学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同学准备的资料,并演示组装、分发资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同学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同学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同学答案。希望同学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同学猜测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依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局部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局部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同学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同学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描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入手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最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结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比较认识水体积多少的不同,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对其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液体具有一定的重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因此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有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比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动中形成注重证据的意识,认识证据在证实假设的过程中的重要。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通过用量筒来测量水多少的活动,感受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准备:

  瓶子(每组1套)、记号笔、漏斗、量筒、课件等

  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探究式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寻找最简单找出水的多少的.方法。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1、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西游记》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内在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意识到身边的科学。这节课是学生在科学课中第一次接触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进行一定要清晰,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开始的问题情境,不但达到了这个要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比较水的多少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2、提出猜想,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通过猜一猜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判断水多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设计实验。学生对三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们的猜测呢?”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此时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要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水的特征给予归类。比如:比轻重(根据水有重量)、比液面(水在相同的容器中会有同样的液面高度)、比流速(水可以流动)等。使学生对水的认识从概念转化到应用层面。

  4、实验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研究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而是自己限定了实验材料,只用一只杯子和笔以及漏斗。其原因是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探究和实验方面还不具备自己任意选择材料进行实验的能力,如果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的话,会在操作上出现各种困难,只要他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描述,就应该给予鼓励。

  5、交流与表达

  通过探究,训练学生观察,划线记录、统计等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的存在,来验证假设猜测的正确与否,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猜想都可能不准确,只有通过实验来证明,认识实验在我们科学课当中的重要性。

  6、测量水的多少

  由孙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多多少,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引出用统一的容器来测量,从而引出了量筒及毫升。在学生对量筒的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量筒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很快地量出多出来的这些水是多少毫升。用比赛的形式练习使用量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用科学、简便的方法,并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又能节约课堂时间

  7、课后延伸。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同是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如:我们家里没有量筒我们如何测量液体的多少。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本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上,以及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量与量之间的分析,用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3、重点难点

  根据题意寻找相等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抓不准相等关系,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所以要组织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题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例题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题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③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④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

  ⑤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0

  一、 说教学内容: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后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况,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己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馒头 向日葵种子 花生 碘酒 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接着问: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可以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第二课《蜗牛(一)》。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修订后的教科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本课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教科书展示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蜗牛照片,提示学生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另一张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教科书在图上标注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描述表达时运用这些词汇,准确方便地表述。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科书点到蜗牛身体的颜色,重点展开的是对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

  “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样的反应”,这里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观察动物的应激性。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说,会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一项重要特征,动物怎样运动,又体现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

  在前面的观察和平时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注意到蜗牛的运动,而且会用“爬”“慢”等词描述蜗牛的运动,并已产生或提出有关蜗牛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整理出三个问题及活动来展开观察蜗牛运动的活动。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对学生来说,蜗牛是没有腿、脚之类的东西。那么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从没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发展了学生对足的认识。

  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活动回答的是这些问题: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观察内容。

  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教科书明确提出饲养蜗牛,并且提供了饲养的方法和两种养殖环境。只要参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学生一般都能养好蜗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5、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第一单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四人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活动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小动物们有的会飞,有的会爬,有的会游泳,真是可爱极了,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好,这节课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小动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蜗牛(出示蜗牛),你们了解它吗?希望同学们要仔细地观察它,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存下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做好记录。(板书课题:2、蜗牛(一))(上课一开始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蜗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现,也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及主动探究蜗牛的欲望。这使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控性,使兴趣“有”而不过度,为下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

  1、蜗牛的生活环境

  (1)哪里能找到蜗牛?(草丛中),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是什么颜色的吗?(有的青绿色,我的红褐色)

  (2)、教师提醒学生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2、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观察时要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2)放大镜的使用。师:手握放大镜的把柄,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蜗牛,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小组中间去。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理念。

  (4)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观察活动,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分为几个部分?(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

  (5)小组派代表进行上台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当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顺序的描述时,教师给予指引。

  (6)学生画蜗牛。让学生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作业本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7)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身体会缩进壳里)

  3、观察蜗牛的运动。

  (1)让蜗牛在玻璃上爬行并进行观察。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2)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蜗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蜗牛的爬行。

  (4)学生记录蜗牛的运动。

  (5)蜗牛爬行的时候,会留下蜗牛爬行的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

  (2)饲养蜗牛注意事项。(每天傍晚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3)蜗牛的食物:菜叶、青瓜等绿色食物

  (三)巩固提高

  1、学生做课堂作业

  2、作业讲评,订正

  (四)课外延伸

  1、学生课外饲养蜗牛。

  2、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生活。从而使四十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研究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研究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研究,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通过过滤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研究”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杯水,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勺,记录单。

  老师自己准备:一块小黑板,一杯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一个过滤装置。

  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研究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3)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并与本节课所学的高锰酸钾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填写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找出水中不同物质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

  (四)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4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与他们的用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因此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系列。

  小学生的学习,最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而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实验接触少,动手能力差,故而结合本课及学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十片。(每组一份)

  2.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每组一个)

  3.餐巾纸、铅画纸、放大镜(每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卫生纸(每组一份)

  5.放大的蔡伦相一张。(播放古代造纸录像)

  本 课是实验课,要上好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主题作用,从而完成任务。

  二.说教法

  低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法”为主。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学法方面从以下几点指导:

  1.继续学习实验法。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描述。

  3.能自己动手实践,造一张纸。

  四.说教学程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为遵守科学发展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我以谈话导入,继而出示四种材料,让其猜测:谁更容易吸水,在猜测中激发兴趣,明确实验目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中去了。

  (二)实验观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部分教学便以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入手,亲自操作,进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安排了三个实验,并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能力差,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实验时指导学生操作,配合、观察、比较,实验后归纳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谁更容易吸水”,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再拿出四种材料,滴水观察,谁吸水快?谁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为什么纸更容易吸水?由这质疑,立即进入第二个实验。

  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纸,了解纸的特性。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后,师巡视,生合作观察,描述结果,师点拨:让学生明确纸由纤维构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张纸,顺理成章进入第三个实验。

  第三步:指导学生造一张纸,明确造纸方法后,小组合作,从而知道材料课循环使用,增强环保意识。

  在整个活动中,活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动静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教师及时引导下解疑,从而形成正确地认识。

  (三)应用知识,深化认识。

  利用课堂小结、“考一考”等形式,巩固知识,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课采用了归纳直观式板书。一目了然地再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难点:提出问题从中筛选出问题并制定方案进行研究。

  三、教学准备

  透明胶带、指纹卡、白纸、表格、放大镜、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看画猜疑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谈话:在上新课这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幅画。猜猜这都是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说说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许多信息,可用来辨别不同的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揭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指纹。(板书课题:奇妙的指纹)

  (二)搜集指纹

  1.指纹奇妙吗?奇妙在哪?说说你的理由。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吗?(记录问题)

  2.既然我们想对指纹进行研究,怎样把指纹展示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3.老师展示拓印的指纹,共同探讨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项(课件出示活动建议:不要反复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铅、把手擦干净。)

  4.请同学们在指纹卡上按顺序印下自己两只手的指纹。

  (三)小组研究

  1.看,同学们的指纹卡真像一幅艺术品。在我们这节课上,利用你们的指纹卡

  可以解决哪个问题?

  2.好,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自已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出示研究记录表)

  3.小组讨论,汇报

  4.全班评议修改方案(评议团要边听边思考,他们这组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5.小组确定方案

  6.小组活动。如果有说不清楚的,可以画下来。

  7.小组汇报: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8.有哪组研究了指纹的样子吗?展示交流

  9.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可以把指纹大致分为三类。(课件出示)板书

  10.师:同学们研究的真仔细,看来指纹真的是很奇妙。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指纹吗?

  (课件出示:指纹保险箱、指纹考勤机、指纹锁、指纹鼠标、指纹优盘)

  11.教师介绍利用指纹破案的案例

  (四)课后探究

  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指纹不仅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画出许多妙趣横生的画,这一切都要你们去发现。

  小学二年级科学说课稿范文三:动物怎样生活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图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引导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7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03-22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02-05

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03-29

科学说课稿11-06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02-08

小学科学说课稿汇总6篇03-24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3篇05-23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06-09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9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