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2-02 12:57: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 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说课稿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 15篇

关于说课稿 1

  【说教材】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丽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丽丽为什么没有接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园园看见丽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说教法】

  1.引读法

  丽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 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说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园园看见丽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丽丽的角度提问:"丽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园园前面的晓晓没有带彩纸,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关于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我家跨上信息高速公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典型课例。文章结构清晰,通过作者的感情变化来让学生逐步了解电脑网络,领略网络的神奇,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节课的设计我把握住语文内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其中。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学会课文11个生字,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网络的神奇用处,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 理解什么叫做“信息高速公路”。

  情感目标:

  1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网络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

  能力目标:

  1 通过课外预习,培养学生阅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课堂合作、探讨、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围绕线索一“网络真的这么神奇?”,线索二“我”的情感变化两条主线来理解网络的神奇作用。

  2 理解什么叫“信息高速公路”。

  二说教法

  1.课外预习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本篇课文在预习要求中提出了:……读读课文,再查查资料或者请教别人,想想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课上与大家讨论。按照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键盘输入、查找网站、收发邮件等信息技术技能。而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因此,我特意设计了课前的预习作业:

  课前预习作业:(学生)

  (1)读课文,想想、查查、问问、记记。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说说信息高速公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3)你知道的网络的用处还有哪些,用文字输入电脑。

  2.创设媒体情境为解决课文重、难点服务。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合理利用媒体的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网络的神奇作用,了解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激发学生探索网络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以读带讲为感悟课文、语言训练服务。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体验、感悟网络神奇作用的同时,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1.“读读看看练练想想说说”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朗读、理解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升。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了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3.通过学生在课外的想想、读读、查查、问问、记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节省时间。

关于说课稿 3

  【说教材】

  《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本学期提出了两项阅读的新要求

  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前几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本组课文应该进行较为综合的练习,而《凡卡》则是难得的例文。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了初读感知、整体建构、略读“回忆”和学习生字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达方法比较独特,学生初次接触,学生领悟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直奔重点,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设疑问:

  导入新课,从复习课文内容入手,回顾《凡卡》一文的写作特点,并在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然后引导学生就以这两个大问题为统帅,进行探究、讨论和交流。由于课始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探讨也就有了热情。

  (二)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突出重点,因此我要求学生快速读信,找出内容最重要、感情烈的段落。接着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导学生精读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10。第15自然段,并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凡卡的不幸,养成边读边思、读中存疑的良好读书习惯。到此,学生解决了课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然后解决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使学生认识到凡卡不幸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到回忆处,停下来想一想凡卡的“快乐”生活,在学生有所感触的情况下,教师质疑:这篇小说一半写苦,一半写甜,这是不是有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写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更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再问再议,拓展练笔:

  小说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我要求学生自由读20。21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并重点讨论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地址不详”,认识到他爷爷不能收到信。然后我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就算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带回去吗?在此基础上,播放最后一节课文录音,让学生领悟: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最后,让学生任选一题做课后扩展练习:

  1。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2。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深化。

  【说板书和作业】

  板书:加上题目只有十个字,简明扼要地将凡卡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回忆中生活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感情和小说表达上的特点。

  作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情真意切。有描写人物外貌的,有描写景物的,也有抒发思想感情的。这些精彩的语句、段落都有积累的价值。因此,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把他们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另外,如果教学时间不够充裕的话,练笔也将作为作业留给学生。

关于说课稿 4

  一、 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在对圆周长有关知识的推导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②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学生的层次不同,并要求学生配备直尺、绳等学具,让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绳测法、滚动法测量周长,依所测数据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倍数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三个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交互运用,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实际操作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所准备的教具有直尺、圆形硬纸板、绳子、剪刀,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的学具有直尺、圆形硬纸板(大中小各一个)、绳子、剪刀。

  四、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这样设计课堂结构: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用什么计量单位?再启发学生说出圆周长的含义,然后组织学生通过三个活动理解圆周长的含义、认识圆周率、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接着安排练习巩固知识并引导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我的设计意图是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并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加深理解,随后安排的基础题和实践题,及时地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

  五、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我用生动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归纳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教师先拿出教具——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摸一摸,叙述出圆周长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合作交流,用学具试一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引导总结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绳测法和滚动法

  2、 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疑问一:用滚动法帮小兔出跑道的长吗?那绳测法呢?

   疑问二: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那圆的周长我什么有关系呢?

  层层设疑,利用学具(大、中、小三个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本63页的表格填完整。圆的周长(cm)圆的直径(cm)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并且是直径越长,周长越长。通过计算、汇报,讨论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最后利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比较数据,学生就会自主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倍感合作探究的乐趣

  3、自学圆周率,引导推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我顺便升华本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课件介绍圆周率,并利用汇报的形式得出本课的重、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活动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落实三个教学目标。】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础题帮助小兔计算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

  2、第二层次:判断题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大约是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3、第三层次:拓展题老师想知道文峰中路那棵老槐树的横截面的直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一条较完整的知识链,同时又能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

  (四)归纳总结,共同提高老师问:能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答:我知道了……我学会了……

  六、说板书:设计意图:我的板书简单明了,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设计理念:课前,我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探索新知埋下了伏笔。课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习的多样化 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关于说课稿 5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

  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学生分析

  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通过“同类项可以合并”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法则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教学流程图

  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

  如图, 在一块长为x, 宽为y 的草地中间, 挖了一个面积为

  第一题用于巩固基本技能,第二题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任务不重,但对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效。

关于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初一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学习的要

  求,设定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4,练习使用温度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STSE:感受生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探究教学法:

  3,观察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演示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

  2,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相同呢 "

  【以此激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二,新课教学: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出示课前实验结果:一盆菊花向一边弯曲生长

  (2),课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或图片

  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学生总结:植物的向光生长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从生活实例着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分析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并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蝎子为什么在沙里藏身的理由)—>学生探究(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为突破重难点内容采取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变简单的方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4),动物的"伪装"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讨论,了解保护色(青蛙,变色龙)和拟态(竹节虫)

  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本上列举的青蛙,变色龙,竹节虫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保护色"和"拟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依据事实归纳物体规律的能力。】

  (5),教师小结:生物生存总是要适应环境,只是方法不一样,它的意义在于避开不利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6),合作学习(学生4一5人为一合作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查找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交流讨论,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说说你所知道的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合作学习,拓展知识】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学生观看视频――生物的种类及种类数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完成三个问题:

  A,你知道生物有多少种

  B,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C,影响生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抽1-2组让学生汇报发言,老师点评,肯定

  【提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转入:因此,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请学生拿出搜集的动,植物的资料,汇报自主学习的收获:

  你知道那些珍稀动物,植物 它们现在怎样生活

  【学生们从中了解许多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体会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学生合作小组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植物资源的破环和保护的状况如何 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5),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保护动植物资源做些什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学生小结:

  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让学生来总结,避免复习时炒冷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增强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习

  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你最喜欢的珍稀动(植)物的分类地位,分布,数量,保护和人类对其利用的情况及你的设想,建议编制一份小报,出一期专栏刊出。

  【课后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再次突破重难点又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提纲 略

关于说课稿 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时,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六、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说课稿 8

  一、 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与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与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与作用,理解思想内容与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与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与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与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与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与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与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与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与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巨大)生长环境农夫(浮华、严正、顽强)

  (争先恐后)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矗立)

  (顽强挺拔)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力和意志(团结、长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点思想是内容和情势同一。设计的准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关于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这次我的活动题目是《美丽的毛线画》。毛线画是指用各种颜色粗细长短的毛线通过弯曲、折叠、拼接等方法在纸上摆出各种造型,是集合了美术与手工的双重艺术形式。毛线画的工具比较简单,利用不同颜色粗细长短的毛线以及固体胶、剪刀、白纸等材料,既可以对具体事物进行细致刻画和处理,也可以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同样可作为幼儿表达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说学情

  中班幼儿在美术方面处于图式阶段,视觉感受性有了明显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也进一步发展,在色彩认识上越来越精细,但对色彩的协调方面不是特别注重,所做的形象基本反映主题。在手工方面,幼儿的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并进行撕剪等方式。

  毛线画不进能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能力,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想象的兴趣。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我班开展毛线画,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三、说目标

  1、认知:学会较准确把握事物形状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颜色的搭配。

  2、情感:喜欢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勇于探索。

  3、能力:学会线条组合的方法来表现事物基本形状,知道如何搭配颜色。

  4、创造: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进行美术创造,并学会在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时讲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于学会线条组合方式表现事物基本形状和如何搭配颜色,难点定于喜欢用自己独特审美表达想法,大胆自由尝试与创造。

  四、说准备

  活动前准备,可以让家长在家让孩子接触一下各种颜色长短粗细的毛线,对毛线有个大概了解。

  活动中准备: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毛线若干条 2、固体胶,剪刀,白纸,小盒子 3、PPT课件,老师事先自制的毛线画

  五、说教法,说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讲解法,通过老师的示范指导讲解,将毛线画的制作技巧方法教给幼儿,让幼儿掌握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毛线画的图案美。

  3、欣赏评价法: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并且让幼儿自己对喜欢的作品进行评价。

  采用的学法是操作体验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幼儿通过自己去制作毛线画体验制作的过程,掌握制作方法,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创造性,表达自己情感。

  六、说流程

  我的活动分为7个环节,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1、导入活动:猜一猜,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语: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盒子,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里面是什么。然后逐一请幼儿摸一下并猜,直到猜对。接着老师问毛线的用途,幼儿作答。

  2、学习活动:玩一玩,引导幼儿学习毛线画 教师语:今天老师带着毛线宝宝要为小朋友们表演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呀?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白纸,用不同颜色毛线涂上固体胶粘贴形状,同时老师口中也要解释制作过程与方法。

  3、欣赏活动:看一看,学会观察 老师再在黑板上展示一些事先制作号的毛线画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之后用PPT课件展示更加美丽精致的毛线画。

  4、实践活动:做一做,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由幼儿自由大胆创作,老师在旁边适时指导,并且播放舒缓的音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看谁的和别人的与众不同,帮助能力稍弱的幼儿进行制作。

  5、评价活动:评一评,学会欣赏与评价 幼儿先在小组内与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之后老师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并介绍。最后老师将所有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供大家欣赏,并让幼儿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请个别有二人以完整的话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以及对作品进行评价。

  6、教师总结 教师语:今天小朋友都用毛线宝宝变出了各种美丽的毛线画,小朋友喜欢的话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做出更美丽的毛线画!

  7、活动延伸 让孩子回家与父母共同制作更加复杂美丽的毛线画;将幼儿的毛线画作品中较精美有特色的布置成区域环境中的一部分

  七、特色与亮点

  通过家园合作,让幼儿能预先了解毛线,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幼儿技法上的帮助,又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

关于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1、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

  (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

  (3)谁来展示一下你剪出来的卡通动物?(你剪的是什么动物头像?能不能用手指指一指剪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1)其实周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找周长的活动,请你在身边、周围找一找,找到以后用手指一指,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周长在哪儿?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学生可能指出尺子、课桌的表面、黑板、银幕等周长。 预设:刚才同学们在找、指周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指尺子的周长的(指尺子的一周多)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都会观察、爱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比如给小孩买帽子就得知道小孩子的头围,做衣服要量一量腰一周的长度即腰围,谁来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生将软尺拉直,读出数据)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真聪明,用“化曲为直”的方法量出了老师的腰围。刚才同学们通过描树叶知道一周有长有短,现在通过量老师的腰围知道一周是有长度

关于说课稿 11

  大家好,今天我们年组展示的是小学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3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风》的教学,下面有我对本课教学进行课前说课:

  一、说教材:

  《风》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小诗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但全诗以第一人称,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生活中的微风,采用了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把学生带进一个可爱的“风”的世界,真切感受风的“淘气、可爱”,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了想象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的积累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这首诗歌清新优美,形象了表现了“风”的'存在,在教学时,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诵读上下功夫,

  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目标二:学生自主识字,在实践中总结不同的识字方法,逐步灵活运用; 目标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在生活中观察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习惯,并根据诗歌特点会仿编诗歌。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本文是一首诗歌,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难点是通过学习发现寻找风,并能根据本文创编诗歌。

  四、说教法:

  1、激趣法: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做动作、表演”等方式,将学生思维紧紧系在课堂上,活泼生动,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直观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配上了图片、声像资料,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想象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读中感悟法: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教学中设计了“自读、互读、指名读、表演读、听读”的形式,在读中感悟语言美,积累美的语言。

  4、评价法: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

  五、说学法: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二年的学生在识字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比较熟悉的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那学生也因此产生了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必手把手逐字教学,可鼓励他们自主识字,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童趣,比较儿童化,而且篇幅不长,预习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读通。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直观导入。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利用风的音效,让学生猜是什么声音,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风”。

  (二)放手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即使汉语拼音学得不是很牢的学生也能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

  (三)直观创境、兴趣激发、品读诗歌。

  阅读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一学龄段的孩子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者是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词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一定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以读带讲,恰当的运用直观的图片,形象的动作展演,通过多样的阅读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枯燥的阅读显得生动有趣,即加深词语的理解,又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让学生在感悟优美小诗,体会诗歌韵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通过阅读,学生会自然的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继而可以尝试自己当小诗人,续编诗歌,并与大家共同欣赏、交流。在形成小诗的过程中历练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五)写字教学。

  教学的最后,知道学生书写“游、戏”两个字,认真分析字形,观察间架结构,注意基本的笔画,尽量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在识字教学中要把识字、写字有机结合,注意汉字音、形、义的整合。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老师也会努力做到。

  (六)作业布置。

  由于本课为一课时,所以结束时教师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风、画风,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课外积累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用于发现,乐于探究的意识,唤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向往和热爱。

  以上就是我们年组对本节课的分析与预见,下面就请陈老师为我们现场展示《风》这一课的教学。希望各位老师和我们共同探究,也欢迎各位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和想法。

关于说课稿 12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任务教导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懂得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基础长进行教学的。

  《提纲》明白指出:"要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觉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要害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添学生对千米的理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纪特点,我制订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视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准确估量物体的长度。

  3、感情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换,使学生在摸索和协作过程中取得胜利的休会。

  本节课的课时部署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态。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教训,从基础知识和根本技巧方面来看,预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必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刻,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分歧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过错。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试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触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点,因为"方法是翻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汇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丈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么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核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措施?根据学生的回答收拾,当测量行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当初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自动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意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应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紧。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想,然后告知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联),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自体验,跑完艰难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长远的,冲破了建破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艰苦的同学可以与同桌磋商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成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主意。

  (3)教学例2

  尝试训练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根据?

  再训练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由这个单元的学习,咱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体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次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顺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雷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础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离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顿和演绎,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种?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办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坚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感到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抉择自己最爱好的问题想方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事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跟生涯接洽最严密,能够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照,培育学生正确应用长度单位的才能。)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辨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支配这道题的目标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取舍合适的数目,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详细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适合(举出5个例子)。

  (在纯熟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上,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利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阐明,进步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领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协调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高深莫测。

关于说课稿 13

  一、教材分析一个数除以小数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对计算方法的归纳,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归纳能力。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好,对于小数除以整数也掌握的比 较好。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基本能过关。

  4、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班一直是我带上来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很注意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转化这种学习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时候我就已经强调过了。

  四、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知识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以上各因素,这节课我主要是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方法。这里再补充一句,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方法的迁移两种。

  五、学法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的解题策略即我们所说的“转化” 的学习方法,通过学法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要理解这一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我准备设计如下环节:

  1、为了促进学法的迁移,我先让大家回忆一下,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回忆出小数乘法是先把它看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也即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4÷1.4,(为了让节约计算时间,只掌握方法我将题目的数据改小了)老师可让学生比较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计算它的方法?

  反馈学生的讨论,明确转化原理,要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在互相辩论中明确转化的原理。也由此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2、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4,并讲出小数点移位的方法和理由。

  ②。学生试做例5。同上说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然后比较例4与例5的不同,注意强调位数不够用0补足。

  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道题,找出计算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3、专项训练,强化“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关于说课稿 14

  各位老师:

  我说的课文是《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也是整个小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念之情。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我们怀着美好的理想,向着蓝天飞翔,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同学们立志成才,汇报老师,对母校、对老师怀着深深的眷念。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么设计这堂课的:(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

  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讲读课文,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读写结合”的方式,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写话,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2、在学生学习方式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反复品味,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取得最佳效果。

  结合以上教法和学法的处理,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本课的教学。对整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环节:(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教师用深情的语调叙述: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吧。用课件回放母校的校园环境以及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精彩镜头,唤起学生对母校生活的回忆和眷念。

  然后揭示课题:有一个跟我们同龄的小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地自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念之情?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三)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文本、读通读顺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走进文本,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因此,我通过(1)分段朗读课文(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包含深刻感情的句子多读几遍,读给同桌听等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充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眷恋”是什么意思?作者眷恋什么?他为什么如此深深地眷恋美丽的校园?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眷念”一词是文章的文眼,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这个词展开教学。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读感悟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结合“作者为什么如此深深地眷恋美丽的校园?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这一问题对课文的第二部分展开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结合具体的画面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1)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和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A、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B、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结合“五彩斑斓”了解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这一环节是“扶”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悟出学法。

  (2)运用学法,结合实际,读写结合,体会和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眷念。

  A、自读课文,画出包含对老师深刻感情的句子读并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里,最能体会对老师的敬爱和眷念的句子是: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B、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C、写话练习(可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练写)。

  想起老师,想起这一切的一切,在着毕业之际,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请用自己最真挚的心、最诚挚的话语把它写下来,交流。

  这里的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教材,找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写”这一环节来说,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做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同意,巧妙自然。

  D、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才、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因此,在本课时具体实施中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结合课文的教学,我要进行如下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感谢师恩”的文章。

  (2)课件(校园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轻音乐,《毕业歌》,相关课文文字)

  在教学中。我相机进行如下板书:

  明天,我们毕业。

关于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ai ei ui》一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中包括韵母教学和儿歌教学。本课是第一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ai、ei、ui”三个复韵母,渗透发音方法。

  2、会认读“ai、ei、ui ”的四声。

  3、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的书写韵母ai、ei、ui。

  (二)过程与方法

  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合作、去探究,使他们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欲望。

  由于复韵母ai ei ui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学生容易发成两个单韵母的音,学生对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掌握不够,因此我将掌握3个复韵母的音、形、四声及标调方法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给ui标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是第一次复韵母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清楚地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以及准确、流利地发好这三个音。在教学中我采用提示、设疑、讨论、游戏、电教媒体等方法来教学本课。

  本课所运用的教具有:拼音卡片和多媒体电脑PwerPint。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篇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本课:

  (一)复习,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认读单韵母和声母,将单韵母卡片粘贴在黑板上,使本来枯燥的复习变得趣味盎然,然后让学生分类,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学习ai

  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将单韵母卡片粘贴在黑板上了,这些单韵母是分散着的,现在就要让小朋友去挪动卡片,让六个单韵母一个挨紧一个,空出位置给准备学的韵母。并引导学生说,这些单韵母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空出位置给别人,多友好啊!引出“ai” 音。再出示,妈妈和小孩子在一起,谁高谁矮?进而引出复韵母ai,再板书。再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从而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让无关紧要的挪动字母卡片变成生动的教学资源,并且在这样的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经验去观察ai的特点,这个新的知识点是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发现,不是我们老师给予的,要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肯定有学生会读,然后再指名读。 老师纠正。再齐读。再合作读(就是你读我听,或者是我读你听)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师生互动情境中悟到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再读ai的四声(出示ai的四声)先按着顺序读,再倒过来读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三)课中休息,游戏

  玩扳手腕的游戏,引出ei的发音。

  (四)学习ei

  先学习读准ei音:

  ei由哪两个单韵母手拉手?谁会读?然后再指名读,齐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力量来自孩子的主动性”。这一环节扳手腕这个游戏巧妙贯穿在ei的学习中,这样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很能吸引孩子,孩子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掌握读音,巩固读音。

  再学习ei的写法:

  (出示)小朋友“明明”写的ei(这里e和i分得比较开)让学生观察写得好不好?为什么?怎样写才好?

  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引导学生看明明这位小朋友写的字,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主动发现写好复韵母的窍门。充分相信学生自己能写好,学生认真观察,细心书写,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为后面主动学习、自觉观察奠定基础。

  (五)学习ui

  创设打电话情境,引出ui.

  然后让学生观图记Ui的发音和形。

  (六)巩固训练

  出示电脑,学习声母和ai ei ui的拼读。用分组读和开火车读等活动,让学生在熟读中识记字音。

【关于说课稿 15篇】相关文章:

关于说课稿范文12-02

关于说课稿集合15篇01-04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01-13

《村居》说课稿01-17

《将心比心》说课稿01-16

功率的说课稿01-16

称赞说课稿01-16

猫的说课稿01-13

《鲸》说课稿01-12

《 春酒 》说课稿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