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1-09 12:14: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它既可看成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成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因此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本课主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理解分式方程增根的含义和产生原因,会检验分式方程的增根;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掌握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数学创新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健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与基本步骤,以及对增根概念的理解。

  难点:对增根产生的原因的理解以及验根的方法的掌握。

  关键:“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分式的混合运算和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主观能动性。但对于解分式方程过程中会出现增根,部分同学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如何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和解分式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及如何验根。

  三、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本节内容从实际问题出发引了出分式方程的概念,介绍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采用了设疑引导、协助总结的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回答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及时的纠正,练习时,除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板演以外,要及时的发现并总结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全班讲评。

  2、说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我国铁路部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在相距1600的两地之间运行一列车,速度提高25﹪后,运行时间缩短了4,你能列出列车提速前的速度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为探索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作准备。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所得方程观察其形式,不是整式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归纳出:该方程的特征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2)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探究方程的解法,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求出,并检验解的正确性。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学生自然会想到“去分母”来实现这种转变,求出方程的解,并要求学生验根。

  设计意图:怎样解分式方程,这是本节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次活动中用“转化”思想,把函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化归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进一步探究:仿照上例方程的解法,解方程并检验。

  学生发现不能作为原方程的解,时原方程中的分式无意义,从而引出增根的概念:是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但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是因为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变形造成的。

  对增根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只有在第一步去分母时,可能出问题,两边同乘以的最简公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也可能不是,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进行检验呢?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懂得在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进行验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统一认识,用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解释分式方程可能无解的原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并比较其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分式方程的解法,并探查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化归思想的逐步形成,提高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新知应用、联系拓广:

  投影展示例题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2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①例题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严格的解题规范格式,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评价时采用生生评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课堂练习、检查验收: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判断题点名由学生口答,解方程请4名学生板演,教师强调步骤,特别是检验。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5、课堂总结、落实新知:

  师生活动:学生个体小结,小组归纳,集体补充。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以反思的形式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②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养成“爱提问、敢质疑、富联想、善应变”的好习惯。

  6、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饱,基础好的学生吃好,使每位学生都感到学有所获。

  五、评价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将数学知识始终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注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课堂中也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发现中创造的认知过程。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3、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了解教学的分类思想,并能准确判断出同类项。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教学、合作、交流、观察、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作为农村学生,我们都知道自己家的菜园里会把西红柿、黄瓜、茄子、葱分别栽培在一起,为何不把它们交叉种植呢?

  再如,在小学时,老师会让我们把水果和非水果进行分类,生活中处处有分类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也会遇到一种分类问题,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

  根据下列单项式的特征试将其分类:

  8n、 -7ab、3ab、2ab、6xy、5n、-3xy、-ab、

  2、形成概念:

  以上式子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1)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也无关

  (2)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二)强化练习:

  1、思考: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ab与3ab; (2)2a b与2ab ;(3)3xy与- xy;

  (4)2a与2ab (5)-2.1与 ; (6)5与b ;

  2、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3ab+5ab=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xy2+2xy2=_______ 理由是_______

  -3a+2b= 理由是_______

  3、不在一起的同类项能否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为什么?

  例如:试化简多项式3x y-4xy -3+5x y+2xy +5

  解:3x y-4xy -3+5x y+2xy +5--------------找出

  (用不同的标志把同类项标出来!)

  =3x y+5x y-4xy +2xy -3+5 ----------加法交换律

  =(3x y+5x y)+(-4xy +2xy )+(-3+5)--加法结合律

  =(3+5)x y+(-4+2)xy +2 ---------乘法分配律逆用

  =8 x y-2 xy +2 ----------合并

  探讨: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与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有什么联系?

  (三)例题讲解

  例: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2a b-3a b+ a b 2).2a b+2ab +a b-ab

  3).6a -5b +2ab+b -6a

  解:1).2a b-3a b+ a b=(2-3+ )a b=- a b

  方法是:(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2).-2a b+2ab +a b-ab --------------找出

  =-2a b+a b+2ab -ab ----------加法交换律

  =(-2a b+a b)+(2ab -ab)--加法结合律

  =(-2+1)a b +(2-1)ab ---------乘法分配律逆用

  = -a b+ ab ----------合并

  3).6a -5b +2ab+b -6a

  =(6a -6a )+(-5b +b )+2ab-------没有同类项照抄下来

  =-4 b +2ab

  思考:合并同类项的步骤是怎样?

  (四)巩固练习

  1、尝试训练:(1)3x +x ; (2)xy - xy ;

  (3)4a+3b+2ab-4a-4b

  2、请你完成:

  (1) 3x-8x-9x (2) 5a2+2ab-4a2-4ab

  (3) 2x-7y-5x+11y-1

  3、知识延伸:

  已知 与 是同类项,求m.n的值。

  4.如果2abn+1与-4amb是同类项,则m=____,n=____;

  5.若5xy+axy=-2xy,则a=___;

  6.在6xy-3x-4xy-5yx+x中没有同类项的项是______

  (五)课堂小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相同字母的指数一样

  所含字母一样

  ②交换律

  ③结合律

  ④分配律

  ①找出

  A.系数相加减;

  B.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⑤合并:

  合并

  法则

  要点

  (六)布置作业

  1、在下列代数式中,指出哪些是同类项。

  2x2 ,0 ,-3x ,-x2y ,(x+y)2 ,xy2, x2y ,6x ,

  -x2y , 0.5 , -x2 ,2(x+y)2 ;

  2、合并同类项

  ①3y+2y ②3b-3a3+1+a3-2b

  ③2y+6y+2xy-5 ④6mn+4m2n-3mn+5mn2

  3、填空:

  (1)在( )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 )3( )2与5x2y3是同类项;

  (2)若x3ym和xny2是同类项,则 = ;

  (3)若(n-3)x2yz和x2yz是同类项,则 ;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刚学过算术平方根,而平方根这一节内容不仅是为今后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准备知识,而且它完成了数的范围的扩大,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同时让代数运算得以了完善,在乘方的基础上引入了开平方运算,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掌握平方根性质。

  (2)数学思考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平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异同。

  (3)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平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解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①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②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法学法

  教法设想采用引导探索法。采用递进练习法。

  用类比及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平方根的定义,将定义的应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

  学习方法观察猜测交流讨论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为了趣味接力比赛,要在运动场上圈出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场地,这个正方形场地的边长为多少?

  (2)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5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厘米?

  采用多媒体播放问题情境,前一个问题很好直接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困惑,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平方根。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概念:(类比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从学生熟知的乘方运算入手,让其积极参与数学创造活动,初步形成概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本节课中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的最后一个判定,在学习新知识中我们复习前面所学的SSS,ASA,AAS,也为后面的尺规作图打好基础。另外也对后面的三角形的相似等知识学习提供了保障。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用两角一边进行画图和验证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中,探索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边角边”,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还对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进行探索。

  (2)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有关数学题的答题规范化的培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重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处于几何推理论证的初步阶段,从这章开始,学生应该逐步学会几何证明,几何证明题的推理证明的书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同时,我们知道,以前学生学习几何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点。

  鉴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探索“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是难点。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具:剪刀、纸片、圆规、直尺。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并且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很好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1.我们在前面学过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设疑引题,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小颖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她想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她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帮小颖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引导活动“想一想”,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重要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已学过的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两边一角能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首先通过画图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进行对比来判断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特别的小组用叠合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三角形全等,由此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4(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活动三:在学生画出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图上,让学生观察,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由此得出结论,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揭开秘密,针对此结论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巩固。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形中三角形全等吗?由于此图来自本城市的重要工程,所以学生很快能理解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并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并可以应用数学解答实际问题。

  (四)练一练,用了三个例子来巩固“边角边”的应用。由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点评—教师点评的流程讲解练习。让学生知道一般的我们写三角形的有关题时,对应顶点应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并且要知道每一步的理由,但不一定要写出理由来。链接中考要求对学生的答题规范化能获取高分。比如在第三个题中:3.在△ABC中,AB=AC,AD是∠BAC的角平分线。那么BD与CD相等吗?为什么?回答相等,然后再说明理由。这样才规范。还有公共边的写法,第一题中就写成“AC=CA”而第三题的公共边应写成AD=AD.中考答题规范化应该从七年级抓起。

  (五)作业布置:完成学案剩下的题。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了什么?

  (七)老师的赠言。每一节课都送给学生一句有关学习的警句,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培养,让他们从“你要学”转化为“我想学”。

  附:

  复习:SSS,ASA,AAS

  结论: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分式的意义》这一节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分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分式的运算,具备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分式的意义,难点为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还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分数形成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的意义。

  通过对具体分式的探究与讨论,理解并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

  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学生具有了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通过创设情境(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投篮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与已有的分式知识),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通过分式概念、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零的条件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例题的处理上:一方面,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力求规范,另一方面,“分式无意义——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的编排顺序,更符合思维的规律,有层次有深度,有“面”有“量”,达到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练习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课堂的小结力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与体会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每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探索数学带来的乐趣,同时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中学数学教师XXX,我说课的题目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内容选自新教材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七章7。2、

  一、设计理念: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将面向全体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线段、射线和直线》是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基础。从本节开始出现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法、几何语言等,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本节课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重点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及学会用规范的几何语言边实践边叙述的能力,逐步适应几何的学习及研究方法,从思想方法上讲,直线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线段、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直线类比得到,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法。

  难点:射线的表示法以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实际应用。

  突破难点的关键: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讨论交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

  (2)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2、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2)能用直尺画经过两个已知点的直线。

  3、情感目标:

  (1)在探究操作中得出结论,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采用“实验──探究──发现”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通过一系列的探究问题组织好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感到困惑时,教师给与必要的引导,做到“引而不灌”。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结论。

  3、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设计

  (一)认识图形

  活动内容和步骤:

  看一看,观察美丽的图片,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实,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电脑动画展示)

  给出火车铁轨、极光、输油管道三幅图片,学生会发现笔直的铁轨可以抽象成直线,极光可以抽象成射线,输油管道可以抽象呈线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想一想,交流小学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知识。(利用两个激光笔灯演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不同)

  3、找一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近似做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尽量让他们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

  之后教师板书课题《7。2线段、射线和直线》

  4、连一连,请你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以A为端点,经过点B的射线

  连结A,B两点的线段

  经过A,B两点的直线

  (二)表示图形

  活动内容和步骤:(教师画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1、如何表示2条不同的线段呢?

  (根据线段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2、如何表示射线呢?

  3、直线又该怎样表示?

  4、做一做、比一比

  ⑴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⑴ ⑵

  ⑵已知点O、P、Q(如图),画线段PQ,射线OP,和直线OQ。

  ⑶图中的几何体有多少条棱?请写出这些表示棱的线段。

  ⑷请写出图中以O为端点的各条射线。

  ⑶ ⑷

  (三)合作学习(四人一组)

  活动内容和步骤:

  1、画一画

  ⑴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⑵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2、做一做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3、想一想: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完成三个问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直线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

  4、做一做

  经过刨平的木板上的两个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这样的墨线,请说出其理由。

  5、比一比

  各组试再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四)学生小结后教师整理成表

  1、图形名称图形表示法端点个数

  直线

  直线AB(BA)

  或直线m没有

  射线

  射线AB一个

  线段

  线段AB(BA)

  或线段a两个

  2、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五)图片欣赏

  构成这两幅美丽图案的是曲线吗?

  (六)布置作业

  课本167页作业题A组,B组。C组为选做题。

  (七)教学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在数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题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口答、课堂观察、课后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基本能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表示法,能根据几何语言画出图形,逐步加深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八)板书设计:

  课题

  直线的基本性质:例1、例2、

  下载完整WORD文档含有图形、公式、符号等。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分解、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

  ●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旧知

  承前启后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探究学习

  归纳总结

  动画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应用

  拓展升华

  反馈调控

  评价激励

  问题备份

  全面考虑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承前启后 1、什么叫做同类项? 2、叙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若a、b、c均为有理数,请指出以下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及其系数,并进行合并。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于有括号学生暂时无法正确指出各项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第三问第二小题你会进行合并吗?

  回答 (意图:对旧知识进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 周三下午,校图书馆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同学来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来了c位同学,则馆内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① a+(b+c) ② 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创设情景,继续新课 问题二: 若图书馆内原有a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学,则馆内还剩下多少位同学? ①a-(b+c) ②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五)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理解应用,拓展升华 解释以下三个问题(理解部分) 1、法则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现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②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2、法则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连同”指括号及括号前的符号,所以去括号不仅要去括号还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隐性的一个条件要求:括号内第一项为“+”号时,这个“+”号一般是不写的,但你要把它显现出来。

  教师点评指导。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 要予以特别说明。

  学生概括总结法则。 (意图:使学生领悟到剖析数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巩固应用(应用部分) 例1:去括号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阅读:当x=-2,y=-1时求多项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当x=-2,y=-1时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题的处理:教师启发、引导、矫正,并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例2③在解题步骤上要引导学生,保证解题的正确性、高效性。

  教师请不同数学素养的学生就阅读部分给以说明,进行点评。

  学生自己探究思考后回答相应结果,并简述理由。

  (意图:体现弹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层教学)

  (七)反馈调控,评价激励 1、练习 教科书P110练习1、2、3题

  2、课堂小结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参与小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明确学习目标的效果)。 1、教师就学生练习分别给以指导。 2、及时表扬鼓励。 3、强调书写格式。

  问题: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认真完成,适时加以讨论。 (意图:及时给予分层强化训练,强调重点、纠正错误点、紧扣关键点。)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钱场中学的陈芬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平面镶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某个多边形所有的角加起来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该多边形是几边形?小明同学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你能吗?

  (2)(演示教具)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利用抢答赛问题以及教具演示实验来提问设疑,学生很容易发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外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问题: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3)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选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索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对学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时肯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

  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

  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提问:

  ①在“量”、“拼”、“分”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操作简单又相对准确?

  ②我们刚才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先回顾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

  得出结论(1)问题:用刚才类似的方法,你能算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叙述结论。

  (2)问题:依此类推,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

  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边形,通过增强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同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4、应用新知

  尝试练习(1)想一想: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材88页例1)。

  (2)算一算

  ①教材89页练习1、2。

  ②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③五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呢?

  (3)读一读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89页最后两段内容,然后我再用课件展示。

  通过做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先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求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我提出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归纳得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这两段是新增加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增加对任意多边形外角和理解与认识。这样处理,注重教材阅读学习,同时用课件演示更加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5、归纳总结

  形成体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现在你能解决数学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吗?你知道为什么能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了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引问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6、分组竞赛

  升华情感我制作了A、B、c、D四组不同的电子试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自检掌握情况。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

  在每组试卷中,大部分选自教材的练习题。另外,我还另增加了1个思考题,实际上是对证明四边形内角和方法的补充,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复习旧知识,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2、关于教材处理

  本教案设计时,我对教材作了如下改变:

  ①将教材例1作为练习中的“想一想”,由学生自已尝试解答;

  ②将例2中的求“六边形”的外角和,改为练习中的“算一算”,先让学生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外角和”。这样处理仍然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③作业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这样,在情感上,本节课学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一章有理数第四节有理数的除法第二课时p36页例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及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小结,同时也为后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2、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按照有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应用题前认真审题,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列出代数式,并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普适性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利用有理数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及正确而

  合理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本例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题,学生用抢答等多种形式完成最终的解题。

  五、说教学程序

  (课本36页)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

  师生共析:认真审题,观察、分析本题的问题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年哪几个月是亏损的?哪几个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亏损与盈利情况又如何?

  3、如果盈利记为“”,亏损记为“-”,那么全年亏损多少?盈利多少?

  4、你能将亏损情况与盈利情况用算式列出来吗?

  5、通过算式你能说出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吗?

  【师生行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指出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则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算。

  【教法说明】:此题一方面可以复习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题目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三)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例9的学习懂得了遇到实际问题应把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的过程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准确的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少而精,直观性要强。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模仿示范例题熟练而准确的完成练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 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8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

  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习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题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平方根”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了乘方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学习实数的准备知识。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是有助于了解n次方根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作出了铺垫,提供了知识积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平方根的运算;理解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和区别。

  ⑵、教学思考

  在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平方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⑶、解决问题

  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平方根是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参与使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并能够解决困难,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的理解。

  关键:求平方根(即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学习现状等方面分析。

  1、学生的现有基础

  在“平方根”的学习中,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过了乘方的运算,上节课又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初步理解了根号的表示,有助于本节的学习活动进行。

  2、学习的现状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新鲜事物或新内容特别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目的就是使学生尽快“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2)对比教学法:即把新旧知识,把二次方与平方根的概念,计算过程等对比起来进行教学.即使他们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经验交流法:即使学生在独立练习、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经验共享。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过程还给学生,让过程与结果并重。新课程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据此学生的学法我定为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动画的形式,用多媒体示出问题情境:

  (1)( )2=9,( )2=9;( )2=,( )2=

  (2)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

  (3)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

  总结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填空,与算术平方根比较引出平方根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乘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1、填空:

  (1)32=( ),(-3)2=( ),22=( ),(-2)2=( ),02=()

  (2)( )2=&

  nbsp;9,( )2=4,( )2=0(3)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负数的?

  2、想一想

  (1)正数的平方根有()个,它们互为();(2)0有( )个平方根,它是();

  (3)负数平方根(填“有”或“没有”)

  (三)综合训练,突出重点

  1、出示例3求下例各数的平方根:

  (1)64;(2);(3);(4)(-25)2;(5)11

  2、为了加深对平方根的理解,我出示课本P42页“想一想”:

  (1)( )2=( );( )2=( );( )2=( )(2)对于正数a,( )2=( )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P47第3和第4题

  五、板书设计平方根

  平方根概念

  开平方概念

  法则

  六、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现代教学思想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第一”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实例和生活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运算及其逆运算及平方根性质法则的比较中主动发现问题;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更好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注重目标控制,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③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说课稿11-25

中班数学说课稿11-18

高二的数学说课稿12-21

七年级音乐说课稿12-27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23

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12-17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11-27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11-18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说课稿12-04

小学数学说课稿(汇编15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