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说课稿

时间:2022-11-29 10:31: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一政治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政治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政治说课稿

高一政治说课稿1

  投资理财的选择政治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投资理财的选择》。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具体阐述,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我指导。

  一、说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基于新课程、新理念、新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我构造了“发现生活、体验和感受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元素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即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三部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二、说对教材的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经过上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企业是现代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场所。众所周知,企业的设立,经营和发展需要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这就涉及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是融资;对于资金提供者来说,则是投资理财。融资与投资理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融资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现代家庭一般都会有一些投资理财行为,学生对此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因此,本课教材从融资的另一面———投资理财入手,向学生介绍有关个人投资理财的方式和做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等常见的理财手段,增强学生经济意识。因此这一课是第二单元的落脚点和归宿,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确立依据: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制定具体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了解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基础知识;

  ②能力目标:比较四种投资方式的异同的分析能力和如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践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增强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正确的理财观念。

  3、教学重点:掌握四种投资理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确立依据: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让同学们通过获得基础知识,把课堂还给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教学难点:区分股票与债券的基本特征和不同。

  确立依据:高一的学生对股票和债券的了解较少,二者不易区别,所以将其设计为难点。

  三、说方法与手段

  1、教法:启发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第一步:发现生活———————即生活链接,发现问题

  第二步:感受生活—————即讨论探究,建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步:参与生活—————即学会运用,能力提升,情感升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渗透着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讲授法等。

  确立依据: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立足生活,构筑多维互动的教学方法。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陶冶。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

  确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用真实的情节展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切入并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做到会探究,想方设法去探究。通过步步落实,使学生总结出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而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发现生活,从生活中来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材料:我家住辽宁盘锦,是五口之家,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一个五岁小孩,现有住房,汽车。最近我们盘山老区改造动迁,我家有一处老房动迁,给了10万元。我和老公商量,把这些钱拿出来,去投资增值。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大家帮我出出主意,我投资什么好呢?

  设计意图:按照新课程的三贴近原则,从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过渡:大家知道的投资方式还真不少,在这些投资方式当中,我们重点学习在我们生活中老百姓经常用的几种投资方式,而且我也想在这四方面有些想法。(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发现生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即感受和体验生活,即讨论探究,建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进行

  教学过程:

  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帮我看储蓄存款,一组帮我看股票,一组帮我看债券,一组帮我看保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四种投资方式的学习兴趣,并分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的习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符合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1、关于存款储蓄设计如下问题:

  ①存款储蓄我们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存款储蓄的形式分几种?

  ②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到哪去储蓄?

  ③商业银行的业务是什么?

  ④存款储蓄是否有风险?

  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活期和定期储蓄的特点,接着提出我想进行一部分储蓄应到哪里去存款,进而带出第二个问题,有关储蓄机构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商业银行,进而带出商业银行的业务除了办理存款之外还办理哪些业务?进而带出银行的利润、利息、利率的相关知识。最后提出存款储蓄是否有风险。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存款储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存款贬值和定期提前支取损失利息的风险。但总的来说,它方便,安全,可以说是最便捷的投资。

  设计意图:把本就简单的知识更加简单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衔接,让知识通俗易懂,在合作交流中把存款储蓄的知识系统化,明朗化。

  过渡:除了存款,我还想买点股票,但又怕赔了,大家对股票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2、关于股票设计如下问题:①股票是谁发行的?

  ②股票怎么会赚钱呢?

  ③听说股票有风险,它的风险又在哪里呢?

  通过第一个提问,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都能上市交易,在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那它怎么会赚钱呢,进而带出第二个问题,也进一步探究出股票投资有很大的风险,它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购买股票一定要注意其风险性,有经验的可多买点,没有经验的要慎重投资。

  设计意图:股票的知识相对来说较难,同学们对其实质了解较少,所以通过设计精细的问题,把股票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带出来,使难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不枯燥。

  过渡:听说债券也能赚钱,我也想买点。

  3、关于债券设计如下问题:

  ①债券有几种?

  ②购买债券买哪个好呢?

  ③投资债券我们要考虑哪两个因素呢?

  ④我是股票多买些还是债券多买一些?

  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债券的种类及发行主体,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三种债券如果要的话,买哪个好呢?和学生探究三种债券的特点,进而提出第三个问,得出我们投资债券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即安全性和收益性。(多媒体展示安全性与收益的排比图)。通过对比进而和学生联系刚才学习的股票的知识,提出第四个问,我是多买些股票还是多买些债券?从风险与收益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股票

  与债券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探究与剖析,以及用表格直观地对债券、股票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比较顺利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我十分注意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在这里注意学生的认识是否全面、合理,我要适时的进行指导点拨,认识有误的地方做好充足准备,让课堂有所生成,如果对股票和债券不能准确认识,要给予恰当的指导。

  过渡:有同事也向我建议,让我再买些保险。他和我讲,前不久家里被盗了,正当他着急上火的时候,他想起了他曾经买过财产保险,他找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经过调查核实后,给予了他赔偿,使这位老师的损失减少了一大半。那大家对于保险又了解多少呢?

  4、关于保险设计如下问题:

  ①保险有几种?

  ②买商业保险有什么好处?

  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了解保险的种类,以及订立保险合同要坚持哪些原则,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购买商业保险有什么样的好处,使同学们对保险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保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且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符合新课程理念。

  小结:有一个理论“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是分散风险,这也是趋利避害的手段。他充分地告诉我们,在投资理财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安全性、收益性。而且要从个人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设计意图:只所以在这里设计一个小结,是让学生在学完四种投资方式之后,在理性层面有一个提升,即培养他们归纳概括的能力,也使学生树立了全局意识,对四种投资方式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准确判断的能力。

  过渡:经过第二步的探究讨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了同学们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构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在些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分析实际问题,也就是教学的第三步,即参与生活,学会运用,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三)参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

  设计探究:通过学习,我发现每一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和我老公在投资上讨论了一番,可我俩的意见不统一,结果形成了两种投资方案,我想请大家点评一下。(多媒体展示两种方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所以本着这一理念,我将本课在生活中生成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指导实践,这也符合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带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促进知识的生成,即复习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不做硬性评价,哪一种观点对,哪一种观点不对,给学生以开放的回答,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即可。

  作业: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帮父母设计一份投资理财的方案。

  设计意图: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注意不要把作业作为单纯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反馈,而应注意结合实际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开放式作业为媒介,拓宽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努力使每一次作业对学生都是一次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回顾:

  我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本着新课程中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生活逻辑为主轴,以“发现生活、体验和感受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做到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和最后回到生活中去为主线,体现了认识的基本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接近学生生活经验,避免了政治课一言堂、满堂灌,枯燥无味,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能被学生接受。

  板书设计: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1存款储蓄2股票3债券4保险

  结束语:叶澜教授曾说过:一堂新基础教育的好课起码要达到:有意义,学生来课堂之前和之后是不是有了变化;有效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事情干,整个课堂是充实的;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能力的投入;常态性,平平常常,实实在在。这是我想要追求的境界。但我深知我还离他实在太远太远,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努力探究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高一政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及其类型》是高一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也就是怎样去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新课程标准1。3的规定,其中包含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的结构三个目都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借贷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框的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前两点最重要),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消费类型中的借贷消费

  难点的依据:借贷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再谈谈我的教法

  1、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鉴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居民生活消费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但也存在许多模糊认识,错误观点,所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

  2、教材内容的处理及依据

  本框题的教学三个目,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目需教师灵活处理的,课本讲了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最主要因素,但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由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而且有必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这两处都需求要教师归纳总结的。消费的类型这一目高考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判断某种消费行为属于哪一种消费类型,所以这一目只需用实例简单解释说明。消费结构这一目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本近几年的我国恩格尔走势图来把握恩格系数和消费结构变化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出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的发展。

  3、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举例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4、教具的选择

  鉴于我校新教学楼教学硬件的实际情况,我主要是进行利用黑板加粉笔的讲授式教学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接受式的学习向理解领悟式的学习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的,只要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举例说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相互间交流合作地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展示几组现代人的消费图片(或描绘机组现代人消费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现代多彩的消费,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人们的消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过去,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利用父母的工资单解释可支配收入)

  (2)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大小有关。

  我国总体消费水平不高,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差距问题。

  2、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会影响消费。(举例子:组装机和品牌机p21,学生买MP3)

  4、经济的发展水平

  辨析:提高收入必然会提高消费水平

  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就越高。

  ⑵提高消费水平措施:①促进经济发展(根本途径)

  ②提高收入水平(主要途径)

  ③稳定物价

  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类型

  ¨¨¨老师的困惑:刚出来工作,没房子住,老师的爸妈说要我赚够钱才去买房子,而老师的弟建议我去借贷买房,老师的朋友就建议去租房子暂时住着,请同学们总结以下这几种消费方式?

  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注意是比重不是数量)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的支出,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P23图反映出什么经济学道理?

  ①农村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改善,②同时,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③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4、板书设计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二、消费结构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

  3、消费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成才之路》的练习

  (教师挑选典型的题目进行评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一政治说课稿3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解决“为什么生产?”

  即为了消费!在讲完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之后,第三课开始涉及消费的内容。第三课第一框讲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等知识。本框题则是从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第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经济生活”模块中“生活与消费”部分“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知道如何评价这几种消费心理,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

  2.能力目标: 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能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第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

  重点的依据:这是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数学生消费心理存在误区,需要重点讲解。

  2. 教学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得应该坚持怎样的消费观念。

  难点的依据:旨在结合前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四,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性和实践性。高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这样一些基本理念: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以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因此,考虑到本校高一学生及自身实际,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过渡):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第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过渡)最后,我再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知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

  2.讲授新课:(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实际,设计生活中的两段生活场景,通过设问的变化分别讲解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科学的消费原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得知识兴趣化。

  3. 课堂小结:(2分钟)强化认识

  4. 板书设计:注重系统直观清晰,把内容主干知识书写

  5. 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5分钟) 《学案与测评》,巩固所学。

高一政治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xxx,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即学习了怎样进行货币与商品的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几种不同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方式的区别;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知识地掌握,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立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贷款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消费类型中的贷款消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自控能力差,并具备一

  定的经济常识。他们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采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总结反思学习。

  以上的教法与学法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阐述。

  四、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的结构。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新课

  展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结婚三大件嫁妆变奏曲,向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进入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我将设计三个探究活动来讲授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内容。

  (1)探究活动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让同学们看到结婚三大嫁妆变奏曲的图片,讨论问题: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同学间的讨论下得出: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最根本原因是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些例子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并且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能发挥同学们的思考力。

  (2)探究活动二————消费的类型

  通过情景设置中的美国富二代,中国刚毕业拿月薪六七千的大学生王某和农村来的打工仔李某三人来到上海遇到居住问题的情境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三人解决居住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进入第二个知识点,即消费的类型。

  通过上述问题地提出,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关消费的类型这一知识点,提示学生在思考中根据三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解决他们居住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美国人应该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大学生王某选择贷款买房,打工仔李某没钱买房可以租房。得出,按照交易方式消费类型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这个知识点。然后我再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结果”,并结合我的教学难点关于贷款消费,着重讲解。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情景设置以及学生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着我将展示打工仔具体消费的饼状图,向学生提问“以上图中的这些具体消费项目分别属于什么消费?”学生通过看书以及老师的引导,得出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根据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这一知识点,并通过这一练习加深理解和巩固。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楚明白的了解消费的类型,便于记忆。

  (3)探究活动三————消费结构

  首先我会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消费结构,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然后提示学生仔细观察PPT上美国富二代和在职工作大学生王某以及前一张打工仔三人具体消费结构饼状图上各项消费所占百分比,提问“三人中的生活水平谁高谁低,并简单说明理由?”这样同学们经过计算就会得出:美国人的大部分钱花在了享受消费上,王某的大部分钱花在学习、上培训班发展消费上,李某的大部分钱花在食品等生存消费上。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通过情景和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更加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吃透。

  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到些结束。

  (三)课堂小结

  接着进行课堂小结,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补充完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行感情升华。这样设计课堂小结,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总结知识,加深印象,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并起到升华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练习

  我将设计两道题让同学们做,巩固课堂知识。

  本课题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大纲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识记和理解主干知识。

  五、教学预测

  最后我对本节课教学的效果进行预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感知的现象入手,设计情境,预设学生的分析,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感知,教师的点拨等。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想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还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地调整和修改预设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高一政治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选自高一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到公民享有监督权,这为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承接了教材第一课“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又为后面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所以学好本框题的内容,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框题的核心概念是“监督”。即要求学生了解公民监督的对象、范围;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以及要负责任地行使公民监督的权利。所以,确定本框题的重难点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以及公民如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第一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是公民的其中一项政治权利。而《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进一步详细地阐述在不同情况下,公民应该行使监督权里的哪个权利,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行使;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行使的问题,让学生对公民的监督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生活,学生要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监督权的内容;理解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意义以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和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同时引导学生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着遵循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结合本框题内容,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由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重、难点的突破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我把本框题的内容分成四个主题:监督权知多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知多少;瞩社会,看为何行使监督权;系生活,究怎样行使监督权。课堂上,各组学生讨论得出本组的观点,而后进行阐述交流。小组之间共同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

  第一组:监督权知多少,这一组的学生主要是围绕监督权的内容展开,用具体的事例说明监督权的内容。

  第二组:行使监督权的方式知多少,这一组的学生围绕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展开,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民主监督的渠道。

  第三组:瞩社会,看为何行使监督权,这一组的学生围绕实行民主监督

  的意义展开。

  第四组:系生活,究如何行使监督权,这一组的学生围绕行使监督权的方法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会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民主监督的渠道的内容分析,对此教师必须加以纠正。根据学生所讲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展示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先由学生就本节课学习的几个问题进行小结,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着重强调知识要点,分清本节课的重难点。

  4、板书设计:

  三、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2、民主监督的渠道: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3、实行民主监督的作用:

  4、实行民主监督的要求:

  六、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受到重视,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现代辅助教学,较为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对于学生探究出的知识点,能及时给出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当然,在探究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一政治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商品的含义,以及商品的二重性,这为学习本框题作了铺垫。本框题当中的价值规律是经济常识中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学好本框题既是对商品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今后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供求影响价格,同时价格也影响供求,价值决定价格以及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多变的原因以及运用价值规律分析各种经济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竞争意识以及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价值决定价格、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依据:现实经济生活中,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跌;供小于求时,价格会上涨。学生可能会得出结论:供求决定价格,而实际上价格由价值决定,只受供求影响。这一点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让学生理解价格又价值决定是学好本门课的关键所在。

  2、教学难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依据:既然价格由价值决定,那么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可为什么价格却总是高于或低于价值却又不违背价值规律,容易让学生觉得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而市场上却总出现不等价交换,二者相矛盾。从这一点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由于本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我决定在教学中选择情境教学法,利用漫画和材料以及日常事例为教学创设一定生动活泼的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

  学法:

  比较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来判断的总结。

  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的探索,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框题举例:

  (1)中秋节前月饼价格昂贵,买的人多,要送礼。中秋节后,月饼价格回落。

  (2)情人节前几天玫瑰花的价格上涨几倍,节日后有回落。

  (3)准备一个农民夏天卖西瓜的镜头,西瓜价格只卖几毛钱。让学生归纳: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当商品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

  2、突破教学重点: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5分钟)

  (1)设问:前面归纳出供求影响价格,设问那么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吗?

  小结:不是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举例让学生归纳出价格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能无限下跌的原因是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2)价值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有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引导:商品是劳动产品。价值由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决定。然后,举例说明同一商品许多生产者有勤有懒,技术有高有低,如让越懒的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决定价格,价值量反而越大。归纳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引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社会生产条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生产的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指生产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3、突破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归纳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讲清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的原因。

  a、举例让学生归纳出,商品的价值受供求影响,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是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价格上涨的部分与下跌的部分相互抵消。总的来说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

高一政治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高一年上册年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三节价值规律第一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所表述的文字不多,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甚多,特别是只有对价值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这一框内容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对第二、七、八课知识的理解。因此,这一框既是经济常识基本部分的重点,又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重头戏。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高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认识的规律,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并能初步运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会分析其他一些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就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对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帮助学生克服错误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价值规律的含义,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是本框的重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本框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启发、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课本上静止信息加工成生动形象的动态信息,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和密度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显示漫画《赶不上趟》,老师讲解漫画并设疑:当鸡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漫画中的老汉办起了养鸡场;当老汉将鸡蛋投放市场时,蛋价却一跌再跌,老汉无可奈何地举刀杀鸡;当蛋价又迅速回升时,老汉留下的是追毁莫及的叹息。这幅漫画包含了经济学的哪些原理?养鸡老汉为什么总是跟不上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二)、新课教学:

  1、提问:什么是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总结。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看书思考,利用多媒体显示判断题:

  (1)、价值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共同的规律;

  (2)、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规律

  (3)、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规律;

  (4)、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5)、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明确价值规律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判断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总结。

  2、提问:①“想一想”货币出现以前的物物交换是不是等价交换?为什么?②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原则有什么要求?现实中价格与价值不会总是相一致,这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为什么?

  第一点较容易回答,第二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由教师讲解。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师生共同看漫画,教师分析引导总结出:

  ①鸡蛋的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②从鸡蛋市场的变化可以看出: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多媒体显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3、引导学生思考: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图片。

  4、引导学生观察“ 价格曲线图” ,进一步思考:价格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 的惟一表现形式?

  教师结合“ 价格曲线图”讲解并得出 结论:①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偏离价值太远表明价格由价值决定。②价格偏离价值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③从长远的角度看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三)课堂小结: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我们应该从动态中去理解和把握价值规律。

  (四)布置作业:

  根据布置作业要具有目的性、反馈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原则,设计作业如下:俗话说:“一分钱买一分货”,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分钱不止一分货或买不到一分货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图表的形式,使学生便于掌握本框的.知识要点,也使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简单明了易懂易记。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基本内容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

  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高一政治说课稿8

  我们都知道,生活消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学习了家庭消费的知识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现象和行为,有必要使学生认清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由此达到树立科学消费层面观的目的。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

  第七课讲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关于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第一节内容的逻辑结果和必然的延伸,本框则连接第一框家庭消费的内容和第三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了家庭消费的内容、重要性及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的有关知识后,才能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有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者权利意识,才有可能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就全书来说,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交换、分配共同构成经济常识的基本结构,因而正确的消费观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本框教材的结构

  本框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为什么”来说,教材从理论依据(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和重要作用(消费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提出的正确消费观念归纳起来有三个:适度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一致、科学消费。而“怎么样”的问题,教材着重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进行论述。

  3、对本框重难点内容的理解

  本框是第七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将“生产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原理”与“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讲清“生产和消费关系原理”是前提,只有指出消费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才能重视消费,才能引出一些消费现象,才能指出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消费观”内容又是本课教学的主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确正确消费观的内容,反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和习惯。

  我将“正确的消费观对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解确定为难点。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认为家庭消费只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与国家无关。而讲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时,很多学生都觉得没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以将这两内容确立为难点内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教学的要求着重是理解,所以,在教学目标是着重是理解“正确的消费观”和自觉实践能力的培养。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明确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尤其是掌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理解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质量的改善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作用;知道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懂得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索精神。

  3、觉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错误消费观念,树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家庭实际的正确消费观。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激疑探究法、同伴协作学习法、归纳法。

  本课教学有许多疑点,容易引起学生思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激疑探究非常必要。由于在探讨中不是把一些社会现象交给学生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分析这些问题、从哪些方面分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需要教师寓教于直观生动的活动中;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法的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四)谈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中构建知识网络。

  2、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送。

  3、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制造悬念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始终坚持“激趣原则”。这此我在上课一开始,请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讲一讲:《天堂的对话》—讲述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的对话,请学生思考:这两位老太太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那么到底谁的消费观是正确的呢?

  学生自由议论后,教师引入课题:等我们学完了这一课内容,你就会明白了。

  引起学生悬念。现在我们来思考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讲授新课

  突出重点设计:协作探究

  协作探究是新课标环境下一种全新的理念,他对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生活出发探究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最佳选择,为此我在落实“生产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原理”与“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一本课时重点时,设计以下问题。

  在讲授“生产和消费关系原理”时,我设计“钱在我口袋里,怎样花是我个人的私事,与别人无关,与国家无关,与社会无关。”这一问题,采用师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请学生浏览课文有关内容后,以两小组为单位,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角度,互相讨论“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发言,要求举例说明,如果学生发言不完整,可先由本组其它学生补充,如果还有问题,可由其它组学生补充完整。发扬协作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最后学生互评:各小组给其它组评价,要求简单说明理由,最后评出最佳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得出: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的环节之一,既与国家有关,更与社会有关。如果这一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其它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强调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即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其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受生产决定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

  那么,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理解呢?

  联系“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汽车消费资料材料:受xxxx年汽车市场销售业绩的影响,各厂家纷纷斥巨资扩大生产能力。汽车消费热潮中家庭购车是主流。而私人购车对车型、性能、配置、技术含量的要求都很高,这促使各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为方便购车,各营销商开辟了网上订单,通过信用卡结算、钉好牌照等一系列措施。

  请学生思考:

  (1)汽车的销售业绩对厂家造成什么影响?这又说明了经济学中什么道理?

  (2)私人购车的这些需求对厂家造成什么影响?这说明经济学中什么道理?

  (3)为什么现在家庭(尤其是大城市的家庭)兴起购车热?(

  4)各营销商开辟了网上订单,通过信用卡结算又说明了经济学中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对应分析出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原理中“生产决定消费”。即:

  (1)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

  (2)生产是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方式

  (3)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4)再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道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此时再让学生分析“钱在我口袋里,怎样花是我个人的私事,与别人无关,与国家无关,与社会无关。”正确与否,引导学生明确: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对生产又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又是生产的动力。正确的消费行为对生产起着促进的作用,而错误的消费行为对生产的发展则起阻碍作用。所以,公民消费虽然是个人消费行为,国家也尊重公民消费的自主权,但它决不是个人生活中的小事,而是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的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既解决了“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又说明了“正确的消费观对国家对社会的作用”。

  至此,教师阶段小结:从消费的内容上看,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量上的提高,更表现在质的提高;从消费的目的来看,已经从生存资料消费更多地转向发展资料消费甚至是享受资料消费。这一切都源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的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巩固旧知识“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又顺理成章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为了使消费能对生产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我们作为公民,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那么,怎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呢?

  2、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

  课件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1:“青年农民致富后,把钱用去发展生产,为村里建学校、修公路、办发电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材料2:“南方某市曾发生一起怪事。两大款在一高级酒店吃完饭后,大款甲看到大款乙给的小费比自己给的多,于是就当着他的面撕掉一百元大钞,乙也不甘示弱,撕掉五百元,如此往来两个人做起了撕钞票大赛。”

  问题探究:上面两种现象,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学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找出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课件显示两种不同消费观对比表:

  正确的消费观念

  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适度(合理)消费

  抑制消费超前消费炫耀消费

  注重精神消费

  畸型消费

  科学消费

  愚昧消费无知消费落后消费

  学生任务:

  1、每组学生根据序号选择对应的题目,对照表中内容,结合课件材料,将有关材料归类到对应的内容中,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2、结合温州当前实际,温州人前几年给人的印象是“口袋中满满的,脑袋中空空的”。这几年温州人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也日渐增加,在教育上越来越舍得花钱。正确地举出正(反)例子。

  教师给学生评价。通过实地了解学生思维,有针对性地将重点轻松突出,落实。教师特别强调:

  (1)适度消费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协调

  (3)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三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帮助学生明确: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应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加强学生对协调消费的理解认识。

  附材料:

  1、《天价宴席》视频短片———36万元的宴席;南方某市曾发生一起怪事。两大款在一高级酒店吃完饭后,大款甲看到大款乙给的小费比自己给的多,于是就当着他的面撕掉一百元大钞,乙也不甘示弱,撕掉五百元,如此往来两个人做起了撕钞票大赛。

  2、关于金钱与文化消费反差太大的漫画“小儿麻痹症”。

  3、《农村六种畸形消费现象》:一是婚嫁大操大办,消费盲目攀比;二是奢办丧事盛行;三是封建迷信活动蔓延;四是赌博恶习死灰复燃;五是烟酒消费逐年增加;六是人情消费大幅增长。

  4、“明天的钱钱今天化”的信贷消费材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的结论。在这里着重分析“信贷消费”是否违反了适度消费原则。由学生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引导归纳:这主要决定于“有无偿还能力”,有,属于“适度消费”,没有,属于“超前消费”。水到渠成,由此让学生回到导入部分:“天堂里的对话”,得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更可取。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了疑点。

  结合课文小字,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泼留希金、阿巴贡、葛朗台”等形象人物,一文不化,把钱放在家里烂掉,这是一种科学的消费观吗?为什么?承上启下,转入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设计:比较反思

  3、怎么样: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设计以下问题突破难点:

  (1)泼留希金之流人物消费行为符合“艰苦奋斗”精神吗?为什么?

  (2)“提倡适度消费”与“提倡艰苦奋斗”矛盾吗?为什么?

  在引导学生明确“泼留希金之流人物”的消费行为属于“抑制消费”,根据刚学过的知识指出其不科学后,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对他人和自己劳动成果的尊重。这种精神,不论在过去艰苦的岁月,还是现在和将来,都永远不会过时。从传统道德看,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需要继承这个美德,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兴旺发达;从国情看,我们还处在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由勤俭败由奢。”,再让结合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说说“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解决难点的同时,落实了思想教育。

  (三)课堂小结

  利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列出本课的知识图表,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四)课后练习

  根据以下图表:xxxx年温州GDP增长情况、xxxx年温州市民收支情况统计表、xxxx年温州市民消费热点一览表,回答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对温州经济产生什么影响?这说明什么?根据表三评论温州居民的消费观念。你想给温州市民在消费上以什么衷告?

高一政治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题既是第一课第一框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延伸,也是后一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的铺垫,而这一课的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因此本框题不仅为整课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也为整个教材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结合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知能力,但理性认知的能力较差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并懂得这些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和渠道。理解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把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要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理解“价格由价值决定”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教材地位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理论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作基础。所以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采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但我校作为农村高中,多数是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加以点拨、引导,多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演示与列表对比法、活动探究与集体讨论法、逻辑反证与课后反思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地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种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反思总结法。

  四、说教学程序

  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高一政治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本课题在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本课题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 关系,处理民族 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学习这一框是我们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的前提,同时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高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认知的规律,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我国新型民族 关系,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 关系。

  (2)能力目标:

我国解决民族 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的使命。

  3、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处理民族 关系的基本原则。

  把它当作重点是因为只有了解了处理民族 问题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的理解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的大政方针,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来处理民族 问题。

  把它当作难点是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几乎没接触过少数民族,学生即没有理论基础,又没有实践基础上讲解,学生较难理解。

  二、说学情

  我认为,要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就必须准确地分析学情。

  本课内容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基础等方面的知识,认知能力和水平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并且在长期的培养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和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些学情为学法的指导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促进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因为讲授法能最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辅之以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情景导入法有助于学生较快的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学法指导上我主要是突出“实践”和“实用”两个原则。因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方法的价值在于运用。

  因而在学法的指导上,主要是着眼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指导学生遵循认知的规律,通过自主探究法,讨论学习法和分析归纳法来掌握知识。

  自主探究法:

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

  分析归纳法: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总结反思法:

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教师课堂上的点拨相结合,再次归纳总结并加以反思,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五、说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5分钟左右)

  在上课前让同学们看《走进西藏》的视频。视频展现了建国前贫困落后的西藏和建国后现代的西藏的对比,让同学们思考“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

  导入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思考题设下悬念,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讲授新课】(34分钟左右)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的建立(6分钟左右)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通过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各少数民族的图片,接着提出一个讨论题:“汉族人口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的祖国是汉族人的祖国。”后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等相关知识分组讨论来反驳这个观点。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概括出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提示: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设计依据:

通过图片展示,学生直观的了解我国的民族概括,加深印象。通过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所学内容的掌握。

  (二)我国新型的民族 关系

  通过一个问题“我国在长期的民族融和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 关系呢?”引出这个知识点,再通过展示图片(旧社会、新社会民族 关系对比),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的新型民族 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设计依据:

问题引出知识点,设下悬念,过度自然。通过新旧社会民族 关系的对比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 关系,有利于加深理解,易于掌握。

  二、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 (24分钟左右)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民族平等 (8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先对其含义、原因和地位等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展示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及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在全国所占的比例来体现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最后,通过对“在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是否矛盾?”问题的回答加深学生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设计依据:

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后用两个事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以便于更容易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对一个具有争议性问题的回答,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的大政方针。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二)民族团结(8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先对民族团结的含义、原因和地位进行简要讲解,然后通过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与南昌十七中的藏族同学一起喜迎藏历木鸡新年和各省市对西藏对口支援的材料加深学生的深刻印象,最后一个思考题“我们怎样看待拉萨3 14暴动和乌鲁木齐7 5事件?”结束本知识点的学习。

  设计依据:

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后用两个事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以便于更容易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最后一个问题分析以便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从而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理解国家对这一民族分裂活动采取措施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8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重点,与前面类似,先对其含义、原因和地位进行讲解,然后通过一组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数据和我省帮助畲乡发展的事例让我国加深对这一原则的了解,最后,通过“探究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这一问题加深我们对西部大开发这一政策的了解,同时加深了我们对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原则的理解。

  设计依据:

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后用一组数据讲解非常直观,同时具有很好的说服力,而我省帮助畲乡发展的事例也是结合我省实际,较贴切我们的生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的大政方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三个原则之间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应该强调三原则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同学们综合运用三原则处理民族 问题的能力。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三、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4分钟左右)

  这主要是使学生能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作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各应怎样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将所学用到生活中,转化为所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民族 关系。最后有老师总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应该怎样做。为学生一个系统的认识。

  【课堂巩固】(2分钟左右)

  用两个练习题来巩固今天的所学内容,借助习题,对习题加以适当引申,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表明我国( )

  A.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

  B.当前已不存在民族 问题

  C.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

  D.各民族完全平等

  2.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不能反映的是 ( )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 关系的基本政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课后思考】(2分钟左右)

  针对西藏民族改革50年这一契机,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分析正确地处理民族 关系在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的贡献。

  【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所学归纳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最后在一首《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欢快的结束本课的学习。

  六、说教学效果预测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上,我都使用了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还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地调整和修改预设内容。

高一政治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 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 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 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 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 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通的,教师的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效阅读法

  理由: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3.知识迁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 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 幻灯片

  现场实物(课桌、多媒体设备、风扇等) 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商品和服务不能凭空想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学生:分类说明

  2. 实施教学任务一: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多角度解读标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目内容) 幻灯片

  (展示漫画、图片) a.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出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b.通过形象比喻及相关图片的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提问:

  ① 漫画“今非昔比”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 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 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说明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是质量和水平”)

  ④ 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

  (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侧重于标题的逻辑关系

  学生思考解答:(略)

  附加:回答①后,教师给出形象比喻:种瓜→得瓜→吃瓜。

  回答②后,展示一组说明消费方式变化的对比图片。

  回答③后,展示漫画“济公新传”。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师生共同分析探究活动2: “以上消费观念,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结:(略) c.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总结:

  生产力水平落后,消费水平低,说明生产决定消费。

  3. 实施教学任务二: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解读探究活动3:(见p33)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幻灯片

  (展示文字材料) 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演绎法)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

  ③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为生产离不开人的作用,要发挥人的生产作用就必须让其进行消费,提高各方面素质)

  教师:

  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

  4. 实施教学任务三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提问: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了呢? “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幻灯片

  (展示问题、图示) 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这组关系用图示表示)

  学生思考

  5. 实施教学任务四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教师

  提问:

  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目内容) 幻灯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 a.通过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能用政治语言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这一重点。

  b.小组抢答、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快乐式学习”。

  教师提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学生阅读抢答: (略)

  教师归纳:

  ① 必要性: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c.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② 如何发展(要求):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通过改革,调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培养人才,尊重知识。(播放视频,联系初中所学知识)

  a.学生讨论并解读思考探究活动5:(p35)

  b.实施小组抢答

  6. 课堂小结(用图示方式展现)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求)

  生产 消费

  设计意图:直观明了,高度概括。

  7. 课后作业: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4)

  (要求: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必要调查,以小论文形式展现)

  六、 说板书设计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发展/要求

  (板书设计追求结构清晰,内容明确)

高一政治说课稿12

  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课教学我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典型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指出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使学生懂得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欠税等行为是可耻的违法的;同时使学生懂得既要有自觉纳税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说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因其内容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税收”;并且它的内容较之“分配方式”“财政”等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参与当代经济生活”理念的要求。

  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1)编排特点:《依法纳税》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中的最后一框题,是第九课《征税和纳税》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2)教学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对象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以及税收及其种类等相关内容,并且南庄本地有大量的企业,学生对纳税人纳税特别是本地企业的纳税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高一学生接触和了解的生活实际有限,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少,本课内容对他们而言有一定难度。

  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观察发现法、思考评价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本课内容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既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另外还要用不同的尺度去合理地评价学生。要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能学好的,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师互动共进,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将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定位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突出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多结合学生生活中特别是南庄本地和佛山地区的实例,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生活现实的情景中体悟道理,学会参与当代经济生活。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情景演示视频、相关案例图文演示、学生喜闻乐见的fLAsH动画、歌曲等,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税收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与纳税发生联系1、探究活动一,2、播放情景短片《纳税与我无关?》

  3、展示生活场景:银行取款、超市购物等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对短片和情景展示的看法,形成认识:人人都与纳税有联系。

  讲授新课一:纳税人与负税人

  1、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

  2、纳税人与负税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人人都是负税人1、突破难点,2、采用概念关系图分析法和材料分析法,3、结合课本85页例子,4、分析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和关系。

  5、点出不6、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7、但都是实际的负税人。分析85页关于电器厂和超市谁是增值税纳税人和负税人,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现象

  3、树立权利和义务意识,4、积极行使税收监督权1、突破重点,2、播放fLAsH《假如国家没有税收》,3、分析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探究活动二:《我当一回税务官》,5、采用材料分析法,6、结合南庄和佛山本地实例,7、分析四种违税现象及处罚,8、并用图表归纳整理这块内容。

  9、播放fLAsH歌曲《十年》

  10、探究活动三:播放短片《买掌上电脑》和《拆来拆去的市中心雕塑》通过对各种动画和现实材料的了解,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从而明白税收的性质,树立依法纳税的思想,敢于跟违反税法的现象作斗争,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并积极行使对税收工作的监督权。

  练习巩固

  xxxx年高考广东卷16、17、18题

  情感升华课后探究活动安排:

  情景设置:在税收宣传活动日中,某税务机关征集税收宣传标语和口号,请你为其设计税收宣传口号。

  板书设计:

  纳税人和赋税人

  1、纳税人

  两者关系

  2、赋税人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罚

  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积极行使对税收的监督权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力求体现《经济生活》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整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辅助材料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讲练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安排了一个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本课知识设计税收宣传口号,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服务生活”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作为负税人的意识不强,许多学生觉得自己与税收无关,也很少有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积极监督身边的交税与收税行为,教师要多作引导,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高一政治说课稿13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其特点》。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材

  本框内容条理清晰,理论接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思考,但不容易使学生明确分类。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商品服务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含义;

  理解:消费品市场的特点,服务市场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转换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实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规范的市场行为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参与社会实践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主要突出比较能力和理解能力。

  ⑴比较能力:通过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的含义及其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⑵理解能力:通过对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⑴认识商品服务市场的构成及其各自的特点,掌握商品服务市场的活动规律。

  ⑵认识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对商品服务市场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重点: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

  难点: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本教材内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时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消费品市场和服务市场比较熟悉,但很少关注过它们的特点,因此,我通过“列举法”、“表格归类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实例的基础上反思认识它们的特点;鉴于学生对生产资料市场比较陌生,特别是容易将消费品市场与生产性消费混淆,三个市场的特点有交叉现象,学生不易区别,为此我采用列表比较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思考,加深理解。而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合作探究,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突破难点意义十分重大。

  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法的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我确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本课时的难点是: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单独地根据课文理论知识,很难使学生理解,因此,我选择“在突出重点中渗透突破难点”“在突破难点中突出重点”的原则,教与学相互结合,教法与学法相互渗透。因此,本课堂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两大教学法:教师引领法、学生合作探究法。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了“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的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其次、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走近生活,体验激趣。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导入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从学生切身体验过的事例出发,符合“教学材料就近原则”,为此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片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的顺序制作成flash动画,在上课一开始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图片中还有个别同学在超市买东西的镜头,学生兴趣大增,提高了学习兴趣,此时,让学生结合动画画面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一:由动画中可以看出,商品服务市场是由哪几类市场构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与我们的生活最接近的是什么市场?它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设计

  【突出重点设计】:比较归类,理解辨析

  1、找一找:课件展示:消费品市场图片,让学生找错,指出其中部分图片不是消费品市场内容,特别展示出“生产性消费图片”引起学生思考。

  2、写一写:学生列举消费品市场,以小组为单位交给组长,组长归类后,小组讨论,将结果集中写在纸上,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其它组同学评一评。

  3、说一说:每组推出一位代表举例说说消费品市场的特点。

  4、考一考:由其它组学生提出任何有关三个市场的内容由发言组学生回答,提问者评价。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目的让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帮助在体验中理解,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为区分“生产资料市场”与“服务市场”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同伴合作的意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此类推,在“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以同样的思路展开。

  在学生对于商品服务市场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商品服务市场的特点异同表,强化知识:

  商品服务市场的特点异同表:

  消费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服务市场

  交换形态

  商品

  商品

  服务活动

  购买者

  个人消费者人数多

  各类企业

  个人消费者人数多

  交易量

  小

  大

  小

  交易方式

  复杂多变、流动性大

  次数少、固定、专业性强

  复杂多变、门类繁多

  商品阶段

  最终消费

  连接生产和生产性消费

  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教师对于其中的“交易量”“商品阶段”视学生情况解说。此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由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突破难点设计】:在巩固小结中突破难点。

  1、自主探讨,体验理解。为了能够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三类市场对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讲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从市场的发展来看,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从功能看,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载体。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是社会再生产必需的重要条件。

  ※2、教师讲授:人类最早的交换是实物产品的交换,所以,商品市场是市场的原始形态。随着交换频率的提高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生产方式的转化,企业化的产生和经营才形成了对劳动力、资金的大量需求,劳动力、资金以及技术、信息等市场才逐步形成。目前在我国市场发育过程中,商品市场以及由此衍生的服务市场的发育程度大大超过其它市场,就表明了商品服务市场的基础地位。同时,其它各类市场的生产和发展都受到商品服务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市场体系中的其它市场不过是商品服务市场发展的派生市场,没有发达的商品服务市场就没有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也就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所以,一方面,商品服务市场的发展,会相应地提出发展其它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其它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其次,从功能看,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载体。商品服务市场是社会最终需求和最终供给的聚焦点,一切生产要素无论其中间环节如何,最终都要服务于商品服务市场。特别是在社会分工到专业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任何一个消费者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市场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也要通过市场实现其产品的价值并获得再生产所需的资金。所以,作为交换生产、生活必需品载体的商品服务市场,其功能是其它任何市场所无法替代的。

  同时,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是社会再生产必需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再生产,再生产既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有人自身的再生产。物质资料的再生产需要生产资料的不断供应,人的再生产需要生产资料的不断供应。所有这些供应活动,当然都要在商品服务市场上进行。离开了商品服务市场,社会再生产将无法正常进行。特别是消费品市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体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实现。

  由于在前面学生已经结合自己的体验思考过,此时基本上能达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一“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正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由于是教学难点,教师讲授非常必要,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作用。

  3、借助媒体,深化理解。

  对于“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这一教学难点理论性强,理论分析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对此,我借助媒体深化理解。

  PPT课件显示三组图片:

  第一组图片:我市的消费品市场:温州市区各式各样的商场、超市、小卖部。

  第二组图片:我市的纽扣市场、打火机市场等。

  第三组图片:服务市场:宾馆、理发店等。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请你结合图片内容说说商品服务市场有何作用?”

  给出这三组图片目的是给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通过图片的形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官感受,在学生的讨论发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商品服务市场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的巨大作用。

  以上便是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原则为指导,对教学重难点展开分析、比较、讨论、问答等活动,并始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但在知识上理解了,而且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三)说板书:

  遵循板书设计的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设计板书时做到在体系中表现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知识点。

  一、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

  1、消费品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3、服务市场含义、特点、三者的关系

  二、商品服务市场

  1、从市场的发展来看,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2、从功能看,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载体。

  3、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是社会再生产必需的重要条件。

高一政治说课稿1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说学情

  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的信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只有掌握了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我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较为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六、 说教法

  根据教师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对本框题充满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我主要采取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肖奈与愚公的工资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来导入我的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与政治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要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时候,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回答。

  (三)案例分析法:在讲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通过询问学生家长家庭成员收入情况的来分析,把教材知识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把事例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 说学法

  人们常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我设置了以下几种学法:

  (一)小组探究法:在分析讲解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知识点时,我主要采取小组讨论探究法,让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分许得出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

  (二)比较分析法:在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最后让学生比较分析出每种分配方式的不同,以加强对知识点理解。

  (三)总结分析归纳法:在对于难点重点的解决上运用总结分析法来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一堂课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过程,下面我将谈谈我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过程:

  八、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拓展四个环节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场景,比较肖奈老板与给肖奈打工的愚公两人的工资为什么不一样从而进行导入新课。之所以采取这个导入是因为学生对该电视剧非常喜欢,扣住学生喜欢并且感兴趣这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又比较生动有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的设计主要结合了学生喜欢的明星以及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把本框题所要达到学习目标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本,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熟悉,构建教材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1. 按劳分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对导入材料中肖奈与愚公的收入的构成进行拓展进一步的分析,并且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按劳分配的范围以及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中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并且通过“非公有制中有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同样是按劳分配肖奈和愚公的收入差距为什么这么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按劳分配的范围、尺度、以及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也是以肖奈与愚公的对话来引出我国为何不实行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从而也引出了本框题的重点—按劳分配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框题的重点,我采取了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并归纳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的弊端,并让小组派代表回答。如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要求较高,而我国现阶段的劳动者只是把劳动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故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最后再结合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再补充一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按需分配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可是我们现在的生产力还未能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讨论学生还可发现平均分配会挫伤劳动者积极性从而可以引导并且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含义。最后通过按劳分配的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积极参加劳动以及坚持按劳分配的信念。

  设计意图:从导入的例子来贯彻,并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并且通过对比平均分配与按需分配,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本框的重点,从而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4.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含义:指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里所得到的工资等收入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5.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指靠自己或家庭的劳动取得的收入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的发展。

  对于第二目的知识点讲解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对知识点过渡时我会用“同学们,既然在公有制经济中采用的是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那在非公有制经济下又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从而让学生明白接下来所学习到的多种分配制度都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前提下进行学习的。接着我便随意询问几位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通过分析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来对几种分配方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对讲解按生产要素分配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白凡是提到农民通过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水鬼、林木等,获得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因为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典型实现形式,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但是如果农民把自己承包的集体土地再转让给别人,获得租金收入,那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土地参与分配。把两者相类似的分配方式来进行对比,更容易进行区分和辨别,从而实现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第二目知识点的讲解我结合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使得讲解的知识点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辨别各种分配方式度我用一个表格进行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利用课本P59的材料,来让学生分析课本中小吴的家庭成员各是什么分配方式,既能练习课本,同时也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同时结合一道选择题来进行让学生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对比以及课本的例子的实际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总结本框题的知识点,并且练习题用课本的例子,既能回归到课本,又能达到检测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后小结

  本次的课后小结我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采用图表的方式,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并且让学生一起与我来小结,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小结时我还为下个框题的效率与公平作了铺垫。

高一政治说课稿15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多变的价格》。我准备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首先,我将对本课进行分析,进入第一个框题---说教材,说教材就是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价格》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课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货币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消费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课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接着,我将进入本课的第二个框题---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识记目标,要求学生们识记以下内容。)

  (1)影响价格的因素。

  (2)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含义。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4)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6)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因为以上这些内容是本框题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所以要求学生识记掌握。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的问题能力目标,也就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理解的有以下内容。)

  (1)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由于以上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需要他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加深理解。)A.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B.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C.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D.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E.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F.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G.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目标,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在学完教材内容后,能将课本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的知识是:)

  (1)联系生活中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分析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对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价值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达到学以自用的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2)通过学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了解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效率才能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因此,学习这些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便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3)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使学生明白市场交易的核心是等量的劳动相交换,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说完教学目标,接着说第三块内容。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重点的依据是:学生只有掌握了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掌握价格的真正内涵,同时,通过学生们对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

  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难点的依据:因为价格与供求、生产的关系比较抽象,学生作为准生产者,与“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或者说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将这块内容设为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教材的渴望,从而达到学于自用的目的。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本教材内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考虑到学生的现状,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的宗旨。正是本着这种思想,在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对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相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实物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过渡):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法的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置中,我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授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这就要有一个好的导入。所以我采用启示导入法。学生们前面学过《神奇的货币》,已经理解和掌握了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内容,我将以这个内容为引子,再结合课件中的图片知识,以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例设置情境,通过土鸡蛋的启示,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28分钟)

  讲授新课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所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重点,灵活教学。

  首先,在讲授本课第一个重点(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将采用图形、文字和教材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师的导为主,学生的学为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听课思考中掌握这块重点。

  接着,关于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块重点的突破,我仍然采用图形、文字和教材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先讲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在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适时的插播有关这方面知识的生活小短片,让学生们通过对短片的思考,再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生活经历,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从而让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明白,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最后,将进入本节课重要框题,难点分析。针对本课的难点,是关于价格、供求以及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少,了解不深,很难理解掌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本块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解析,让学生们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再指导他们进行集体讨论,再针对他们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惑,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从而对知识进行串联、积累和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们不仅“懂了”,而且“信了”,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讲授完新课后,适当的课堂小结是必要的。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设置习题,实践运用(5—7分钟)

  适当的进行习题训练,不仅可以强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6.布置作业(2—3分钟)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

  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一政治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二政治说课稿11-21

高一政治教学总结11-18

初二政治说课稿9篇11-22

高一物理说课稿11-17

高一政治教学工作总结05-2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说课稿11-10

高一政治教学工作总结15篇11-24

高一下学期政治教学工作总结04-26

初中政治教学总结07-03

政治教师教学总结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