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

时间:2022-07-28 10:32: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草原》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习。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豪爽的性格。这曲调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的特有的旋律,可使孩子们得以触及到内蒙古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编配伴奏,以培养创造力。

  3、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即兴编曲。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在听、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为: 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已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能对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有大致的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内蒙古大草原及人民的特色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的北方,过着自由、幸福的游牧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关内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练习3 5 6三音,创编旋律

  1、课件紧接着上一个环节,创设“小羊找妈妈”的情境。

  2、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这三个音,感受音高的不同。

  3、在教师的组织下,听辨三音,找出相应的“羊妈妈”

  4、 老师任意调换三音位置,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

  5、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 5 6 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小羊找妈妈”的游戏使枯燥的听辨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歌曲,唱准音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即兴编创,充分发掘了个人和集体共同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群体意识。)

  四)、学唱歌曲《草原上》,表现歌曲。

  1、播放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2、出示歌词,读一读,感受歌词描绘的蒙古草原。

  3、 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4、鼓励学生边唱边舞。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5、 分组进行唱、舞、奏的表演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草原上》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草原》说课稿2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很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的呢?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这是怎样的草原?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草原》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我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五册第二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向大家汇报我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并发挥它的实效性。

  一、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全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重复的曲调更进一步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新课程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活动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创编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歌曲节奏较密集,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遵循直观性、创造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想象力。重点采用舞蹈引入、听唱法、难点提炼、体验创新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力图体现: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是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五、教学过程

  (一)、舞蹈引入

  新课伊始,我伴着美妙的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翩翩起舞,让学生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仿佛把他们真正带入其中,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个舞蹈吗?愿意和老师一起跳吗?他们非常感兴趣,接下来就跟老师学两组动作,然后随音乐师生共同翩翩起舞。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舞蹈中再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这时继续播放我在东师信息教育平台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片,并介绍蒙古族的美丽景色。(音乐配话:离开城市的喧嚣,有一处景致令人心弛神往,脚步落定这里,绿色更愉悦我们的双眼,这里毡房若花,碧草连天,居住着富有传奇色彩的蒙古族人民,千百年来他们过着迁徙的游牧生活,足迹遍布每一寸草地,他们被誉为草原骄子。)这样,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随着动听的音乐律动起来,唤起学生的饱满情绪。在学唱歌曲中我主要采用聆听范唱、学生随琴用lu模唱、视唱曲谱、随录音演唱、提炼难点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进行节奏和声音的处理,让同学们准确掌握附点音符及八分休止符。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表演能力,我又播放两首蒙古族儿童歌曲,第一首《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让学生学习小歌手自信的演唱,潇洒的动作。第二首《草原赞歌》是两位双胞胎小姐妹声情并茂的表演。我让学生们学习两个小歌手的演唱情绪及表情,使同学们的演唱更加完美。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立了音乐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舞蹈组、唱歌组、伴奏组,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配合。这时教室里有唱、有跳、有敲、师生共同表演,将学生的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充分体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四)回归生活享受音乐

  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歌曲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曲目,我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搜集有关内容,让他们演唱其中的几段。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更加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六、总结回顾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充分的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学科有效的整合,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也能让学生在歌唱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4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说课稿5

  《托起草原》是一篇语言优美、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的抒情散文,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展现了“天下最美”的呼伦贝尔草原,思路清晰,结构明了;同时本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是一篇选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义。散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学习,它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因素,共同完成对散文语言、写作技巧的品鉴和对主题的理解。学生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已掌握散文赏读的一些方法、技巧,因此本文的学习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些方法和技巧,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能力目标:

  ③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④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教学难点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1.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

  2.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已具备散文欣赏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3.作为高一幼师专业的学生,好讨论好争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已形成了小组讨论、分析的习惯。

  三.教法与学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文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课堂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以课间播放《我和草原有个约会》这首歌作为切入点,引出学生熟知的凤凰传奇组合中的女歌手杨魏玲花来自内蒙古,她用歌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趁机提问学生:对于草原有怎样的印象。接着,我又简要说明自己对于草原的印象,以及对于草原的憧憬都源于那首北朝民歌《敕剌歌》,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简单介绍作者,引出本文的课题。(时间为3分钟)

  (二)具体讲解课文

  在创设情境之后,又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草原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这里主要是以: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的方法,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的问题。

  1、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2、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第一个问题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稍加分析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为突破文章难点作准备。

  在教法上,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这部分以师生互动品读为主。(此阶段时间为12分钟左右)

  第二步,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要求理解文题中的“托起”的含义。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引导,为什么用托,而不是其他表示动作的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草原的深厚感情,对草原风物的爱,对草原文化的爱。

  课文分析到这里,教师作一个简短的小结,把课文的重点:课文思路、文章思想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为突破难点做准备。随即转入下一个主要内容,散文学习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并以此作一个过渡。(“托起”分析抄录需5分钟,小结过渡为2分钟)

  第三步,品味语言,渗透情感;突破难点,学会质疑。

  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分钟后,教师抽取若干小组代表,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因为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讲解中已涉及散文语言的品读,学生对于从修辞、句式中来体味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已能基本掌握,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品鉴上,如本文的10、11自然段,“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价值”。从品语言的角度,来体味语言的哲思美,同时也让学生在品味评语言中再次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对草原传统文化的热爱、希望能保留传承草原文化的心情。本文的难点在此再做突破。(小组讨论评析共需10-12分钟)

  如果品读到此结束,未免有些浅显,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想能力的培养。因为给文章选美,尤其是美文,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无论如何也能找出几个美点来,所以有时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当学生都在品鉴语言这好那好的时候,我问学生,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作了一定的删改,使其尽善尽美,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还有缺点吗?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出其不意,虽然对于习惯了小学、初中灌输式教学的学生来说,有些突然,有些困难,但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说“不”。

  我把我认为有疑问的两个句子出示:

  A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

  B句:“这条历经中原十几个王朝修建的厚厚城墙,阻断不了来自草原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与交融。”

  让学生以修改句子的练习,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习惯发表“不同”的声音。(练习、讲解为5分钟)

  到此为止,文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已得到了解决。再接下来就是要巩固这种认知。于是我把最后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习本文,唤起了我们对草原怎样的感情?对于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该怎样对待?(此处讨论为3分钟)既是讨论,也是一份文字作业,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

  从草原开始到草原结束,从认知到情感,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在能力目标中渗透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这样的一堂课后,加深对草原自然风光的印象,巩固对草原丰富人文内涵的认知。

  板书:

  托起草原

  潘岳

  夏季的草原 草原的酒

  草原的林

  草原的花 草原的歌

  草原 文化(只有)

  自然——————————————人文

  传统 传承(价值)

《草原》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蒙古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银杯》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酒歌。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音乐欢快、热情。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学唱《银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和固定节奏性伴奏等多种手段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并能够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银杯》和对比欣赏《牧歌》,了解长调、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分辨长调与短调;了解民歌,知道一段体结构,会划分乐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银杯》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了解民歌一段体,区分长调与短调。

  难点: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大跳并能用固定节奏型为《银杯》伴奏,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根据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克洛兹教学法和柯达依教学法三大系中的声势律动、体态律动和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聆听、律动、表现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银杯为主线、牧歌为隐线,让学生了解长调、短调,在对比中了解音乐。从横向、纵向、纵深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横向是歌曲的结构脉络;纵向是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纵深是歌曲的相关文化背景。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迅速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活泼。

  1、(播放《吉祥三宝》)提问学生:吉祥三宝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老师与学生一起做互动游戏。(学生拍切分节奏xx·,教师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律动设计,调动了学生对听觉、视觉、动觉的体验,为下面学习歌曲中的切分音和固定节奏型伴奏做准备。

  2、互动游戏

  1、互动(一)

  刚才我们体会了蒙古人民的热情,下面我们就到大草原蒙古包里,去感受一下那里热情的气氛吧!(板书:《草原牧歌》)

  在这里主人会用银杯为你捧上一杯香甜奶洒,请你先闻一闻,再由衷地赞叹一下“啊!”让学生跟我一起做。

  ··4/4·6---|7---|i---|

  ·······啊······啊······啊

  (目的是找到假声的歌唱位置,用真假声演唱歌唱)。

  2、互动(二)

  4/4·2121·-|2121·-|2121·-|2121·-|

  ··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律动··举杯··········敬酒········饮酒·······举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举杯、敬酒、饮酒、举杯,演唱赛勒日赛,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用切分节奏2121·-做伴唱,为下面学习歌曲《银杯》做准备。

  接着播放音乐《银杯》伴奏,学生边长唱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中,学生聆听旋律,就是本节课的新课《银杯》

  在刚才学生兴趣正浓厚时,导入今天的歌曲《银杯》。

  (二)、感知体验

  1听录音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节奏短小、情绪欢快

  通过聆听《银杯》录音,思考:

  1、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3、歌曲分成几个乐句?

  情绪是:热情的、

  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宴歌

  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教师范唱

  分析两句“赛勒日外咚赛”在情绪上有怎样的变化?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

  3、体态律动

  学唱歌词,情绪处理

  a引导学生用描述故事开头的感觉唱好第一句;

  师: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的开头描述语言一样,相对来讲比较平静,但是要能吸引人。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唱唱。

  b通过律动“举杯”—“接杯”—“喝酒”的动作来学唱歌曲第2、3、4句歌词。

  师: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师:蒙古族主人在敬酒的时候,要把杯子举过头顶,因此我们一起边唱边把杯子举过头顶。

  c用“兴奋”的感觉唱好第三句歌词;

  师:唱“朋友们”这句时,客人要接过杯子放在胸前;唱“欢聚一堂,敬请干一杯”时,要求学生向旁边的朋友们相互碰杯并把酒喝完。用喝完把杯子翻转过来的动作解决下滑音的演唱。

  d用“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3、体态律动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欢快、热情、豪爽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同学相互间倒酒、敬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

  (三)、自主探究

  1、用歌唱的位置按节奏朗读歌词,感受蒙语的发音,同时解决节奏问题

  2、分析情绪的变化

  A: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娓娓道来,相对来讲比较平静,

  ·B: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c第三句用“兴奋”的感觉唱;朋友饮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的好爽

  朋友们,聚一堂,敬请干一杯

  d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演唱歌曲

  (1)教唱曲谱

  教师演唱曲谱,学生跟唱,并运用科尔文手势,解决歌曲中的大跳。

  ②从声音情绪上解决大跳音程的演唱。

  ······(师引导学生用“情绪热情地、高涨地、高兴地”的感觉演唱大跳音准)

  (2)跟钢琴反复学唱歌曲·

  从小声的跟唱、模唱到大声演唱

  (3)请同学们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特别的热情豪爽?因为有了装饰音,旋律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如:前倚音:美酒,更能体现蒙古人民的热情,下滑音:一杯,感觉方法看到了蒙古人民喝酒时一饮而尽、一杯见底的豪放。

  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装饰音,让学生在模唱中体会到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韵味,就可以自信、大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

  4、多声部伴奏

  为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结合课前互动,我加入了简单地多声部的的伴奏。根据新课标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要求,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伴唱:·0000|0000|0000|0000|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声势: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律动:举杯····敬酒··· 饮酒····举杯

  ··· 拍腿交叉|拍手捻指|

  措施:1、学生演唱歌曲,唱到“赛勒日外咚赛”时,加入固定节奏性伴奏,还可以逐步加上声势。方法有:先是老师为学生伴奏师生合作、逐步过渡到小组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以音乐为载体,加入了简单地多声部的的伴奏使学生从听觉、视觉、动觉进行感知,演绎歌曲,体会歌曲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这就是我的课堂极简中的丰富。

  (四)、展示合作·多种形式的演唱

  有了前几个环节丰富的铺垫,加上学生从始至终都在参与体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运用多种演唱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预设效果:学生可能会运用领唱、齐唱、对唱,再加入固定节奏型伴唱和打击身体、拍手、律动等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使学生体会情绪由薄到厚的音响效果。可能会把歌曲演绎的丰富而有灵动。

  (五)、拓展延伸

  1、对比欣赏长调歌曲《牧歌》

  分析两首音乐的异同

  相同点:蒙古族民歌,一段体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的

  不同点:

  节奏、速度、情绪

  ·2、长调与短调

  观看《快乐大本营》中蒙古族长调与短调视频,讨论总结出长调与短调的特点: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抒情·悠久绵长

  短调:节奏整齐·旋律起伏较大·热情的·紧凑热烈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视频,让学生总结出长调、短调的特点,体验到音乐的相关文化,开启“多维度”思考和体验的音乐思维能力。

  (六)、检测评价

  1、听辨长调、短调

  聆听《辽阔的草原》、视唱《嘎达梅林》,写出他们分别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课后延伸·教材p31课后作业

  用彩笔在《嘎达梅林》的乐谱上标出乐句,说说这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

  3、总结: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民歌具有流传性。

  在《银杯》音乐中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

《草原》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五册第二单元《草原》中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新的课标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讲讲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

  结合三年级孩子接受能力强,爱唱却唱得不够准确、动听的音乐能力;爱表现却自律能力较低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唱、舞、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而教学难点则是歌曲节奏较密集,学生演唱有一定难度。

  二、接着说说教法和学法(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我是这样制定的)

  在歌曲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依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看中听,听中学,顺利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中听,听中做,突出学科特点;听中创,创中编,于创编中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状态下学习音乐,陶冶情操。

  三、下面我就说说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这样几个环节,(出示板书)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课堂,我将具体向大家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走进大草原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演示)师生共同律动,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对蒙古族音乐风格有点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于是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二)感受大草原

  1、首先我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做的骑马动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学生交流,预设回答蒙古族)

  2、然后我出示课件:介绍蒙古族的各种服饰以及蒙古包:蒙古族是我们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称之为蒙古包。

  3、接着介绍蒙古舞蹈,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做骑马,甩马鞭、鸿雁飞的耸肩动作)再让学生一起模仿蒙古族人民爽朗的笑声:(师唱)

  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

  通过笑声练唱,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同时,也熟悉了本课的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

  【这一环节的安排,我的目的是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歌舞的兴趣,又能使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达到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歌唱大草原

  1、我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认识了蒙古族,感受了蒙古歌舞的特点,辽阔的草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唱一首草原的歌,让我们一起到大草原看看,此时,播放多媒体图片,师范唱歌曲出示课题(师唱)。这里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2、根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感受节拍,让生边聆听边做骑马动作感受节拍,要求按强弱甩起羊鞭。接着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进行,这样,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然后我出示难点句60 60|565 3|6 56|3—||(草儿青青羊儿肥)让学生听辨加了倚音和没加的区别,并进行练唱,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学生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实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1、首先运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自己创编出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然后进行录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并让学生作自我评价,从中得到提高。采用自编表演动作形式进行歌表演,再由学生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培养。

  2、为了拓展课堂,在顺利完成以上教学后,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学生说:“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

  3、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我问: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多了解蒙古族,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蒙古族的骑马舞吧,欣赏完我又问:“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4、在音乐中学生表演动作,这时我出示筷子,学生会觉得很好奇,我向学生说明: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随后我表演筷子舞,表演完一次之后,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来跳,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自我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五)课后延伸,资源共享(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欣赏著名的蒙古族器乐曲《赛马》、《牧歌》;欣赏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因为一个、两个的音乐作品并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的认识、领悟蒙古族音乐的丰富魅力及内涵。我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趁热打铁,让他们从多角度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节课的设计是融合律动、歌曲、表演、创编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综合课。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以“主体、创新”为主题,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所思所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歌唱大草原体验创新,激发热情6 0 6 0|5 6 5 3|6 5 6|3—||草儿青青羊儿肥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草原》说课稿8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人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本人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本人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本人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本人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本人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本人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本人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课本第七册第五课《赛马》中的表演内容之一。是一首蒙古族风格乐段结构的儿童歌曲。歌曲结构清晰。词作者以质朴、精炼的语言,表述了大草原上蒙古族儿童的生活情趣。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选用民族羽调式,采用明快的节奏,生动的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勇敢、乐观的豪爽性格。在第六和第十四小节运用了七度和八度大跳,并在结束中采用了富有蒙古族特色的衬词,即“啊哈嗬伊”,进一步抒发了草原儿童的自豪感。

  抑扬顿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使草原小骑手的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给人以豪爽、亲切之感。

  二、学情分析:

  掌握孩子特点是学习的关键,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歌唱和听辨能力,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学生联系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在演唱歌曲时要流露出草原小骑手自豪神气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唱语气、情感塑造草原小骑手的形象。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欢快活泼的情绪,知道这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歌曲。

  二、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有表情的、自豪的演唱歌曲。

  三、体验草原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引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运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五、教学难点:

  用歌声表现出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

  六、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准备的教具有ppt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七、教学策略: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于是我把这节课分成四个板块:导入;歌曲学习、分析;技能学习;歌曲表现。

  以教材主要音乐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在活动中将音乐本身与音乐画面、音乐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感受美,表现音乐美的目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谈话式、提问式、讨论式。

  第一板块:课题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这一关键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学习的一种程序。于是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语言导入

  导言: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风光片

  2.蒙古族简介

  课件

  第二板块:学习歌曲

  1、首先初步感知歌曲:(播放音乐),让学生去听赏歌曲,找出歌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

  2、复听、分析

  草原小骑手活泼、爽朗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上是怎样体现的呢?

  板书:2/463|663|567|66||

  指导学生视唱乐谱,找出装饰音—在7上加了下滑音,从而使歌曲更具有特色

  对比视唱:2/463|663|567|66||

  2/463|663|567|66||

  为歌曲演唱作铺垫

  3、在学生已入情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学唱,但要提示学生注意音量的控制。

  第四板块:歌曲表演

  1.齐唱、男女生分唱

  2.小组唱、独唱。

  小结:学生小结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蒙古族小朋友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蒙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丰富的音乐宝库,望同学们课下多搜集、多听这方面的音乐,会加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

《草原》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1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词作者火华曾经感慨地说:“1975年我随兵团来到向往已久的锡林格勒草原采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美景如画,蓝天、白云、绿地,风吹草浪,鲜花点头微笑。它那么坦荡,辽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真有一种想喊想唱的冲动。我并不是在草原长大的,但是对它的向往、新鲜感和亲切感,到后来的熟悉感,让我真正觉得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这份独特的美,感受到牧民对草原那份深切的爱,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给生字,会写7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了解。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具体流程为:

  一、歌曲引领,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是你想到了什么?

  2、你去过草原吗?能不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教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感受。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草原究竟美在哪呢?谁能说一说?

  2、找出文章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书后的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四、难点突破,拓展延伸。

  1、幸福的生活哪里来?体会“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含义。

  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草原。

  五、总结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听歌曲,并让孩子说一说印象中的草原的样子,为学生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落实基础的字词。

  3、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歌词是抽象的,学生的语音积累有限,能感受到草原的景象,但未必能用生动,准确的语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语音才力求丰富、准确、富有感染力,是学生受到熏陶。

  4、在聆听与欣赏中感悟诗歌,培养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草原的独特的美。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读词想象画面,结合画面,反复读文,在读种思考,领会,提炼,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

  6、注重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要成为一扇窗,打开它,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愿意动脑,就能看出最美的花朵。

《草原》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 | 惊叹

  美丽的风光〈 〉

  |草地:一碧千里 | 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草原》说课稿13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教学难点:

  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舞蹈,打击乐和演唱表演等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在教学程序中体现。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坐上音乐列车去旅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题巧妙地展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不但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伴奏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歌曲渗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学怎样才能教得扎实、新颖,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带声的演唱是我的目标,于是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马儿上山坡的音阶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音阶练习

  师读: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师读: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 5 4 3 2 1 1 1

  师读: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 3 5 3 5

  师读: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 1 1 1 1 3 3 3 3 1 —

  师读: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 1 1 1 1

  师读: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 1 7 6 5 4 3 2 1

  接下来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用身体动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来做一下范唱,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读词,舞蹈欣赏等形式,学生在多次学习体验中一直在无形地感受着歌曲的魅力。紧紧抓住了音乐教育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只经老师简单点拨,学生便能轻松学会歌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我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怎样唱歌会更好听?运用教学课件启发学生,表达音乐情感。并运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动作,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筷子,通过舞蹈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感受蒙族音乐美、舞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

  (四)即兴创编,表现音乐

  本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组抽签来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务。

  第一个蒙古包是让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要让学生听清要求: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演,无论怎么样跳都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动作要优美舒展,注意音乐一停,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个蒙古包的问题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清要求老师准备了一部分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的同学请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周围的物品来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乐的节奏,音乐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个蒙古包的问题就是请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草原(如时间不够回家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无穷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坐上火车结束了我们本节课的蒙族之旅,紧扣“游”这一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快乐地结束了本节课。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2册第五课《草原就是我的家》。

  “蓝蓝天空飞彩霞,骑上了我的小红马……”辽阔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多么令人神往。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蒙古短调民歌,2/4拍,一段体结构,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老牛和小羊的声音听辨、感受,唱准6─ 6的八度大跳。

  2、通过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及舞蹈的特点并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对蒙古族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蒙古草原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

  教学难点确定为:唱准歌曲中的八度大跳,感受音的高低。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入其境、生其情,并创设多种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听、唱、说、跳反复聆听歌曲,体验蒙古族音乐、表现蒙古族音乐,感受蒙古族音乐,达到更好的演唱目的。激发学生对蒙古草原的热爱。

  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看草原——听草原——说草原——跳草原——唱草原

  一、看草原

  为了突出音乐课的特点,同时给学生一个对歌曲旋律的初步印象,我选用情境教学法,并选择本课歌曲的旋律作为进教室的曲子,辅以大草原的美丽图画,请学生自编动作走进教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的旋律,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紧接着,请学生看草原的天空有什么?并根据节奏来回答问题,引出本课歌曲第一句歌词“蓝蓝天空飞彩霞”。这一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

  二、听草原

  播放小羊和老牛的声音请学生模仿,并分辨声音的高低,结合歌曲中的6-6模唱,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

  三、说草原

  请学生说说对蒙古族的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体验民俗表现草原时,采用本课歌曲旋律做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感受了歌曲旋律,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四、跳草原

  教师播放本课歌曲旋律,配以大草原的美丽画面,跳蒙古族的舞蹈,使学生在观赏教师舞蹈的同时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随教师一齐来表演。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完全放松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在模仿牧民骑马的过程中学习了第二句歌词“骑上了我的小红马”。

  五、唱草原

  学唱小牧民演唱的歌,也就是歌曲的第三、四句歌词“挥动鞭儿唱起歌,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以上环节的练习,学生不仅熟悉了歌曲旋律,而且将本首歌曲的四句歌词也轻松的掌握了。

  这时,教师再将歌曲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请学生认真听听,再随琴用“la”模唱,最后完整演唱。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得到了完美结合,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会演唱了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学生在准确说唱后,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熟悉巩固了歌曲。最后全体同学表演,将本课推向高潮结束,突出本课重点说唱并表演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最后教师加以小结结束本节音乐课。

《草原》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内容: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辽阔的草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牧歌》,能用较强气息控制能力的声音表现辽阔的草原情景。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男女分组唱、自由组合唱、个人比赛唱、接口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内蒙古美丽的大草原,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生运其才志、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也。”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用悠扬而连贯的声音表现和感悟歌曲的美丽情景。

  2、难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对旋律的把握,我将紧紧围绕全曲的灵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弦。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听唱法和教唱法的综合运用,将使学生自主地学唱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实践演唱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

  三、说教法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牧歌》的音乐风格,使他们更好地表现音乐情绪。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一般学生对《射雕英雄转》都比较了解,在欣赏乐曲录音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兴趣法:通过对比汉族人民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惯,演唱风格,演唱方式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3、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以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课余爱好旅游作为整个课堂的导入主题,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够放松自己,有一个愉快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为学生作为主体更好的融入课堂作好铺垫。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这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搭起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教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学生答:济南、青岛、烟台、北京等等)。那么有同学去过蒙古吗?(学生答:从电视上我们看到过),大家能不能说出蒙古族的人们与咱们有哪些不同啊?(学生答:喝羊奶、有大草原、蒙古族衣服、喜欢骑马射箭、有蒙古包------今天我们就走进蒙古音乐《牧歌》,去感受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风情。(板书:《牧歌》)

  (二)激情演唱散发风采。

  1、听录音,整体感知。

  让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范唱,让学生感受优美、抒情的歌曲情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抓住这一热情,进行按节奏拍手朗读歌词,这样由语言文字与音乐共同创设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情绪领域的影响会是多么的深广。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当孩子们听录音对旋律有了初步的旋律线条以后,就可以分组进行自学。

  2、合作学习培养能力。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识谱能力,自由组合,分小组自学歌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乐句进行学习,以降低教材难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你认为这一乐句应该怎样来演唱,怎样把它唱到最好,然后用自己学习的方法来教大家!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学,自己教,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让每位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美丽的蓝天白云羊群情景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身边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3、难点反馈,深层感受。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唱歌曲,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反馈歌曲,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音准、节奏、咬字及声音运用,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

  4、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歌曲完成好以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作演唱方式,不同的组合上台为大家表演。

  (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致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至此,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实现课我合一。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会由然而生。

  5、感受音乐,放射美丽。

  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合唱的最高形式,并以此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欣赏《万马奔腾》,体验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的音色,并形成热爱民族的共鸣。在热爱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加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6、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举措使教学更加开放,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族音乐,感受到了他们的民俗风情。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板书设计

  1、牧歌

  2、无伴奏合唱

  3、万马奔腾腾

【《草原》说课稿】相关文章:

草原就是我的家说课稿07-19

《草原》教学反思11-22

四年级音乐《我是草原小骑手》说课稿07-12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4-06

《草原》的教学设计15篇06-19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07-20

实用的草原教案集合五篇07-25

精选草原教案模板集锦十篇06-30

六年级《草原》教学设计06-28

说课稿《坐井观天》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