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9-12 08:00: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说课稿模板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了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及符号的化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成因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简

  由于相反数在许多知识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能准确地运用它,就得深刻理解它的含义,又因为双重符号的化简是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前提。因此,“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和“双重符号的化简”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a”和双重符号不容易理解,所以我确定它们为教学难点。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选材、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

  (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

  能力目标:

  (1)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

  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突出问题遵循原则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流程: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提问:“两个小动物都行走了3米”能完全表述此动画意思吗?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

  再问:+3和-3包含了几层意思?

  将互为相反的两个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得到初步感知。观察:+3和-3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再观察: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个,分别在原点的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个,分别在原点的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引入数轴,将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为下一步概念的形成铺设道路。质疑:这样成对的点(数)有多少?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设置悬念,试图勾起学生求知欲,顺势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一:+3和-3,+2和-2,+5和-5每组数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各组代表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符号不同,数字相同”。

  问题1:+3和-2这组数也具有上述特点吗?问题2:“符号不同”体现在数轴上是什么意思?

  随着分支问题1、2的深入,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每组数都含有“只有符号不同”和“方向相反”两个意思。这样,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对每组数的特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题3:+3这个数有上述特点吗?

  使学生认识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综合以上各点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强调关键词“只有”和“互为”。观察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在引入新课中已有所铺垫,学生可以很容易发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左右,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同时配以多媒体动画,既直观形象地阐释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又充分利用数轴将点和数联系起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练一练: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6,-8,-3。9,5/2,-2/11,100,0

  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作答,如果对“0”有疑问,可借助数轴加以解释说明。

  (三)、继续探究,深入理解

  问题二:从练习1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分类,明确问题的指向,渗透归纳整理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进而发现: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0的相反数仍是0。

  问题三:从练习1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再次引领学生观察、讨论练习1的分类结果,发现:在一个正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它的相反数。由此类推出: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填一填:+55,100+100,+bb(填上=、<或>)

  让学生发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

  例题:-(-68),-(+0。75),+(-3/5),-(+3。8),-(-x),+(-m)说一说:上面这些数表示的意义?做一做:化简上面这些数试一试:化简-{+[-(-9)]}活动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有理数的意义到双重符号乃至多重符号的化简,起到分散难点,逐一突破的'目的。辩一辩:-a是负数吗?

  以自由辩论的形式,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教师适时调控,疑点自会愈辩愈明。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当a为正数时,它的相反数-a是负数;当a为负数时,它的相反数-a是正数;当a为0时,它的相反数-a仍然是0。

  问题四: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虽然此内容教材没有涉及到,但为了学生对相反数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我认为经过通俗易懂的诠释,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接受。多媒体动画演示:一动物从某地向东走4米,记作+4米,再转身向西走4米,记作-4米。使学生看到此动物又回到原地,轻松发现:+4+(-4)=0。然后,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类推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对于任意一个数a,都有a+(-a)=0。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基础知识题:

  1、判断正误

  (1)a的相反数是负数()

  (2)任意一个数都有相反数()(3)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

  (4)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

  2、一个数的相反数小于原数,这个数是()A、正数B、负数C、零

  3、如果a+b=0,那么()

  A、a、b两个数中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B、a、b两数中至少有一个为0;C、一定有a=b=0;D、a、b互为相反数。

  能力提高题:

  4、如果x+(-4)=0,(+16)+y=0,试求x2+y的值。5、若-x=7,则2x=。

  发展思维题:如果a、b表示有理数,在什么条件下,a+b和a-b互为相反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设计了三种层次的题目:基础知识题、能力提高题、发展思维题。基础知识题主要考察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提高题旨在训练相反数知识的应用;发展思维题在列式、求解过程中两次体现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并渗透代数式知识,力图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置不但可以照顾差生,还可以解放优生,同时也能调动中层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五)、回顾总结,发展情感回顾: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回顾之后,教师加以评价,将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方法,体会辩证思想。

  (六)、布置作业,回归实践

  1、教科书第14页的2题,18页的3题;

  2、生活中经常看到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作业1题要求学生必做,2题提示用小学自然课所学知识去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向家长、老师等请教。作业回归,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四大问题为主体,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排说一说、做一做、试一试、分组讨论和自由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工作表的编辑》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三章表格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的第三节内容。它是前面两节中某些铺垫的延伸,并贯穿了EXCEL以后整个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EXCEL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这一节教学安排两课时,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第一个课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工作表的编辑方法,掌握一种编辑方法,教学地点在多媒体教室;第二个课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掌握工作表的各种编辑方法,教学地点放在机房。)今天围绕第一课时进行说课。根据这样的教学安排,我确定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初步了解EXCEL工作表的六类基本编辑方法,熟练掌握每类工作表编辑的一种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觉悟目标:通过国产汽车的变迁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复制和移动、单元格内容的修改;

  难点:区分复制和移动、清除和删除单元格的操作差别。

  二、说教法

  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课程整合)创设一个各种类型汽车起动和刹车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总任务,然后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与工作表编辑的各种操作有机结合(任务驱动法),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子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说明:为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内容顺序作了微调。)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用三种型号的桑塔纳汽车起动和刹车这样一个情境(可以由FLASH模拟一个场景),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学知识,提出总任务,导入新课。(总任务:如何科学描述这些物理状态?)

  2、把总任务分解成子任务,子任务与工作表的编辑有机结合。

  (1)子任务1:在原始汽车起动表格的基础上,创建汽车刹车的表格。————引入单元格的复制。

  (2)子任务2:比较汽车起动和刹车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区别。

  ————―引入单元格内容的移动。

  (3)子任务3:单是这样的一组数据,能比较出汽车的性能吗?

  ————引入单元格、行、列的插入。

  (4)子任务4:你能把“初速度、末速度、时间、加速度”改成英语吗?

  ————轻松引入单元格内容的修改。顺便改正错别字。

  (5)子任务5:由于普通型桑塔纳轿车没有安装ABS紧急刹车装置,现已停止生产,所以要从表格上取消。

  ————引入单元格的清除和删除,并比较它们的区别。

  (注:原始表格、复制后表格、移动后表格、插入后表格、修改后表格、清除后表格、删除后表格见原始的“说课、xls”文件)

  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巧妙分散难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适时穿插课堂讨论、学生上台操作等交互活动。

  3、总结巩固

  整合各个子任务,提出共性的地方,比较个别差异。留5分钟时间指定某一种方法让学生完成刚才各个任务的操作,从而串联整个教学内容为一个整体。

  4.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工作表的编辑

  一、复制单元格1、剪贴板方式2、鼠标拖曳方式

  二、移动单元格1、剪贴板方式2、鼠标拖曳方式

  提示:复制单元格和移动单元格的操作区别

  三、插入单元格、行、列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四、修改单元格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五、清除单元格

  六、删除单元格

  提示:清除单元格和删除单元格的操作区别。

  附EXCEL工作表

  原始工作表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复制后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移动后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050

  桑塔那2000050

  桑塔那普通型050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未速度(km/h)

  时代超人500

  桑塔那2000500

  桑塔那普通型500

  插入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时间(s)未速度(km/h)加速度

  帕萨特055036000

  时代超人075025714、286

  桑塔那200001550120xx

  桑塔那普通型023507826、087

  &nbs

  p;

  汽车型号初速度(km/h)时间(s)未速度(km/h)加速度

  帕萨特5050—36000

  时代超人5070—25714、29

  桑塔那200050150—120xx

  桑塔那普通型50230—7826、087

  修改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055036000

  075025714、28571

  01550120xx

  023507826、086957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5050—36000

  5070—25714、2857

  50150—120xx

  50230—7826、08696

  清除

  汽车型号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帕萨特055036000

  时代超人075025714、28571

  桑塔纳200001550120xx

  汽车型号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帕萨特5050—36000

  时代超人5070—25714、2857

  桑塔纳200050150—120xx

  删除

  BeginningSpeedTimeEndSpeedAcceleration

  5050—36000

  5070—25714、28571

  50150—120xx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1个教学内容。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的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本课时知识归纳起来是: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室里找长方形。(课的开始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对它们边和角的已有的认识。各有几条边?几个角?(若有生说到关于直角,应充分肯定,并借这话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摆长方形,观察长方形,提出猜想: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边还有什么特征?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手中的长方形验证自己的猜想,组织交流。长方形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探求长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在知识探究是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亲历研究和交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过程,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能比较顺利地研究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后,交流并总结: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学正方形边的名称。

  活动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交流拼的方法,说说拼的是什么形,有什么特征,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思考,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用你的长方形折一折,剪一剪,这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说说为什么?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组织构建

  第五环节:活动深化,拓展延伸

  想想做做第4题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小组讨论合作)

  (3)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三幅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出压力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作出一些图形的压力的示意图。对压力和重力再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接着让学生用手压铅笔的两端时,有何感受?

  a、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e、得出结论: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N/m2(Pa),且1Pa=1N/m2,并说明1N/m2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推荐】说课稿模板四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模板9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八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10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五篇

5.【推荐】说课稿模板6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九篇

7.【推荐】说课稿模板六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9.【推荐】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