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

时间:2021-08-26 15:01: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风筝》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风筝》。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风筝》是一篇在误解和冲突中蕴含亲情的文章,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它被放在亲情单元之首,具有奠基的作用。本文也体现了鲁迅文章一贯的风格:语句深奥,含义深刻,感情深切,思想深邃。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 “重视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借鉴本文在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 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风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五彩缤纷的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西版十四册第六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提炼、增减,形成一课时新授课。以大量的风筝图片欣赏为主线,把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流派、绘制工艺等一一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及制作风筝,使学生初步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加深了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认识,在教材的单元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依据

  针对学情,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风筝的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制作方法及制作一个风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观察、分析,不断递进探究、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合作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并通过放飞风筝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目标及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并学会风筝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与步骤。

  二、说学情

  现阶段的初中生充满着青春活力,风筝对他们来说即是民间艺术品也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玩具之一,能亲手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对他们充满了极大的诱惑力。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述及动手制作的能力较强,这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 说教法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学习内容,美术教育审美性、创造性、直观性等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审美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审美和成功的乐趣,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欣赏“万绿园放风筝”、 “万宁的扎放风筝”等片段,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

  2、直观演示法(示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的欣赏、分析及师生演示制作风筝,探究风筝的文化艺术特点及制作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

  3、引导、启发教学法:这个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四、 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到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而进行的。基于这一理念,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美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赏析图片,讲授新课。

  三、创作实践、教师指导。

  四、交流评价,展现自我。

  五、艺术延伸,放飞梦想。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 频: “万绿园放风筝” 情境的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最早的风筝是出自什

  么地方?

  风筝起源于中国,具今20xx多年,是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

  (设计意图: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唤起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赏析图片,讲授新课。

  (一)赏析图片,引导探究风筝文化艺术的特点。

  设 疑:由于不同民族、地域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它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你对风筝流派了解多少?最著名的风筝产地在什么地方?(风筝的流派:北京、天津、山东、四川,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

  探 究:(图片、实物欣赏)风筝的图案、色彩、结构的有哪些特点?

  学生总结:纸扎风筝从结构上一般分平面式、串式和桶式三大类别。风筝的绘制工艺有手绘、木版彩印、工笔重彩、色彩平贴等。题材内容多以吉祥动物、戏曲和年画中的传统故事为主,造型整体别致,色彩鲜艳,对比性强、色块大等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风筝的文化艺术特点,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二)师生合作,释析难点。

  1、学生演示、教师辅助:扎骨架、糊纸面。

  师:谁做过风筝?能说说风筝是怎样做的吗?(请同学上台演示)

  学生边演示,老师一边辅助一边引导观看的同学分析步骤、发现问题:骨架的扎制3:7分,对称关系等,接下来糊纸面,

  2、师完成彩绘:怎样让它更美?(彩绘,注意色块大、鲜艳、对比性强,可剪贴,形式多样)。

  3、学生归纳总结风筝的四艺:扎、糊、绘、放 。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让同学们探知风筝制作的过程与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难点(扎骨架的比例、绑线的方式及对称关系)。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作为铺垫,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三、创作实践、教师指导。

  欣 赏:海南万宁节日扎放风筝视频

  实 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做一只风筝。

  要 求:图案美观,色彩鲜艳、注意对称关系。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资料参考:风筝的骨架及图样集)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海南本地的放风筝习俗,增强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同学间的合作实践,共同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交流评价,展现自我。

  各组分别派代表展示本组风筝,针对风筝图案、色彩是否美、是否具有平衡感等问题,通过生生、师生评价,讨论改进方法。

  (设计意图: 展示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评价,巩固风筝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述与审美能力。)

  五、艺术延伸,放飞梦想。

  1、艺术延伸: 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一项非常有益的体育活动,它有着健身、养目的好处,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现在,让我们带着收获,怀着美好的愿望,随着风筝一起放飞吧!

  2、到操场上放飞。

  (设计意图:通过放飞风筝,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风筝带来的欢乐与成功,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到中国传统风筝文化的魅力。)

《风筝》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 ——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是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我”——————————弟弟

  少年

  中年

《风筝》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总结:笑谈腿疾 上课板书 放飞风筝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1、笑谈腿残

  (1) 过渡:我们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残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会有什么表现?(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刘老师却笑着把自己的缺陷拿出来开玩笑,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 思考: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

  (3)问:那么同学们听后,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说同学们的感情变化。

  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A、“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几个近义词(心酸、难受、伤心)

  B、一个没有左腿,身体残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让同学们尊敬呢?(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请同学们带着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上课板书

  (1)、指名读第5自然段,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飞风筝

  (1)、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课时的刘老师,那课后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至9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哪两个情景?(放风筝、追风筝)

  (2)、 品悟句子,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B、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3)、小结: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时的快乐,又享受战胜困难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读第8、9自然段。

  (5)从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是那样的强烈。相对于刘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 理解:“理想的风筝”指的什么?

  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 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三>、提升感悟

  1、虽然已经近30年没见到刘老师了,可这么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思念读课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四>、作业小练笔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上课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刘老师的三件事情我主线,详细学习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则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学,去领悟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会刘老师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风筝》说课稿5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的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风筝》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1、文本解读:

  《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后两人互相体谅,互相宽容,又和好如初。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 “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2、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二、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思。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心情变化,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

  (三)课前准备:cai课件,小熊、松鼠图片,文章语句,抒情音乐。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全文中我采用扶放结合法和朗读式教法,并辅助图文和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识,掌握内容,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

  2、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操作中我采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说明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你们觉得是就鼓鼓掌,你们觉得不是就摇摇头。

  (1)、我们是敌人。

  (2)、我们是好朋友。

  (3)、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4)、你们是最有自信,最棒的孩子!

  2、复习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课后词语。

  (3)、选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20课《纸船和风筝》,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和——的故事?(生答)(板贴小熊和松鼠的图片)也知道了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跟我读。(生读课题)

  2、师:可纸船和风筝到底是怎样让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的呢?(板贴好朋友)

  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第2——6小节,找找答案吧!(生自由地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2——6小节。

  (1)、(出示小熊乐坏的图片)师:小朋友,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小熊乐坏了呢?(指名回答)

  师:是啊,松鼠把自己最爱吃的送果送给小熊,并祝小熊快乐,怪不得小熊乐坏了。(随即板贴祝你快乐)

  2、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因此,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师:小朋友,平时,你们都有哪些开心快乐的事呢?请你说一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吧!(指名说,这里让学生具体说说)

  4、师:真开心,让我们都变成快乐的小熊,拿起书再来快乐地读读第3自然段吧!(齐读)

  5、(1)、师:友谊之船使小熊乐坏了,那幸福的风筝又带给松鼠怎样的心情呢?(出示图片、指名说)这幅图你又看出了什么呢?为什么?(随即板贴祝你幸福)

  (2)、指导朗读

  师:是啊,松鼠看见小熊祝他幸福,是多么快乐幸福啊,谁来快乐地读读第5自然段。(多叫几个举手的小朋友读)

  (3)、师指着“一把抓住”问:小朋友,“一把抓住”说明什么?松鼠一把抓住风筝会怎么说呢?谁来演?(指名说,指名和老师一起演)

  (4)、师:演得真像,掌声鼓励。让我们大家跟着这位小朋友学演一下吧!首先请1、3、5、7排的小朋友站起来当松鼠,2、4、6、8的小朋友坐着伸出右手像风筝一样来飞起来。(轮回演)

  6、(1)师: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因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再(出示: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快乐,感受他们的幸福。(齐读)

  (2)(播放课件演示)师:是啊,纸船就是友谊的使者,随着小溪流到小熊的家,风筝就是友谊的翅膀,随着风飘到松鼠的家。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纸船和风筝就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3)(出示:第7自然段)师继续说: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带漂流的纸船了。

  师:请你们睁开眼睛。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他们俩可能为了什么小事吵了一架?吵架后两只小动物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

  (4)(播放抒情音乐)指导朗读

  师:是啊,没有了朋友的祝福,是多么的难过啊,带着你的难过,请第一、二组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生读第7自然段)

  师:小伙伴离开了,友谊消失了,是多么的伤心失落啊,带着你的伤心和失落,第三、四组的小朋友,请你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再读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师:从此这对好朋友就真的分开了吗?请小朋友拿起书,认真地读好第8、9自然段。(自由读)

  2、(老师贴上记者证,拿起话筒)大家好,我现在是二(4)班的记者,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熊和松鼠,我来采访采访你们。(请上两个小朋友)

  (1)师:你好,小熊。听说你和松鼠吵架了,你的心情怎样?我还听说你扎了很多的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可为什么不放呢?

  师:是啊,小熊很难过,他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他是多么希望松鼠能看见,他心里在思念松鼠。

  (2)、小松鼠,你和好朋友吵架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3、指导朗读

  师:多伤心的松鼠啊。谢谢你们把我当作好朋友,向我诉说心里话。让我们带着思念,带着伤心好好地读读这两段话吧!

  4、(播放萨克斯)(让学生看窗外)

  (1)师:在没有纸船和风筝的日子里,小熊每天来到清清的小溪边,他多么希望能收到纸船啊,可他只看见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松鼠每天都走出家门,他多么希望能收到风筝啊,可他只看见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

  (2)师:一天、两天、三天......过了好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出示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我请男同学来读。(男生读这段话)

  (3)师:小松鼠多么渴望能和小熊和好啊,多么盼望小熊能放一只风筝啊,让我们女同学再用期盼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吧!(女生读这段话)

  (4)用“如果......就......”说一句话。

  (5)师: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高兴————。他连忙————————。

  (6)师: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他在高兴什么,他在哭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松鼠的高兴而哭的心情吧!(齐读)

  (7)师:这时,松鼠边放纸船边会说些什么呢?

  (四)读诗回味。

  师: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下面请小朋友和同桌轻声地读读这首诗,让友谊传遍你我他。(自由读)

  师:我请男同学来读上行,女同学来读下行,再来感受友谊的珍贵。

  友谊就是风筝飘呀飘,

  友谊就是纸船漂呀漂,

  友谊就是祝福一串串;

  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

  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

  友谊就是祝你幸福!

  友谊就是祝你快乐!

  (五)课后延伸

  1、师:是啊,友谊就是得到了就会快乐,友谊就是失去了就会难受。小熊和松鼠也让我们给你们带来了一封信。(出示信件)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经过这件事后,我们更加懂得友谊的珍贵,也懂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难受。你们一定要学会容忍和谅解,可千万别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啊!

  2、小熊和松鼠说得多好啊,我们一定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一定学会容忍和谅解。(板贴容忍和谅解)让我们也来学学小松鼠和小熊,折折纸船和风筝,写上祝福的话,送给我们的好朋友或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人,让纸船和风筝带着深深的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吧!

  (亲爱的爷爷:

  您好!祝您————!)

  六、板书:

  纸船和风筝

  容忍 谅解

  小熊图片 松鼠图片

  好朋友

  祝 祝

  你 你

  快 幸

  乐 福

《风筝》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叙事性散文,是第一单元,第一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学生放风筝录像,计算机技术支持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上网收集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展示古诗《村居》,进一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参加市“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时的参赛课文。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这是能获得二等奖的原因。

  而之所以没拿到一等奖,最主要还是对使用新教法比如“网上搜索”“论坛上发表文段”没能作充分的课堂预计,导致课堂有些暂时性的混乱。而且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讲的课文是《纸船和风筝》

  一、教材分析:

  1、课题课型: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

  2、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通过“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俩成了好朋友。虽然他们的友谊有过波折,但纸船和风筝又让友谊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边。表现了他们对友谊的渴望和珍惜。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充满了童真童趣,在娓娓的叙述中,轻轻地拨动着情感的心弦,是对学生进行维护友谊、友好相处的典型范例。

  《纸船和风筝》所在的第五单元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共安排了四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是本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上承《称赞》《蓝色的树叶》下跟《从现在开始》。因而它处于了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所以,我认为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3、教学重点、难点: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将课程目标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了这“三重”之一的位置。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基础目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字词的规律,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主要目标)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音乐渲染法”“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评一评、画一画、演一演”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教具、学具:

  我们知道,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课堂上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同时采用简笔画等手段,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结合我校“诱思探究教学”的实验课题,以新教材中新的呈现方式所蕴含的新理念做为贯穿教学的主线,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特色。 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二)设置游戏,愉快识字;

  (三)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四)文情延伸,体现生命;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展示与交流自主识字的效果。第二课时让学生展示读书,巩固识字、写字和词语的积累运用。

  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时觉亲。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使他们如亲眼所见,似亲耳所闻,才能入境而共鸣。于是,上课前我借助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世界,并且充满激情地说:“今天,老师要把你们带到童话的王国中去。看,从童话的王国中来了两位朋友,快点与它们打声招呼吧!”学生的注意力一下了就被眼前的奇丽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中主动地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就在学生悄悄进入角色的时候,我及时把他们领入课文学习:“老师有个小小的心愿,想把他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愿意吗?”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个人范例之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一上课,我率先感悟教材,以自己满怀激情的范读,将学生带入一个童话的世界。加上多媒体课件再造的故事情境和荡肠回旋的音乐,三位一体,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就在读到:“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我的诵读嘎然而止,我故意设置悬念:“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快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这样情感链条上突如其来的一段空白,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待的境界,以饱满的热情纷纷涌向了故事的情节……

  (二)设置游戏,愉快识字。

  我们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无论是导语,还是课后练习,均不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每一课的识字、写字任务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用“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写”的图标标示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这样的编排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学习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增强了教材与读者的亲和力。结合这一编排特点,根据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从情趣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探究,发现识字规律,展示交流识字成果,并结合朗读感悟切切实实地抓好识字教学。课堂上我准备分三步开展教学:

  第一步:“我会读”

  为了把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我先让学生从“熟读”入手,对他们提出读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教文中的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听听小伙伴是怎么读的。”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交流读书效果时,我出示了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并激励他们说:“这几个句子里藏了许多字宝宝,不太好读。觉得能读的同学来给大家当当小老师吧!”我们知道七八岁的二年级学生,正是表现欲最强的年龄,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激励性语言表现的非常敏感。在学生自我展示的活动中也就认读了生字。

  第二步:“我会记”

  为了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方法识记生字。我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单独列出来,对他们说:“淘气的字宝宝们想乘着气球飞上蓝天,临行前真希望你能记住它们的模样,你有好办法吗?”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开展自主识字、合作识字,让学生乘着升空的气球,品尝到发现的喜悦。

  在强化识字效果时,我采用“快乐教学法”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同学们,这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的果子已经成熟了等着你们来摘呢!如果你能给果子找个朋友,它就会落下来。”学生在摘果子的游戏中巩固了识字效果,感到了成功的快乐。

  第三步:“我会写”

  在本课的生字中“扎”和“抓”是写字的难点,课堂上我将随时观察学生的书写情况,根据学情依学而教,重点范写学生写不好的笔画或生字。

  至此,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生字。

  (三)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意味深长。在教学中我安排了有层次性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读通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对于两个小动物幸福的感情学生通过朗读容易体会,但是这部分课文的生字较多。所以,我认为要侧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在读文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体会小熊和松鼠幸福快乐的情感。

  首先,我利用课件演示纸船顺着小溪向小熊家漂流,风筝顺风飘荡到山顶松鼠家的动画,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我顺势诱导:“纸船使小熊乐坏了,风筝让松鼠也乐坏了,谁能读读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乐坏呢?”此时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友谊的向往,仿佛得到纸船和风筝的是他们自己,这会儿要他们读书便会有感而发。为了巩固读书的效果,我又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读书,让他们把幸福和快乐送给自己的小伙伴,这样送祝福的孩子乐坏了,收祝福的孩子也乐坏了。而且在相互读书,互送祝福的过程中,也从小伙伴那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友谊。这也就达到了读书的最佳效果。最后,我又一次为学生演示纸船顺着小溪向小熊家漂流,风筝顺风飘荡到山顶的小松鼠家的动画情境,并且让他们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配乐朗读。使他们在音乐中体会快乐,在音乐声中体验友谊的幸福。

  第二个层面: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加上这部分生字较少,感情波折较大,教学中我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失去友谊的痛苦和狐独。

  首先,在学生还留恋在小动物们得到友谊的幸福美好的感觉中时。我用变化的语气说:“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多开心!多幸福啊!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看,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学生被老师动情的导语所感染,刚才那份快乐和幸福的感觉立刻消失了。这时我赶紧抓住学生感情的变化,继续诱导:“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快读读课文吧。”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在迫不急待地读完课文后,他们善良的心灵又一次深深的触动了,他们渴望友谊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刺伤。我抓住这一感情的契机赶快追问:“说说吧,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小动物们吵架后的心情,我又让他们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想一想,生活中与自己的好朋友吵架后心情会怎样?”这样把学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会体会到“狐独和难受”。借此机会,我又让他们扮演松鼠和小熊读课文的8到10自然段。学生们在读中自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自然也就体验到了两个小动物渴望寻回友情的迫切心情。

  最后一个层面是:合作品评读课文,在读中体验情感。

  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完成前两个层次的朗读基础上,我又提出新的读书要求:“把最让你感动地方读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每一组评选一个读书代表,发挥你们的集体智慧,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在全班进行朗读比赛。”在这里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研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大胆交流,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学生帮助小伙伴出谋划策的时候既是他们对课文理解感悟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道理的过程。

  (四)文情延伸,体现生命。

  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到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的气息。做为教师的本身,我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给知识注入了生命,使知识变的鲜活起来。在课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生活中如果你与好朋友发生矛盾了你会怎么办?”引导学生结合切身实际来想办法化解矛盾,如:一句道歉,一声问候,一张贺卡,一幅图画等等,贵在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自主选择的练习:“想为好朋友设计贺卡、绘制图片的小朋友拿出画笔开始行动吧!其它小朋友也别闲着,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着句段篇章,更在于帮助他们积累着美好的情感。这里力图体现的是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灵性、情感和想象能够自由地飞扬,构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六、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感情,既简明扼要,又与多媒体演示相得益彰。

  七、诱思探究和新课改精神在本课的体现:

  本课设计以“诱思探究教学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他们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决策者,实施者的主体地位。

  总之,课堂上我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读书的实践,使他们能够向往美好的情感,感受着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给孩子一点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风筝》说课稿9

  一、介绍优秀说课的内容:

  今天我优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20课《纸船微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二、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纸船微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新事,新事讲了小松鼠和小熊因为纸船微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先来又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吵架,最先两人相互体谅,相互宽容,又和好如初。

  新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先,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勇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另外本篇文章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其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

  (二)、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五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开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相互帮助、不和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本篇课文是本组教材中的第四篇课文,通过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人沟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薄的友谊之情。

  3、抓住“松鼠下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下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二)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飘荡、漂流、难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薄的友谊。

  教学难点:抓住“松鼠下兴得哭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松鼠为什么下兴得哭了?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四、例文理念: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进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开。

  2、为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阅读是学生特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特性,激扬美性服务。

  五、教学例文:

  (一)、实物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依据学生回答,师板贴实物纸船微风筝。

  2、板书课题:20.纸船微风筝

  3、指导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纸船微风筝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新事呢?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建立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读生字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游戏中稳固生字,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先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读文识词,通读理解。

  1、学习1—6自然段

  (1)自读1—6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纸船微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

  (2)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快乐、幸福

  (3)指导朗读“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当小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微风筝上写上这两句话的时候,心情会怎样呢?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吗?

  (4)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5)齐读1—6自然段。

  2、学习7—11自然段

  (1)自由读7—11自然段,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2)指名交流,随机板书:飘荡、漂流,分别写在纸船微风筝的实物下方。

  (3)联系实物,比较识字“飘、漂”,你是怎么记这两个字的?

  (4)用“飘荡、漂流”造句。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实物,联系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区分同音字“飘、漂”的形和义,并且力求做到识用结开,用“飘荡、漂流”造句。)

  (5)指导朗读,读出小松鼠和小熊难过得心情。

  师:小松鼠和小熊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心情一定很——

  生:难过、伤心。板书:难过

《风筝》说课稿10

  一、说教材:《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2、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11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S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讲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从刘老师的言行中收到熏陶与教育。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

  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

  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 课件。

  2. 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7—12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刘老师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

  2.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二)继续学文,了解放风筝的情景

  默读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五)作业

  七、说作业安排:

  写一个春天的片段,要求最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风筝》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①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②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③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1)学生提不出问题。(2)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1)适当的方法指导。(2)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3)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风筝》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风筝》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依”。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告诉我们第二学段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语段的教学。

  二是基于对教材和单元重点的理解。《风筝》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秋天”,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这篇课文紧扣秋天的专题,记叙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话题。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叙述层次清晰,语言朴实,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虽然是三年级,但识字写字仍是该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但在自主识记、正确书写方面需继续强化。学生能初步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识记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其次谈谈本课时的教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创设适于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据此,我在本课准备以朗读法为主辅以情景教学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多次接触达到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在课堂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曲中所描述的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情景以及传达的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本课浓郁的抒情基调契合,歌声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课中,教师再次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做风筝时会憧憬什么,感受童年做风筝的快乐心情。

  接着谈谈学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在本课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方法一:质疑问难法。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理解“依然快活”,感悟我们做风筝的心情时,我让学生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丰富的、深刻的对话,体会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方法二:想象感悟法。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引导学生理解“憧憬”的具体内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孩子们一边做着风筝一边会憧憬些什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层递式的想象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和内涵。

  另外引导学生习得抓住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最后谈谈教学过程的预设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文时我准备采用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句子的掌握。其中重点指导多音字“磨坊”的读音和“依”字的学习和书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些什么?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阅读目标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文意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我设计让学生采用“先——接着——最后”的提示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一步步地理清的脉络中,教师随机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环节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我和小伙伴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此处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引导学习做风筝过程。这里我采用让学生抓关键动词的办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做风筝的情景,再通过梳理先后顺序,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叙述的条理性,最后再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来练习说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叙述做一件事的过程。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做风筝的心情。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我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先引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也是这一自然段需要着重理解的语句。这里我着重抓住“憧憬”一词,从“本意”到“文中意”再到“生活意”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多种办法,让学生从中感悟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再引出“依然快活”一句话。教学时,我先采用找近义词和说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依然”,再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质疑,重点探讨:为什么风筝做得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完成了从“品词”到“悟情”再到“读文”的学习过程。

  环节四:总结全课,归纳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在充分理解第2自然段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好这一段的?在前面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教师顺势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课后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自己有趣的制作经历。

  环节五:联系实际、学后运用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2、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小制作,说清你制作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

  这样做旨在:对应课时目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以上是《风筝》(第一课时)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风筝》说课稿15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 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 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 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 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风筝》说课稿】相关文章:

1.纸船与风筝说课稿

2.《风筝》教学设计

3.风筝教学设计

4.《风筝》 教学设计

5.大班《风筝》教案

6.《风筝》教学反思

7.《风筝》的教学设计

8.《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9.追风筝的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