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09 08:28: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框题。本框题的主要内容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两部分。第一框题中,首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从而感受到生命给世界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各种生命之间该如何相处,也就是本框第二目的内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些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通过学习,学生会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同时也为下一框题的教学作了铺垫,更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生命,培养生态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⑵ 能力目标:

  1)掌握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

  2)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现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知识目标:

  1)学生要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懂得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3、教学重点:①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②引导学生懂得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依据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热爱生命、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

  二、说教法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正确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所以,我们必须要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触动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知、情、义、行的统一。同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而理性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展示、解说自己提前准备的动植物实体或图片,一起商讨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同时融入视频、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情境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角色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使大家都得到了提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教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对破坏、践踏生命的行为熟视无睹,对由此带来的后果更是认识不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使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2、合作学习:

  在突破“懂得关爱生命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重点时,我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分工合作,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互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3、探究学习:

  在突破“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一教学难点时,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课前选择学生自己搜索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设置“小记者的报道”一环节,让学生自己探究,寻找对策,充分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用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达到甚至超越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关注时政,努力让课本生活化,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投其所好,套用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能把他们领上道去,那么你这课也就成功了,由此可见,我们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激活 ,使之“上道”“入境”。基于此我设计如下导入:

  (一)、导入新课:

  出示“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及其发回的火星自转的图片。

  观察短片,结合所学回答:

  1、你认为火星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

  2、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你会有何感受?

  活动目的:

  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符合新课改提倡的跨领域学习,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导入思品教学,大胆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多角度求知,并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让学生多角度体验,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又轻松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从而点出主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二)、新课过程:由四个篇章组成,感悟篇、解读篇、践行篇、升华篇。

  ————感悟篇

  1、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

  ⑴、走进生活,触摸生命: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动植物实体或图片向大家展示,并介绍喜欢它们的原因及它们的成长历程、特性,展示生命的价值。最后由我作小结,点出主题,突破重点的第一个层次: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知道生命对于世界的意义:“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活动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新课程特别强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倡我们,尽可能的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确实,对于我们的教学在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机智,缺少尝试。这一环节让学生与其他生命零距离接触,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思品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受到触动,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丰富多彩,初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⑵、视频欣赏《哭笑的地球》

  当我们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地球时,我们以为拥有了无限的财富。所以我们浪费、我们破坏,以至于鲜花没有了,树木没有了,动物们的家也没有了,矿藏被我们贪婪地挖掘,资源被我们肆意的挥霍,原本美丽的地球到如今却已变得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而有的人却说地球在我们手中变得现代了,我们可以自豪了,可以向子孙后代交代了……

  问题:请你展开想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是什么后果呢?要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一方面,让学生从总体上欣赏地球最初的美丽,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及生动的视频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后果;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同时通过对比,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给世界带来的活力与美好,从而懂得尊重地球。更深层次的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引出下一个主题:生命如此精彩,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的确,就像同学们说的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将来留给后代的只会是一个干涸的地球,一个失去生命力的地球,要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而不是支离破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地球,尊重生命。那么我们身边的同学又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解读篇情感剧场看一看。

  2、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情感剧场——小品:《水母项链》

  讨论并回答:①小月真的爱她的小动物吗?

  ②假如你是小水母你会对小月说什么?对人类说什么?

  活动目的:

  依据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我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设置“情感剧场”这一环节,因为小品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艺术形式,既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我的个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表演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反思。在情境中切身体验到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和各种生命和谐相处。进而懂得关爱生命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

  ————践行篇

  小记者的报道:

  出示一组有关河水被污染、滥砍滥伐、沙尘暴的图片,让学生探究,并说一说,看到这组图片的感受,并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反思自己在对待周围生命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回答出改进措施。

  活动目的:

  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触动,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解决问题,自我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尊重生命,保护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从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轻轻松松的突破教学难点。

  ————升华篇

  音乐欣赏: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一名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牺牲的感人故事。

  活动目的:

  因为一堂课的结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依据上述教学内容,同时又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以音乐结束教学,一方面,使进一步学生体验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思想,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又能给学生艺术上的享受,使课堂得以延伸,从而自觉在行动上保护珍稀动物,保护大自然。

  教师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地球,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一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吧!

  【下面我说一下作业】

  五、说作业:

  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作业形式和只重视知识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而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在一起体现在作业中,既有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小组合作作业,形式新颖,同时有利于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究下去,有利于丰富知识视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特长,体验成功,并真正使学生爱上作业。基于此我设计如下作业:

  1) 每小组办一份以“保护环境,尊重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

  2) 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向当地环保部门积极献言献策(三条)

  活动目的:

  一方面,可以检查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环保出谋献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最后我简单说一下板书】

  六、说板书:

  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等特征,我采用了这种直观形象的板书形式,既突出了本课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我们要伸出环保的双手,去呵护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生命。这样既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

  3、注重学生成长的指引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学会拒绝诱惑 》是粤教版教材《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5课。小学六年级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期,自我的管理能力还不够强,易受不良事物的诱惑。他们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对于身边的诱惑确实需要教师、社会、家庭的关注与引导。本框题是本册的第二单元第5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②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抵制不良诱惑。

  能力目标:①运用战胜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抵抗诱惑的能力;②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①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和不良诱惑的危害;②知道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卡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良诱惑的危害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战胜不良诱惑的可行方法。

  四、 说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收集有关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设计“启思园”“听故事想办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传说故事的方式说明不良诱惑对人有危害,所以必须要战胜,依靠勇气和方法是能够战胜不良诱惑的;借助勇敢的老船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战胜诱惑的必要性,体验到战胜诱惑后的成功感;以情景活动的方式,介绍了小学六年级学生常见的受到诱惑的现象;以提问题、出主意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战胜诱惑的方法;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基础上总结归纳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我用日常生活中收到购物奖劵和手机中奖信息引入。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按以下环节进行:什么是诱惑――身边的诱惑――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课堂实践(5分钟):学生填写“我的抗拒诱惑的计划”表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红伞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生活用品,将小红伞作为讲述活动中的内容,围绕小红伞让幼儿展开想象,表达故事情节,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讲述活动《小红伞》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明有趣。中班幼儿已具有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开展此活动,能让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目标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范畴的划分是相对的,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语言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情感、语言、想象方面的目标。具体的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如何利用小红伞帮助别人、保护自己”的过程。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兔头饰、小红伞每人一把,录音机,录有节奏欢快和沉重缓慢的音乐磁带。

  2、环境准备:果树林、蘑菇地。

  3、情境表演的准备:主配班老师、

  幼儿分别扮演兔妈妈、兔爷爷、兔奶奶、小刺猬、大灰狼、小兔。

  四、教法和学法

  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此次活动中我以热情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创设故事环境,利用游戏法、情境教学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方面主要通过视、听、讲结合法和讨论法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体验法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五、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原则来组织本次活动,设计程序为: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故事讲述—体验快乐—活动延伸。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说: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导语:孩子们,我们去摘些蘑菇送给爷爷奶奶吧。不过今天天灰蒙蒙的,可能要下雨,怎么办呢?(幼儿扮演小兔,老师扮演兔妈妈)

  (二)情境体验

  1、伴随节奏鲜明的音乐,兔妈妈和小兔子来到果园。看到:

  情境一:小刺猬踮着脚怎么也够不着果子。

  兔妈妈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小兔思考问:

  1)果园里有谁,它在干什么?

  2)为什么刺猬摘不到果子?

  3)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小刺猬摘到树上的果子?

  情境二:一只小兔用小红伞摘果子。

  引导小兔观察、思考并表述:

  1)这只小兔对刺猬说了什么?

  2)它是怎样帮助刺猬的?

  2、伴随节奏欢快的音乐,大家来到了蘑菇地。(音乐转换:由节奏欢快的音乐转为沉重缓慢的音乐)发现:

  情境三:蘑菇地的远处走来一只大灰狼。

  1、提出问题:

  1)看!谁来了?

  2)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

  3)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迅速安全地躲开它?

  2、兔妈妈引导小兔讨论,并确定最佳方案:撑开小红伞,当作红蘑菇,藏在伞下面,躲过大灰狼。(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

  (三)故事讲述

  情境四:兔妈妈带着兔宝宝来到奶奶家。

  兔妈妈鼓励兔宝宝,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讲给兔爷爷和兔奶奶听。(引导幼儿将自己利用小红伞帮助小刺猬和躲过大灰狼的过程讲述清楚)

  (四)体验快乐

  音乐表演“快乐舞”。

  (五)活动延伸

  在区角投放相关头饰让孩子继续表演、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将故事内容画出来,装订成小图书,让孩子讲述,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讲述活动的兴趣。

  通过角色的扮演、语言的表述将幼儿带入故事情境中,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自然、亲切,再以过渡性的提问引出小红伞直接揭示课题,也为下一个环节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情境体验的环节中教者以音乐贯穿于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中,一是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二是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通过看看、想想、说说,孩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者则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孩子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如果有孩子能提到讲述中的内容,就请他表演情境;反之,情境二的预设,也为下一个讲述内容作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情境二所提供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作用于幼儿的眼、耳,颇有新意,能牢牢抓住孩子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对讲述内容的记忆效果。

  以音乐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情境的变化,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教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以逐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将环保教育有机融入活动,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理性思考: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安全迅速地躲开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情境内容的基础上再完整讲述,分解了难度,层层深入,符合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师走近孩子,耐心倾听,细心观察,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讲述要求。

  让孩子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情绪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释放和表现。

  一个活动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幼儿的兴趣在延续,为此,以绘画、表演的方式抓住幼儿的兴奋点,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大大提高幼儿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㈠、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之后,直观图之前,尚未学习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教学的 。

  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学好三视图为学习直观图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㈡、学情分析(1)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几何特征以及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得到不同的视图的方法。但是对于三视图的概念还不清晰(2)只接触了从空间几何体到三视图的单向转化,还无法准确的识别三视图的立体模型

  ㈢、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等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上述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主编,刘绍学教授特别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①“亲和力” ②“问题性” ③“思想性”④“联系性”

  根据《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中“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节课知识抽象、思维较大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教学法、启导发现法。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启发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启发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

  课前准备:电脑、投影仪、课件、柱、台、锥、球等实物模型。

  2、学法指导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根据本节课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环境里,积极参与、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考,实践,主动发现规律、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学具:柱、台、锥、球的模型(课前用纸片制成或用实物)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第12课《成语里面故事多》。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大都来源于生活,言简意赅。有些成语有一定的出处和来源,因此,成语背后都有一个丰富文化内涵的故事。在这里就《成语里面故事多》一课分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敬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成语里面故事多》一课是集绘画、制作、审美、学习为一体的课业形式。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通过了解成语知识以及背后的故事,并对成语故事进行整理和概括,用工艺制作、绘画或配饰表演等形式对成语进行艺术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成语、表现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学生及媒体分析:

  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绘画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科的教学。本科以成语故事图片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成语故事的准确意思,或夸张、或抽象、或概括等形式。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抓住成语的主要意思进行构思创作。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领域:

  (1)、欣赏成语故事艺术作品,增加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

  (2)、能够对成语故事进行恰当的艺术表现,发展创造能力。

  2、操作领域: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技法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体验美术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1、成语故事画的制作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说教法

  本课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绘画知识的应用,总的来说体现了新课程所说的综合性学习的思想,涉及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评价,共同总结,建构气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五、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仔细观察几幅图,在尝试、分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在创作绘画时,倡导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在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做,而且能做的精彩!”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初始先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对成语故事关注起来。

  2、揭示,点明课题

  (二)讲解示范,概括总结

  1、了解成语: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认真理解。

  2、诠释成语

  课件出示

  欣赏时提醒学生注意图画中的形象的塑造、形象的特点及形象所处的环境。

  3、教材范例欣赏:

  (1)观看书中的作品,认真观察分析作品的制作材料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有单幅画、有组画,题材较多。

  4、课件展示作品欣赏

  5、学生创作。根据以上范画请你把知道的成语故事,尽可能的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注意如何选材、如何表现自己的故事。鼓励学生用绘画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时,放舒缓音乐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导理念,对于中高段学生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作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三)、多为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学生小组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己画给好朋友或者周围同学看,并说明比较经典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展示绘画方法和造型元素的组合画,表现自己的独特构图能力。这又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评价。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课后拓展让学生积极的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七、说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1、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3、移情联想、张扬个性、创新实践。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都多想一想,试一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理解、创作为灵魂,让学生在成语故事中探索发现。

说课稿 篇6

  文本解读:

  《生命与和平相爱》通过对一个犹太青年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介绍了一个犹太家庭、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热爱生命,向往和平的民族愿望。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因此在此次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感受犹太青年杰出的语言才能,在细心研读中剖析其成才的深层原因,在选择品读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最后让学生回归课本,在拓展训练中净化心灵,向往和平。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在速读中迅速捕捉信息,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课基本内容。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逐步深入的写作方法。

  (3)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再加上本文的条理清晰,只要给予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但是九年级的学生毕竟阅历尚浅,尤其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九零后们,对于“生命”“和平”的理解还不深刻,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比较困难。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学习本文以小见大、逐步深入的写作方法”。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为“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 。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课文——入情入境

  让学生看一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是那个时代犹太民族惨遭迫害和杀戮的有力见证。而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正以自己诸方面的出色表现,向人类证明着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巨大创造力。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经受苦难的民族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生命与和平相爱》,共同走进犹太民族吧。

  这个导入我的设计意图:用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二)预习成果展示

  1、积累字词:

  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个 的青年,

  拥有一个 的家庭,

  属于一个 的民族。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速读,迅速捕捉有效信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关键的字、词、句,熟悉课文的情节,为下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文章内涵的探究做准备。

  过渡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戴维是优秀的,他如此优秀的根源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

  (三)研读课文——追根溯源

  1、走近犹太青年:

  我设计的问题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戴维杰出的语言才能表现在哪里。

  (1)阅读中文长篇小说。 (2)流利的普通话。

  (3)通过美国汉语水平高等级考试。 (4)还掌握了多门外语。

  过渡语:在预习成果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戴维有如此高的语言才能和他身处的家庭、民族有着密切的关联,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他的家庭。

  2、认识犹太家庭

  我设计的问题是: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反复研读,说说戴维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重点勾画出相关的段落句子(主要集中在八、九小节),适当作点批注,再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读中走进文本,了解主人公有着杰出的语言才能,是个优秀的犹太青年。进而探究主人公取得成就的直接原因是:和谐的家庭氛围,爱而不溺的教育。为下面深入地探究犹太民族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做铺垫。

  过渡语:一个家庭良好的氛围和教育能够造就一个杰出的人才——戴维,犹太民族造就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伟人与名人,其中有创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精神分析学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他们属于各领域最出类拔萃的人物。(同时加链接材料)

  3、了解犹太民族

  为什么犹太民族拥有众多杰出的人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具体表现犹太民族精神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过渡语:让我们走进犹太民族,了解犹太民族。

  设计意图:用一组名人图片和数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读兴趣,再次与文本对话。(主要集中在6、7、10、11小节)让学生在自主寻找、品读、分析、讨论中探究出造就犹太民族众多杰出人才的根源,即犹太民族精神: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对和平执着的祈祷。

  过渡语: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着的祈祷,使犹太人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因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这其中包括戴维。

  (四)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聆听作者心声:

  作者由戴维写到犹太民族精神,仅仅是赞美戴维、赞美犹太民族精神吗?请结合12——14小节,细细品读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品读句、段,合作探讨。大胆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感悟。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力量,聆听到作者的心声。

  “读”是一根线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师生对文本的速读、研读、品读成为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小结课文——学海拾贝

  最后在速读、研读、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主旨、手法、情感等方面小结全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回顾课堂,回顾文本,在各抒己见中更加深刻地掌握作者从个人写到家庭最后表现民族精神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赞美戴维,赞美犹太民族的精神,更是借他们的伟大与卓著,向人类证明:生命与和平相爱,每个人灵魂深处潜藏的创造力便会被真正激活。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

  根据学生地探究、分析、总结,即可完善出这样的板书(写在黑板上)。

  过渡语:生命是珍贵的,和平是美好的,一旦生命与和平相爱,便会创造无数人间奇迹,让我们共书一首小诗,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呼唤。

  (六)师生互动——传情达意

  请同学们续写下列小诗,表达你对“生命与和平相爱” 的理解。

  我愿做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溪,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歌唱着流向崭新的明天。

  我愿做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微笑着迎接绚丽的彩虹。

  我愿做一根千击万磨的竹子,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愿做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我

  设计意图:出示老师写的诗的前两节,再让学生续写,通过仿写小诗,既让学生动笔进行了仿句训练,同时又在创作的过程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成心灵的净化,而更加热爱生命、和平,激发创造力,让个体以致民族优秀。这块设计亦是此次教学的一个亮点。

  (七)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推荐阅读:《安妮日记》、《美丽人生》

  这个作业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这种情感活动不要因为课文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而要让这种情感活动蕴藏在灵魂里,成为一种自觉。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背景:

  团结是少先队队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现在所执教的中队由于前三年频繁换辅导员,所以九月刚与他们接触时,中队人心比较焕散,队员们比较自私自利,计较个人得失,令我感到棘手的还有小干部之间的拉帮结派、自我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利用各种机会,让队员们能认识到中队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所反思,继而能从我做起,增强团队精神,争创一个团结、快乐的新集体。因此,结合团章,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1、通过队课让队员认识团结是建设好集体的基础,是快乐的基础。

  2、通过相互友爱,互助协作、从中体会团结的快乐。

  情感:在集体中感到快乐,并体会到友爱、互助、协作使大家更团结,创造了更多的快乐。

  行为:能在互助协作中主动表现出团结友爱,并能积极地创造快乐。

  其中通过相互友爱,互助协作、从中体会团结的快乐是教学重点;能在互助协作中主动表现出团结友爱,并能积极地创造快乐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队员的思维认识和个性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根据队章特点,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从学生体验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团结力量大,友爱、互助、协作又表现和创造出团结。

  三、教学手段

  本课内容从“团结”字眼着手,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结合学生的需要,我将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运用多媒体制作、图片、一个队员的自述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投入,自然而然地得到团结的重要,从而淡化教育的痕迹,达到润物无声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表现团结的活动记录,并在十分钟队会中交流、表扬。这样做目的是激起孩子们对生活中点滴细节的回忆,唤醒孩子们“友爱团结”的情感,引导他们去发现,为深入地感悟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设计了以旅游的形式贯穿全课,并在各种假设的旅游点——筷子王国、肯德基家园、乐陶陶家园、团结加油站、美丽的校园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体验。

  第一环节:在游戏中,认识团结的重要性。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有效驱动力,小学生对游戏充满好奇,好奇心能驱使他们进行深入地学习、求知。因此,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筷子王国(点击课件),让学生观赏一根筷子、一双筷子、一把筷子争执的几组镜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其实际操作、谈感受,体会一个优秀中队的建设离不开团结,从而为下文明确做到团结的三个途径作铺垫。

  紧接着,又是一个肯德基垒高桶的游戏,两小队结盟,派出四名代表,用十个肯德基的全家桶在规定的时间里比赛,最后哪一队垒得最高就是获胜方。其他队员作拉拉队激烈的场面,孩子们肯定群出群力。这时我让获胜方说出胜利感言,其他队员谈体会。紧跟着我还设计了一则快板,师生共同合作说出。我相信队员们在玩、看、想和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又加深对队员明确这节队课的目标——团结是建设一个集体的法宝。

  第二环节:在回忆集体生活中,感悟友爱是共创团结的一条途径。

  首先,课件出示多幅平时队员在共同生活中的照片:快乐的十分钟、为队员过生日、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共同出黑板报、集体大扫除、丰富的课外活动……因为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这些生动的画面,就是生活情境的再现,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让队员触景生情,回顾生活中曾经历过的一个个场景。随后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小组讨论:照片钩起了你们什么回忆?为什么你们笑得那么灿烂?队员们说一说自己所经历的故事。这样在看、听、说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队员间的一种友爱之情的深切感受。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

  第三环节:在情景中,理解互助也是共创团结的途径。

  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满脑是集体生活中那团结友爱的一幕幕时,我又利用课件示意来到团结加油站,去倾听一位队员的烦恼:有谁帮帮我。(点击)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究:为什么只留下了他一个?如果留下得是你,你会怎么做?当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团结的路上,肯定有不和谐的音符。所以只有坚定团结,才能创造一个优秀的中队集体。此时若有同学举一反三,谈到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其他疙瘩,以及如何解决,我会立即肯定、表扬。这样,把现实和情境结合起来,体现队课的开放性。

  第四环节:在实践中,表现团结需要互相的协作

  当孩子们的感情沉积已久,需要爆发时,我设计回到美丽的校园,在队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串联起这学期大队部的活动成果,如:领巾心愿卡、感恩七彩签、心愿故事、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等内容来布置一块版面,展现中队风采。队员的表达欲望在此得到实现,掀起表现团结的高潮,学生对于协作表现团结的情感认识在自主的创造活动中再次深化。趁着孩子们团结协作的情绪高涨,我顺势引导他们在课后做个寻宝奇乒,除了在课上表现这种精神,课后也用小眼睛去发现别人闪光点,或自己表现出这种团结精神的事例,并记录在表格中。这样一来,这一课外活动延伸使队课有连续性,引导学生从中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以切实的行动表现团结一心、齐心协力,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

  第五环节:在歌声中,升华队课主旨

  最后,我以改变而成的队歌以及请客人老师当堂拍照、留下全家福作为结束。(点击音乐)欢快的歌声、灿烂的笑声就像一团烈火再次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激情,使队课的主题不断扩张、升华。

  总之,这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媒体为手段,以体验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团结的重要性,并从三个角度表现团结。愿每个孩子都能真正领悟,指导自己的实践,把我们四(3)乐陶陶中队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好集体。

说课稿 篇8

  一、学生状况分析

  “去括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5节。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本章第一节《字母表示数》后,对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经历了用火柴棒摆正方形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充分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

  学生天生就有一种追求完整,化繁为简的审美情结,也就是说: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去括号地冲动。因而不必担心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立足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每一个运算步骤都要依据的重要性。相信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去括号”是从已有的知识构建回顾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灵活地、创设性的处理教材的一节课。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观察,分析,比较情景中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猜测→总结,交流→验证”的情感体验与经历。本节课由于其内容简单,大部分学生也具备独立探究去括号法则的能力,鉴于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体验自主求知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本小节教材大量的基本运算、严密的代算推理的特点。从注重双基、揭示知识发生过程着手,更好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突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本课时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观察,探讨,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注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索性活动的投入程度和积极性,突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学价值理念。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去括号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教学难点 利用运算律去括号

  教学方法 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学法引导 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与分析: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 回顾导入;②新课讲解;③ 验证新知;④应用举例 ,巩固法则、 练习提高;⑤归纳小结。⑥布置作业。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回顾导入

  内容:

  给出教材上的问题情境,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不同解法、引导他们讨论各自解法的合理性。

  目的:

  在于从回顾已有的知识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效果:

  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搭建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的同时,屏幕上辅助显示其形成过程,这样做巧妙地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在思考、观察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尽管观察的角度不同,但计算搭建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应该是相等的,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作进一步的比较。”同时板书课题。于是教学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内容:

  师生一道继续上述问题的数学求解活动:运用运算律,化简上述答案,并作比较。

  目的:

  经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两道运用运算律化简的例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数,运算律对于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运算也适用的道理。目的在于借助运算律化简,得出几种不同的表示火柴棒根数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而为归纳去括号的法则作铺垫。

  效果:

  本环节从过去所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师生共同交流较为充分,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有机滲透了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通过运算律解决了学生心中的悬念(几种不同的表示火柴棒根数的结果是否一致?),让学生体会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

  第三环节、验证新知

  内容:

  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解释:a-b-c,也可以表示成:a-(b+c), 因此: a-(b+c)= a-b-c

  目的:

  在同学们归纳了去括号法则的基础上,再应用生活中的经验加以验证,更进一

  步认同去括号前后几种不同的表示火柴棒根数的代数式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从另一方面为了说明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道理。此时安排同学们联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也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效果: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留心观察学生中出现的个别特例. 课堂上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形成有机的结合,课堂气氛因此显得格外轻松.

  第四环节、法则运用

  内容:

  ⑴ 讲解实例,巩固法则;⑵ 随堂练习,讲练结合。

  目的: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即使连续三天用一种教学法,学生照样厌烦。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习,这其中既不乏自主讨论,归纳总结,又强调了学生明晰每一个运算步骤都需要依据的观念,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设置试一试、想一想等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

  效果:

  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课本中随堂练习,再通过互相交流后对课后习题也基本上能解答出来。

  第五环节、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内容:

  结合课本第108-110页 的内容,讨论有关的问题,并说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以下内容:

  1.今天,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到了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 ,括号里各项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 ,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2.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现在,大家再一起跟着我说一遍去括号法则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符号变换最重要,括号前面是正号,里面各项保留好;括号前面是负号,里面各项全变号.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目的:

  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及时归纳 知识的习惯。

  效果:

  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能够准确全面的表述。

  四、教学反思:

  1、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包括教学,是科学的态度,也是课改应坚持的'原则,传统的课堂有没有优势?有没有可取之处?回答应是肯定的。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即如何寻求热烈的课堂氛围与扎扎实实地落实“双基”的有机结合,这都要求现代教师要具备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扎实的专业水平作后盾。

  2、学生总是从自己已有的想法、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教学中碰到的新事物。学生曲解,甚至修正新知识的含义,以适应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学生们想当然的自己制造一个定理去解决所遇到的题目,以至于错想成自己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应追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课改、新教材显示了其强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只要在把握新教材的育人理念的前提下,立足双基,巩固提高,再恰当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和手段,那么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就顺理成章了。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童趣》,作者沈复,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的要求,本课安排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并积累文言词汇,如“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翻译方法,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纯净的童心和纯粹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翻译全文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生活情趣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难点:抓住本文的文眼“物外之趣”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把课文的几件趣事用图画想象出来。

  三、说教学方法

  (1)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文言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于朗读背诵。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趣”并当堂成诵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想象法,本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件趣事,是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的,因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文中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并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

  四、说学法

  (1)培养学生反复吟诵、潜心涵咏的学习习惯,我主要指导学生应通过朗读、翻译、积累和运用来学习文言文。

  (2)侧重指导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词汇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合作探究法: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准确领会文意。

  五、说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导入课文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解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己的童趣。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作品 :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介绍作者,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号、所处的时代、文学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进行识记。

  (三)朗读感知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的学习侧重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先听课文的范读,然后再师生竞赛朗读法落实课文的字音,把握节奏与停顿。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从而力争读准字音,读好。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童稚 藐小 拟 项为之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 / 一癞虾蟆。

  (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

  (四)疏通文意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其间老师进行点拨,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点拨的重点字词句有:

  第一段:余、能张目对日、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私拟作、或千或百、项为之僵、徐喷以烟、青云白鹤观。

  第三段: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神游其中。

  第四段:见二虫斗草间、二虫尽为所吞、鞭数十、驱之别院。

  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当然,在整个教

  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五)品味童趣

  进行集中性学习: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

  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1、 指导背诵。

  2、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 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能突出课文中心和本文的写作思路)

  蚊 联想 鹤唳云端

  草丛 想象 林兽丘壑

  蛤蟆 庞然大物

  物外之趣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轻与重”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物体轻重比较的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物体的轻与重。

  技能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人人动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学生情况

  我班现有学生36人,学生整体情况较好,学习氛围较好。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但是上课思维不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人很少,有个别学生懒于动脑,思考问题,基本的知识都无法掌握。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个体差异。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验证—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主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小猫买生日礼物”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为此构建新知的过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并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教学流程

  在引入部分,我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然后再过渡到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的2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如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天平称等等。这样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注意力马上集中在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当没有这些工具时马上想到了用手来掂一掂,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大胆地猜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地进行思维。在“掂一掂”的设计中,我选择了四样物品:苹果、梨、水、气球。在教材中有苹果和气球两样物品,我结合教材又增加了两样,这样在比较时,学生就有6种不同的选择,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小组活动更丰富,还可以让学生有较多的语言训练。在猜测中有的学生会认为大盒子重,可见学生常常会有“大的就是重的”这样的误解,“气球”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气球中间是空的,所以它轻”从而体验到物体的轻重不但与它的大小有关,还和它的材质有关。

  在“拎一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两堆物品又如何比较轻与重,当物体的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如一堆梨和一堆苹果的总重量谁重谁轻)是不是也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得出结论呢?这里我借助了课件向学生直观演示,当比较两堆物体的轻与重时,用拎的方法较为合适。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与同桌伙伴合作拎一拎同桌的书包来体验“拎”的感觉。

  当两个物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用手感觉时(掂不出)该如何来判断,在实践中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当2个物体的重量差不多时,还可以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来“吊一吊”,但前提条件是橡皮筋的长度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反复让学生指出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有的孩子会误解,以为谁最低谁就最重。在这里我又结合课件形象的显示出橡皮筋拉长的长度。

  在五样物体比较轻重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掂、吊、拎的方法,并进行了充分的体验,例如,在掂一掂中,学生自己选择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在个别学生尝试了“拎”后,让所有的学生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和同桌的书包,比一比轻重。在这些体验活动之后,要比较五样物体的轻重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判断,有目测、有用生活经验估测、有两个两个掂,最后选择了用橡皮筋吊的方法,这是对所学本领判断后的灵活运用。每组人人参与,学生有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把比较结果记录在纸上,这里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活动的组织也更有序了。应该说这个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了,对如何运用方法来比轻重也比较清晰了。

  拓展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方法的运用和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学生通过看图可以说清图意并能从中发现1个苹果的重量等于2个香蕉的重量,也有的同学说出了1个苹果比1个香蕉重,从而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比较出左右两边物体总重量的轻与重。在最后一题学生能通过前段时间学习的本领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出物体的轻与重,整节课我充分运用了集体的力量,学生讨论得很积极,想到了许多方法,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合作精神也体现出来了。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中自主参与、互动体验、感悟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关于小学音乐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2.关于秋天的雨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3.关于勾股定理说课稿汇总十篇

4.【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5.【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7.【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