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02 09:00: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信客》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2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有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将教学的难点放在: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和

  谐完美统一。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准备以诵读品味法,讲授法,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以速读、品读、美读和疑读等途径深入品味课文。2,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给学生。3,合作探究法:能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会自主发展,探究问题。遵循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的学法是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2朗诵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信”字。让同学们说说看到这一个字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通过学生们的发言我写下“信件”和“诚信”两个词。这两个词融合了信客这一职业特点,紧贴课文内容。我设计的导语是:有这样一种人,不为人们知道,他们普通,他们是专门为远途的人送信和物品的人。这种人必须具有诚信的品德,这种人就被称为‘信客’。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感悟。改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导入到这篇与信件,诚信有关的课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环节二、落实基础。

  1, 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作者或愉悦、或悲愤、或心酸的情感心路,几乎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心灵自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涉及文本的人文因素,通过对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扫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障碍、实现语文教学的主旨。

  1, 讲解字词注音。

  对字词的讲解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并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环节三、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分段读课文,并概况出每段的大概意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找出每段的大概意思,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对课文结构有一定的把握。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也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 让同学们谈谈信客这个职业怎么样?

  在了解了信客的大概工作后再让同学们来谈这个问题就更加的轻松。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自然而然的突出信客工作的不容易。同学们对提出来的问题共同探究交流最后共同解决。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学有所思也会学有所得。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环节四、研读赏析。

  1, 分析信客的品格。

  要同学们分析信客的品格,实现了从文字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探究,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而且会不断的审视自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2,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老信客?

  通过这一问题能够引出老信客的那一段话,从而提炼出文章的文眼“信”。并以此为主线系统展开全文。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使文章的主旨,信客的品质一步步明了。

  这一环节轻松的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使学生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使我的教学活动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目的。同时也顺利导入到现实生活关于诚信的话题。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五、品味语言。

  学生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让学生们对文章语言有了更深解读,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环节六、课后作业。

  让学生们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一段墓志铭。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更主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信客的认识,对诚信的认识。

  四、 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附:

  板书

  信客

  余秋雨

  经历:从业原因→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苦差事

  信客 小人物

  城市乡村纽带

  诚信无私

  品格 任劳任怨 大精神

  宽以待人

说课稿 篇2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教材总体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的确立、教学过程。

  一、教材总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读准生字的音,能分析生字的字形,并说说记住生字的方法。

  (2)口头扩词,选词说话,训练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能力。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学情,采用"预习 — 自学 — 交流— 点拨",的教法教学生字。紧紧围绕"自学"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习生字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前布置预习生字的音、形,学生借助图解字典、生字卡片等方法进行预习。从而,培养学生课前做好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自学生字的指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结构,并说说记住字形方法,初步了解字义进行扩词,选词说一个完整句。课堂集中和起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互相交流学法。教师点拨。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生字

  课上让学生四人互查交流预习情况,目的是促进学生预习的落实,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能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又能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使预习落到实处。

  教学生字了、子,我先出示两个生字,然后范写,学生书空,在请学生描红,临写,然后将学生的生字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自评,相互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书法鉴别能力,写好生字。

说课稿 篇3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作品的人情美和意境美。

  2、理解故事内容,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并学习词语:漂流、搁浅、甜美。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幼儿在常识活动中已熟悉青蛙、螃蟹、乌龟、小鸟的生活环境。

  (2)已认识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了拟人和比喻的概念。

  2、物质准备

  (1)优美音乐背景的录音带,录音机,教育挂图《漂流屋》。

  (2)请每一位幼儿自带一份小礼物。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漂流屋图片,引导幼儿进行初步想象

  师:你们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呢?这间屋子是谁的家呀?里面住着谁呀!他们在做些什么事呢?

  过渡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故事,也是和图片上的这间小屋有关系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在听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听一听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发生一件什么事情?

  (二)教师配乐完整朗诵,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听完故事感觉怎么样呢?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或哪些情节?为什么?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很美?

  过渡语:故事这么美,这么好听,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吧!

  (三)结合教育挂图,理解故事的内容

  (1)出示教育挂图一

  提问:

  ①青蛙刚开始的时候,是住在哪里的呢?

  ②青蛙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间漂亮的漂流屋像什么呢?

  ③青蛙不知道这间漂流屋是谁的,青蛙都问了哪些动物呢?

  ④青蛙为什么不好意思独占这间漂亮的屋子呢?邀请了谁来住呢?青蛙邀请了这么多的动物住进了漂流屋,青蛙现在的心情感觉怎样?

  过渡语:小动物们在这间漂亮的漂流屋睡着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听第二段故事吧?

  (2)出示教育挂图二

  提问:漂流屋飘到了哪里呀?这时出现了谁呀?哥哥和妹妹分别说了什么呀!他们看到了什么?最后又把屋子放在哪里了呢?

  过渡语:小兄妹俩把漂流屋重新放回了河里,接下来故事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再来听听最后一段故事吧!

  (3)出示教育挂图三

  提问:漂流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青蛙和螃蟹在说些什么呢?小动物会觉得这间漂流屋是谁送给他们的呢?他们会知道吗?

  (四)交流讨论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提问:(1)你听完故事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它?听完了故事让你联想到了什么?(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什么好东西应该与小伙伴们分享,就像故事中的青蛙那样,有了一间漂亮的小屋自己没独占着,而是邀请了其他的动物们一起来住,青蛙邀请了动物们一起来住,动物们感觉很开心,青蛙自己也感觉很开心。所以,小朋友们应该像故事中的青蛙学习,有好的东西或事情愿意与同伴分享。

  (五)分享小礼物,激发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的情感

  师:今天,老师都请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现在请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六)活动延伸

  1、语言区:教育挂图投放语言区。

  2、美工区:引导幼儿自己心目中的漂流屋。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材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巧妙的情节安排,还是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是值得学习、鉴赏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分钟,注定要有所舍弃,注定要有所侧重。我想,学生初次学习小说,是应该让其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另外,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借助小说的阅读方法来归纳本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认识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可能少的体现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简介作者

  开头的朴实并不影响之后的精彩。

  (二)了解课文初步感知

  不了解课文怎么去理解它?课上的任务又怎么能放在课下?所以尽管课文很长,我一定坚持要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方式可以和学生商量。“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既是留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时机,也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机会。此时的表达最真实,最感性。

  (三)根据学生刚才的表达,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同时梳理一下刚才学生的发言,让其了解、判断自己理解这篇小说的程度。

  (四)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的这句话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同时,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按照刚才学到的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来重新阅读小说的过程。要想弄清楚主题,就要对小说中多个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小说的情节安排,甚至不甚明显的环境描写进行深入地讨论。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不会告诉这句话是谁说的。

  小说意在揭示什么主题?

  有人这样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这部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于这种理解你是a.同意;b.不同意;c.不完全同意;d.不理解

  1.分组讨论

  2.代表发言

  3.教师梳理

  学生在讨论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想,去说,尽可能少的感觉到教师的存在;但在学生需要提示、帮助的时候,要能及时地抓住你的手。

  这里教师的梳理至关重要。在学生讨论深入、争论热烈、期待老师表态的时候,教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一部伟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促使人思考;一堂课可贵的也是能促进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也许是课堂“留白”的艺术罢。

  五、板书设计

  板书:菲利普夫妇于勒“我”人物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情节

  生活拮据环境

  可悲?可怜?深思?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铜器的艺术蕴涵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下面我将对《走进青铜》这课的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走进青铜》是赣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的领域,青铜器作为古典艺术文化的代表,在现在的小学生看来,距离非常遥远,了解的也很少,教材中展现了几幅极其有代表性的青铜图片,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青铜,不同文饰的列举,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饰的寓意。而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也动手画一画青铜的造型和文饰,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一个参考。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初步认识青铜器的悠久历史,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2.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青铜美的造型和纹饰。

  3.能力目标:感受我国青铜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对青铜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青铜的造型和纹饰,

  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1、实物展示,激情导入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件青铜乐器,让学生观看,猜猜这是什么,请学生上来通过敲一敲,摸一摸的方式感受青铜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心中的疑问,即看到这件东西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老师则有针对性收集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

  问题:它是什么?青铜器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它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青铜器的纹饰有什么涵义?

  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青铜。出示课题—走近青铜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因此我预设让他们自己提问,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乐趣。

  2.视频展示,了解青铜的材料与制作

  在这个部分,我将带孩子们观看博物馆的视频展示,加深对青铜的印象,简单播放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期中包括青铜器的制作材料,并讲解青铜器是铜和锡在高温下煅烧,然后注入模子中形成,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灵,举行重大典礼等场合。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很直观轻松的了解这个过程,拉近自己与几千年久远的文化距离感,使充满迷惑的学习更简单有趣。

  3.了解不同类型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寓意

  是啊,青铜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刚刚我们看的都是青铜器中不同家族的成员,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与青铜器密不可分,做饭,装水,喝酒,听音乐和打仗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请来了青铜家族的五兄弟,也就是进入到了解不同类型的青铜器。这也是我教学的一个重点部分,我用准备好的图片道具,即酒器的爵,乐器的钟,食器的鼎,水器及兵器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器皿,在黑板上分类张贴,引导学生逐一认识不同的青铜器的造型,具体使用功能,文饰的了解则贯穿在其中讲解,例如认识鼎的时候,我可以用雕有饕餮纹,龙纹,云纹等具有代表性的`文饰幻灯片进行展示,期间会提问:你知道这些纹有什么寓意吗?在讲述饕餮的时候还可以加入饕餮的传说故事,饕餮是龙的五子,有一个大头和大嘴,特别会吃,见到什么吃什么,那这样的图案装饰在鼎上,请同学们猜猜看鼎在古时候是做什么用的呢?认识乐器时,我会播放边钟演奏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看和听了解古人使用乐器的精彩艺术生活。而在讲述兵器的时候,也可以用模型兵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玩个小游戏,体验一下古人用兵器打仗的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4.合作学习,探究青铜

  当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学习乐趣的时候,这时候探究的欲望会更强,而青铜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又岂是教师的只字片语能讲完整的呢,因此,我要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青铜器进行自主研究,而我将为他们准备五种类型的青铜文字知识和图片资料袋,即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其中一种。每组的研究任务将用一块展板完成,每块展板上标有每组的研究题目:我最喜欢的青铜酒器是什么,请张贴出来;我知道的酒器还有什么?动手画一画我喜欢的文饰,整个展板通过图片,文字和绘画的形式相结合,汇集了他们这节课学习到的知识。

  5.课堂小结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意见不统一或者其他的偶发事件,老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要当个课堂的细心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用小组民主商议,特长分工等方法及时处理。

  6.课后拓展

  我鼓励学生回家研究青铜,并向学生提供网址,使资源得到共享。在以强调美术学科的欣赏评述学习之外,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青铜文化知识,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和更大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评价,展示成果

  最后当学生完成之后,我们布置一个成果展。将每组所研究的青铜器展示出来,组长分别做介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评价,既可以介绍自己组的成果,又可以了解其他小组研究的器皿,教师最后加以点评,特别提出要孩子们树立起保护国家青铜文物的意识。

  在整个课堂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研究问题是我的构思,通过这节课使孩子们学习并欣赏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这也正是作为美术教师的使命!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第八册第九单元课题四《三毛之父》。

  我准备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学设计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美术作品欣赏、动画片欣赏、表演三毛、即兴绘画等手段,设想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音乐、表演等进行自然的融合,探索艺术课的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二、 说教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和他的漫画。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 “ 第九艺术 ” ,漫画艺术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漫画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由欣赏29位画家为张乐平老人所做的不同的漫画肖像作品入手,了解不同的漫画表现形式及其表现的思想和主题,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漫画创作。感受张乐平老人的连环漫画艺术作品,对作品进行描述、表演,能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不同的漫画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进行漫画创作。能够了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文主题的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和主题。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三、 说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法”,从参观艺术小屋中的29位画家作品到了解三毛的故事,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欣赏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感受漫画艺术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和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和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和漫画作品交替使用,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讨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总之本课程的全过程就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四、 说学法指导

  要画漫画像,就必须抓住神态、表情、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这样才能画出有趣的漫画像。但漫画并不是丑化,而是夸张、变形了的脸部特征,使变形后的形象有另外一种美感。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这些理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漫画作品和教师演示过程,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和感受漫画的表现特征。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五、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由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分析、讲解、欣赏演示——学生自主创作——互评作品、小结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时看不见的现象或事实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生喜欢看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看漫画,从这一点切入主题,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教学开始部分,通过欣赏29位画家作品导入,引导学生观察,29位画家画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人。虽然画家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人物刻画,但是画家都是抓住了典型形象的特征,并将其适当夸张,所以能看出来29位画家共同的主题。再欣赏漫画形式的动画片《三毛流浪记》片段,引出今天的主题——三毛之父。

  2、分析、讲解、演示过程

  (1) 三毛的故事,老师快速画出“三毛”,请学生认识这个老朋友。

  (2) 课件演示漫画《三毛流浪记》,小组讨论这些画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故事。

  (3) 小组合作自由选择其中任意一副进行创编表演。

  (4) 我们也来画漫画。再次仔细的观察漫画,讨论漫画的特点,就是夸张、变形、幽默……

  (5) 学习并选用29位画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尝试为自己最熟悉的同学进行漫画式的绘画表现。要画漫画像,首先要了解脸部的特征,然后再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画出漫画像。(这时候学生是初次尝试漫画,表现的不够大胆仔细)

  (6) 请一名脸部很有明显特征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请大家说出他的脸部特征,老师根据特征,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示范画出他的漫画像。

  (7) 小结:要画漫画像,就必须抓住神态、表情、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这样才能画出有趣的漫画像。但漫画并不是丑化,而是夸张、变形了的脸部特征,使变形后的形象有另外一种美感。

  (8)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老师巡回辅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音乐)

  3、互评作品,小结

  (1) 请完成里作业的同学把自己的漫画作品防在展示台上展示介绍,并猜猜他(她)是谁。请别画的同学上台来与作品进行比较。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三毛和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并学会了怎么样观察分析人脸的特征,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好朋友画出一副漫画像,我想大家以后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漫画作品,成为一名真正的漫画家。

  (3)结束授课,师生互相道别。

  板书设计:漫画特点:夸张、变形、幽默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本文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景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锻炼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说教法】

  本课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课法,因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先秦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不同于现代语境,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入新课。

  2、介绍课文相关知识,介绍《左传》熟悉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4、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整体感悟。

  5、分析人物形象

  6、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布置作业题】

  课后第三题。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下面我将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7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七点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索8、9的乘法口诀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对编制口诀已有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二年级学习8、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与能力:学生亲身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逐步熟记口诀,能熟练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过程与方法: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简单推理及发现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分析

  因为是低年段教学,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亲身经历7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孩子学习数学不仅仅通过教师教授,更多的通过自主实践、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获得体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会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的方法加深认知。

  五、教学准备

  本节课前,为方便教学,教师将准备好口算卡片、口诀卡片、48张白纸、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②深入认识,完善新知;

  ③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④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①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兴趣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基础,我以小船拼图的情境引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口诀。

  出示由七块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拼图,共4条,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口诀:

  3-5分钟的铺垫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深入探究新知识的需要,在下面的环节中积极思考。

  ②深入认识,完善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教学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安排了小组活动。

  活动一:写出7句口诀

  师:7的口诀有几句?

  生:7句。

  师:请你在小纸片上写出7句口诀。

  时间:2分钟

  活动二:在7句口诀中找出较容易的或者较难的一句,想想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写在小纸片上。

  时间:2分钟。

  要求:7句口诀全部涉及到。

  注意:展示时要让其他小朋友听懂。老师在学生谈论思考过程中找特殊方法,如:同一句口诀不同方法得到、不同口诀同一种方法得到。

  【设计意图】:这种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思考,同时可启发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汇报,如:加法、乘法含义,乘法算式,乘加、乘减,画图。汇报中设计到乘加、乘减,与想想做做第1、2题相联系,并指出:记忆口诀时我们可以通过前一句或后一句口诀得到。

  活动三:齐读口诀

  时间:半分钟。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读口诀,看能读几遍。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后,这一环节希望通过齐读,让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逐步熟记。齐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口诀应用汉字书写,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活动四:记忆口诀

  三七( ) ( )二十八 ( )七四十二

  七七( ) ( )三十五 ( )七十四 ( )

  ⑴2小组开火车说一说。

  ⑵学生自己说。

  ⑶1个学生说全部题目(计时)。

  ⑷同合作两人互相说。

  【设计意图】:采用对口令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记忆口诀,逐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为后面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做铺垫。

  活动五:利用口诀进行计算。

  7×( )=21 6×( )=42 4×( )=28

  14=( )×2 ( )×7=35 49=( )×( )

  ⑴1组开火车说一说;⑵师生合作说一说。

  变式:6×7+7=□×□

  3×7-7=□×7+7=□×7

  【设计意图】: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发现学生遇到形势多变的口算时易出现错误,所以这一环节我加入了这些题,有“()”在前面的,“()”在后面的及知道积,求两个乘数的。

  教师教学中注意时间分配,通过自主探究、同班分享等活动完善教学,使学生获得编制口诀、记忆口诀的活动经验,层层递进,有扶有放,这样才能尽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也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为了考查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我安排了书上63页的想想做做3、4、5。

  3、⑴看口诀想算式 ⑵看算式想口诀(加入乘法、除法算式)

  4、口算(计时)

  5、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在新授内容完成后立即开展巩固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我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④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良好的习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会整体梳理今天学习的知识脉络,学生说说今天的收获,还可以让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评价一下自己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形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同时我安排了一个活动:拓展延伸。拓展活动是为了让班级没有吃饱的孩子课后继续深入研究,这样的安排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符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凸现重点,彰显有点的精要部分,我觉得也许会在课堂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我将在课堂的自然生成中完善我的板书。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1个7 1×7 7×1

  二七十四 2个7相加 2×7 7×2

  三七二十一 3个7相加

  3×7 7×3 2×7+7 3×7-7

  四七二十八 4个7相加

  4×7 7×4 3×7+7 5×7-7

  五七三十五 5个7相加

  5×7 7×5 4×7+7 6×7-7

  六七四十二 6个7相加

  6×7 7×6 5×7+7 7×7-7

  七七四十九 7个7相加 7×7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教学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因为实践经验不足,说课中有很多欠缺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促进我自身业务水平的更好的发展,谢谢!

说课稿 篇9

  《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我们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是与少年人有所不同的。

  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看待于勒的呢?首先这个题目就会给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感觉。在这个题目中,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一点也没有疏远的感觉。在这里,于勒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与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而被称谓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值得尊重还是不值得尊重的人而被称谓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是一个人,一个以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在我面前的人。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强调了这种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的确实性。我们成年人经常提出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但是,这只是我们成年人世界里的语言,而不是小说中我的语言,不是童稚心灵世界里的语言。在童稚的心灵里,不存在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也不存在同情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的问题,而只有发生还是没有发生同情心的问题。面对落到了这样一种悲惨境地的人,并且这个人就是他的叔叔,我是感到由衷的同情的,在他代父亲付给于勒牡蛎钱时,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在这时,他想到的根本不是自己,不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是感到应当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心里就感到不安宁、不舒服。前因和后果这种离开当下情景的回忆和推论,值得还是不值得这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理性考虑,在这种自然发生、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中,是没有任何的地位和作用的。

  于勒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只发生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于勒的任何同情和理解,对于勒的任何微不足道的帮助,都可能是不值得的。首先,于勒现在的悲剧命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是我的父母剥夺了他的遗产,而是他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用句我们成人世界里常常说的话,那就是他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任何人对他的这种悲剧性的后果也没有、更不必担负道义上的责任;其二,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勒这样的人的同情,对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它要求自己的付出,而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应有的回报。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不能不说,我的母亲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三,不论是从我的父母的眼中,还是从我的眼中,都没有看出现在的于勒有任何悔过自新的表现。在我们的观念里,假若通过我们的同情和理解,通过我们的感化和教育,一个不好的人变得好了,一个堕落的人不堕落了,对这个人的同情也是值得的,但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在于勒身上。所以,从利益的关系出发,于勒是不值得同情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感受和评价小说中我的父亲和母亲呢?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个人道德的国家,我们常常把道德问题仅仅视为个人修养的问题,因而我们习惯于追究个人的道德责任,嘲笑那些公开表现出了狭隘自私倾向的个人。但莫泊桑不是一个中国作家,他是一个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思考人的道德发展状况的知识分子。在这篇小说里,他是以我的眼光环视周围的人物的,他同情、理解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他不可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嘲笑自己的父母。与此相反,小说中的大量描写都集中在对我的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上。我的父母不是不想成为一个体面的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高雅趣味的人,甚至他们也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前途是十分关心的,只不过这种关心也不能不首先落实到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关心上。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贫穷使他们不能不斤斤计较每一个小钱,不能不把自己生活的目标放在经济状况的好转上。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不能不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的世界里,生活在经济世界的金钱关系中,我们也不能不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所以,我们对他们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经济处境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仅仅视为他们自己道德上的弱点。

  我们与我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能没有像于勒这样一个败家子的弟弟。而没有这样一个人,是无法挖掘出经济世界里的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的,是无法显示出我们成年人心灵的本真状态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小说艺术的作用。于勒这个人物的设置,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揭示出我们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秘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莫泊桑的艺术匠心之所在。借助于勒,揭开了覆盖在我们心灵表面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在这个物质的、金钱的世界里内在心灵发生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物质和金钱对我们心灵的扭曲和腐蚀。与此同时,我这个少年人的视角的选取也是具有关键的意义的。我还不是一个成年人,还没有我们成年人所不能没有的强烈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他对人的感情还是朴素的、自然的,是从人与人的自然联系中产生的,既不像我的父母那样仅仅从金钱关系中看待于勒,看待于勒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也不像我们成年人中一些假道学者一样用严酷的道德眼光看待我的父母,看待他们在这个物质的、经济的世界上所极难避免的人性的弱点。这样,就把小说的主题完全集中在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上,强化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在这里,也显示着小说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毁灭了像于勒这样一些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把他们推入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经济的基础,也失去了亲人的爱和社会的关心;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这样一些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这一切,都通过一个少年我的眼光和心灵折射出来。这个我既同情于勒的悲剧命运,也同情父母的悲剧处境,但对金钱关系对成人社会人与人情感关系的破坏却有着较之我们成年人更加敏锐的感受。

  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并且在这种反思中把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小说可以让一代代的少年都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说课稿 篇10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回乡偶书》这首古诗。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⑴认识并会写2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⑶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以课文改编的小故事配乐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的处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为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从读中悟,悟中读,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是一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三是朗读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四是积累《回乡偶书二》,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前一首古诗的理解,升华情感,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说板书。

  由于课件已经出现了全首古诗,所以板书时我就挑精炼的几个字作为板书,既总结了古诗的内容,又能突出地表现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十篇

2.【精华】地理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3.【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十篇

4.【精华】幼儿说课稿范文十篇

5.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6.【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十篇

7.【精华】说课稿十篇

8.【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9.【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