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7-31 08:26: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的第一课《森林之王》这是一堂造型表现课。接下来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课。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大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在神秘的大森林里组成了自己的王国,由于学生在学龄前就听过许多关于动物的故事、看过动画,对所谓森林王国并不陌生。本课设计从学生爱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待和描画动物的心理特点出发,安排了二个与森林王国相关的活动:

  1、推选森林之王,

  2、表现森林之王。

  如何抓住动物们的基本形象特征,大胆夸张其生理特点,表现自己认定的森林之王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不过分拘泥于原形,大胆纵情勾画兽中之王或威风凛凛的鬃毛,或锋利的爪牙,或庞大的体形等,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把动物的基本特征、动态以及神态捕捉到,并通过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出来。教材中提供的示范画大胆地刻画了兽中王发怒的表情和静坐、捕食的动态,生动地表现出兽中王的威猛与震慑力,能为学生创作起到启发和示意作用。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

  2、过程目标:让学生养成大胆创作的作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由于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意向期向写实期过度阶段,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创作。

  难点:大胆夸张动物的生理特点,表现自己认定的森林之王。

  常言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对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多媒体演示法、激励表扬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比较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训练法等。

  通常来说良好的教学设想对实现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一开始多媒体播放森林里的各种声音,如:鸟叫、狮子吼等引题。

  此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倾听,猜猜这些声音来自哪里,都是谁的?

  学生就会自然回答:有鸟叫,还有狮子的叫声,应该是森林里的声音。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闭眼倾听、猜,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发挥想象,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 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被激发,此时,我及时揭示并板书课题《森林王国》,很自然地引进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深入探究。

  1、、当今最成功的美术教学就是以人文文化课程体系构成为框架,全面渗透与融合学科知识,让儿童在自己的探究学习中,在人文文化的润泽中自己掌握学科技能,因此在揭示课题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动物的特征,这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在这神秘的森林里,今天要开展一场选王活动,通过了层层筛选产生了六名候选人。(课件出示候选人的图影)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分别是谁吗?学生就会踊跃回答,这时我接着问:那你们认为谁

  最有资格当大王呢、。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会说大象、狮子等等,这时候我就随机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贸特征捕食时的凶猛形象,这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动物形象的认识,我导入一段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这些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姿态并总结出这些动物的基本特征。

  此时我会整理学生的观察交流所得相机板书:(板书内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研究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接着我组织一场模仿秀,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动物的习性和动态。如:我让学生学学狮子吼叫,用身体学学蛇爬行且扭动的样子,讨论其捕食特点,用手来代替象鼻做大象的动作,分析大象的特征;还让学生学学老虎张牙舞爪的样子,了解感受老虎的外形特征及捕食的凶猛。

  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紧接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这几位动物外,你们认为还有那些动物也有资格当王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延伸的意图是通过对其它动物的欣赏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本环节注重学生积极的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念。

  一场惟妙惟肖的表演之后,学生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第三环节:作业的设计及欣赏,首先我出示作业要求:画一画或剪一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你心目中的森林之王。

  学生作业在课堂中占主要的课时分量,这一环节以学生动手为主,我及时启发学生作业要有自己的创意和特点,在学生创作的时候我以板书的方式张贴狮子、老虎的绘画形象,以期给学生的创作起到一点示范作用,然后我边巡视边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本节课作业设计的意图是根据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已感知大量的材料,又急于绘画的心理,我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给学生创设氛围,我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播放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由发挥。

  在学大胆纵情的勾画了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基本完成创作任务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评议反馈,享受成果环节。这个环节我首先设计了自评和互评:

  自评:让学生来说说对自己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时的感受。

  互评:请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张画?为什么?

  然后老师以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评议环节分享创作的喜悦,体会生活的美,同时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也美化了生活,生活是如此美好。让我们用双手表现美的生活吧!

  六:关于板书设计,在我阐述的过程中我已相机展示在黑板上。(手指黑板)这样的板书设计在概括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很好的范例。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政治必修1第 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略)

  能力目标:(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略)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略)

  5、布置作业。

  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说课稿 篇4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本场的 1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菌”。

  2总结语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加以阐释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上好一堂课对于教材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对教材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本课节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方式。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同学们还将继续学习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之前,对于学情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但是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都较陌生,这就需要我加以适当的引导。

  5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方式。2、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3、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将本节课的难点确立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6教学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等教法,同时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7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过程对于上好一堂课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环节,分别为导入新课、探究学习、应用提升、小结作业。首先在上课伊始,我会以多媒体的方式导入今天的新课。比如,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无情的残害中国人。大家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本人是用什么武器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的呢?好,视频播放完了,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说一下,这排最后一位同学嘴一个举手,你来说。艾,这位同学说日本人用细菌作为生化武器,用抓来的中国人做细菌试验,从而让无数人遭遇了不幸。那现在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细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通过这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在探究学习环节,我会让学生首先阅读书本第 71 页,并播放巴斯德的实验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通过提问学生说出细菌是被列文虎克所发现的,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让同学们观察 72 页的三幅图,通过细菌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菌的三种类型,分别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随即我会把细菌的结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回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把他们前后四人分为一个小组,5 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细菌和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通过讨论以及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学生会发现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质及细胞膜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 DNA 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然后我会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一段模拟细菌分裂的视频。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直观的发现细菌是通过分裂进行生殖的,并且分裂速度非常快。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应用提升的环节,我会让他们自己画出细菌结构示意图,此时我会下讲台巡视,学生们可能对鞭毛和荚膜的结构不是很清楚,我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让他们计算一道题:假设你手上此刻有 100 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 30 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或其他影响细菌生活繁殖的情况下,4 小时以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细菌的分裂速度。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细菌有哪些分类方式?

  8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呈现课堂,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我会将黑板分为两个部分,在上课伊始,我会将本节课的题目—细菌,写在黑板中间部分的正上方。在主板书部分写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殖方式,在副板书的部分画细菌结构示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易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

  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

  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三、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

  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方程(一)"。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

  (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是: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是: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不能失信》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名人在平凡的小故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赞颂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我不能失信》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前三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的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感悟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是自己在做人做事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宋庆龄生平

  (1)你们认识、了解宋庆龄奶奶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简介宋庆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宋庆龄的生平,然后揭示课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二)初读感知

  1、你们知道这篇是什么课文吗?(略读课文)

  2、学生自渎“阅读提示”,找出“阅读提示”里所提的问题。

  3、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并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问大家或有那些问题想考考大家。

  4、 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

  5、朗读课文(齐读、小组分自然段读)。

  6、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交流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三)感悟课文内容

  1、精读品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先朗读自己画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讨论怎样才能读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3、全班交流

  (1)小组指名汇报: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宋庆龄诚实守信?

  (2)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朗读,轻松地感悟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读了本文有什么感想?

  2、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3、 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宋庆龄崇敬,渗透语文的人文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从而转化内在的行动。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分类与整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

  二、说学情

  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材中的情境图很适合孩子们的心理,所以我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会说出分类的方法。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的结果。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类。 我出示了两个书架,让孩子观察两个书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环节可以在孩子们心里为分类和整理做下铺垫,整理过的书架是更容易找到我们需要的书籍的。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游乐场门口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很多气球,通过观察,你能把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小组合作把气球分一分,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请同学们按形状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得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展示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按颜色分你是怎么分的?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教材上练习的第二题。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与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难忘的启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17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回忆启蒙老师的课文,课文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的抵制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㈡、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能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谢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㈢、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难点: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说教法、学法

  自由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三、说教学程序

  ㈠、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你的启蒙老师是谁,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㈡、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㈢、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思考: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同学合作交流

  ㈣、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2~5自然段

  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抗日演讲?想想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

  ⑵、那时我还小,不大懂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看法。

  2、学习第6~7自然段

  ⑴、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⑵、小组交流

  ⑶、指名汇报

  ⑷、小结

  3、学习第8自然段

  ⑴、老师对对学生的要求一向很严格,唯独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态度特别宽容?为什么?

  ⑵、让学生联系课文讨论,使学生明白老师是用这种方式在抵制日语。

  4、学习第9~10自然段

  ⑴、出示最后一句话。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样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⑵、理解句子意思。然后换一种说法而不改变句意。

  5、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作者为什么思念他的启蒙老师呢?

  ⑵、美好的种子指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

  感知、思念

  抗日讲演 爱国 勤勉

  难忘的启蒙 受到申斥

  抵制日语课 正直 诚实

  开花结果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嫩江县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上册中的黄久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猴王》,本节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十四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材;二是教学方法;三是学法指导;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自评。

  一,首先我来介绍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美猴王这一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作者抓住了猴子的特点,突出了猴王的特性。是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良好的范文。美猴王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学习本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这是一般的小说做不到的。而且这篇文章情节生动,猴王个性鲜明,深受学生喜爱;语言通俗,生动,简洁十分适合学生阅读。学生还可以从猴王身上学习追求自由,自信,勇敢的思想和品格。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中有一点就是把握人物形象。《美猴王》这一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尤为出色,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设为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初一的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为了解作者塑造

  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二、教学方法

  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我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解说、配音、讲故事多种形式的体验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并锻炼各方面能力。以出色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从学生的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实现师生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感的目的。这一部分内容我设计了引`读`感`析`结练六个环节。下面我来说一下:

  第一个环节激情引入:我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学生激情高涨。再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猴哥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通过这一唱,一说,一引,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学生自然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个环节“读”首先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让学生通过互相解疑达到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再分段进行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分段进行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个环节“感”整体感悟。这一环节我采用的形式是片断欣赏。我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片断。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观察片中石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四个环节“析”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设置情境、合作、体验的方法学习。我把课文分成猴王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被拥为王四个部分。分别采用讲故事、解说、配音、表演四种方式来学习。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逐一分析每一情节中表现出来的猴子的特点。每一方式训练结束都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石猴具有什么特点?”最后加以总结。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枯燥的人物分析生动化。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大胆尝试各种角色,并在体验中明确石猴的个性特点。并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我就把这一部分的教学步骤给大家介绍一下:

  1、引入: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精湛表演为我们再现了美猴王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分析这一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a、第一种方式:讲故事,故事大王。大家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配合画面来讲猴王出世这一情节。这种方式学生非常喜欢,所以积极参与。在讲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数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情节中猴子的特点是神异出众。B、第二种方式:解说。先由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引起大家的兴趣。再试着配合画面为石猴山间生活一情节做解说。这种方式非常新奇,学生兴趣浓厚。既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再引导学生从这一情节中总结出石猴自由、活泼的个性特点。C、第三种方式:配音。我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石猴自荐探泉这一情节的音消掉,由学生用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的语言来配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再从石猴的语言中总结石猴的特点:自信、勇敢。D、四种方式:表演。请大家大胆尝试,自由结合小组,把第四自然段改编成剧本,自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要求把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勇于当王的果敢表现出来。再让学生从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切身体会中总结石猴特点。学生在表演中也体会到了学习中合作的快乐。F、最后,引导学生把几部分中概括出来的石猴的个性特点总结出来,同时,教师出示板书帮助学生总结。考试大整理

  3、分析美猴王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这是本课的难点。如果简单这样问,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无从下手,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起到点拨的作用:a、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b、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然后,结合这两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

  第五个环节是“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日学习的重点,通过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了解到要把人物刻画如生,就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进而引出今天的作业,就是第六个环节:用百字左右描写班级内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来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设置这一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巩固今天学习知识要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写的能力。

  结束语:如果大家还知道石猴称王以后的故事,就请回去阅读《西游记》。而且,我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西游记》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季候,我们要读好书,开拓视野,还要用你的升花妙笔,描绘今天美好的生活。

  五、教学自评: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在学法指导上我重点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做到了优化导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趣味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教学效果确实很好。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2.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8.【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